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3-0201-01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还课堂给学生,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不但要更新教育理念,开发课程资源,改进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且要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切实转变角色,以全新的形象登上教育教学的新舞台,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由“敬畏的严师”向“亲密的朋友”转变
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师生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以“天地君亲师”来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成了学生的精神生活的主宰者、教学活动的把持者、教学内容的制订者和学生学业好坏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教师与学生之间台上台下等级分明,隔着一道无形的墙。教师在神圣的讲台上口若悬河地“传道、授业”,学生在台下默默无闻地机械被动接收,常有“多疑”而不愿深究,“多惑”而不求甚解。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师生间的心灵没有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没有互动。新课程要求教师淡化“师道尊严”的理念,做学生亲密的伙伴和知心朋友。新课程呼唤的既是“经师”,又是“导师”,更是“人师”的新型教师。
二、由“绝对的权威”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教师虽然是知识的先行者、学生的老师,但不是所有教师对所有的知识都十分了解和熟悉。因此,教师应敢于说“不知道”,诚实地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和请教。只有这样,在师生的教学互动互助活动中,学生才能消除教师的“权威感”、学习的“神秘感”。从而有勇气和教师沟通,平等交流。这样,教师则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互动互助、共同发展。
三、由“传道授业者”向“促进引导者”转变
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指导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积极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和谐健康地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和实践研究计划并策划达到目标的最优方案和途径,督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支持的、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主动巡视、认真倾听,真实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动向,考虑下一步如何引导,给学生心理的安慰和精神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更活跃,探索热情高涨,合作意识更强劲,让学生把“学习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用激励、鞭策、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师生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总结规律,真正成为学生信赖的“学长”。
四、由“被动教学者”向“主动教研者”转变
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传统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大部分教师只顾埋头教书,他们只重“教”不重“研”,认为教育教学研究神秘莫测、高不可攀,以致于教学和研究脱节。其实,“教”“研”相长,“教”“研”共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基本规律,探讨解决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方法,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指导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有“大胆往前走”的勇气,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之形成规律性认识,寻找科学高效的方式方法和构建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五、由“封闭教育者”向“资源开发者”转变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只局限于教材和本校,忽略了教材的延伸和知识的扩展,忽略了教师与教师之间,校与校之间的经验交流。随着课改的深入,学校之间通过公开课、观摩课、教学研讨会QQ群、微信群等加强了校与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及家长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使课程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和共享。为此,教师应主动地、创造性的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正确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结合自己的生活知识、生存知识,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借助网络平台,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学习、探究与交流。
六、由“蜡烛”和“春蚕”向“生命常青树”转变
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比喻教师的无私奉献,但是,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他们在奉献自己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由“蜡烛”“春蚕”向“生命常青树”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不断地“充电”,不断地吸取“营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成为“常青树”,而不是教会了学生,却“枯萎”了自己。
七、由“监督评判者”向“引领协作者”转变
过去,教师对人的培养更多的是按照“好学生”的模式来塑造人,对学生简单的作出“是”与“非”,“优”与“劣”的评判,忽视了学生个性和能力差异。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要求教师应该在“引导、修正”方面下工夫。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观察、分析、讨论等,在学习过程中经历情感体验,形成对世界、对人生、对价值的评价,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精神上鼓舞,心理上激励,生活上照顾,学习上辅导,使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充满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良好的学习与生活行为习惯,提高学生自律能力,学会与他人相处,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八、由“保姆与警察”向“心理辅导师”转变
“ 教育即解放”的理念就是要给学生思想、情感、想象方面的自由,强调学生作为有灵魂、有尊严的人,理应受到应有尊重。因此,在集体活动中,教师不应再是“保姆”包办一切,“警察”维护秩序的角色,只应是“活动参与者”的角色,在教学中应是与学生平等的“首席代表”,应当把更多的“说话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允许有争论,让他们充分阐述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在与学生的个别交流中,教师应是一个情感的“护航员”,真心实意的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感受,乃至于情感宣泄,适时培育、呵护和矫正,为之做好心理咨询、疏导,让学生有一个平和、健康的心态,以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总之,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广大教师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将是教师为之奋斗不息的目标,赋予学生学习的自由愉悦,也将是教师教学中的唯一行为准则。教师应切实转变角色,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课程的需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研究》课题成果】
论文作者:张杰,戴宏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新课程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应论文; 情感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9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