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周振林论文_周振林

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周振林论文_周振林

周振林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排灌工程管理处 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水利信息化是水资源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重要内容。防汛抗旱信息化是水资源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洪减灾已成为我国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我国投入了大量资金,河道整治和水利建设的人力物力资源已初见成效。防洪抗旱系统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时效性和防洪调度决策的准确性,日益成为减灾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防汛抗旱;应用

前言:在国家推动网络强国和大数据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宏观引领下,随着国家多项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的落实与实施,中国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进程不断加快,流域和地方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水利部门职能转变得到了推动,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的建设在改造传统水利、发展民生水利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全面进入“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强化融合、深化共享”的新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1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是根据防汛抗旱工作的需求建立的信息系统,作为各级防汛抗旱部门掌握信息和会商指挥的主平台。是依托于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由水雨旱灾情信息采集系统和雷达测雨系统组成的决策支持系统。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等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了覆盖县级以上水利部门的防汛抗旱指挥调度体系统,广东、浙江、福建等洪涝灾害严重地区延伸到乡镇一级,浙江、福建还实现了防汛防台预案到村。这些系统的建设和投入应用,为夺取历次洪涝、台风、干旱,及抗震救灾的胜利提供了支撑。

2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健全和完善了防汛抗旱的计算机网络建设,使其在发生灾害损失时,能及时向上级决策者提供可靠、迅捷的第一首资料,从而为降低灾害损失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但某些地区由于信息化技术相对滞后,当发生灾害时,仅可通过短信平台这种原始的方式向下级部门发送相关短信,传达防汛抗旱的命令,以期降低灾害损失,但这种传讯方式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易受网络信号干扰的影响,从而造成命令下达的滞后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同区域由于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防汛抗旱信息化配备程度也不尽相同,经济程度高的区域,信息化设备相对完善,在运用方面也高于欠发达区域,从而造成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不利于抗灾工作的开展。。

3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简单来说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即:远程会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但这种分类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但既是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建立防汛抗旱信息化的基本宗旨却是一致的,即:预报——监测——会商——调度——执行——反馈。

4存在的问题

4.1整合共享掣肘多

住建部门建成了城市排涝视频监控系统,国土部门建成了地质灾害数据展示系统,由于各部门建设标准不统一,很难实现整合共享。气象和水文部门均实现了实时降水监测,但存在着雨量监测设施重复建设、监测数据差距大等问题。

4.2洪水预报难度大

中小水库、沿江湖泊、中小河流因属无资料地区,洪水预报难度大。尤其是中小河流因历史水文资料缺乏、汇流时间短、河道人为采砂等导致中小河流的洪水预报普遍存在精度不高、雨洪响应的复杂性和作业预报要求的简单性难以兼顾等问题。水文预报规范也尚未制定中小河流的洪水预报精度评价标准。

4.3维护管理水平低

水利信息化“重建轻管”问题较为突出,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的监测站点出现日常维护跟不上,损坏程度较大等问题,不能有效满足防汛抗旱工作需求。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的信息化设施使用率低,甚至部分中型水库现代化的渗漏压力监测设施被搁置,仍采用人工进行观测。

5对策与建议

5.1统一规划,坚持标准化建设

按照《省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基本技术要求》进行智慧水利建设,在国家统一规划的框架下,建设统一的防汛抗旱数据库、防汛抗旱地图、综合信息展示平台、业务应用系统。

5.2夯实基础,完善监测系统

水文监测系统需进一步完善。水文站需更新改造。水位站需升级改造。沿江大中型泵站需新建站前站后水位站,新建闸门开度、泵机状态等监控站。结合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契机在主要内不同县域内新建部分水位流量站。增加人工旱情监测点。

5.3攻坚克难,建立科学实用的水情预演模型

水库湖泊采用API模型,中小河流采用相应水位(流量)法和流量演算法。模型的建立依赖于模型参数的合理确定。由于缺乏历史水文资料,模型参数需寻求其他途径来计算。建议通过移植与推求的方法确定模型参数。移植是指在两个具有高度相似性的流域,将有资料流域的水文模型参数移用到无资料流域。一是根据有资料地区的参数分区结果,通过查图或查线,求得无资料地区水文模型参数;二是在有资料地区研究模型参数与下垫面地理特征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实现无资料地区基于地理特征推求模型参数。水情预演模型模拟预报和预估分析,可兼顾可靠性和及时性,切实支撑防汛决策。

5.4创新思维,提高系统维护运行水平

政府购买服务是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创新之举,也有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高清视频会商系统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成功解决了维护运行问题,运行两年来未发生一起故障,为防汛抗旱会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建议智慧水利系统建成后,维护运行全部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有利于提高信息化系统运行保障率,解决信息化“重建轻管”问题。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动态变化的市场中确定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显的尤为重要。基于此,快速建立健全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体系,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是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推进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怀利.安徽省水利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探讨[J].治淮,2015(3):54-55.

[2]万海斌.推进防汛抗旱信息化向更高水平迈进—访国家防办副主任万海斌[J].中国防汛抗旱,2013(4):4-6.

[3]万海斌,刘汉宇,吕行.浅论我国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四个统一”[J].中国水利,2015(3):53-55.

论文作者:周振林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4

标签:;  ;  ;  ;  ;  ;  ;  ;  

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周振林论文_周振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