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政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倾向_政治论文

国外政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倾向_政治论文

国外政党意识形态的兼容化倾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形态论文,政党论文,倾向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伴随着东西方意识形态的激烈冲突,国外一些政党在意识形态方面有了新的变化,“政党的意识形态,在没有消除相互对立的同时,开始由基本上是完全相互排斥向互相借鉴、吸收的方向发展。”①

一、国外政党意识形态的兼容化倾向

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的本质属性是其阶级性,其集中表现就是政党的意识形态。政党的目标、政党政策的价值取向、政党的动员力和整合力,以及一个政党与其他政党的区别,都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党的意识形态来体现。可以说,意识形态是一个政党的灵魂。

二战前,政党意识形态呈现出多极化态势,相互之间互相排斥,尖锐对立,刻意拉大意识形态的距离,以保持自己的特色和独立性。但在二战后,这种状况开始出现变化。政党之间不再刻意宣扬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立,而是逐步淡化意识形态,相互吸收,相互借鉴,阶级合作、“共识政治”取代了意识形态对立。政党本身的纲领和政策显示出越来越强的包容性,政党之间某些政策的趋同性日益明显。表现在实际政治活动中,左翼政党的政策向中间靠拢,右翼政党的政策则走向温和。美国学者约翰·克莱蹲·托马斯对12个国家的54个政党按照10个方面进行系统分类,对他们在20世纪初10年直到1976年的政治倾向进行综合比较,发现他们之间的分歧在不断缩小。“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所有政党系统(美国除外)都缩小了党派问题的分歧,不管是两个大党集团之间的分歧,还是一些只占百分之五选票的政党之间的分歧。”②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也指出,二战后,工业发达国家在思想和政策的广泛领域内保持着一致的看法,“在美国,大多数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一致。德国和奥地利的基督教民主党和社会民主党之间,英国的工党和保守党之间以及加拿大的自由党和进步保守党之间,情况也大致相似。法国、意大利、瑞士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政策普遍符合这种模式。”③ 这种政党之间意识形态的兼容化倾向在资产阶级政党中是如此,在社会民主党中表现得则尤为明显。如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之间在意识形态上的区别,甚至比两党内部总统和议员之间的差别还要小。意识形态上的这种兼容性和相互靠拢,使两党有足够的包容力和应变能力,来大致体现美国民众的各种利益、愿望和要求及其变化,吸引选民的支持。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经历二战后几次大选的失败后,于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哥德斯堡纲领”,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淡化党的意识形态色彩,确立了一系列“中性”的理论和原则,以期吸引更多的德国社会阶层,尤其是逐渐增多的中间阶层,标志着德国社会民主党完成了从工人阶级政党向“人民党”的转型。1989年12月,该党又通过《柏林纲领》,强调社会民主党是一个“左翼人民党”,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没有阶级和特权的团结互助的社会”是党的政治目标。德国社民党在1998年竞选纲领中强调,邀请一切社会力量与之合作,从雇员、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科技人员直至企业家。1999年,该党在上台执政后又着手规划修改党纲。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施罗德强调有用的就是正确的实用主义,“我既非左派又非右派,我就是我”;“旧的意识形态已被历史的力量所压倒,我只对当前起作用的东西感兴趣”。⑤ 英国工党,向来以工人政党自居,近年来也与工会拉开距离,声称工党不仅是工会党和劳动者的党,也是中间阶层的政党,是企业界和商业界的政党。为此,1994年,第三条道路的探寻者布莱尔担任工党领袖后,开始对工党进行改革,并修改党章,放弃了坚持70多年的国有化目标。同时,布莱尔又极力淡化工党的阶级性质,强化工党的“人民党”形象。他在一次大会上说:“要使工党变成一个开放的党,一个包括私营企业主和无产者、小商人和他们的顾客、经营者和工人、有房产者和住公房者、熟练的工程师以及高明的医生和教师的党。”⑥ 而曾经是意识形态差异较大的法国政党,1988和1995年曾两次出现左右翼政党共主政坛的局面。2002年左右翼政党又联手对付极右翼势力的挑战。

二、国外政党意识形态兼容化的原因

政党意识形态出现兼容化的发展趋向,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反映着时代的深刻变化,是政党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要求而进行的自我调节行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政党意识形态危机的应对

一般来说,政党为了号召和动员民众、统一党内思想、显示与他党的区别,都会有意识地选择和强化某种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一旦生成,便会产生一种“刚性”,使政党在一定时期内调整纲领、创新理论、应对变迁的能力和灵敏度减弱。二战后,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西方政党普遍出现了意识形态危机。主要表现在政党意识形态与政党政策之间的困境,社会公众对政党日益增加的不信任感,选民政党认同与归属感的降低,以及党员数量的下降。如今在西方,出于意识形态考虑而入党的人越来越少,而对某一政党“从一而终”的固定选民也在不断减少,依据政党政绩、政策措施而改变投票意向的“流动选民”在不断增加。例如,德国社民党党员人数在过去的20年里减少了近25万,平均每年减少1.2万多人,减少幅度为原来党员总数的1/4。⑦ 严峻的现实迫使各政党在意识形态上不再是泾渭分明,它们不再以意识形态的鲜明对立来吸引民众,出现了意识形态兼容化趋势。更有甚者,还出现了诸如“项目党”、“网络党”、“啤酒党”等类型政党,很难看出其意识形态的色彩。

(二)新型媒体对政党运作机制的冲击

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政党的运作方式在保留甚至弱化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特点,即呈现出日益媒体化的倾向。因为发达的媒体,特别是先进的网络技术,使信息的传播更加多样化、广泛化,任何一种有影响的思想都有可能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对现代政治产生着强烈的冲击。德国社民党基本价值委员会副主席托马斯·迈尔曾说:“现代媒体实际上已经成为政党的最大竞争对手,它们和政党争夺受众(成员),争夺对社会主流意见的主宰权。政党的一些传统政治功能,如言传功能、教育功能等,已在媒体的冲击下丧失始尽”⑧。正因为媒体对普通民众的强大影响作用,西方各国政党日益重视通过大众传媒塑造政党形象,宣扬本党主张,利用大众传媒充当选举工具,通过炒作媒体形象,提高政党候选人的社会声望。政党运作的媒体化倾向确实可以使政党在选举政治中更易于吸引选民的注意,但它实际上对政党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得党的基层组织和普通党员的作用不断弱化,选民对特定政党的忠诚日益淡化。可以说,政党运作机制的媒体化倾向是一柄双刃剑。它的发展对政党的影响是两面的:一方面,它使政党扩充了与民众沟通交流的渠道,有利于民众了解党的政策主张;另一方面,它也使民众相对于政党的独立性大大增强,降低了政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政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大大降低。这种变化对政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就是迫使其必须更加开放、宽容和自由,从而不但在实用主义的层面上,而且也要在价值层面上更具有兼容性。

(三)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要求

二战后,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兴起,引发了许多国家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逐步下降,而第三产业即商业、服务业、信息业、金融业等行业的就业比重则快速增长。一批不同于传统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由政府部门的中级行政官员、企业的中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含白领工人)及其他领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的新的庞大的中间阶层应运而起。这一阶层是社会上具有相近自我评价、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特征的不同群体。他们政治态度温和、文化素质较高、职业体面、收入中等、生活安定,并在人数上占了社会的大多数。社会阶级结构“中间化”的发展趋势,导致了各党派意识形态兼容化的发展趋势。因为新兴的社会中间阶层的崛起和政治影响的扩大,打乱了西方传统左右翼政党据以依靠的以阶级界限划分的社会政治力量。为了赢得多数人的支持,达到上台执政的目的,各政党积极适应这种新变化,抛开原有的阶级立场,通过弱化意识形态色彩,模糊阶级之间的界限,把目光集中在庞大的中产阶层,在政策上充分考虑中间阶层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努力寻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调和而不是对抗。这就从根本上促进了政党意识形态向兼容化方向发展。

(四)全球化浪潮的影响

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经济的互相依存使世界各国家的联系更加密切。经济领域里投资发展的国际化、生产销售的全球化、贸易合作的多边化,使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政党的切身利益更为紧密的交织在一起,迫使它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合作。在这种背景下,所有负责任的政党,不管原来抱有什么样的政治见解和政治立场,为促使各自的投资和生产基地对于全球流动资本具有吸引力,都不得不采取同样的经济政策,改善经济竞争条件,如进一步强调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和实行私有化等,因而在重要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上,表示政治方向差别的余地已经无可挽回的消失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引发了许多传统政治未曾遇到的问题,如全球经济安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国界软化问题,主权让渡问题,金融监控问题等。总之,全球化时代面临的问题纷繁复杂、层出不穷。这些都是传统的左右政治理论模式和框架所无力应对的,是任何单一思想或主张所无法穷尽的。而且,在原先的政党格局之外,涌现出大量新兴的思潮、运动或派别,他们的主张或多或少地试图解答那些新问题的挑战。新势力的出现使社会的政治资源更加分散化,政党间的竞争加剧,西方国家传统大党尤其是执政党的力量被削弱。为了赢得更多选民的支持,传统大党一方面增强党的开放性,力争使党成为跨阶级的政党,进一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党与党之间的协作,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实行多党联合执政,致使西方政党格局从传统的两极对峙向中左中右两大政党势力对峙的方向演变,这无疑也促进了政党意识形态的兼容化趋势。

三、国外政党意识形态兼容化倾向的启示

对于国外政党意识形态兼容化的发展倾向,我们一定要辩证地看待,要充分认识其发展变化的根源和本质,吸取其经验和教训,努力加强我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

意识形态的兼容化可以扩大一个政党代表的范围,成为更多的人的利益代言人,从而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但是,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不同的阶层或利益集团之间的差异,处于不同集团中的人的利益要求和政治表达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任何政党如果没有自己的鲜明的独具特色的意识形态,没有自己特定的利益表达,那么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坚定的追随者和支持者,就不能有自己的核心力量和有凝聚力的组织结构,政党也就无异于其它社会团体和组织了。所以,使自己成为全民性政党的后果是既可以使自己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同时也可能会失去自己坚定的追随者。

从根本上来说,政党意识形态的兼容化并不是意识形态的趋同,更不是意识形态的终结。政党意识形态的兼容化并不表示政党之间已无明确的界限。相反,由于政党固有的阶级属性,不同的政党仍有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政治思想、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否则政党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政党意识形态的兼容化只是政党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的新形式,是在其基本价值观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强调“自由”、“公正”、“互助”仍然是党的三项基本价值。法国社会党明确表示要继续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反对新自由主义,捍卫社会民主主义的价值观。该党还提出了“现代社会主义”理论,以表示和英国工党的“第三条道路”相区别。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的领导人反复强调,党的性质从建党到现在都没有变,将来也不会变,这是必须坚持的原则。⑨

我们在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过程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我们党的阶级属性。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进一步加剧。如果在这个时候讲淡化意识形态、模糊意识形态、甚至摈弃意识形态,无疑是自动放弃阵地。我们党应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对民众的教育、灌输和引导作用,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站稳脚跟,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最后的胜利。

(二)进一步增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在保持基本价值不变的前提下,扩大政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可以使政党代表更多的民众的利益,吸引更多的民众支持自己,增强自己的执政合法性。这一点对执政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从本质上讲,政党代表的总是社会中的特定阶级,而不是全部的阶级。任何政党都不可能把所有阶级的利益都同时体现出来。但在一个政党执政的前提下,扩大政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无疑是一个明确的选择。执政党既然掌握了公共权力,而它又是属于全体人民的,这就意味着执政党要充分发挥利益整合功能,努力代表社会方方面面的利益。只有这样,执政党才能动员起最广泛的力量,推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和发展。这种关系体现在意识形态上,就要求执政党意识形态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国外执政党如此,我们党也应如此。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也出现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随着我国深层改革和全方位开放,新的社会阶层力量将越来越大。新的社会阶层中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之一。党的十六大提出努力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吸收各阶层包括私营企业主的先进分子入党。十六大党章确认我们党是“两个先锋队”。这些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方面已经有了空前的包容性。今后还要继续努力扩大我们党意识形态的代表性和包容性。

(三)实现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新技术革命和网络民主对各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和冲击,使各国政党都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政党活动方式和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如德国社会民主党针对这种变化提出建立“网络党”的口号。他们把党的6000个基层组织联网,形成“网上社会民主党”。并且为了赢得更多选民的支持,特别是增强本党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利用网络技术成立了“青年网络管理之家”,吸引青年人关注本党的活动,加深对本党的认识。另外,建立“网络资格认证学校”,帮助党员学会掌握信息技术的新方法等。针对不同兴趣的非党群众,德国社会民主党还建立“项目党”。就是将党的纲领分解成若干项目,如果你对某个问题感兴趣,可以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开展活动,甚至成立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就是“项目党”,以此来吸引民众支持社会民主党,壮大社会民主党的力量和吸引力。

新兴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对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当今社会最发达的传播技术,互联网为构建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阵地提供了最大的平台。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传播和争夺的主阵地。在这个阵地上,目前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它们凭借着绝对优势的技术传播手段,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各国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大量输出西方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妄图实现对社会主义的和平演变。针对这种情况,为使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为我所用,抵消西方价值观对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人思想的影响和侵蚀,我们党和政府也在积极利用因特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扩大党的宣传阵地。但与客观要求相比,特别是与国外相比,我们的网站建设还存在着覆盖范围不广、双向交流不足、报道内容雷同、报道方式单一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舆论网站建设步伐,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在我国真正形成一个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阵地。同时,在高度重视舆论监督的基础上,要积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予以回应,努力消除网络舆论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注释:

①王长江:《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页。

②③[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112页,第123—124页。

④[德]维也纳·桑巴特:《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0、81页。

⑤转引自付杰:《试论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的动因及表现》《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⑥[英]托尼·布莱尔:《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⑦转引自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4页。

⑧[德]托马斯·迈尔等:《关于媒体社会中政党政治的对话》,《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第4期。

⑨参见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页。

标签:;  ;  ;  ;  ;  ;  ;  

国外政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倾向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