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的逻辑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逻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问题,国内许多学者都进行了很好的研究与探索。有的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渊源上去寻找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源头。有的则从时间顺序上去研究和说明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这些研究与探索,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认为,如果能进一步从邓小平理论的内在逻辑联系方面去展示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轨迹,则更有利于人们对邓小平理论整体性的把握,更有利于人们对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大指导作用的理解和认识。
对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研究,首先应当明确一个问题,即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关于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整个理论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问题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发源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没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重新思考与认识,就不可能就“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科学的理论,因此,“社会主义本质论”就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对“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的思考与认识,就成为邓小平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构成了邓小平理论发展的“关节点”。基于此,我以为邓小平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轨迹是: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与解说,是其理论的逻辑起点。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最根本的任务是什么?这是邓小平理论核心之中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最根本的任务仍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得到的科学结论。因此,邓小平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根本的任务应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但是,这样一个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提出,这样一个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真理性认识,根植于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能不能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根本任务,取决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出科学的回答。邓小平认为这个问题是我们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他指出我们从1957年开始,由于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犯了“左”的错误,我国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十年内乱更是一场灾难,在许多方面是后退状态,总体来看,“这主要就是不完全懂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思想年谱》,369页。)。因此我们才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才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的认识问题。
由此可知,“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就成为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进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而邓小平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而邓小平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也都是在他不断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的。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层次,即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去达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1992年,邓小平在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373页。)。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性的揭示,这一揭示,是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结果。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是邓小平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首先明确的一个大是大非问题,也是邓小平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切入点。邓小平经常强调这个问题,并且对这个问题的揭示总是和他的大力发展生产力思想结合在一起,在许多场合,他都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是和财富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加以宣传、发挥。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怎样消灭贫穷,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命题,认为通过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去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这是邓小平在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同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进一步揭示,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质的飞跃。邓小平认为,在世界范围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贫穷和富有决不是区分二者的标准。社会主义不是和贫穷联系在一起,富有也决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特点。发达资本主义之所以目前比社会主义富有,是因为它有一段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长得多的生产发展史。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更高的历史阶段,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要体现出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不断丰富。就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言,人们也总是想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得到更多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享受。一切人类活动的历史首先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社会主义也不例外。因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起来后,首要的任务就是使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去解决由于时间关系而没有资本主义富有,暂时处于贫穷阶段的问题。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去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此,邓小平曾反复强调,指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注:《邓小平思想年谱》,156页。)。
首先,他指出,社会主义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使生产力得到比资本主义更为迅速的发展,不发展生产力,那不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也是搞建设,把生产搞上去。他强调我们要批判“四人帮”那种“以极左面目出现的主张普遍贫穷的假社会主义”思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思想年谱》,314页。)其次,他不仅明确地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发展生产力之间的本质联系,还把能否使生产力得到发展看作是最大的政治,是衡量一个政党政治领导成果的标准,是决定我们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关键问题。他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慢,那就没有优越性,这是最大的政治,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注:《邓小平思想年谱》,79~80页。)“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注:《邓小平思想年谱》,115页。)最后,他指出讲社会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当实实在在地表现在生产力发展速度上,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我们要同资本主义比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提高的程度,生产力发展了,人民收入增加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否则讲过来讲过去,穷得很,有什么优越性。
邓小平又认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过程,是一个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映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体现社会主义另一特有属性的,是既要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社会主义要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之一,防止两极分化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措施。他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23页。),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我们“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注:《邓小平思想年谱》,337页。)。而“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95页。)。
不难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到1992年的南方谈话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系统的阐述,是一个长过程。在这17年里,邓小平多次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侧面反复加以阐述,并以此为其理论的生长点,逐渐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主线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之所以反复地从不同侧面对这一问题加以阐述,是有其多种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一,要建立关于怎样建设好社会主义的理论,首先就要破除关于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错误认识。而要打破关于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错误理论,又必须使人们搞清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就必须对怎样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等问题进行揭示与说明。第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过程,从对一个事物比较根深蒂固的认识转向一个与之相反的认识更需要一个过程。第三,社会主义既是一个理论,又是一个实践过程。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接受,单靠理论的宣传和解说是不行的,它要靠在实践中去证明自身的正确性,从而使人们接受它,要靠在实践中去构建并逐步发展和完善。邓小平深知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问题解决不好,就不能很好地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就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把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作为其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也是符合其理论体系的发展规律的。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揭示,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的劳动生产率,不断地最大程度地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并防止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坚定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党的战斗力、凝聚力,绝不能再以阶级斗争为纲去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既是我党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教训的启迪。然而,怎样把这一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巨大成功,邓小平认为关键还在于要认清国情,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贯彻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中去。只有对我国国情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有准确地确定我国社会的发展阶段,才能够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具体方针和政策,才能够在实践中建设好中国的社会主义。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关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既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必然的逻辑发展,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我党制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深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首先反映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准确把握。其次,它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只有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行反思,才能有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从而澄清人们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混乱。只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有着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现状作出客观的分析。也只有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现状作出客观的分析,认清国情,从国情出发,才有可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指导我们更好地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就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逻辑必然。最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提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产生“质的飞跃”的“关节点”,只有有了对社会主义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才会有坚实的客观基础,从而真正形成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作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为建设好社会主义的中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展开了新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驳斥了在这一问题上的错误认识,逐步地从不同的侧面、不同层次上回答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在揭示社会主义一般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搞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最为基本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把一般理论同具体实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对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分析,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发挥正确理论的指导作用。因此,为建设好社会主义的中国,又必然地要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作出准确的判断,于是邓小平在得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结论后,又进一步地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得出了中国是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结论,并由此更为具体地就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方针政策。初级阶段理论标志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发展的基础上一步步形成,此后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的理论表述,都是在丰富这一理论体系,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后的丰富和发展。
标签:共同富裕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