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 超声科 610000
摘要:目的观察肝脏增强 CT与超声检查用于肝癌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对我院于2012.6~2016.7期间经穿刺活检确诊为肝癌的43例患者进行分析,按临床检查方式不同分为超声组、CT组,人数均为43例,其中超声组行超声造影,CT组行肝脏增强CT检查,比较两组门脉期、延迟期、动脉期血流灌注的情况。结果 超声组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检出情况较CT组好,P<0.05。结论 临床肝癌检查超声造影诊断效果要优于增强CT。
关键词:超声;肝癌;CT;检查
肝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肝脏恶性疾病,其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继发性、原发性,目前原发性肝癌较为少见,多为肺、胆道、胃等病灶转移所致,此病易引发肝肾衰竭、消化道出血,临床死亡率高。早发现、早治疗是目前肝癌者生存率提高的重点,故如何有效诊断疾病成为临床研究热点,增强CT、超声是目前临床较为常见肝癌诊断方法,其中增强CT因无盲区、扫描快、图像丰富逐渐成为被广泛用于临床检查[1]。而常规超声肝脏检查存在盲区,且受患者体位、体型、呼吸配合等因素影响,易出现误诊、漏诊,但近几年超声造影的出现,其肿瘤内血流检测敏感性增加,使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2]。本文观察超声检查与增强 CT用于肝癌诊断的可行性,具体情况见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2.6~2016.7期间经医学影像检测、穿刺活检确诊的43例肝癌患者,病患临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消瘦、肝区疼痛、上腹饱胀等症状,经检查未发现其他恶性肿瘤,患者无既往肝外恶性肿瘤史,临床资料完整,共发现50个病灶,按检查方式分为超声组、CT 组。其中年龄最小者41岁,年龄最大者70岁,平均年龄(50.2±4.7)岁,病灶大小2.3-10.7cm,平均病灶大小(5.8±2.1)cm,本次研究经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超声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IU22 飞利浦),先对患者肿瘤回声、血供、边界、大小、数目情况进行检查,患者取平卧位,探头频率选择3.0-5.0MHz,后将微气泡造影剂 Sonovue 冻干粉以生理盐水溶解振荡均匀,经肘静脉注射,剂量2.4ml,随后以生理盐水冲管,用量5ml,最后启动造影软件,对患者病灶血流灌注回声强度、特征变化进行实时连续观察,将门脉期、延迟期、动脉期病灶情况与肝实质回声比较。CT组64排螺旋CT扫描机,先对患者上腹部进行平扫,参数为512×512、层距0、层厚5 mm,静脉注射碘海醇90-100ml,速度为3ml/s。后以每秒2层的注射速度,注射后行门脉期、延迟期、动脉期扫描,观察病灶边界、数目、密度以及增强退出方式。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门脉期、延迟期、动脉期血流灌注的情况,所有图像均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专科医师进行分析,其中超声组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分别为注射造影剂后0-30s、31-120s、121-360s,CT组依次为注射后25s、60-70s、71-180s。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均以SPSS15.0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病灶影像学检查结果以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超声造影与病理检查情况比较
超声检查50个病灶中,39个病灶显示快进快出,3个病灶为等增强,有8个病灶为动脉期快速增强、门脉期等增强密切延迟期无明显退出情况。
注与CT组比较*P<0.05
3讨论
肝癌死亡率在各类肿瘤中仅次于肺癌、消化系统癌,早期症状多为无指向性症状,当患者出现肝部疼痛、上腹饱胀等症状入院诊断时,多处于中晚期,此病治愈率低、预后差,故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目前临床多以超声、MRI、CT等医学影像技术来诊断疾病,其中增强CT是肝癌诊断准确度较高的检查手段,其主要通过观察肝组织密度差来判断病变情况,检查中使用的造影剂碘海醇,能明显增强病变组织、正常组织之间的密度差,使图像清晰度上升,提高诊断准确度[3]。同时CT一次扫描能获得三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图像,能较为准确反映肿瘤血供特征,从而提高早期诊断率。
本次研究显示超声组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检出情况较CT组好,P<0.05。研究表明癌变早期以门脉供血为主,故造影时会出现门脉期、延迟期增强,随着肝细胞逐渐癌化,门静脉血减少、肝动脉血增加,并逐渐以肝动脉供血为主,故造影显示为动脉期快速增强。同时随着肿瘤恶化程度越严重,其肿瘤内血管数量会越多,从而供血动脉会迅速生长,检查时动脉期快速增强程度越明显[4]。本次增强CT检查动脉期快速增强显示明显较超声组少,可能与CT无法完全显示细小血管供血的病灶血管情况有关。而超声造影使用Sonovue能对病灶微血管内的空间分布敏感显示,定量分析血流灌注情况,有效反映肿瘤内部微血管密度,从而提高疾病诊断率[5]。
综上所述,临床肝癌检查超声造影诊断效果要优于增强CT。
参考文献:
[1]金伟奎,司芩.对比增强超声与增强CT对诊断肝癌病灶大小可靠性的对比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7,22(1):48-52.
[2]陈宝定,王冬青,吴新财等.超声造影和增强CT诊断小肝癌的差异性和一致性的对比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4,23(5):452-453.
[3]曹成,刘利平,冯婷华等.原发性肝癌超声造影与增强CT增强特征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6):96-97,100.
[4]冯少阳,石彦斌.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的对比研究[J].海南医学,2015,26(9):1292-1294.
[5]彭洋,王丹,赵盛发等.超声造影定量分析鉴别肝脏局灶性高回声小病灶良恶性的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6,18(11):721-725.
论文作者:田世超,韩文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7
标签:超声论文; 造影论文; 病灶论文; 肝癌论文; 动脉论文; 患者论文; 情况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