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体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与我国当前学校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智体论文,生动活泼论文,教育改革论文,主动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对北京一个中学校长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意见做了重要批示,提出了学生要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对指导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思想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它是对1957年提出的“教育方针”的充实和完善
关于教育方针的论述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体现了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本质。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因此,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都能根据当时社会需要、青少年学生年龄特征及其思想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的总的质量规格。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实为教育目的)。这一教育目的在人才的素质结构和具有何种社会功能方面都给了明确规定,长期指导着我国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毛泽东于1965年提出的关于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主张,是建立在1957年的教育目的基础上的,主要就人才素质方面提出质的要求。为什么说毛泽东1965年的这一论述是对1957年提出的教育目的的充实和完善呢?第一、概念的完善。1957年教育目的中的素质结构用“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而1965年则用“德、智、体”概念,从毛泽东本意来说,两个概念本质是一致的,前者是表达后者的含义,国人也是这样理解的。但严格说二者是有区别的。德智体指的是人的素质。而在德智体后面加“育”,是指发展学生德智体素质所进行的教育,它们之间是目的与手段(或途径)的关系。基于这样的理解,笔者认为,毛泽东1965年的表述是科学的,是对1957年所提概念的完善。第二、内容的充实。1957年的表述只一般强调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没有说明如何发展、要达到何种质的要求;而1965年则加以说明,强调了是“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有了这样的限定词,德智体发展的内涵更加明确和充实。“生动活泼”意味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要丰富多彩,要让学生处在愉快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所以就要有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又要有生动活泼的课外校外活动,促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自然而有活力地发展;“主动”是指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尊重他们的人格,调动他们学习和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身心能动地自由地发展。可见,学生的发展,只有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才是高质量的发展。
(二)它是毛泽东一贯的教育主张和教育实践的目标
毛泽东从早年到晚年,都极力主张培养德智体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人才,使之为社会革命和建设服务,并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众所周知,求学时期的毛泽东是一个有主见、敢说、敢做、不受旧教规约束的学生。当他以第一名成绩被录取进入湖南省高等中学校学习,并不断取得好成绩深受师友赞誉时,他却主动退学到湖南省图书馆过上了半年的自学生活。在后来的五年半的师范生生涯中,他主动地关心政治,探索革命真理,不唯书、唯教,努力向社会和民众学习。同时,他还是体育运动的积极的实践者、倡导者、组织者和研究者,真正使德智体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在修业小学,一师及其附小的教学和管理中,毛泽东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广泛采用自学、讨论、研究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教学过程、学术研究、课外和校外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德智体各方面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主张学术自由,坚持学友们“自己看书、自己思索”、“共同讨论、共同研究”,尽最大可能发挥每个学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在主持农讲所,领导各级各类学校工作中,也始终要求教员与学员教学相长,要求教学实行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园气氛。
(三)它是毛泽东关于学校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关于学校教改,毛泽东在建国以后,尤其在6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讲话,主要精神是“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正确的,但是办法不对。”主张“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这几方面都要改”,[1]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其德智体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毛泽东指出:“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2]这“是很摧残人的”。所以,他认为“学制要缩短。课程设置要精简。教材要彻底改革,有的首先删繁就简。”[3]“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4]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用他们的心思为自动自发的研究。”
在教学方法上,毛泽东一贯坚持实行启发式指导思想,主张教师教得活,学生学得主动。1929年红四军的“九大”把“实行启发式”列为“十大教授法”之首。在延安时期,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共中央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它明确规定:“在教学方法中,应坚决采取启发式的、研究的、实验的方式,以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坚决废止注入的、强迫的、空洞的方式。”1965年他严肃批评教师的满堂灌,“讲授又不甚得法”,大学不发讲义“叫学生看、研究”的做法,要求学生不要死读书,“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5]
毛泽东谆谆教诲教师要端正考试制度,极力反对“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出题目出怪题、偏题,整学生。”他提倡开卷考,以检验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思想是科学的现代的教育思想
(一)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在马恩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是人的能力(包括劳动能力)、志趣、道德和审美观等方面的发展。究其本质,在素质结构上包含德智体三个要素。这些素质的发展在量上的要求是“充分的”,在质上的要求是“自由的”,即是自主的、不是压抑的发展。毛泽东提出的上述观点是与马恩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然而由于对象不同(马恩针对每个社会成员,毛泽东针对青少年学生),所以在具体表述上是有差别的,显然毛泽东的提法更具体形象,更切合青少年学生的实际。
(二)它批判、继承和发展了人类优秀的教育遗产
毛泽东的“主动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对人类优秀教育遗产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意义上提出学生主动发展的主张。孔子把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看成是启发教学,提高学习质量的前提条件。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荀子、王守仁等都主张自求自得、自动学习。颜元、顾炎武等发展了先哲主动学习的精华,提倡“主动”、“习行”的教育方法。康有为、杨昌济重视德智体三育协调发展。蔡元培主张“展个性,尚自然”。卢梭奉行“自然主义”的“自由教育”,反对严格的纪律和死记硬背,主张让儿童完全自由地进行活动,使之身心自由地发展。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中心主义”为核心的“进步教育”思想,重视儿童的兴趣、主动性、经验和活动,强调发展儿童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杜威、罗素等曾来华讲学,杜威教育思想对青年毛泽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毛泽东在《湘潭教育促进会宣言》中写道:“美博士杜威东来,其新出之教育学说,颇有研究之价值。”
(三)它揭示了人才培养的规律,迎合了现代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心理科学研究指出:学习的基本因素是由两大系统构成的,一是认知系统(亦称智力因素),在行为表现上为操作系统;二是情意系统(亦称非智力因素),在行为表现上为动力系统。在学习过程中,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让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就是表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统一。强调生动活泼和主动地发展,旨在重视激发学生的动力系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产生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以提高认知水平和学习效率,并促进整个身心的发展。当前一些地区进行的“主动发展教育”实验[7]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证实毛泽东这一教育思想的科学性。
当代国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如赞科夫、布鲁纳、罗杰斯、洛扎诺夫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自由发展的理论。尽管他们的哲学基础和心理依据有所不同,但在提高学习效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了现代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正如靳乃铮教授所说:“毛泽东同志教学思想与国外许多现代著名教育家相比,其基本思路不仅毫不逊色,而且极富有先进时代意义和中国社会主义特色。”[8]
三、以“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思想指导我国当前学校教育改革
我国的教育改革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扭转应试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革教学和考试方法等方面仍举步维艰。为使学校教改得以深化,我们必须以毛泽东上述思想为指导。
(一)改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在我国长期存在,是传统文化思想积淀和广泛复杂的社会因素所使然。在教育体制改革后,“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有所缓解,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仍很普遍,现在是到了非改变观念不可的时候了。我们必须贯彻毛泽东同志关于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思想,严格执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真正做到“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进行课程和教材方面的改革,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人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既要体现现代社会对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把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学科、活动中去,又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学校不可任意增加课程和学时,不可任意削弱体、音、美课程和课外活动。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个老问题,虽然国家教委三令五申要坚决解决这一问题,还郑重地颁发了《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但收效不大。我们要在新形势下重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有关教导,力排各种干扰,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和自主权。
(三)坚持启发式教学,真正改进教学方法
实行启发式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各方面素质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反对“教师权威主义”,反对滥用职权变相体罚学生,要发扬教育民主,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启发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创造先决条件。改革教学方法不是要求教师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要真正认识各种方法的功能和局限,努力贯彻其运用要求,并能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对象特点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同时要善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四)改革考试和招生制度
考试的改革包括平时考试和毕业考试制度的改革。平时考试的改革,是要提醒教师不能眼睛只盯着分数,不能用频繁的考试和按成绩排名威逼学生学习,“威逼”家长配合,使教与学成为分数的奴隶。要以毛泽东同志对待考试的态度来指导考试方法的改革,一要降低考试频率;二要闭卷考与开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三要在考试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县的初中仍保留重点初中,实行择优录取与就近入学相结合的制度,高中则按考生中考分数确定入学资格。由于“僧多粥少”,便形成了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激烈竞争,这是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最主要原因。
考试和招生制度改革是属于“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既要慎重,又要行动。取消重点初中,尽管存在一些缺陷,但在调动广大一般中学教师积极性上,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上,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和主动发展上必然有积极意义。
收稿日期:1996—01—02
注释:
[1]转引自袁振国:《中国当代教育思潮》,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91年版,第150页。
[2][3][4][5]《毛主席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58—59、88、72—73、68页。
[6]同[1],第139页。
[7]《天津教育》1995年第2期。
[8]《教育研究》1993年第10期。
标签:应试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