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张明[1]2003年在《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颌面部创伤是临床常见的损伤,和平时期以撞击伤为主;战时以火器伤,特别是以爆炸伤为主。颌面部与颅脑相邻,颌面部损伤常合并发生颅脑损伤,严重的颅脑损伤也是颌面部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对于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的损伤特点和致伤机理的研究尚无报告。 为了探讨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的致伤机理及损伤后的功能和病理、生理变化,作者应用仿BIM-Ⅱ型生物撞击机和一种新型点爆炸源,分别建立了颌面部撞击伤合并颅脑损伤和颌面部爆炸伤合并颅脑损伤的动物模型。伤后检查颌面部伤情,记录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撞击伤各组动物于伤后6h、爆炸伤各组动物于伤后不同时期(1h、24h、72h、7d、14d)开颅检查颅脑损伤情况,切取伤区肌组织、左侧脑组织、脑干标本行光镜、电镜观察;测定伤后肌组织、脑组织与血中LPO、SOD、NO含量及脑水含量变化;并使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伤后脑组织中NOS的分布和组织定位,研究伤后机体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改变特点,以及颅脑损伤与机体自由基反应、NO含量改变之间的关系,证实其病理作用。记录并采集致伤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响应数据,研究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的特点与生物力学参数的关系,以及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的致伤机制。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从而为临床治疗和进一步的创伤防治研究提供基础实验依据。 实验结果表明: 应用仿BIM-Ⅱ型生物撞击机和新型点爆炸源,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和重复性,可以使致伤能量标准化。对动物采取自由状态,能够更加真实地模拟实际撞击和爆炸时的条件。实验中能够确定致伤部位,可造成颌面部局部以及颅脑不同程度的损伤,符合临床实际情况。这两种动物模型可以用于研究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的发生机理和早期救治。第四军医大学博土论文 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后,血清、肌、脑组织中的LPO值以及肌、脑组织中的NO值随着局部组织损伤和脑水肿程度的加重而增加,表明氧自由基及NO参与损伤反应。脑内NOS阳性的细胞表达随着颅脑伤情的加重而增加,特别是iNOS表达增高,且具有时间依赖性。iNOS分布在以神经元为主的多种细胞中,而且与NO的局部含量的增加及病理学的改变一致。iNOS产生的NO是继发性颅脑损伤中重要的损害因子。 作为机体的应激反应,伤后血中NO的生成受到抑制,内源性自由基清除系统激活,表现为血清中的NO含量随着颅脑伤情的加重而减少,而SOD含量随之增加。然而,由于新生成的自由基过多,组织局部的自由基清除系统处于耗竭状态。表现为肌、脑组织中的SOD含量随局部伤情的加重而减少,过多的新生自由基不能被清除,而导致组织损伤。 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脑与颅颌骨受力后产生运动速度的差异,造成脑在颅腔内的相对运动,二者之间发生撞击和摩擦,由此导致在颅底部凹凸不平的锐利边缘结构和对冲区发生脑挫裂伤。另外,由于颌骨与颅底有直接骨性邻接,致伤时应力会传递给邻接的脑组织,应力波传递效应也是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的重要原因。 撞击速度、头颅的加速度和颅内压力峰值是反映颔面部撞击伤合并颅脑损伤的重要生物力学参数。冲击波应力、颅颌骨冲击加速度变化、颅颌骨应变是衡量颌面部爆炸伤合并颅脑损伤的重要生物力学参数。额颌关节能够起到很大的力学缓冲作用,在一定程度卜能减缓颅脑损伤。通过分析致伤参数和生物力学响应以及伤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进一步开展创伤防护和治疗的研究。

陈辉[2]2012年在《1001例口腔颌面部创伤住院病历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大量病例资料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回顾调查,了解我院住院的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8年8月至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1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001例颌面创伤患者男女比例为2.80:1;20~29岁(30.07%)为发病的高峰年龄段;交通事故(48.45%)在致伤原因中居首位。在颌面部创伤中,下颌骨骨折573例,发生率最高。在合并伤中,以眼部创伤、颅脑损伤及四肢损伤最为为多见,共498例,占总人数的49.24%,其他部位很少。通过数据库的统计和创伤评分,发现患者随着颌面部骨折数目的增多患者伤情越严重且死亡几率越高。结论:颌面创伤住院患者以骨折多见。骨折发生的数量、部位等与致伤原因、受力性质及相应部位的解剖结构有关。眼部创伤、颅脑创伤及四肢创伤为最常见的并发症,应予以充分重视。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全身状况。颌面创伤数据库可有效的简化统计及创伤评分的过程。

孟高鹏[3]2014年在《颌面创伤致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创伤是指机械力能量传给人体后所造成机体结构完整性破坏的损伤,它伴随着人类的诞生、劳动、和一切社会活动,纵观古今中外,人们对创伤的认知与处理水平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模式的改变,和平年代创伤又有了全新的定义,创伤作为“发达社会疾病”不仅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对患者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人们的生存质量及人口素质都有很严重的影响。河南地处中国中东部交通发达,是我国的人口大省,截止2013年末全省总人口达到9417万。近年来我省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高速交通工具的普及以及道路基础建设的改善,因交通事故导致创伤的患者数量与日俱增。但截至目前,河南地区颌面部创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的报道却极为少见。本次研究通过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医学中心颌面外科收治的颌面部创伤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通过数据库对口腔颌面部创伤的致伤原因、合并伤及治疗方法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口腔颌面部创伤的流行病学资料,为减少和预防颌面部创伤引起的颌面部骨折提供数据参考。同时通过对相关神经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的分析,探讨颌面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总结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医学中心颌面外科病房2011.7~2014.1期间收治的颌面部创伤住院患者,共搜集到病历资料完整的颌面部损伤患者住院病历479例。用条图、线图和圆图等直观图表以及具体数据来说明统计结果。回顾性分析颌面创伤致颌面神经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损伤部位、损伤方式对颌面部神经功能恢复结果的影响,结果以统计图表的形式进行描述性分析。其中面神经损伤前后功能评定,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HB评价(House—Brackmann facial nerve grading)。结果479例颌面创伤患者,男女比例3.17:1;交通事故在致伤原因中占据首位(60.33%);在颌面诸骨中下颌骨是骨折的好发部位(43.62%);四肢及颅脑(42.08%,30.60%)损伤是颌面部骨折常见合并伤;术中出现神经损伤患者41例,占全部手术患者的10.49%。面神经及颏神经损伤比率最高,各占37.20%;眶下神经损伤患者中10例(38.46%)于术后1周开始恢复。面神经分支损伤患者中12例(57.14%),在术后2周左右恢复正常。颏神经损伤患者中8例(47.06%)。而面神经主干损伤患者1例(33.33%),在术后半年开始恢复。目前手术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术已成为治疗颌面部骨折的首选治疗方式;结论颌面部创伤的首要原因为交通事故,颌面骨折以下颌骨最为多见。感觉神经术后恢复较快,运动神经恢复则相对较慢。面神经HB功能Ⅲ级以内的损伤患者预后较好。HB功能≥IV级的患者,预后则较差。

刘勇, 梁鑫, 梁尚争, 范治国[4]2008年在《660例颌面创伤患者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统计分析四川南部地区颌面创伤住院患者临床资料,以了解该地区颌面创伤病例构成、发病和临床特点。方法对四川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1年5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660例口腔颌面创伤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时间、骨折特点、好发部位、神经损伤及合并损伤等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颌面创伤患者男女比例为4∶1,发病高峰年龄为20~35岁。在致伤原因中交通事故居首位。颌面损伤以多发性骨折为主,颌面部骨折以下颌骨骨折最为常见,其次为上颌骨和颧弓;颌面部神经损伤以眶下神经和面神经损伤最为常见。颌面部骨折常伴其他部位骨折,如颅底、四肢等。结论近年来颌面创伤发病率逐年上升,且伤度加重,伤情复杂,交通事故伤呈上升趋势,创伤患者有年轻化趋势。

何黎升, 刘彦普[5]2006年在《颌面部道路交通事故伤的现状与思考》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模式的转变,创伤的发生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的突出问题,其中,交通事故伤约占所有创伤的50%以上。据统计,在各类交通事故中,颌面创伤的发生率可高达60%[1],其对口腔功能和颜面的破坏及伴随的社会心理障碍远重于

李戍军, 刘彦普, 石照辉[6]2003年在《颌面创伤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大量临床病例资料流行病学的回顾性研究,了解颌面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录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1996-01/2002-10所有颌面创伤住院患者,创建颌面面创伤数据库,对每例患者的年龄、性别、伤因、致伤机制、损伤的部位及特点、合并伤及治疗方法等项内容逐一输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录1159例,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为3.95:1。交通损伤是主要伤因,590例(59.92%),其次暴力损伤221例(19.07%)非明确原因跌落伤112例(9.66%)、职业损伤85例(7.33%),运动损伤10例(0.86%),医源性损伤7例(0.60%)。面下部是最容易损伤的部位,下颌骨骨折中颏部最多,其次为髁状突。四肢在合并伤中最多发,其次是颅脑和眼。结论:应加强交通事故中颌面损伤的防治,注意其多发伤的特点。

薄斌, 周树夏, 张明, 何黎升[7]2001年在《颌面部撞击伤伴发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研究颌面部撞击伤合并颅脑损伤的致伤机制和损伤特点。方法 :采用水平气动式撞击机分别以 4 77m/s± 0 5 3m/s(A组 )、9 16m/s± 0 6 5m/s(B组 )和 13 95m/s± 0 6 7m/s(C组 )的速度撞击兔左侧面中部 (n =6 )。观察致伤后动物的生命体征的变化 ,并对颌面部软组织、脑组织进行损伤的大体和光、电镜观察 ,测定致伤后 6h血清中脂质过氧化物 (LPO)、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一氧化氮 (NO)的含量变化和脑含水量 ,同时记录致伤瞬间脑内压力和头颅冲击加速度。结果 :形态学改变低速和中速致伤组 (A和B组 )主要以局部损伤为主 ,高速致伤组 (C组 )则同时合并颅脑损伤。兔致伤后 6h血清中LPO、SOD值以及脑含水量C组显着高于A、B组 (P <0 0 5 ) ,而NO值明显低于A、B组 (P <0 0 5 )。头颅加速度和颅内压峰值C组均明显高于A、B两组 (P <0 0 5 )。结论 :致伤瞬间头颅冲击加速度响应和脑内压力变化是造成颌面部损伤合并颅脑损伤的重要生物力学因素

吴坡[8]2016年在《颌面撞击伤对颅底损伤的生物力学动态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颌面部处于人体暴露部位,易遭受外界撞击,解剖结构上颌面部紧邻颅脑,遭受撞击时极易伴发颅脑损伤。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及汽车的普及,交通事故导致的伴发颅脑损伤的颌面部损伤高发。如何提高伴发颅脑损伤的颌面撞击伤(Maxillofacial impact injury,MII)的救治成功率成为颌面外科医生需要解决的难题。因此,了解颌面部撞击伤对颅脑损伤的规律及特点是解决难题的关键。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因其可重复性好,可替代很多动物实验,因此广泛应用于工程和生物力学领域。我们前期也采用有限元方法成功模拟了猪下颌骨枪弹伤和爆炸伤的动态仿真过程,并在动物实验上得以验证。充分证明有限元法在生物力学方面进行仿真模拟的可行性。本研究主要通过建立颅颌面部骨组织叁维有限元模型,利用Hypermesh、LSDYNA等有限元分析仿真软件,对颌面撞击伤进行动态仿真,模拟面部遭受撞击后颅底应力传导和分布,采集仿真结果数据进行分析,探寻面部不同部位撞击伤对颅底损伤的规律。尝试3D打印颅骨进行颌面部生物力学实验验证,从而探索用3D打印模型进行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验证的可靠性。方法:颌面部撞击伤仿真模拟:将采集的志愿者颅颌面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扫描获取的医学数字图像和通讯(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数据导入Mimics15.0软件叁维重建,在Hypermesh软件中进行体网格划分,完成颅颌面叁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最后在LS-DYNA软件中设置撞击工况和各项参数,并计算撞击的致伤过程。获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实验验证有限元方法的探索:利用3D打印的面中部颅骨,枕部固定,选取额部正中和双侧眶下缘为受力点,对颅骨施加恒定大小的外力,利用应力应变感应片测得颅底标志点应变大小。选取人面中部骨组织叁维有限元模型在ANSYS WORKBENCH中进行面部受力稳态模拟,载荷大小与实验大小一致。采集颅底各标志点应变大小。将模拟数据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1、成功建立了与志愿者颅颌面骨外形高度一致的叁维有限元模型,该模型网格数量为72962。2、对颌面部右侧上颌骨、左侧眶下缘、左侧颧骨体叁个部位进行撞击伤的动态仿真,撞击物为底面直径3cm,质量5kg的刚性圆柱体,撞击速度8.6m/s。撞击右侧上颌骨时右侧上颌骨、颧骨出现明显骨折和骨折块的移位,眶下缘和颧骨体遭受撞击时为局部粉碎性骨折。3、通过有限元分析和计算,获取叁个撞击部位遭受撞击时颅颌面应力云图,颅底各标记点应力-时间变化曲线;同一时刻颅底各标记点应力大小对比,以及颅底各标记点在撞击过程中达到最大应力值所需时间的对比。4、利用3D打印颅骨进行面部加载荷试验,测量颅底各标记点应变值大小,与ANSYS WORKBENCH中施加相同载荷时稳态模拟获取的颅底各标记点应变值大小的对比。5、WORKBENCH稳态模拟与加载实验测得颅底标记点应变大小数值的对比分析,显示软件模拟数据与加载实验数据基本一致。结论:1、应用CT扫描数据和Mimics软件重建人颅颌面骨的叁维模型,从几何外形和力学特性来说,其相似程度均较高,且技术比较成熟,应用前景广泛。2、HYPERMESH、LS-DYNA等有限元应用软件能仿真模拟颌面部遭受撞击后的动态过程,骨折线的分布情况和骨折块的移位情况与教材典型损伤情形基本一致。3、颌面部撞击伤的模拟能显示出颅底应力传导与分布情况,通过数据分析,能发现面部不同部位遭受撞击后颅底典型的应力集中区域,为颌面部撞击伤的防护提供理论依据。4、3D打印的颅颌骨模型载荷试验与有限元ANSYS稳态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张明, 何黎升, 薄斌, 周树夏[9]2001年在《颌面部撞击伤伴发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研究颌面部撞击伤合并颅脑损伤的损伤特点。方法 采用水平气动式撞击机分别以(4.77 ± 0.53)m/s、(9.16 ± 0.65)m/s和 (13.95±0.67)m/s对兔左侧面中部进行撞击(n=6)。观察致伤后动物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对颌面部软组织、脑组织进行损伤的大体和光、电镜观察,测定致伤后6小时血清中脂质过氧化物(LPO)、脑组织中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和水的含量变化,与正常组对照。结果 形态学改变低速和中速致伤组主要以局部损伤为主,高速致伤组则同时合并颅脑损伤。兔致伤后6小时,血清中LPO,脑组织中LPO、NO值和水的含量显着升高,而脑组织中SOD含量显着降低(P<0.01)。结论 颌面部撞击伤后,增强的自由基反应参与损伤过程,局部组织内NO的生成与组织损伤的破坏程度一致,说明大量生成的NO可能是参与组织细胞损伤的重要物质。

薄斌[10]2001年在《颌面部撞击损伤生物力学及其损伤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人下颌骨在拉伸载荷下的生物力学性质 目的:探讨应变率和骨密度与下颌骨拉伸力学性能的关系,建立下颌骨在拉伸载荷下的本构方程。 方法:以5具新鲜男性青年尸体的下颌骨为材料,对每具标本进行骨密度测定,然后制成标准试件在INSTRON材料试验机上进行电子拉伸,应变率分别为0.0003、0.003、0.03、0.3s~(-1),获得不同载荷下相应的应力-应变曲线。利用模型Y=a p ~bε~c,以极限强度、弹性模量以及破坏应变为因变量(Y),以应变率和骨密度为自变量(X)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并建立与应变率和骨密度相关的下颌骨拉伸本构方程。 结果:极限强度、弹性模量以及破坏应变相对于应变率和骨密度的非线性方程分另为σ_u=126.36ρ~(1.88)~(0.044)(P<0.01)、E=25170.97ρ~(0.44)ε~(0.052)(P<0.01)和ε_u=0.0088ρ~(1.89)ε~(-0.028)(P<0.01)。下颌骨在拉伸载荷下的本构方程为σ=6309.57ρ~(0.96)ε~(0.056)ε~(0.80)(P<0.01)。 结论:应变率和骨密度是影响下颌骨拉伸生物力学性质的重要因素。在一定应变率下可用获取的本构方程模拟下颌骨材料的生物力学特性。根据本构关系可以计算下颌骨在一定拉伸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大小,为损伤评判提供参考依据。二、人下颌骨在压缩载荷下的生物力学性质 目的:研究下颌骨在不同压缩载荷下的生物力学性质,建立下颌骨在压缩载荷下的本构方程。 方法:以5具新鲜男性青年尸体的下颌骨为材料,对每具标本进行骨密度测定,然后制成标准试件在INSTRON材料试验机上进行电子压

参考文献:

[1]. 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D]. 张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3

[2]. 1001例口腔颌面部创伤住院病历临床分析[D]. 陈辉. 第四军医大学. 2012

[3]. 颌面创伤致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D]. 孟高鹏. 郑州大学. 2014

[4]. 660例颌面创伤患者临床分析[J]. 刘勇, 梁鑫, 梁尚争, 范治国. 重庆医学. 2008

[5]. 颌面部道路交通事故伤的现状与思考[J]. 何黎升, 刘彦普.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6

[6]. 颌面创伤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 李戍军, 刘彦普, 石照辉. 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颌面部撞击伤伴发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J]. 薄斌, 周树夏, 张明, 何黎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1

[8]. 颌面撞击伤对颅底损伤的生物力学动态仿真研究[D]. 吴坡. 第叁军医大学. 2016

[9]. 颌面部撞击伤伴发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J]. 张明, 何黎升, 薄斌, 周树夏. 创伤外科杂志. 2001

[10]. 颌面部撞击损伤生物力学及其损伤模型的研究[D]. 薄斌. 第四军医大学. 2001

标签:;  ;  ;  ;  ;  ;  ;  ;  

颌面部创伤合并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