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网络图书馆馆藏资源概述
回顾图书馆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印刷品一直是传统图书馆的主要信息载体,由此决定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服务方式、组织结构、人员、经费以及馆舍等,许多大型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很大程度都以其丰富的馆藏赢得了国内国际声誉,这种声誉往往基于他们能就地为读者提供多少书面资料。进入80年代后,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知识的载体将不再是纸张一统天下的局面,磁光介质大量应用,机读图书、光盘等电子出版物的出版量越来越多,网络信息日益增多,因此,做为人类知识宝库的图书馆的馆藏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随着现代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图书馆的馆藏已不再是物理意义上的馆藏了,它包括用电子通讯方式存取收藏在网络中其他节点上的数据信息,无论你在何方,只要你能上网,就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的计算机,进行远程阅读,所以网络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既包括本馆的文献资源——现实馆藏,又包括本馆以外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虚拟馆藏。
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相比较而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图书馆对现实馆藏不仅具有使用权,而且拥有所有权,可以对其更新、修改、利用和支配,对虚拟馆藏只拥有使用权。(2 )本馆读者或用户对现实馆藏的使用具有直接性,对虚拟馆藏的使用一般要有某种协议或申请手续,具有间接性。(3)从地理位置上讲, 现实馆藏是本单位的、本地的,而虚拟馆藏是外单位、外地的,具有远程的特点。(4 )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具有相互性,即一个图书馆的现实馆藏同时也是其他图书馆的虚拟馆藏。
2 现实馆藏的组织管理
信息组织是将处于无序状态的特定信息资源,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使其成为有序状态的过程。其目的是将无序信息变成有序信息,便于人们利用信息和有效地传递信息。现实馆藏是图书馆的最基本馆藏,是读者可以直接利用的馆藏。对现实馆藏的组织管理,是在传统文献信息资料组织的基础上,将馆藏书目信息数字化,通过现代通信设备及计算机网络,在满足本单位读者的同时,将馆藏书目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到所有上网的图书馆,实现大规模的资源共享。
2.1 印刷型文献的组织管理
传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料的组织,是依据各种分类法(如中图法、科图法等)进行科学的分类与建立各类目录体系(如主题目录、分类目录等)。而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是在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上,进行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是图书馆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的基础。现在我国一些图书馆建立了局域网,根据集成管理系统的要求,按照CN MARK 格式部分或全部建立了书目信息数据库,在部分工作和服务环节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通常有三种:一是自建;二是购买标准书目数据套录;三是套录和自建相结合,有标准书目的购买套录,没有标准书目的自建。从我国目前的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来看,基本上都提供了套录和自建功能,而且其书目信息数据库的格式都是标准的。由于套录和自建都存在自身的优缺点,各图书馆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量力而行。套录的优点是著录项目较多,数据完善、标准,缺点是受制于标准书目的建设速度。自建的优点是建设速度自己可以灵活掌握,而缺点是质量不易控制,数据不标准,影响网上交流和共享效果。
2.2 电子出版物的组织管理
所谓电子出版物,是指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等存储器(如CD—ROM,磁盘)上,并通过计算机或远程通信进行阅读的出版物。 我国新闻出版署在1994年曾将其定义为: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电子出版物的产生对图书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电子文献在图书馆馆藏中所占的比例与日俱增,但到目前为止,有关电子出版物的组织管理方法还没有什么成文的标准,各图书馆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逐步完善。
(1)确定电子出版物的标引规则。目前, 国内尚无统一的电子出版物的分类标准,有的使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有的根据电子出版物的特点,参照《中图法》制定电子出版物的分类法,各图书馆各行其是。由于电子出版物同时存在着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所以在对其分类时,应首先确定是以形式特征类分还是以内容特征类分,笔者认为,在国家尚没有制订统一的电子出版物的分类标准之前,电子出版物的分类标准应与印刷型文献资料的分类标准一致,以《中图法》为准,以出版物内容的学科属性进行归类。
(2)电子文献的计量标准。电子文献按载体分有磁、光、 电介质。按文献类型分有电子图书、期刊、报纸、数据库和软件读物等。电子文献的计量问题也是电子出版物管理过程中的一大难点。是以介质(或载体)为标准,还是以内容完整性为标准呢?是以独立的电子文献载体算一个电子文献,还是以每个内容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文献内容作为一个电子文献呢?我认为对电子出版物的计量也应该与印刷型文献一样,以一个独立的载体为一个计量单位。我们知道印刷型文献也同样存在着多卷书和合订本,以及连续出版物等问题,对于电子出版物的计量方法,应该选择与印刷型文献相同的计量方法,以一个独立的文献载体为一个电子文献。
(3)电子出版物的存放管理。电子文献不同于印刷型文献, 有优点,也有缺点。以磁盘为代表的磁介质电子文献怕磁场,怕挤压,怕高温,怕灰尘;以光盘为代表的光介质电子文献怕挤压和划伤,怕强光长时间照射,但不怕磁场。因而电子文献的存放保管,最好是放置在远离磁场、干燥阴凉、密闭防尘性能较好的柜里,而且摆放时要立着,不能多层平放。
3 虚拟馆藏的特点及组织管理
3.1 国内其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前面已经提过,一个馆的现实馆藏同时又是其他馆的虚拟馆藏。在网络环境中,网络中每个成员馆的有用信息都会通过一定的规则,在这个信息网络中传递,每个成员馆也可通过一定的规则从这个网络中检索所需的信息,以弥补馆藏的不足,具体的操作主要是通过馆际互借来完成。以往的馆际互借只限于帮助用户办理通用借书证,让用户在不同的图书馆中奔波,即使是这样的工作大都也只限于同一个城市。网络图书馆的馆际互借则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查看其他馆提供的书目信息,确定所需文献以及具体要求,如果是印刷型文献,对方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1)先复印后邮寄。(2)传真。(3)先利用扫描仪扫成文本文件, 然后通过互联网络传递。如果是磁光介质电子文献则通过网络可直接访问。
3.2 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
Internet的最大优势就是信息资源丰富,但Internet上的信息具有地理上分散,组织上松散,数据类型多,随机变化大等特点,使得网上信息资源的查询、组织和管理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通常获取Internet上的电子文献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即购买、租赁、和免费获得。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花较少的费用,获取较多的Internet信息是图书馆网络开发人员一直研究探讨的问题。
(1)掌握Internet的信息查询工具。Internet 上的信息纷繁复杂,且质量度也有高低之分,要想在Internet上检索所需的信息就有如大海捞针。为了有效地查询和利用这些信息,人们研制了许多查询工具。总体来说Internet的查询工具主要有四大类型:①Gopher菜单式检索系统;②Ftp匿名文件查询;③关键词数据库检索;④WWW超级文本检索。每一种类型有不同的查询工具,如Gopher菜单式检索系统的查询工具是Veronica,Ftp匿名文件查询系统的查询工具是Archie, 关键词数据库检索系统的查询工具是Wais,WWW 超文本检索系统的查询工具是 Yahoo,Infoseek等。每一种查询工具都有自己的特点,又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想有效地利用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必须对查询工具有足够的了解,了解各自的优缺点,以及主要功能,在实际操作中能够运用自如。
(2)建设指引库,为用户信息导航。 所谓指引库是指不存储具体的信息资源,但对其访问可以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的信息。指引库可以把Internet上与某一或某些主题相关的节点进行集中,按照方便用户检索的原则,用用户熟悉的语言组织起来,向用户提供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指引用户查找,为用户信息导航。
(3)根据特定的服务对象或学科要求,下载相关资源, 丰富自己的电子文库。 由于专业人员可以比一般最终用户花更多的时间在Internet上钻研,也有更多的时间查找课题供实际检索,查找资料的同时也能积累资料,再加上他们所拥有的分类与主题标引能力,可以对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整理,过滤掉那些无用的灰色文献,根据本校专业分类以及服务对象的特定要求,在资源库中设置各种研究方向,下载相关的Internet资源,为用户服务。
4 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的发展前景
由于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绝大部分需要付出一定的费用,甚至有些费用还比较昂贵,所以对馆藏资源的建设,各图书馆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注意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的协调发展,切不可偏颇,造成资源的浪费或短缺。
(1)因馆制宜,协调发展。电子文献最终取代纸质文献, 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纸质文献有电子文献无法取代的优点,即一不损伤眼睛,二不依赖固定电源和专门设备,三是方便移动、携带。所以有专家论证,纸质文献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许200或是300年间,将与电子文献并存,也正是因为这样,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应在协调中谋求发展。各馆对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的建设,必须根据本馆的办馆方针与市场发展状况,相应地制订出适宜的对策:①对于大型、实力雄厚的图书馆,可同时发展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的建设,这样比较安全可靠,但成本会相当高。②对于大多数有一定实力的中型图书馆,可相对削弱印刷型现实馆藏的投入,而相对增大电子出版物和虚拟馆藏的投入,这种做法可以使图书馆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逐步向电子图书馆的方向发展。③对于一些新建的图书馆以及深感空间不足的图书馆,可尽快转向电子服务,增大电子出版物的投入,着力发展虚拟馆藏。
(2)有所侧重,互为补充。在电子环境下, 虚拟馆藏将不断充实着图书馆的馆藏,许多服务职能将通过网络来完成,所以图书馆现实馆藏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转变为突出馆藏特色,确保专藏。同时现有馆藏的建设也应由单一的印刷型文献,向多类型、多载体的方向发展,有计划地逐步增大磁、光电子出版物的比例,为较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提供资源基础。基于以上的原因,图书馆的藏书建设方针必须做适当的调整:①合理调整经费的投入,逐步增加磁光介质电子出版物以及虚拟馆藏建设的投入。②对纸质文献、磁光介质电子出版物、虚拟馆藏的投入应有所侧重,对纸质文献应体现“特色”二字,着力建设纸质特色馆藏,考虑到资源共享的需要,印刷版和电子版同时存在的出版物,原则上应优先购买电子版书刊。虚拟馆藏主要是弥补现实馆藏的不足以及世界范围高尖技术查新、跟踪,服务对象主要是科研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由于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局限性,所以在馆藏资源建设时不可盲目追求,而应权衡利弊,有所侧重,共同发展。
总之,在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的建设,应在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前提下,沿着各自的轨道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