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滋养新时代儿童成长
胥文玲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 传统家训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其蕴含“孝悌忠信、尚中贵和、励志勉学、崇尚勤俭,力戒骄奢、清正廉洁”等价值取向,对儿童道德人格的塑造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构建传统家训滋养新时代儿童成长模式,可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融入儿童生活、注重家校合作等路径实现。
关键词 传统家训;儿童成长;顶层设计;儿童生活;家校合作
自古就有“家垂训,族立规”[1]之说。家训,又称家范、家箴、家规、家诫或族规、族范,以教家立范为宗旨。在古代,家训在家庭(族)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指古代家庭(族)长辈为“整齐门内、提撕子孙”[2]而作的有关立德修身、励志勉学、勤俭治家、交友处世的训诫,凝聚着祖先齐家教子的智慧,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孝悌忠信、尚中贵和、励志勉学、崇尚勤俭,力戒骄奢、清正廉洁”等价值取向,以及“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文章试图充分发掘、探究传统家训,以推动其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利于更好地发扬家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优良家教、家风,并运用其塑造核心价值观,滋养新时代儿童成长,从而促进个体道德品质和人类社会道德的建设,为当今家庭教育,尤其是儿童道德人格的塑造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家长助教可以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和有效补充教师专业知识的不足。家长资源是幼儿园不可或缺的可利用资源,家长利用自身资源将其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带入课堂中,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园和教师完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不足,还可以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幼儿相关的知识经验。如,在开展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无法组织幼儿完成大型体育活动游戏,而有了家长的参与和帮助,教师便可以更好地带领大家共同完成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另外,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特色课程内容,家长助教也可以补充教师专业知识的不足。
一、传统家训的教育思想
从最新发现的清华简可知,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家训可追溯到周文王遗命武王的《保训》。至魏晋南北朝,家庭教育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颜氏家训》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成熟的家庭教育文献问世。传统家训涉面广博、内容丰富、影响深刻,虽文体各异,有典故、格言、诗歌、家言、家书、族规等形式,却具有细腻性、通俗性、进取性、共通性等特点,尤其在价值取向、文化认同等方面极具一致性。
他表示,大学实验室和Calyxt等公司的科学家已经着手设计更有营养、更方便、可持续发展的农作物。低成本的基因编辑技术使得小型企业能够在长期由大型农企主导的领域竞争中崭露头角。
第一,常念劬劳,宜敦孝悌。孝是人伦之始,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家道隆昌的必要条件和核心要素。[3]家族先辈希冀子孙能孝敬父母、敦亲睦族,故几乎所有家族把“孝事父母”纲目列于家训的首要地位,常以流传广泛的“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等典故形式,告诫子孙凡为人之子当尽孝悌之道。第二,仁义相亲,长幼相序。家训中常以“树木千枝共本根,水源万派同源脉”的教育思想教诲子孙,应溯瓜瓞之初,念根源之共,在待人接物方面应居恭敬、知谦让、懂礼仪、戒伪佞、尚中道、宽度量等。第三,追慕先哲,谨慎交友。家族先辈深谙“亲师以外,半藉友生”之理,希冀子孙无论在学识方面还是德行方面,都应追往哲、慕前贤。如邵武和平黄氏开基祖黄峭,以诗歌形式,反复叮咛儿孙应效汤盘“日日新”,且以“行规坐矩亲贤友,脱俗离庸务正人”[4],告诫子弟要审择交友,以防误交匪类。第四,坚心锐志,以寻高第。在“学而优则仕”的科举时代,莘莘学子刻苦攻读,以期科举及第,最终能光宗耀祖。因此,有关“业精于勤,荒于嬉”等励志勉学内容自然成为家训中重要且必不可少的部分,并贯穿于家族教育活动始末。第五,勤俭持家,戒奢戒赌。一直以来,家族先辈遵循“奢华乃败家之端”古训,在治家方面极其注意厉行俭约的内容,从家训中设置的相关纲目得以充分印证。如程源佘氏的“俭约费用”、玉溪叶氏的“崇尚俭业”、建阳熊氏“勤俭当凛”等,各家族家训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对家族子弟进行勤俭治家教育,以期子弟能世守祖业,永葆家族昌盛。有些家训在强调崇尚节俭的同时,也详尽说明非鄙啬的节俭,如“用之若得其所,虽千金而勿惜;用之过度,虽一厘莫轻。”[4]第六,爱子有道,养正于蒙。家训中有许多重视教育子女应“童蒙养正”的训诫,诚如《颜氏家训》所言“当及婴稚,便加教诲”。如和平黄氏在家训“遵训迪”纲目中强调,倘若幼小不管不教,任其放性,必且祸不旋踵等。许多家训还明确指出“爱子有道、严之以道”的教诲,如建阳麻沙刘氏强调“教育子女切莫娇生惯养,良愚不齐,且教以义方,幼时不染陋习,将来才能成器”;建阳雷氏的“早教义方,卓然立志,苟亲不教,菑害并至”;建阳吕氏的“有子弟者凡在幼时非耕则读不可听其骄矜怠惰以贻误一生”等。第七,为官清廉,以振家声。家族先辈告诫子弟为官要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等内容,在官宦之家的家训中比比皆是。如康熙在《庭训格言》中强调要清廉自守,仁爱百姓,永念祖先所积之福。吏部尚书林瀚在给四子的家书中提及,居官须要清慎勤劳,修举职业,思振家声为要。
二、传统家训的时代价值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传统家训的首要功能就是齐家教子,即要求家长注重家庭建设,通过教化让下一代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当前,时代、生活格局虽发生巨大变化,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的性质未变,建设家庭、教育下一代的主旋律未变。传统家训家规是传承家风的重要依据。[5]儿童在良好的家风、家教下健康成长、成才,乃至成功、成就,是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教育共同的心愿,因而可向传统家训汲取力量,培育好家风,破解家庭教育中的现存问题。同时,“使孩子成为好家风的传承者、践行者,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根落地”[6]是当下教育的重要任务。
1.传统家训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政府需要加强传统家训传承的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地有序推动,才能精准做好家训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诸多方面的统筹协调工作,形成合力。鼓励专家学者从古典书籍中整理、挖掘家训家书文化,因地制宜保护物质形态的家训文化,如名人故居、文物保护工作,规划建设家训家风公园,扶持有关家训的文学作品再创作,推选全国文明家庭、时代好少年等先进典型,把传统家训最终转化为儿童可视、可听、可摸、可效仿的资源,多样化演绎传统家训,发展推进家训系统工程。
2.传统家训有助于构建儿童道德人格
(6)总结与拓展:课堂教学完毕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项目进行总结分析,提出课后拓展任务。课后通过吵醒学习通平台,追踪学生课后拓展学习效果。通过学生在各个模块的实践任务中的表现和参与度,加强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家庭作为儿童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其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儿童的价值观,无论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发展目标、社会层面提出的价值导向,还是从个人层面提出的道德准则,均能在传统家训中找到缩影。传统家训有助于构建儿童道德人格,是帮助儿童厚实文化底蕴、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从家训源头周公诫子、孔子教子的“庭训”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这些家族数百年来人才辈出的实践证明,传统家训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孙后代的道德人格塑造,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儿童的家国情怀,传播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离不开对传统家训的挖掘、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3.传统家训有助于指导当代家庭教育
传统家训是通过家庭(族)教育来传承中华特有传统文化的典型方式,集中反映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家族先辈对子孙后代德行人格的教育要求。虽然家训中有些内容具有时代特征和局限性,但瑕不掩瑜,依然具有超越地域、超越历史、超越时间等时代价值,是当今家庭教育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资源。
三、构建传统家训滋养新时代儿童成长路径
传家训、立家规,建设现代家庭优良家风,需要深入挖掘传统家训丰富的价值内涵,架构其与儿童道德人格养成的链接生成之路,提供行之有效的创造性转变模式,破解当下育儿难题,培养具有良好品德的新时代儿童,使之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支持者、自觉维护者和积极践行者,成为中华文化的认同者、守护者、传承者。传统家训滋养儿童成长的路径可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喷混植生技术是当前工程创伤的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的最新模式,保水与黏结材料能使植物快速生长覆盖,从而在短时间内达到绿化美化整体景观,保持水土、恢复植被的目的。但是,作为一项崭新技术,还认识不多,在我国岩石边坡生态防护和绿化工程中,将逐渐被接受和应用。近年来,我们先后作为技术依托单位承担了一批岩石边坡生态修复工程,得到了业主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加强顶层设计,发展推进家训系统工程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家训,表象上是指古代家庭(族)长辈教育家族子弟的训诫,本质上是通过家训阐述人生哲学、处世经验。它已超越了一家一姓之事,描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勾勒了中华民族理想的人格形象,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3]故传统家训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着力培养家族子弟高尚的道德情操、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恭谦礼让的待人态度、勤俭持家的家庭作风,充分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髓要义。
2.融入儿童生活,创新转化家训传承模式
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其重要传承渠道是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文化课程、教材体系以及实践活动。对于传统家训,既要秉持礼敬态度,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多渠道、多载体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在实践中不断赋予其时代内涵。
(1)以课程为载体,感知家训。把传统家训纳入校本课程建设,结合当地实际开发家风课程。筛选和甄别出适宜儿童身心特点的经典家训著作,让儿童诵读原汁原味的家训,感受家训的语言美和思想美。挖掘当地传统家训故事,鼓励围绕家训文本进行多样化加工,编写通俗易懂的幼儿读物,创作系列绘本、儿歌、连环画、动画等,使之符合儿童的认知和学习特点,把家训文化植入儿童心灵。在学校广泛开展家风家训主题教育,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家训内涵。(2)以节日为载体,体验家训。通过承载多种文化内涵的节日,引导儿童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家训。不同的传统节日均有相应的家庭活动,有着不同的意义象征和教育意义,如春节守岁、元宵汤圆、清明祭祖、端午的粽子和龙舟、中秋赏月、重阳敬老等。通过家人欢聚、寓意吉祥的精美食物,以及举行家训宣读仪式等,让儿童在感悟祖辈的嘉行懿德的同时,在真情实景中沉浸式体验家族先辈的谆谆教诲,体验传统家庭美德,如崇德向善、孝敬老人、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从而在儿童心里种下家风家教、传统美德及中华文化的情感种子,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3)以榜样为载体,践行家训。树立家长与儿童践行家训的榜样,营造浓厚的践行传统家训的社会氛围。坚持正向激励,鼓励家长、儿童知行合一,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建设好家庭。深入挖掘儿童及其家庭的先进事迹,大力宣传优秀家风家训、家教故事,给予表彰和大力宣传,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每一个家庭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成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3.注重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家训辐射作用
让孩子成为良好家风的继承者、实践者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目标。加强家校协同,补齐教育短板,可通过传统家训这一路径。(1)建设家长学校,传播科学育儿观念。加强家校共育,运用传统家训建设家长学校,建设家风家训展示馆等示范基地,有利于家长更新育儿观念,建立正确的养育观念,纠正重智育轻德育、溺爱孩子等问题。为人父母需要不断学习,做到育儿先育己、教育者先受教育,才能切实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避免走弯路、行错路。要引导家长在传统家训中寻找古圣先贤的教育智慧,如“慈严并济”“教子以义方”“教子婴孩”“教养一体化”“谨慎交友”“勤俭治家”等,建设好家庭、树立好家风,破解当今育儿存在的问题。(2)家校协同共育,实施劳动教育。学校和家庭是儿童价值观念塑造的重要场所。在学习知识时不忘加强劳动教育,是传统家训中的一大亮点。如朱熹指出,在孩子人生八岁时,就应教之洒扫应对进退之节;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要求家庭成员“黎明即起,洒扫挺除,要内外整洁”[2];曾国藩要求子侄在读书之余,须打扫房屋、抹桌椅、拾粪锄草,养成热爱劳动、扎实做事的品德等。当前,儿童的劳动教育逐渐被边缘化,儿童的劳动观念淡薄,尤其在家里很少主动承担家务。故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劳动教育须家校协同推进,如学校可实行“日行一善”或“周行一善”,或把家务列入学生家庭作业等,从而锻炼儿童的生活技能和独立能力,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习劳感恩、关爱他人的品德。
综上所述,让新时代儿童在传统家训的精华滋养下茁壮成长,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教育合力。要保持传统家训的生命力,使良好的家风家教及教育智慧融入儿童血脉之中并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充分挖掘和整理家训文化,推动传统家训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落细、落实、落地,通过多样载体、多种路径融入儿童的实际生活,才能为儿童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培育核心价值观和破解当代家庭育儿难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建阳谢氏宗谱卷一(清光绪八年陈留堂刻本)[M].建阳:建阳图书馆藏,1882.
[2]〔明〕朱柏庐,等.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孔子家语[M].金源,编译.西安:三泰出版社,2007:11,2.
[3]胥文玲.家族教育的历史传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31.
[4]黄赞强,黄雄.江夏黄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339.
[5]陈来.从传统家训家规中汲取优良家风滋养[N].人民日报,2017-1-26(7).
[6]全国妇联等8部门联合下发通知部署“六一”国际儿童节庆祝活动[N].人民日报,2019-5-26(4).
基金项目: 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传统家训对儿童成长的影响研究”(课题编号:FJ2016B133)。
(胥文玲,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教授、博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责任编辑:徐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