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传统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及其现代启示_道德教育论文

德育在传统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及其现代启示_道德教育论文

传统“乐教”道德教育功能及其现代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启示论文,传统论文,功能论文,乐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1;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0)12-0021-05

一、传统乐教道德教育功能的理论与实践

早在远古时期,乐就开始产生,但当时的乐只与远古先民的祭祀、狩猎、耕种、生活有关,道德是否产生虽无案可稽,但可以推断原始的道德是一种习惯和自觉,由此可以得知原始时期的乐应该还不具有主观性的道德教育倾向。《尚书·舜典》中记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舜帝命“夔”作乐直宽人的性情,清和人的伦常,使九州得治,这便是乐教道德教育的雏形。周公“制礼作乐”,明确将礼乐结合,使“礼”成为“乐”传播的实质内容,“乐”是实现“礼”治的有效手段,礼乐教化的道德教育功能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之势,其中孔子在其著作中对乐教道德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刻阐释,并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理论。孔子对西周乐教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乐教道德教育理论。孔子深刻认识到,乐之不正是人怠国危的重要原因,所以“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乐”被置于与“礼”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正刑罚、教民众、正民风的重要手段。

真正对乐教的道德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述的是《礼记·乐记》篇。乐不仅关系政之治乱,国之兴亡,“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而且也对个人的性情产生潜移默化的陶染作用,“乐能使人闻见广博,性情和顺”,并对克制人性,化解人争(“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构建人际和谐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儒家乐教的道德教化理论主张:“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这表达了孔子要用“礼”规范人民的思想,用“音乐”疏导人民的心志,用“政治”规划人民的行为,用“法治”防止人民的邪恶之心,即以“礼、“乐”、“政”、“法”等方式来实现对人民、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进而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荀子在《乐论》中洞察了先王“音乐”教化的目的,先王厌恶混乱的局面,所以力图制作“雅颂之声”以引导和陶冶人民的心灵,先王设置“音乐”的原则是使人民的邪恶之心转向善良之心,所以他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在他看来,音乐对人的影响很深,教化人很快,所以先王谨慎地制定乐章。乐声中正平和,那么人民就和顺而不淫乱,乐声严肃庄重,那么人民就团结一致而不混乱。他以为:圣王所以喜欢音乐,因为它可以使民心善良,它感人很深,移风易俗很容易,所以先王用礼乐来引导人民和睦相处。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向人的感官灌输音乐对人类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因为“音乐能医治人类坏的品性,使人的心灵恢复到原来质朴的正常状态。毕达哥拉斯让他的门徒们在晚上入睡以前用音乐驱除白天精神上的激动回响,以纯化他们受到搅动的心灵,使它们平静下来,处在做好梦的状态;早晨醒来又让他们听人唱的特殊的歌曲和由竖琴演奏的旋律,以清洗晚上睡眠中的麻木状态”①。心灵的宁静是道德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我们有理由相信,毕达哥拉斯关于乐教思想直接影响了他对门徒乐教的实践。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认为音乐教育方式比其他教育方式都更为重要,因为音乐的节奏和曲调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它能够深入人的心灵深处,能滋润人的心灵,美化人的心灵;音乐的旋律和曲调的和谐、庄严、优美能够使卫国者精神和谐、举止有理、仪态优美。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将音乐的作用归为培养人的美德,改善人的本性,使事物和谐有序、秩序井然。从一定意义上而言,柏拉图亦视音乐为个人道德情操培养和城邦治理的有效手段。亚里士多德更是认为:“音乐培养人的品德,使人养成快乐的习惯;使人享受闲暇,提高智慧。”②对人品德的培养、智慧的提高、健康的习惯等道德教育是乐教的重要内容。

中西方都有悠久的乐教道德教育传统,但二者在本质和运作方面存在着差异和不同。中西方道德教育在乐教中的地位不同,相比而言,西方的道德教育在乐教中处于从属地位,音乐是在满足个体需要之后才产生道德教育的附加效应,着重于对个人理智、智慧的培养和教育,更突出个性的展现和发挥;中图传统乐教是在礼教体系下的道德教育,将乐教的道德教育完全限制在宗法制度下的人伦秩序,对乐的功利性运用,限制了中国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无法开拓中国人的创新性。所以,正确认识中西方乐教道德教育理论和功能的差异,对于实现乐教的道德教育功能,适应现代社会德育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乐教道德教育功能的实现模式

我国上古时期就有“乐教”的传统,“朝诸侯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礼记·明堂位》),周公将乐作为教化百官、民众、实现天下大治的手段。古希腊学校将音乐作为一门主课。因为雅典人认为音乐可以使人心灵纯洁,举止文雅,行动得体。③二者虽存在诸多差异和不同,但在道德教育功能的实现模式中存在着共同之处,中西传统对乐教的重视不仅仅在于对人音乐素质的培养,更在于乐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意义。中西乐教在进行音乐理论传播的同时,亦进行着乐教道德教育功能的实践。

首先,习染化育相结合的道德教育过程。习染和化育是传统教育的两种教育理念。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代表孔墨都很重视教育“习染”说。孔子重习,墨子重染。“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强调的是后天的个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染不可不慎。”(《墨子·所染》)强调了个体道德教育对于外在环境的重视。 “化,教行也。从匕,从人,匕亦声。”(《说文解字》)化是针对人心的潜移默化而达至一定修养境界的具有过程性的教育活动。传统乐教在习染和化育两方面均实现了其道德教育功能,“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礼记·乐记》)。音乐由心而起,美妙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内心随音乐所感。个体道德修养这一主观性存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以道德的形成为目的,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方法的实施而不断养成的,而乐教在道德养成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化育作用。所以,传统“乐教”不仅发挥了“乐”本身所具有的感于人心的陶冶作用,亦在道德培养过程中不断地对人施教,从而使人的道德素养不断改变、提升、臻于完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于用音乐进行教育的措施无不显现了音乐道德教育的陶染和化育相结合的功能。

其次,他律自律为一体的道德教育方式。“乐礼教和,则民不乖。”(《周礼·地官司徒第二》)传统儒家的道德教育是在礼乐配合的教育活动中实现的,尤其是西周“大学教育”中更强调“礼”与“乐”的配合作用。“礼”以强制性的方式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而“乐”以内心教化的方式陶冶人的情感,使本来具有一定强制性的“礼教”能够获得自我满足的内在精神需要,在此意义上,乐教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调和阶级之间的矛盾,增进社会团结和稳定。“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记·文王世子》)“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对人的硬性制约和规导,“乐”着重于内在修养的培养,通过乐教的灌输和陶染,使道德理念内化于心,从而实现个人的自觉约束。“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礼记·乐记》),只有“礼”之规范他律和“乐”之内心陶染而成自律相结合,才能实现良好的道德教育。西方传统社会处于城邦的政治形态中,一切活动都以城邦共同体的共同理念为准绳,所以,西方传统乐教的发挥和实现亦以城邦至善目的的实现为外在制约。

最后,个体完善和社会治理兼顾的道德教育目的。“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礼记·乐记》)传统乐教的教育目的是通过音乐对人个体的心性培养而形成人伦清明、教化风俗、天下治平。乐能使人欣喜欢爱,亲近相爱;音乐可以使民心向善,可以感人至深,容易移风易俗,改变民俗风情。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音乐的和谐与韵律能使人学会倾向于公正。音乐的旋律一变,国家的基本法也就会随之改变。西方社会的乐教传统也强调乐教的由人治而实现法治、国治的社会功能。中西传统乐教的道德教育所依托的社会条件迥异,但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致力于个体完善和社会治理的同时实现。

三、传统乐教道德教育功能的现代适生属性

传统乐教的道德教育功能表明,音乐和乐教与人类社会生活密不可分,这或者由于音乐能够表达人的丰富情感,或者因为音乐能够实现社会和谐,因而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而现代社会之所以依然倡导乐教,在于乐教本身所具有的适生属性。

首先,特长教育的功能属性。乐教总是要有从事乐教的人,无论是古代希伯来“大批音乐老师,大规模地开展音乐活动”,还是古代希腊的“音乐教师在孩子们面前演奏七弦琴”,或是我国西周时期的“大司乐的职掌”以“乐德”、“乐语”、“乐舞”教育国民,都可以证明乐教具有职业专长教育的功能属性。一方面,实施乐教的人,必然是具有音乐修养与音乐造诣的人,另一方面,乐教还能够为国家的持续发展培养精英人才。当代社会乐教人才队伍的飞速增长,乐教事业的蓬勃发展,甚至于以乐为生的成功人士在社会中的得意张扬,让人们领会到“乐”在谋生中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具备“乐”这一特长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就拥有了一种谋生的“技能”,与其他不具有这方面特长的人相比,他就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空间和条件,因此,我国目前有相当多的家长都把乐教作为培养谋生技能的手段,孩子接受乐教就是为了获得一个谋生的技能,以便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从古今社会乐教的对比分析来说,现当代社会更注重把培养人“乐教”的技能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这是由于现当代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精神需要不断丰富的结果。在人们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今天,乐教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手段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又因从乐业之人的个性差异不同,道德底蕴各异,只有乐之技,无乐之德的人亦不在少数,乐教专长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时代性的社会道德问题,所以乐教的道德教育功能在时下特长教育发展的趋势下更为重要。

其次,就素质教育的功能属性而言,音乐涵养对于古代和现代人来说,都是一种品质或者是一种素养。古代中国的“六艺”,就是把“乐”作为人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来看待的,因而才需要接受乐教。我们现在一直倡导文化素质教育,而这其中就把乐教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音乐修养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它本应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它是现代人素质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因此,欣赏音乐,懂得音律,被现代人视为具有高素质的一个标志。可见专长和素质教育是古代和现代乐教所共同拥有的功能属性。以乐教的方式来提高人的品位和素质,就是以乐教的方式陶冶人的情操,在此意义上,音乐也是人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的最重要的体现,传统乐教的实现也是以道德教育为起点和目的的,所以乐教在提升个体综合素质的同时,亦加强了道德素养的陶染。需要反思的是,现代社会出现了乐教功能的异化,忽略了“以德为车,以乐为御”(《礼记·礼运》)的乐教道德目的,乐成为消遣、娱乐、谋取利益的手段,所以重现乐教的道德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亦是乐教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合理性所在。

最后,音乐具有的社会教化功能的属性。古希腊的雅典人认为音乐能够使人身心和谐和具有节奏,因此,倡导用音乐的韵律陶冶儿童的情操,滋润其心田,纯洁其心灵,使其举止文雅,行动得体。④儒家认为“乐能使人闻见广博,性情和顺”(《札记·经解》)。乐教不仅使人欣喜欢爱,亲近相爱;它还可以规制民心向善,改变民俗风情,因此,乐教是社会教化的一种基本手段,进而它也是国家治理的一个方式。现代社会对乐教的社会教化功能看得比较淡,或许人们看到的是乐教所具有的娱乐功能,或许现代社会的社会教化功能有更加广阔的途径,所以现代社会不把乐教看成是社会教化的有效手段。但是,现代社会还是看到了乐教具有的陶冶人情怀的价值,使人身心愉快、和谐甚至能够治疗人的身心疾病。乐教的有用性和有限性告诉我们,治理国家必须以立体的方式来进行,既要用日常行为的潜移默化,又要用明确的社会规范教育;既要用日常的管理,又要靠强制约束的保障。任何单一的手段和方式,都无法实现有效治理的最终目的,只有采取立体的方式,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现代德育既可以从古代乐教社会教化功能理论中直接吸收营养,即把乐教作为德育的一个手段,又可以从古代乐教功能理论中获得间接的启示。

四、传统乐教道德教育对现代德育的启示

德育是现代社会一种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它的目的在于让人接受社会的价值和规范体系,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进而外化为行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德育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具有积极的维护作用。在古代社会,虽然在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文化方面与现代社会不可比拟,但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一个共同的取向是,要对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活动,所以现代的德育教育需借鉴传统乐教道德教育的有效经验,实现良好的德育教育。

首先乐教启示德育要注重教育对象基本素质的培养。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之所以重视乐教,是因为人们把乐教看成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显然,乐教属于基本素质教育,其中蕴涵着德育的意蕴。重视乐教,一方面是把基本素质教育摆在了德育基础的层面上,即德育要从基本素质教育抓起。德育既要让人接受社会要求的规范体系和价值体系,也要促进人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接受社会的价值规范体系,还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步,都必须以良好的素质为基础,没有良好的素质为基础,德育就无法展开也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而,必须重视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德育就是要促进人们基本素质水平的提高。这里,德育虽然要让人们接受社会的价值规范,但同时它还要促进人们的基本素质水平的提高。德育促进人基本素质水平提高的使命,来自于它代表社会的要求,而接受社会价值规范则来自于统治阶级的要求,德育有着代表社会利益和统治阶级利益要求的双重职能。德育的双重职能要求它要在自己的实践中关注教育对象基本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就德育抓德育,既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也违背自己的社会义务。即便统治阶级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也会要求德育要促进人们基本素质水平的提高。德育促进人们基本素质水平的提高,包括智力、身体、审美、劳动素质等方面的提高,这需要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培养。

其次,乐教启示德育要注重培养教育对象热爱生活和生命的情感。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内容,同时它也是人们情感的一种表达。音乐表达的是人们对生活热爱的一种情感,对音乐的热爱,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热爱的情感,音乐来自于生活,“音乐使我们感动,因为我们以音乐的方式活动——有节奏地、和谐地,按照强度、重量和共鸣调整肢体动作。我们的有节奏的动作被依次连接起来,从而具有叙述性和旋律性”⑤。音乐是人们对生活感受和体验。进入一个国家观察民情风俗就能知道国家教化得如何,如果是闻见广博,情性和顺,就是音乐的作用。流畅和顺的音乐产生,人们就会变得慈爱,就会民心向善。乐教施行,人们就互相尊敬、互相亲爱。古代社会重视乐教,不仅看到了乐教具有维持秩序与促进和谐的德育功能,也看到了乐教所具有的生活和生命教育的功能。通过乐教,让人们直接感受到生活和生命的美好,而后才是通过乐教产生秩序顺畅和和谐的功能。让人们热爱生活和生命,这是德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我们可以相信,热爱生命生活的人才能够接受社会的价值和规范,并按照社会的价值规范约束自己,因而才有实际价值。德育关注生命生活,才能让对象感到亲近和自然,而由关注生命和生活,再进入接受社会的价值和规范要求,也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我们知道,古代社会开展乐教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人们热爱生命和生活,或许它完全就是为了让人们接受社会的价值规范,但在客观上却发挥了让人们热爱生活的作用。这就足以启发我们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热爱生活和生命教育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位置上。

第三,乐教启示德育在利用显性德育的同时要学会运用隐性德育。不可否认,古代社会的德育,是以显性的封建纲常教育和封建礼教为主要内容,而乐教则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显性教育采取的是公开张扬的形式,让人们知道社会规范的内容,知道社会价值追求取向,进而能够自觉地遵守这些规范和社会要求,以实现德育的目的。而隐性教育采取的则是隐蔽的,不知不觉就达到教育目的的形式。乐教,不过是“六艺”中的一个内容,表面看来它与德育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一种技艺,但是通过乐教,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而且还可以培养人和谐的心性,这都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秩序。把德育要求消融在隐性的教育形式当中,这既是对德育认识的一种深化,也是对德育的一种艺术把握,这是我们应该努力采取的教育形式。在现代的德育中,可以看到过分夸张显性德育事实。实际上,我们应该学会运用隐性的方式实现德育的目的,不要以为我们喊得越多喊得越响,就越是对德育的重视,就越能收到好的效果。古代乐教的实践启示我们,在德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艺术,采取有效的方式实现教育目的,不要过分地追求表面的东西,而要追求实际的效果和人们接受的实际可能。需要格外说明的是,隐性教育对于成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在幼儿接受教育的早期,采用显性的教育方式比较合适,因为隐性的教育对他们来说,由于感悟和体验能力的原因,还不具有意义。对于成年人来说,采用隐性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注释:

①汪子嵩:《希腊哲学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49页。

②汪子嵩:《希腊哲学史》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144页。

③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6页。

④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57页。

⑤利切维奇:《音乐治疗理论与实践》,苏琳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第5页。

标签:;  ;  ;  ;  ;  ;  ;  

德育在传统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及其现代启示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