中东欧十国争取加入欧盟进程、问题及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盟论文,前景论文,进程论文,十国论文,中东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7月,欧盟委员会制订《2000年议程》,提出波兰、 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和爱沙尼亚申请加入欧洲联盟的5 个中东欧国家以及塞浦路斯为第一批入盟候选国,1998年3 月各国与欧委会开始进行入盟谈判。1999年12月欧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又决定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拉脱维亚、立陶宛5国以及马耳他为第二批入盟候选国, 并从今年2月起开始启动入盟谈判。至此,中东欧7国和波罗的海3 国都可以平等地位竞相争取尽早加入欧盟。不管是第一批候选国还是第二批候选国都迫切希望能早日入盟,实现回归欧洲的宿愿。多年来各国为此作出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不同的进展,也面临不少有待克服的困难。但预料3—5年内欧盟有可能开始接纳新成员。现在,第一批候选国最关心的问题是,欧盟能否尽快确定最终接纳新成员的时间表。
一、中东欧国家争取入盟和欧盟东扩是双方的需要
八九十年代之交,原苏联东欧集团各国政局相继发生变革后,中东欧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都纷纷宣布,他们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回归欧洲,实现与欧洲的一体化,以期逐步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使国家富强起来,人民生活富裕起来。而达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在他们看来,就是争取参加欧洲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组织,其中最重要的是争取加入欧盟和北约。从此,争取加盟入约就成为它们的国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1999年3月波、匈、捷3国已加入北约)。
客观地说,中东欧国家在战后实行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并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这在各国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进行国家基本建设,发展相互之间的经贸合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从50年代中期起各国逐渐遇到了矛盾和困难。各国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在人才、资源和资金的有效配置和使用方面,在适应市场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方面都逐渐显现出其难以消除的弊端。此外,还有一个凌驾于各国之上的计划经济的国际管理机构——经互会,则在更高的程度和更大的范围内实行计划经济,使各国的经贸交流与合作主要在经互会成员国范围内进行。这样,各国的产业和产品结构大都受制于经互会的决定,主要都是为了满足经互会范围内的需要,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与交流不多,难以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资金。这是一种对外半封闭型的、对内双重管理的中央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更日益突现。其外在表现就是苏联东欧地区经济、科技和商品生产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看来,各国的中央计划经济和经互会的体制都到了非改不可的历史关头。
在这一背景下,二战前市场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捷克、匈牙利和波兰较早就开始尝试进行一些改革。波兰领导人哥穆尔卡于50年代中期,根据农民的意愿,解散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耕者有其田”和农民自主经营政策。1968年,匈牙利提出“新经济结构”设想,建立非国有经济板块,开放外贸,但遭到反对。同年,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杜布切克曾试图进行经济与政治改革,但是这个被称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为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的当家人——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所不容,动用华约部队把它镇压了下去。80年代初,匈牙利领导人卡达尔曾向西德领导人施密特表示,要与欧共体建立密切的关系。因此,当苏联东欧集团包括经互会瓦解后,各国离东靠西,各自寻找振兴之路也就顺理成章了。
对西方国家来说,与苏联东欧集团较量了近半个世纪后,终于看到了对手的解体,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自然感到庆幸。但它们并不以此为满足,它们还要通过扩大欧共体和北约,把那些昔日的对手吸收到自己的阵营中来,扩大自己的阵地,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消除雅尔塔会议造成的欧洲分裂状态,把“铁幕彻底移开”(负责扩大事务的欧盟委员霍尔费伊根语),尽可能压缩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以防范俄罗斯东山再起,对自己构成严重威胁。同时,通过扩张,建立统一的欧洲,使欧洲成为世界一极,欧洲能用一个声音说话,在对美关系中争取有更多的发言权和独立性。这就是西欧国家在政治上必然采取的首选战略。
通过东扩获得经济利益,这是欧盟追求的另一个目标。中东欧和波罗的海10个候选国共有国土面积1,217,324平方公里,人口7,001万,分别是欧盟面积的38%和人口的18.7%。对欧盟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有吸引力的商品和资本市场。多年来欧盟对这些国家的贸易额和投资额都在不断上升。1997年,欧盟对中东欧的出口已占其出口总额的12.1%,进口占9%,中东欧是欧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同时, 中东欧也是欧盟投资的重要地区之一,投资额已达数百亿美元。例如,德国对匈、捷、波的投资分别占这3国所吸收外资的28%、28%和31%。 欧盟在中东欧国家的私有化进程中所购买或投资的企业大多是“好女先嫁”的有经济效益的企业,投资者从中获利不菲。随着今后几年候选国入盟步伐的加快,直到各国陆续入盟后的初期阶段,欧盟对中东欧贸易的出超和投资比重大的趋势还会继续发展,欧盟从中所获利益还会进一步增加。
二、各国大力推进入盟进程,但各国进展呈现差别
欧盟东扩既然是东西欧国家双方的需要,所以双方都采取了许多重大步骤来达到这一目的。从中东欧来说,它们按西方模式,在政治上实行议会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建立市场经济。各国还专门设立主管入盟事务的部委,制定入盟战略,向欧盟正式提出入盟申请,加强与欧盟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争取西欧大国的支持。在这方面,中欧几国起步较早,进展较快。早在1991年12月6日,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3国就和欧共体签署了“欧洲协定”。 协定规定,在10 年内欧共体与各国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 加强双方的经贸合作。1993年2月1日和3月10日, 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也和欧共体签署了“欧洲协定”。协定生效后,上述6国(1993年1月1 日捷克和斯洛伐克分别成为两个独立国家)即成为欧盟的联系国。1995—1996年,其余4 国也与欧盟签署了“欧洲协定”。
欧盟方面也及时对各申请国给予鼓励。1993年6 月欧盟哥本哈根首脑会议发表公报正式表示,一俟申请国达到欧盟标准,即可接受其为成员。为此会议还提出了3项具体的入盟条件, 即实行民主政治和法治,尊重人权和保护少数民族权利;实行有效的市场经济,具有参与欧盟内部市场竞争的经济能力;履行会员国的义务,坚持政治、经济和货币联盟的目标。对此,各申请国高度重视,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更快马加鞭地创造和完善这些入盟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继续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到1998年上半年,中欧几国都交了一份基本合格的答卷。私有化大体完成,匈、捷、波三国的私营经济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分别占80%、75%和60%以上。在保护少数民族权利和人权方面,几个申请国也努力争取“达标”。例如,1995年5月和1996年9月,匈牙利与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两国分别签署了有关条约,斯—罗承诺将保护在两国境内匈牙利族人合法权利。1996年12月捷克和德国签署和解协议,解决了两国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的有关捷境内苏台德地区德意志族居民权利问题。为此,德国表示支持捷克加入欧盟。2000年5月, 罗马尼亚为了迎合入盟谈判的需要与摩尔多瓦签署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条约。
各个申请国的努力,自然得到了欧盟的回报。1994年12月欧盟举行首脑会议,6 个联系国的领导人被邀请与会,共商欧盟东扩战略。按此次会议决定,以后欧盟每年与6 国举行一次会议,具体商讨各国入盟问题。1997年7月以后,欧盟先后两次确定了12个国家为候选国, 并开始进行入盟谈判。
欧盟向各候选国提出了长达8万多页的31项法律条款, 作为候选国参与谈判的内容与标准,它涵盖了工业、农业、社会保障、金融、贸易、外交、安全、教育、科技、司法、环保等各个领域,欧盟要求各国以此为准绳规范本国相关领域的法规。符合的留,不符合的删,缺少的补,并完善或新建与这些法规相关的执行机构,把法规付诸实施。在入盟谈判中,由欧委会一一核查验收。某候选国通过所有31项法规“考试”之日,也就是它有资格等候被接纳为欧盟新成员国之时。到目前为止,第一批候选国中进展最快的是爱沙尼亚,已有13个领域的法律谈妥通过,其余斯、捷、波、匈4国拿到的法律“合格证”分别为12项、11项、 10项、10项,在入盟道路上已走过了三分之一的里程。今年6月5日, 6个第一批候选国的外长在斯洛文尼亚举行会议,商讨如何加快入盟进程事宜。会议向欧委会主席普罗迪和本届欧盟轮值主席国葡萄牙呈送了一份声明,要求欧委会允许各国在本月内就余下的所有领域的法规展开谈判,并希望在2001年内全部结束,从2003年1月1日起6 国准备被接纳为欧盟全权成员。此举似乎得到了欧盟善意的回应。在今年6月18—20 日的欧盟首脑会议上,与会者对各候选国在入盟进程中所取得的进展表示赞赏,并决定2001年结束第一批候选国的入盟谈判。这对各候选国无疑是个鼓舞。6月14日欧盟已开始同6个候选国谈判最棘手的农业政策问题。候选国准备用1年时间来谈判这项法律。果能如此,到2001 年就有望完成31项法律的谈判任务。至于第二批候选国,目前尚在入盟进程的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斯洛伐克可能要走在前面。
三、各候选国入盟面临内外两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最大的问题是各候选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远比欧盟成员国低。有人估计,中东欧国家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需要二三十年或更长时间。波兰战略研究中心在一份评估波兰入盟得失的报告中说,如果每年保持(1996年)6.1 %的经济增长率,波兰将于2012年赶上葡萄牙,2017年赶上西班牙,2024年赶上西欧。如每年只能增长4%(1994 年速度),赶上这三者的时间则分别延长至2026年、2044年和2058年。第二批候选国除斯洛伐克外,就要更长时间了。
本来各国就比西欧落后,多年的转轨又使各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与西欧的差距拉得更大。以1997年第一批候选国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只有波兰超过了剧变前1989年的水平,达到111.8%,捷97.5%,斯 95.5%,匈90.4%,爱77.1%。直到2000年上半年,上述前4 国加上斯洛伐克国内生产总值才超过了1989年的水平,平均达113.4%。 由此可见,当西方国家不断发展时,各候选国却丧失了近十年时间。
再以1997年第一批5个候选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算, 它只是欧盟同年人均的49%。 最高的是斯洛文尼亚和捷克,也只是分别达到 68%和63%,波、匈分别为40%和47%,爱为37%。但是欧盟最穷的成员国希腊和葡萄牙也比它们高,分别为69%和71%。至于第二批候选国,只有斯洛伐克达到47%。最穷的保、拉两国只达到23%和27%,只有希、葡的1/3左右。而欧盟人均最高的成员国卢森堡却高于欧盟平均水平的66%,丹麦和比利时也高出15%和11%。这种差距悬殊的状态到1999年更加明显。第一批5个候选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505美元,比希、葡当年分别少6,135美元和5,219美元。第二批5个候选国人均只有2,404美元,分别比希、葡少9,236美元和8,320美元。由此可见,即使是第一批候选国(斯洛文尼亚除外)要在短时期内达到欧盟的要求,具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并非易事,更遑论第二批候选国了。因为欧盟首先是个经济组织,其内部的合作与竞争也首先是在经济领域展开的。而竞争是无情的,强者赢,弱者输。
就工农业部门而言,还有不少影响达标的障碍要排除。如各国的农业问题尤为突出,工业中的冶金、制造、能源等大型企业转轨缓慢、工艺落后、亏损严重。欧委会对此也多有批评。这些部门都亟须转换机制,实现现代化。否则就会拖这些国家入盟的后腿。
其次,在立法方面也有许多艰苦的任务有待各候选国去完成。1998年11月和1999年10月欧委会两次对第一批候选国入盟进程提出评估报告,对各国建立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给予基本肯定,但对有关法制和执法方面的批评颇多。报告指出,所有国家共同的弱点在司法方面。如司法系统不完善,执法不严,或保护人权和少数民族权利以及反腐败不力等等。此外关于环保、农业、预算、人员自由流动等问题各国也应多加关注,作好准备。对此,各国都积极按报告所提出的方向去努力改进。但困难在于:第一,各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只有10年左右,按市场经济规律制订的各种法规还处在初创阶段,远不如西方国家完善,很难一步到位。第二,按欧盟先易后难进行谈判的原则,第一批候选国所通过的法规都是涉及较易取得一致意见的领域,如教育、科技、统计、外交等。而留下的大多是较难啃的硬骨头。例如,要候选国按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行事就须经过艰苦谈判。与欧盟相比,候选国农业落后,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欧盟农产品因能获得出口补贴而价格低廉)都难于与欧盟竞争。波兰许多农户因欧盟农产品涌入而受到毁灭性打击,引起农民反对,波兰要求在农业方面获得同等权利才能去尽义务。而欧盟认为,应先经过五年的过渡期才能获得同等权利。这种利益上的冲突就是在入盟后也会存在。又如人员流动问题,候选国不设限,而欧盟则担心中东欧国家劳动力大量涌入而加剧其失业率居高不下(1998年为10%)的矛盾。双方如要协调好,也将颇费周折。一位候选国外长谈到本国争取入盟进程中面临的挑战时说,本国必须做好准备,否则入盟后将会遇到危险。
再者,欧盟内部改革的难度也不能低估。而不完成改革,就不能接纳新成员。欧盟几十年一贯制的领导管理体制早已不适应15个成员国的需要。今后要保证有28个成员国(包括土耳其)的欧盟有效地运转,就必须改革。但是,这将引起大小国、贫富国、新老成员国之间在权力和经济利益之间的争夺。欧盟既要协调内部各方的立场,保护它们的既得利益,又要与相对贫穷的候选国谈妥条件,实现东扩目标。如果内部在农业补贴和地区补贴等利益分配上,既得利益国不肯让步,而使新成员国享受不到平等权利,那将在新老成员国之间引起严重矛盾,招致新成员国的严重不满。因此,不但新成员国达标有困难,欧盟自身东扩也有困难。
今年6月18—20日欧盟举行首脑会议, 与会者一致同意继续推动欧盟政府间会议,计划在今年下半年法国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结束有关制定机构改革方案的政府间会议。并在2002 年底前完成机构改革, 为2003年1月1日起扩大新成员作好准备。欧盟把这称作“先打扫干净家里,然后再迎接客人”。但是到时能否按期完成改革任务还是个未知数。因为欧盟过去曾多次提出改革方案,但因各方利益难以协调,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而作罢。
最后,一些成员国领导人对欧盟东扩存有疑虑,如卢森堡首相容克说,如事先不做好准备,扩大到27个成员后的欧洲,就不再是原来的欧洲了。它会直接滑向一个自由贸易区,不能继续有效运转。荷兰、比利时也有此担心。欧盟的一些舆论和许多居民则担心接纳新成员后会降低自己富裕的生活水平。这些因素都会对欧盟的东扩产生消极影响。
四、对各候选国入盟前景的估计
按欧盟的设想,用10年时间完成东扩任务。候选国最快也要在2003年1月1日以后才有可能开始等待被欧盟接纳为新成员国。第一批候选国中的斯洛文尼亚或波兰将最有可能首先入盟。其后依次可能是匈牙利、捷克和爱沙尼亚。2003—2004年可能吸收一两个国家入盟,其后几年再吸收其余几国。
作这种估计的根据是:欧盟方面,从其本身发展战略利益出发,将在今后三五年内开始接纳新成员,用实际成果来推动其扩大进程。只说不做或迟做对其不利。候选国方面,斯洛文尼亚:经济上容易达标,又无少数民族等诸多问题的困扰。波兰:战略地位重要,德国又着力助其创造入盟条件,欧盟舆论也宣扬波兰“休克疗法”的成功经验,誉其为“欧洲腾飞的雄鹰”。吸收波兰入盟既有地缘政治意义,也有示范意义。波兰虽然经济标准低于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其中农业问题又将是入盟谈判中最难以通过的一关。但是,欧盟可能会网开一面,降格以求。普罗迪上任后说过:“自罗马帝国以来,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不是以武力而是在平等基础上统一欧洲的机会,如严格执行经济标准,将会永远失去一次历史机遇”。这意味着欧盟可以降低经济标准。这个原则很可能会首先适用于波兰,然后对其他候选国也照此办理。匈牙利:近年来市场经济开始良性运转,经济每年稳定增长,微观经济形势也看好。欧委会对其入盟进程赞扬多,批评少。尤其对其以公开出售方式进行的私有化更是赞赏不已。匈在斯、波之后第三个入盟是可能的。捷克:本来经济实力较强,但因经济改革滞后,证券式的私有化造成管理混乱,利润下滑,银行发生危机。近年来经济呈现负增长。欧盟对其多有批评,警告其要尽快扭转局面,否则会推迟入盟。看来其入盟时间要排在匈之后。爱沙尼亚:经济标准不如前面四国,但入盟谈判却走在其余候选国前面。如果它提前入盟也不会出乎意料,因为把这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先吸纳入盟具有某种政治象征意义。至于第二批候选国,斯洛伐克将首先入盟,时间大致在2005—2007年之间。按经济实力,斯洛伐克远胜于爱沙尼亚,但因上届政府所推行的内外政策不符合欧盟的要求,对内,实行民主政治和建立市场经济不力;对外,亲俄疏西。因此被排除在第一批候选国之外。本届政府执政后奋起直追波、匈等国。去年底终于被欧盟确定为第二批候选国,与第一批候选国取得了同等地位。其余四国主要受其经济社会标准所限,入盟时间可能要推迟到2010年前后。
总的来说,欧盟只能逐步地分多次接收新成员,以利于双方的适应和消化。在扩大进程中,欧盟如发现自己“胃口过大,消化不良”,有损于自身利益,也可能会中途放慢速度。用10年以上的时间把13个候选国全部扩大进来,实现其统一欧洲之梦。
如果各候选国能结合本国国情,借鉴外国成功发展经济的经验,并能继续得到欧盟扩大基金的财政支持,逐步完善市场经济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严厉打击腐败行为,那么,入盟后经济就会有较快的发展,达到双赢目的。但个别候选国入盟后也可能成为一锅“夹生饭”,进退两难,这对双方都不利。波兰战略研究中心就入盟的得与失提出研究报告,指出,入盟的好处是促进经济增长,改变经济上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状态。从贸易自由和外汇联盟中获得益处。但报告也清醒地指出入盟后可能出现的弊端,如给社会生活带来一定的危险。入盟初期进口增长将大于出口,这将进一步加剧贸易赤字。与此同时,失业率会进一步提高,到2005年,失业人数可能增到300万。还有学者指出,如果中东欧国家在入盟后不能取得全权成员的地位,就将成为二等成员国,为别国提供廉价劳动力。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