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态适应性评价及影响因素的确定&基于连锁零售企业超额经营的研究_便利店论文

零售业态适应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判定*——基于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限额论文,适应性论文,业态论文,零售企业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零售业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零售业态的概念;②零售业态的生成过程;③零售业态的常规形式;④零售业态的创新和零售企业经营;⑤零售业态的技术进步(隋红霞,2005)。他们往往从“影响零售业经营的因素”的角度进行研究,以解释零售业态结构特征,或为零售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参考(Hollander,1960;向山雅夫,1986;兼村荣哲,1993)。Chow,Clement K W(1995)采用1985—1992年的数据,检验社会经济因素对零售产业结构的影响,对小型零售企业在中国内地的成长预测采用商店数为应变数,采用家庭人口统计变数和环境变数为自变数。Chow Kong Wing,Clement(1994)使用经验分析法研究中国的零售结构时,发现人口成长率、平均薪资、就业率是零售商对是否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决策时的重要参考因素。

关于零售业态,①特别是零售业态结构、形成与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国内学者也给予了广泛的关注,这对零售业态适应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周泽信(2000)认为,城市零售业态、业态结构的生成有其一般规律,即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处的阶段、市场的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消费特点和城市发展水平等决定的;他还指出了市场化作用的影响。穆健玮(2003)列举了反映零售业态发展环境的指数,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住房面积、人均汽车拥有量等。郑小京(2005)指出,影响零售业态及其结构的因素有七种:①政治环境;②法律环境;③文化环境;④经济环境;⑤技术环境;⑥人口环境;⑦家庭环境。王磊(2005)认为,商业是与人、与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行业,必然受人的居住、交通、生活条件制约。杨伟文、赵明(2005)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基尼系数和市场发育程度是影响国际零售业态多样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大型连锁超市和购物中心往往是在较为发达的市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杜漪、颜宏亮(2006)则从五个方面作了阐述:第一,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是一切零售业态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第二,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的变化是业态蜕变的先导;第三,技术进步促进了零售业态的生成与发展;第四,社会文明与社会发展促进了业态的竞争、组合和更迭;第五,城市交通条件影响业态的发展。便捷的城市交通为超市、大卖场等大型新兴业态布局在郊区提供了条件;交通条件的改善,带动了消费市场进一步“郊区化”,进而催生相应的零售业态。李飞和汪旭晖(2006)以大型综合超市为样本,围绕竞争优势的概念,研究了整个零售业的关键性影响因素。

国内有学者对零售业态适应性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李飞(2003)指出,每种零售业态都有自己的特定的生存环境条件,脱离了本国、本地区的特殊环境条件,盲目照搬任何一种流行的业态都是死路一条。柴华奇等(2005)通过对西安地区三种典型零售业态的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与零售业态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了用以评价零售业态发展程度的排序模型。杜漪、颜宏亮(2006)认为零售业态具有适应性,即已有的业态并不是僵化不变的,可以通过战略调整和重新定位以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从而延缓或者避免衰退期的到来。鲍观明、叶永彪(2006)认为,零售业态演变往往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但目前尚没有形成零售业态适应性的规范定义,也没有对特定零售业态的适应性进行评价与解释。

二、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本文沿着“零售业经营的影响因素”的思路,尝试性地将零售业态适应性界定为“一种零售业态与其运行的环境相匹配的状态,这些环境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自然、人口等宏观因素,又包括零售顾客、竞争者、中介等微观因素,其适应性程度表现为某种零售业态的总体运行状况。”我们认为,如果某种零售业态总体运行状况良好,那么它的适应性程度就高,其运行的相关环境则促进了该零售业态的发展。由此,我们构建出零售

业态适应性评价及影响因素模型,见模型1。

模型1 业态适应性评价及影响因素模型

表示第i种零售业态适应性的第k项指标,用来衡量某种零售业态的总体运行状况,即作为零售业态适应性的评价指标,其中i分别取值为1(百货商店)、2(超级市场)、3(专业店)、4(专卖店)、5(便利店)。关于零售业态适应性评价,由于消费者态度指标难于实际测量,我们假设消费者对各种业态的态度差异很小,因此不涉及消费者对零售业态的感知指标,而仅仅包括以下可观测指标:①总量指标,如门店数、从业人员、营业面积、商品零售额、商品销售额、企业总数;②均值指标,如单位门店商品销售额、单位营业面积商品销售额、单位从业人员商品销售额;③比重指标,如i种业态商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i种业态商品销售额占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销售额的比重。

根据上述文献回顾及模型解释,提出如下假设:H[,1]:不同零售业态的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性;H[,1-1]:同一地区不同零售业态的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H[,1-2]:不同地区同一零售业态的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H[,2]:不同零售业态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

三、样本与数据描述

本文以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32个样本数据(全国总量数据和31个省(市)、自治区的独立数据)。除市场化指数外,②选取的其他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2005年数据,或根据该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计算而来。其中,单位门店商品销售额=i业态销售总额/i业态门店总数,单位营业面积i业态商品销售额=i业态销售总额/i业态营业面积,单位从业人员i业态商品销售额=i业态销售总额/i业态从业人员,i业态商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i业态商品零售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i业态商品销售额占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销售额的比重=i业态商品销售额/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销售额。由于仓储会员店、家居建材中心、购物中心等零售业态的数据不完备,本文主要考察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专业店、专卖店和便利店等五种零售业态。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不同零售业态的适应性在统计上存在显著差异

利用SPSS13软件对全国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的业态适应性评价指标(i=1,2,3,4,5)进行因子分析,对主成分法提取的初等因子载荷阵进行varimax(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旋转后的因子方差贡献、因子矩阵见表1-表6。

运用regression(回归法)分别求得每种零售业态的各个单个因子得分,并利用综合因子得分公式分别求得各种业态适应性综合得分,见表7。其中,不同零售业态适应性综合得分公式依次为:

从表6可以看出,从全国来看,百货商店适应性综合得分最高,为10.64。其他依次为便利店(3.33)、超级市场(3.23)、专业店(3.16)、专卖店(3.05),这表明,2005年在五种零售业态中,百货商店总体运行状况最好,其适应性最高;专卖店适应性综合得分最低,其总体运行状况最差,适应性最低;便利店、超级市场、专场店等业态适应性综合得分居中,总体运行状况一般。从各地区来看,业态适应性情况与全国不尽一致,地区之间也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如北京,2005年专卖店适应性综合得分最高(1.5),表明其总体运行状况最好;便利店适应性综合得分最低(0.18)。再如浙江,百货商店适应性综合得分最低(-0.18),便利店适应性综合得分最高(0.31)。由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不同零售业态的适应性在统计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得到验证。

为了进一步检验各地区的零售业态适应性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我们采用《中国统计年鉴》(2006)的划分方法,将全国划分为四个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表7是以四个地区为自变量、各种零售业态适应性综合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部分结果,其检验的显著水平值<0.05,因而具有统计意义。结果显示,百货商店适应性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有显著差异,而在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均没有显著差异。超级市场适应性在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两个地区之间无显著差异。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在各种业态适应性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

(二)不同零售业态适应性影响因素在统计上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零售业态的运行状况为什么会呈现出地区差异、区域差异?不同零售业态适应性影响因素是否具有显著差异?

利用SPSS13软件对全国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的业态适应性影响因素x[,mj]进行因子分析,对主成分法提取的初等因子载荷阵进行varimax(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旋转后的因子方差贡献、因子矩阵、因子命名见表8、表9。

运用lisrel8.7软件分别进行模型拟合,结果见图1-图5。各种零售业态适应性模型的拟合优度评价结果为:0.00<RMSEA<0.08、0.90<GFI<0.98、0.91<CFI<1.00、0.76<NFI<0.96、0.87<NNFI<1.39,所以模型拟合较优。

图1 百货商店适应性

图2 超级市场适应性

图3 专业店适应性

图4 专卖店适应性

图5 便利店店适应性

在百货商店适应性模型中,F1对百货商店适应性有直接的正向影响,直接效应系数为1.56,F2直接效应没有通过T检验,F3对η[,1]直接影响路径系数极低,表明几乎没有什么影响。F1与从业人员、全国(地区)产值与交通运输(公路、铁路、河运)等指标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关系。这表明这些因素对百货商店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超级市场中,F1、F2、F3对超级市场适应性均有直接影响。其中F1和F2有直接的正向影响,直接效应系数分别为0.46和1.12。F3有直接的负向影响,直接效应路径系数为-0.40。F2是居民收入、城市化和市场化因子,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市场化指数等指标有极其显著的关系;F3则是经济增长与价格因子,与GDP增长率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有极其显著的关系这表明,上述各因素均影响了超级市场的运行,特别是居民收入、城市化水平和市场化等因素对超级市场的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而经济增长和零售物价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超级市场的发展。

在专业店中,F3对η[,3]直接应效应没有通过T检验,F1和F2对专业店适应性有正向影响,直接效应路径系数分别为0.52和0.37,这表明与F1、F2具有显著关系的指标,如从业人员、全国或地区产值、交通运输、居民收入、城市化、市场化等因素影响着专业店的运行效率。

在专卖店中,F3对η4直接效应没有通过T检验,F1和F2对专卖店适应性有直接影响,且都是正向的,直接效应路径系数分别为0.10和1.11,F2的影响更大。这表明,与F1具有显著关系的指标,如从业人员、全国或地区产值、交通运输等因素对专卖店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居民收入、城市化和市场化等因素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在便利店中,F1、F2、F3的直接效应系数分别为0.64、0.96和-0.46,因此,F1与F2对便利店适应性有直接正向影响,F3具有负向的直接影响。这表明,与F1、F2有极其显著关系的指标,如从业人员、全国或地区产值、交通运输、居民收入、城市化和市场化等因素,直接促进了便利店的发展,而经济增长与零售价格指数的波动则对便利店的发展起一定的负向作用。

五、结论及政策意义

通过上述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不论是同一地区的不同零售业态之间,还是不同地区或不同区域的同一零售业态之间,其适应性程度均有显著差异,直接表现为各种零售业态的运行状况各不相同。产生这种差异的因素因零售业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由此可见,一方面,从全国来看,每一种零售业态都有其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在不同地区或范围内其适应性各有不同。各业态之间优势互补、相互渗透与融合,是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就各地区而言,每一种零售业态都有其特定的运行环境,有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次要因素或扰动因素。

因此,要科学地制定零售业态发展战略规划,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零售业态的有序发展和合理竞争;同时,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各区域的实际,结合当地的就业、产值、交通运输、居民收入、城市化水平、市场化指数、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动等因素,选择适应性强的零售业态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另外,为了促进某种零售业态的生成和发展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例如,为了缩小零售业态发展的东西差距,有步骤地推进西部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快西部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将对西部地区超级市场、专业店、专卖店的发展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

*本文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零售研究中心课题《中国零售业态适应与成长问题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注释:

①本文的零售业态采用向山雅夫的观点,他认为“业态”就是“零售商业形态”,是指“具有相同经营方式和相同经营技术、方法的零售商业机构的集合”,具体包括百货店、超级市场、便利店等等。

②市场化指数原始数据及相关内容参见樊纲2007年编写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6年报告》一书。

标签:;  

零售业态适应性评价及影响因素的确定&基于连锁零售企业超额经营的研究_便利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