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课程:从交界处到深层整合--从“黑墙”、“黑板”到“后投影”_课件论文

技术与课程:从结缘走向深度整合——由“黑墙”、黑板到投影之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黑板论文,深度论文,走向论文,课程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孙万帅 绘

我在农村小学教书20多年了,亲身体验到了农村学校的变化。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黑板的变迁,它使我有了一段由惊喜、熟悉,到困惑,进而反思的心路历程。

记得20多年前我刚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农村小学制作黑板,通常是把教室的一面墙用洋灰抹平,然后涂上一层黑墨水。其实那不叫黑板,应该叫“黑墙”。而且那时的“洋灰”,在我们辽西地区,指的不是水泥,而是用辽西盛产的白色膨润土和草坯搅拌而成的一种东西。由于底色是白色,这样的“黑板”用上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块黑、一块灰的斑痕。到了那时,要想在上面写字,就得专挑黑的地方写,以便学生看得清楚。教师除了上课之外,还要隔三差五用墨水重新刷一遍墙。

过了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学校的投入,农村小学的“黑墙”变成了真正的黑板。这样我就可以用抹布来擦黑板,再也不怕黑板褪色了,再也不像“黑墙”时期那样一擦黑板,就弄得满头满脸都是粉笔灰了。由衷地高兴之余,我的黑板板书写得也比以前好了。那个时候,很多学生都不自觉地模仿我的字体呢。

又过了几年,国家加强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配置,教室里配上了电视,后来又有了投影。我上语文课时使用的,由一用十几年的黑板、粉笔换成了电子投影。黑底白字的单调变成了图片、声音与动画三合一。学生们很高兴,在课堂上欢呼雀跃。有一段时间,我也曾经沉醉在PPT(电子演示文稿)的制作与使用中,几乎每课必用,而且从当初的笨拙逐渐过渡到了今天的运用自如。

但是,不久前的一堂课,却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反思之中。

今年春天,我所在的学校开展了一次校本教研活动。这次活动主要是以本地农村农业发展特色为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父母、热爱家乡的教育。全校还举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高年级写作观摩课,作文题是《家乡的田园》。

我们学校所在的地区,是全国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大棚种植花卉已广泛普及,并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因此写作课上,每位教师的课件几乎都能以鲜活的内容从不同的视角展示家乡的田园风光。有一位老师甚至制作了3个系列课件。课件1——大棚区整齐的格局分布;课件2——大棚内长满含苞待放的鲜花,花农正在其间辛勤地劳作;课件3——花卉市场人头攒动,交易繁忙。

课后,老师们坐在一起,就这次观摩课进行研讨。大家都发现,本节课的教学并不怎么理想。学生看完视频后表现得很热闹,像是看了一场电影,但就学生上交的作文看来,文笔流畅、主题鲜明而又有创意的却少之又少。

问题何在?

这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的书写水平愈来愈差,语文课不论怎样要求,就是提高不了。过去大部分教室都要求的黑板板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投影仪。学生写汉字的水平下降与板书少有无关系?我不敢下断语,但我想其中必有关联。

我带着疑问查阅了一些资料,还托人买来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一书,读后恍然大悟:原来过度使用图像并不能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反而给学生的自由想象空间带上了枷锁。在学生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有一道必须经过的桥梁——建构文字符号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后天学习的过程是逐步培养儿童抽象能力的过程。目前,过于依赖影像必然会使教学陷入误区。

写作是一种综合的训练过程。哪怕是在斑斑驳驳的“黑墙”或黑板上,只要能够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那么它和投影起到的作用也许并无二致。因此,我认为,农村教学切不能迷失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盲目整合中。

标签:;  

技术与课程:从交界处到深层整合--从“黑墙”、“黑板”到“后投影”_课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