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基础投入 强化队伍建设 云南红河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纪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云南论文,队伍建设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纪实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云南红河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从红河州的实际出发,努力加大投入,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推动全州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好。
红河作为一个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底子薄、起步晚,文化基础设施较为滞后,严重制约精神文明建设。为了夯实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红河州委、州政府做出了建设十大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决策。目前,投资4800万元的红河体育馆已投入使用;投资2200万元的红河博物馆、投资2400万元的红河州图书馆已建成并正在抓紧做投入使用前的相关工作;目前正在抓紧预算投资5200万元的红河新闻中心、预算投资5000万元的红河大剧院的设计工作;正在抓紧红河文化广场、个旧中国锡博物馆、中国哈尼族国际研究中心、红河州会展中心、红河城市市标等的前期工作。从1999年至2002年,在上级宣传部门和文明办的关心下,红河州已在州内7个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组织实施了一个县级宣传文化中心和11个乡镇宣传文化中心工程。现全州有10个县级文化馆、57个乡镇文化站、9个公共图书馆达标升级。全州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今年州委、州人民政府又决定由州级财政从2004年至2007年预算乡镇文化站建设配套资金2035万元,按1∶1争取上级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经费,用4年时间完成85个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新建、重建和扩建任务,完善20个乡镇文化站的功能,使红河州的乡镇文化站全部达标。到2007年,全州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或综合性文化艺术中心,乡乡有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到2010年,城市社区有相应规模的文化服务设施,大部分行政村建有文化室,公益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到全州所有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
近些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红河州已涌现出能够长期开展文艺演出活动的各类文艺团队200多支,其中红河州歌舞团、建水花灯团、屏边大围山民族歌舞团、金平民族歌舞团、红河县民族歌舞团、石屏县哨冲彝族花腰女子艺术团、弥勒阿细跳月艺术团等各种体制下的文艺团队在省内外各种大型活动中充分展现了红河民族文化艺术魅力。下一步准备做大做强红河州歌舞团,编制增加到120人,并在歌舞团内成立红河民族乐团。同时,以新的视角、新的技术和新的方式包装打造弥勒阿细跳月艺术团、石屏彝族花腰女子舞龙队、建水哈尼芒鼓队、红河哈尼多声部演唱组合等红河乡村民族文化演出团队,加大民族音乐舞蹈的培植、开发、利用力度,为农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奠定基础。从2004年起开始实施“三项工程”,一是实施“文化艺术人才培训工程”,由州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的文化宣传骨干培训专项经费,每年分门别类选送8—10人到中央和省级培训机构,多渠道多形式培养“本土”宣传文化骨干;二是实施《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实施办法》,每三年由州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对州级文化精品分不同艺术门类进行评比奖励,每五年对州内外以红河为题材的获世界、国家和省级奖的文化精品进行奖励;三是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每年由州财政安排20万元作为红河州文学艺术精品创作扶持经费,不断推出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为了扶持电影发展,全面实施农村电影“2131”(21世纪实现每个村每个月看一场电影)工程,红河州成立了农村电影放映管理中心并核定人员编制,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州级财政每年都将补助边远贫困山区农村电影放映的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从2002年开始,红河州组织实施了集文明村、特色村、小康村为一体的“红河州交通干道文明村镇示范走廊工程”,制定了《红河州“省州交通干道文明村镇示范走廊工程”五年规划》。整个工程共涉及89个乡镇527个村寨。“红河州交通干道文明村镇示范走廊工程”共性要求是按照文明村镇的标准,努力把公(铁)路沿线村镇创建成文明村镇,最终建成小康示范村。个性要求是结合省州交通干道沿线村镇的实际情况和民族文化资源基础、支柱产业培植等,在努力建成文明村镇的同时,创建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文明村寨。目前正在积极创建的有民族文化生态村、农家乐文明村、科技文明村、民间工艺示范村、民族风情旅游村、民族团结示范村、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村、运输交通安全文明村、科技养殖示范村、巾帼文明村、绿化美化示范村、小康示范村等。为了搞好示范,以点带面,州级财政2003年一次预算13个特色文明村专项建设资金260万元。目前,省州交通干道已建成省级文明村18个,州级文明村25个,县级文明村43个,州级文明乡镇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