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所有的学生都渴望师爱,但是身处教育一线的班主任都会有着一种共同的感慨:现在的学生怎么越来越难教了?尤其是独生子女人数比例越来越大,无形当中更增添了班主任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对学生有无爱心将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育行为,更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从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应该给学生母亲般的慈爱、父亲般的严爱和朋友般的关爱。
一、母亲般的慈爱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更何况一个班级有几十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习惯。因此,要管理好一个班级,一定要有母亲一样的胸怀,要用平等、宽容、和蔼、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切戒急戒躁。特别是对待一些特殊的学生,教师更要用母亲般的慈爱去打动他们,要不厌其烦用百分之百的热情和努力去感化他们,争取他们的点滴进步。
我班上有一位小林同学,母亲早逝,父亲在外打工维持生计,身边只有体弱多病的爷爷照看。小林在家无人管束,在校纪律散漫,久而久之,他不爱学习,不愿与人交往。开始时我们科任老师和全班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很关爱他,希望他能长长志气,用心学习。但他却满不在乎,反倒沉迷于网吧,有时甚至把吃早餐的钱也用来上网。大家都劝我不要枉费功夫了,可我坚信,只要有爱心,冰雪都可以融化,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呢。对于他的一切不好行为,我继续用爱包容他。
一天早读,我发现小林没精打采,脸色发白,心想他应该又没有吃早餐。当时我并没有揭穿他,课后我去买了包子和豆浆,把他叫到办公室。小林以为我又要挨批评,磨磨蹭蹭地来到办公室,我对他说:“小林,老师也没吃早餐,我们一起吃吧!”他用迟疑的眼光看着我,伸手接过了我递给他的包子。我们边吃边聊,不经意间我发现他眼中含着泪花,此时我才真正意识到他需要的不是学习上的帮助,而是无言的母爱。从此以后,我常常暗自注意观察他,寻找合适的机会用自己的母爱去感化他。在爱心的呵护下,他慢慢地融入了班级这个大家庭,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父亲般的严爱
一个家庭既有母爱,又有父爱,才是一个完整的家,孩子才有完整的性格。教育学生也不例外,光有母亲般的慈爱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有父亲般的严爱。特别是优等生,每一位老师都宠爱他们。也正因为如此,优等生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掩盖,被原谅、袒护。对于这类学生,我从不宠爱他们,更不迁就他们。成天被人赞誉的学生,只有在父亲般不苟言笑实则理智深沉的爱之中,严格要求,警钟常敲,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扬起风帆阔步前进。
我班的班长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认真负责,是老师的好帮手。他仗着老师对他的宠爱、信任,在同学面前非常专横。不管他的看法是对是错,他都要同学们对他言听计从,并且专挑同学们的毛病。针对他这种自以为是的表现,我则寓爱于严、严中有爱,严厉地指出了他身上存在的问题。经过我的教育,他终于认识到班干部应当以身作则,才能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同学们才会服从管理。此后,他一改以前的态度,在学习、生活上都严格要求自己,对不服从管理的同学还能跟他们讲道理。老师不在班级时,他能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
三、朋友般的关爱
古语亦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和学生处在同一高度,设身处地地体察学生的心理、处境,关心学生学习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地加以引导、表扬、鼓励,使学生逐渐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对犯错误的学生,更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以平等的朋友式的身份关心、鼓励他们,使他们消除紧张拘束的情绪,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小李有一段时间经常不做作业,交作业时总说:“作业没带”,同学们都说他撒谎。这时,我没有批评他,而是主动与他进行交流,并告知同学们,在没有知道事实之前不能轻易下定论。通过心与心的交流,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认错后再没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因此,有人这样说:“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小学的孩子就像一株挂桃的棉枝,最需要关怀和扶持,多给他们一些爱,果实就会丰硕。”
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润大地;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无论是怎样的学生,只要我们对他们施以母爱,哺以温情,孩子的思想是会慢慢改变的;只要我们对他们施以父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孩子是可以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的。这两种爱是相辅相成的,切不可割裂开来。只要我们用爱沐浴学生的心灵,辅以时日,我们的学生定会露出阳光般的笑脸,朝气蓬勃地出现在老师的面前,我们的老师也可露出欣慰的笑容。让我们共同用爱的艺术,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论文作者:陈香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3
标签:学生论文; 同学们论文; 老师论文; 小林论文; 母亲论文; 慈爱论文; 孩子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0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