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第三人民医院 湖南娄底 417500
【摘 要】目的:观察锁骨骨折内固定术运用两种神经阻滞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本科室2017年1~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按照不同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运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运用臂丛颈丛浅支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种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的阻滞成功率为84.0%,观察组为96.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阻滞起效时间与阻滞维持时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的阻滞优良率为78.0%,观察组为92.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锁骨骨折内固定术运用臂丛颈丛浅支联合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优于运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明显提升阻滞成功率与优良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锁骨骨折内固定术;臂丛颈丛浅支联合神经阻滞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效果
麻醉方式的选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1]。本研究为了进一步观察锁骨骨折内固定术运用两种神经阻滞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选取本科室2017年1~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室收治的100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ASA分级均为I~II级。按照不同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1~53岁,平均(38.5±6.7)岁;体重47~71kg,平均(54.7±6.1)kg;手术时间1~4h,平均(2.2±0.7)h。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1~54岁,平均(38.8±6.6)岁;体重47~70kg,平均(54.5±6.0)kg;手术时间1~4h,平均(2.3±0.6)h。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均不显著(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麻醉前30min肌肉注射杜氟2~2.5ml、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给予供氧,运用科林BP-306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电图、非侵入性血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
对照组:运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体操作方法如下:以前、中斜角肌之间触及肌间沟为穿刺点,皮肤常规消毒后,用22G穿刺针向穿刺点垂直刺入,再向脚侧慢慢推入,患者手臂有异感后,回吸无血及脑脊液时,注入1%利多卡因与0.2%左旋布比卡因15~20ml,10min左右观察麻醉效果。
观察组:运用臂丛颈丛浅支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先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方法同对照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理想则行颈丛浅支阻滞麻醉,具体操作方法如下:以胸锁乳突肌后缘和颈外静脉交点为穿刺点,用22G穿刺针向下内方向慢慢进针,患者有突破感时提示已穿刺针已过颈前筋膜,略调整进针方向,回吸无血及脑脊液时,注入1%利多卡因与0.2%左旋布比卡因8~10ml,10min左右观察麻醉效果。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的阻滞成功率:神经阻滞麻醉后,以针刺法对相应神经所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情况进行评价,30min内每2min评价一次,感觉评分分成4个级别,0级为感觉无减退,1级为刺痛减弱,2级为刺痛觉消失,3级为触觉消失。1级以上为阻滞成功,计算阻滞成功率[2]。(2)对比两组患者的阻滞起效时间与阻滞维持时间。(3)对比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判定结果分为①优:患者安静、无痛,术中无需增加镇静、镇痛药物;②良:手术时无痛,但牵拉骨膜及骨折复位时出现烦躁不安,术中需增加少量镇静药物;③可:术区局部疼痛,麻醉阻滞不全,术中需增加少量镇静与镇痛药物;④差:术区疼痛,麻醉无效,需改为全身麻醉[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阻滞成功率对比
对照组的阻滞成功率为84.0%,观察组为96.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阻滞起效时间与阻滞维持时间对比
两组患者的阻滞起效时间与阻滞维持时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风险较大,尤其是对于肥胖等特殊患者而言,定位与穿刺均具有一定的难度[4]。传统方法为局部麻醉,但效果不佳,近几年,神经阻滞麻醉在该术式中获得了广泛运用,麻醉效果较之前明显提升[5]。目前,针对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临床上较常运用的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包括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以及臂丛颈丛浅支联合神经阻滞麻醉[6]。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臂丛颈丛浅支联合神经阻滞麻醉的运用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阻滞成功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84.0%),且阻滞效果的优良率(92.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而两组的阻滞起效时间与阻滞维持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由此说明,观察组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锁骨骨折内固定术运用臂丛颈丛浅支联合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优于运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明显提升阻滞成功率与优良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田松,杨小华. 不同神经阻滞法对锁骨骨折患者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及神经损伤程度的比较[J]. 医学综述,2016,22(8):1637-1639.
[2]王毅,彭国庆. 对行内固定术的锁骨骨折患者进行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16,14(21):77-78.
[3]艾志群. 经肌间沟顶点入路行颈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a01):41-42.
[4]原宇光. 联合使用臂丛、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法对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进行麻醉的效果探讨[J]. 当代医药论丛,2015,7(16):186-187.
[5]刘磊,陈涛,丁娟. B超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法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麻醉效果观察[J]. 临床外科杂志,2017,25(2):156-157.
[6]杨龙飞,蒋华,潘萍. 3种神经阻滞方法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麻醉的临床比较[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9):91-92.
论文作者:张艳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4
标签:神经论文; 锁骨论文; 效果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时间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