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2019年秋季全面使用,新教材对阅读教学编排独具匠心,注重“双线组织单元、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本文笔者阐述了基于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建构“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如何实施略读课教学进行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统编教材;“三位一体”;略读课
中图分类号:G685.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10-218-02
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在《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从“吕叔湘之问”说起》一文中,系统阐述了“读书为要”的思想。针对目前中小学生的阅读状况,他提出,“语文课最基本的内容目标,是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才能把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带起来,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带起来。现在重新提出要抓住培养读书兴趣这个牛鼻子,去改进语文教学。”恰恰,新教材特别重视阅读教学,以各单元课文的学习为主(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辅之以“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构建了一个从“精读”到“略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何为“三位一体”?“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就是指一个单元中的精读、略读和课外阅读,这三个是一体化的,不可分开的,而连接它们一体化的灵魂就是单元的语文要素。我们语文老师都知道,以往的教材课文也分精读和略读,但在教学中,老师们普遍是精、略不分,几乎全部是精读精讲,其实两种课型功能不同,应当区别开来。
那么,如何进行略读课教学呢?
一、正确区分 定位精准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略读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法。略读是相对于精读来说的,就是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以获取信息、把握主旨为目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阅读后能够粗知大意,如大略知道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观点、主要信息等。主要包括:概括、快速、广泛的阅读,是为了积累阅读量,扩大阅读面。在这里,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已经熟能生巧,不须多用心力,自会随机适应,所以叫做“略”。
略读课文是“语文课本中与精读课文相对而设定的一种课文类型。一般与同一单元的精读课文在文体或内容上相近,或是精读课文中某一方面内容的补充和扩展,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起到比较和加深的作用;同时能训练学生逐渐掌握阅读方法,培着自学能力;从长篇中节选的课文还可以成为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相联系的桥梁。”
二、以“例”用法 以“渔”求鱼
略读课上,教师应该让学生试方法,运用在精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阅读策略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将老师教授的阅读方法沉淀、内化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
首先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学生不理解的词句,老师可以略作讲解,但不能逐字逐句地解释。
其次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三步”策略 自主学习
略读课的教学,教师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可以采取三步略读法:
1.明确阅读要求
略读课的开课环节,老师要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方法进行共同的复习和再构建,这是略读课整体运行的基础和核心,掌握了这把钥匙,就可以帮助学生打开一个阅读的世界,通过这样的“再构建环节”去构建丰富的阅读之旅。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人文主题是“民间故事”,语文阅读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在精读课文《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一)》的学习后,学生学会了添加人物语言,配上相应的动作、表情等,创造性的复述故事。学习略读课文《牛郎织女(二)》一课时,首先应该让学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任务:一是用上一单元的阅读方法,尽可能快地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结局;二是说说怎样给故事“绘制”连环画。
2.指导自读自得
学生通过自读提示,明确要求后,进行个体自主阅读学习。把课文读对读通,口诵心惟;同时边读边思或可画画批批,粗知大意;最后交流收获,积累语言,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
同样,以《牛郎织女(二)》为例,学生读提示,明任务,可以简单回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并运用方法尽可能快地默读课文。默读完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牛郎织女的结局。最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小组合作完成,交流选择的内容,如何给每幅图配文字,以达成创造性复述的目标。
3.适度拓展训练
略读课文教学,“度”是关键,拓展训练一定要适度。这个度就在于正确把握略读教学的“略”与“不略”。
“略”在何处?
一是“略”在目标上 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统编教材每一篇略读课文 的前面都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同时提示了学习的要求和方法。可以利用连接语,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
二是“略”在环节上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充分利用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展开教学,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大气、简约,避免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教学环节的繁琐复杂,使整个教学结构粗线条化。
三是“略”在内容上 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
四是“略”在方法上 教师把学生引进文本后应该适时淡出,退位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让学生走到前台,根据学习提示充分地默读、思考、交流。
那何处“不略”呢?
一是激发期待不可以“略” 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其所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信心独立读懂课文。二是自读自悟不可以“略”略读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机,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在反复朗读中自己扫清字词障碍,在充分的默读中自己把握文章大意。
三是汇报交流不可以“略” 略读课上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进行交流。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文章的表达方式的。
四是启发点拨不可以“略”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只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引导学生疑难处再读读,有趣味的再品品,重点的段多走一个来回,将对话引向深入,引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基于统编教材“三位一体”的略读课教学,学生一定在台前,老师肯定在幕后。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成长,让学生成为阅读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从“吕叔湘之问”说起[J].课程教材教法,2016(6)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论文作者:涂如梅,王晋先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0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课文论文; 学生论文; 方法论文; 教材论文; 单元论文; 内容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0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