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耳鼻喉科 辽宁沈阳 110042)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突发性耳聋患者护理中运用非语言沟通的效果。方法:根据我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8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接受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取应用非语言沟通模式。对比两种护理模式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0.4%,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2.7%,差异显著(P<0.05);所有患者接受临床护理服务前,SDS评分与SAS评分并显著差异(P>0.05),接受护理服务后,所有患者的SDS评分与S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在提供临床护理服务的过程中予以有效的非语言沟通方式,可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度,还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状态接受治疗,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非语言沟通;运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8-0213-02
突发性耳聋是临床中常见的急症。此类疾病的产生机制、病发原因并不是非常清楚,但患者的平坦型听力明显下降。研究表明,患者的这种表现与血管痉挛、栓塞存在着较大的联系[1]。一旦出现突发性耳聋,将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产生不利影响。且患者的精神状态还会受到严重的刺激。对于此种疾病,单纯的药物疗法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为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必要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措施。本文研究分析突发性耳聋患者护理中运用非语言沟通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我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8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1例,男23例,女18例,患者年龄为20~50岁,平均年龄为(32.6±3.5)岁,病程5~12d,平均病程为(8.6±0.8)d。观察组41例,男22例,女19例,患者年龄为21~50岁,平均年龄为(33.1±2.6)岁,病程4~12d,平均病程为(8.4±0.9)d。对照组和观察组一般性资料并无实质性差异,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接受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为患者提供常规的生理与心理护理服务。观察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取应用非语言沟通模式。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眼神交流。患者出现突发性耳聋,失去对外界听觉感受。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的时候可加强眼神沟通交流。通过眼神,护理人员可了解患者内心所表达的情绪。而患者利用眼神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传递给护理人员[2]。因此,护理人员与患者眼神交流沟通的时候,需保持绝对专注,眼神温柔。通过眼神给予患者肯定、认定与支持,以此来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且还能够稳定患者情绪,促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2)面部沟通。即便患者暂时失去对外界的听觉感受,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的时候,仍然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日常护理中面带笑容与患者沟通。不少患者对于突发性耳聋并不是非常清楚,且病情具有一定的突发性,患者对自身听力能否恢复非常担心。此时就会表现出紧张、恐惧以及不安等多种负性情绪。这时候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主动的接待患者,仔细辨别患者所需要表达的内容。针对患者的遭遇表示出同情。日常护理中通过面部表情的沟通,让患者感受到来自护理人员的关心和关爱,给予患者充分尊重。
(3)举止沟通。暂时性的失去听觉,患者对眼神所接触到的内容非常敏感。在日常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保持镇定、坚毅的态度[3]。采取有效的措施稳定患者不良心理与情绪。通过举止沟通,能够促使患者了解治疗进展,并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4)安抚沟通。在整个非语言沟通的过程中,安抚沟通的作用非常突出。为促使患者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护理人员可在具体日常护理中轻抚患者额头、握手、轻拍患者肩部等多种安抚性的动作,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以此来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感。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对患者的基本资料有一定的了解,以免具体实施中造成患者反感。
(5)手势沟通。实际护理操作中,护理人员利用手势方法加强沟通,可增强患者适应性和表达能力。在实际的沟通中,护理人员需时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态度诚恳。通过点头、手势等多种方式,促使患者了解到护理人员对患者表达内容的认可[4]。护理人员手势沟通的过程中需注意,手势自然,预防过于僵硬,给人手舞足蹈的感觉,对患者造成不良的影响。
1.3 观察指标
利用自制调查问卷让患者填写,了解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度。同时采用SDS与SAS评分了解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程度,分数越高表明焦虑与抑郁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借助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92.7%,差异显著(P<0.05);所有患者接受临床护理服务前,SDS评分与SAS评分并显著差异(P>0.05),接受护理服务后,所有患者的SDS评分与S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注:#为与护理前比较,#P<0.05;*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一旦出现突发性耳聋,患者会非常担心听力是否可以恢复,由此导致整个治疗周期中均会出现多种不良心理,如焦虑、不安以及抑郁等[5]。并且在不能听见医护人员声音的情况下,患者就不会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这对临床效果与病情恢复造成不利影响。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如果采取常规性的护理方法,并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与情绪。对此,有必要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展开非语言沟通模式。利用非语言沟通模式弥补常规护理中的各类不足。非语言沟通方法能够缓解患者负性心理,有助于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的展开。且还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率[6]。
综上所述,针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在提供临床护理服务的过程中予以有效的非语言沟通方式,可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度,还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状态接受治疗,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齐京娜,马敬霞,吴维维,等.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4(A02):880-880.
[2]卢放.非语言沟通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人性化护理中的实施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4):171-173.
[3]柴丽娟,姚爱勤.沟通图册在喉癌术后发音障碍患者需求表达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9):3572-3574.
[4]李艳花,唐锦幸.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13(s2):154-155.
[5]兰娜.心理护理路径模式在耳鼻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8):879.
[6]史春梅.护患沟通性语言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河北医学,2016,22(6):1043-1044.
论文作者:寇明秀,陈晓丹,赵进,张硕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5
标签:患者论文; 突发性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语言论文; 效果论文; 过程中论文; 方法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