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学校文化:优质学校建构的主要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校论文,主要任务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优质学校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学校文化的重建。然而,由于学校文化非常复杂,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学校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是理想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主要功能如何?建设理想的学校文化有什么途径?校长和教师在学校文化重建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上述学校文化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本文尝试做些粗浅的探讨,以求得方家指点。
一、学校文化的基本内涵
学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对文化内涵的不同认识影响着我们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因此,在讨论学校文化内涵之前,有必要先对文化的内涵作一简要的阐述。
(一)对文化的不同认识
有学者在80年代的著作中已经指出,“如果要求用计算机对这些当今处于首要显著地位的词语或概念进行统计,同时定出其中最优先者,那么,‘文化’一词将占着头等的位置”。(注:[法]路易·多洛著.黄建华译.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6.)足可见文化研究之热。
学者们对文化的内涵争论了好几个世纪。美国人种学家兼社会学家克拉克洪(C.Kluckhohn)在他们题为《文化:概念与定义的批评考察》中提出了160例定义(注:[法]路易·多洛著.黄建华译.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6.)。通过对100多位权威人士的著作进行归纳分析后,他认为,“文化就是通过符号取得和传达的外显的和内涵的行为方式,构成人类集团各不相同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传统(即来源于历史并经过历史选择的)观念,特别是依附于这些观念的价值标准;一方面可将文化系统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可将其视为采取进一步行动的条件因素”(1952)。(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人的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格尔兹(Geertz)把文化定义为一定组织内群体所共同认同的“意义之网”。(注:Geerz,C.H.M.(197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tures[M].New York:Basic books,1973.)(p.470)鲍尔(Bower)认为文化就是“我们这里的人的做事方式”;斯肯(Schein)认为文化是“凝聚一个团体的共享的信仰、价值观以及一套基本的假定”,这些价值“成为一个群体观察、感知和思考有关问题的正确方式”。(注:Schein,E.H..(1985).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综观各种文化定义,大体上可以将文化意义分析学者划分为两个派别:其一是文化适应派,着重于直接观察一个群体内成员的行为、语言及使用之实物等;另一派是观念学派,着重于观察社会成员心目中共有的信念。根据学者们所研究的着力点,罗伯特和亨特(Robert & Hunt)提出了组织文化研究的四种基本取向:一是组织共享的规范、信念及价值;二是有关组织的故事、语言及传说;三是组织的典礼、仪式;四是组织中成员的交互作用系统。这些研究的基本视角和取向为我们理解学校文化的内涵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二)学校文化的基本内涵
国内外已有大量的关于学校文化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人们基本上都是从上述四种取向展开研究的。斯肯、迪尔和彼德森(Deal & Peterson)认为,学校文化是由教师、学生、家长和行政管理人员长期以来工作和生活所共同建构的组织传统与规则,并且内化为人们思考、活动和感知问题的方式(注:Deal & Peterson,K.D..(1990).The Principal's Role in Shaping School Culture [M].Washington,D.C.,U.S.Departmentof Education.)。斯肯把学校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注:Schein,E.H..(1985).Organizational Culture & Leadership.San Francisco:Jossey-boss.):第一个层次主要包括学校文化中的仪式、典礼、故事、传说、共享的语言和互动系统等外显性的成份。第二个层次包括学校组织成员共享的规范、信念、价值。这些价值和规范不一定有书面文字,但存在于组织成员的脑海中,约束着成员的个体行为。第三个层次是师生行为的出发点和一系列假设,这些假设往往促进或阻碍师生行为的发生。其实,每一项学校文化形式中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和基本假设。
在国内,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学校文化的存在。然而,人们普遍把“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学校环境”、“潜在课程”等同使用,对学校文化作了比较狭义化的理解。(注:李学农.广义学校文化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4(1).)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学者对学校文化作了比较丰富的补充和更为细致的划分,表现为:一是将学校文化分为:主流文化、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等五种表现形式(李学农,1994);二是把学校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或者把学校文化比喻为三个同心圈:一是表层的实体文化;二是中间层的制度文化;三是内层的观念文化(刘祖俊,1999)。这些成果为我们研究学校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但是多数研究仍然停留在抽象的描述层面,至于学校文化究竟如何存在,如何重建,如何起作用,则研究不多。马云鹏(2001)对学校文化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学校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他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学校同事之间的关系、学校的教学文化、学校的研究气氛以及校外有关方面对学校教学的影响等,具体表现为:学校的管理与规范;学校或教师的备课模式;考试文化;上级部门的检查与指导;评课、教学研究、听课、公开课;学校活动、学校改革、学术的气氛、教师之间的交流等。(注:马云鹏.课程实施探索——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个案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学校文化建诸于学校集体与团队共享的基础之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校群体的行为、制度、规范、礼仪以及群体所认同的潜规则、潜意识和潜假设的集合体。这是“一条活动着情感、社会习俗和群体行为的河流,永远不断地在学校内部流动着”(see Deal and Peterson,1990)。学校文化以价值和假设为核心,涵摄于学校制度、课堂教学方式、学校科研活动、师生互动方式以及学校建筑、学校传统、故事、仪式、庆祝活动、典礼等具体行为或物象之中,是学校群体成员秉持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动机的统一体。学校文化结构呈“冰山”样态,我们用下面的表格来描述其基本构成(见表一)。
(三)学校文化观察的维度
为了更好地把握学校文化的自身的结构形式,我们有必要将学校文化作更加具体化的分析,以使人们更加清晰地体认学校文化结构的存在。
当参观者第一次走进某个学校,他们都能够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无法表达的气氛或感受。通过观察学校大门或者他们在学校办公室如何接待等,他们可以很快感受到这一点。这种感受有时被称为学校“风气”或气氛,它表征了学校文化的诸多方面,即留给参观者这样一种印象:“我们这里是这样做事的。”更清楚地说,学校文化就是通过它的风俗、礼节、象征、事绩和语言等文化的“人为现象”来彰显自己(注:Stoll,L.(1999).School culture:Black hole or fertile garden for school improvement? [J] In J.Prosser (Ed.),School culture.British Education Management Series.London:Sage Publications.)。这些方面是“如何在学校表征出来”,带给了参观者对学校价值的感性认识。要进一步理解该学校的文化,我们也可以从以下维度进行具体的体认:1.庆祝活动所追求的成就取向和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2.学校的事绩、故事所体现的学校的传统与精神;3.共同的语言所彰显的团队精神;4.学校禁忌中所表明的学校所认同或拒斥的价值;5.对学生内在或外在的回报方式所反映出的学生地位;6.仪式所反映的学校价值取向;7.交流的方式所体现的学校民主精神;8.群体行为所体现出的学校组织成员的相互关系和团队的精神风貌;9.师生进出学校的仪式所反映的学校对其成员的关注程度以及学校组织的“亲和力”和开放性;10.学校大事所反映的学校的重要价值取向。
当然,对学校文化的认识远非如此简单,我们不能就其中各组成部分作独立性的理解,而应该把学校文化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意义整体来理解。我们应时刻记住,进行文化分析应持整合、互动的观点,把对文化特质的理解与控制其形成的种种观念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学校“活的文化”,而不仅仅是从某种背景下抽象出来的文化特质。
(四)优质学校文化建构的旨归:民主与合作的文化
优质学校的文化是一种合作性的学校文化。评价一个学校文化是否健康,主要观照以下三个方面(注:Philips.G..(1993).The School-classroom Audit [J].Vancouver,British Columbia:Eduserv,British Columbia School Trustees Publishing.):一是专业合作。学校是否召开教师和全体职员会议,共同商讨和解决专业问题?二是权力分享。教师是否喜欢一起工作,彼此支持,并且具有价值感和归属感?三是效能感。学校成员是否因为喜欢这个地方而留在这里工作?是否把努力提高工作技能作为职业内容来对待?部分学者(Stein,1998;Lambert,1998;Fulllan,2001;Dufour & Eaker,1998;Hord,1998)针对上述三个方面提出了更为具体的优质学校文化的标准(注:Kent D.Peterson.(2002).Positive or Negative? [J].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Vol.23,No.3,Summer.):1.具有广泛认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具有明确的学校任务。教师珍惜与同事之间的意见交流(Deal & Peterson,1990)。2.持续学习和改进的标准。学校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地方(Rosenholtz,1989)。3.具有对全体学生负责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保持与法律或医药领域相似的“专业团体”形象。教师具有明确的目标,积极参与合作性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有一种集体的责任感(Newman & Wehlage,1995)。4.同事之间维持一种合作伙伴关系。鼓励教师协同工作,配合行政让他们学到更多的东西(Fullan,1993)。5.为群体反思、集体探究和分享个人实践提供机会。学校具有探究性,鼓励教师和其他人员努力合作,共同寻求支持学校发展的环境(Burbacher,1994)。6.有植根于群众的领导;分权化的决策;对他人决策的信任;鼓励教师参与决策;每一项决策都具有伦理意义;认识到了当代社会的复杂性(Calabrese & Barton,1994)。从有关优质学校的标准讨论当中可以看到,多数研究都把焦点放在了“价值与目标共享”、“专业协作”、“权利分享”和“效能感”等几个方面,把合作性的文化当成了优质学校文化的主要目标。斯肯指出,一个组织的文化是由某一特定的群体在学校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发明、发现和发展的一种基本的假定形式——它们曾经很好地起过作用,并被确证为足够有效的价值形式,因此,它们作为一种可理解的、可感知的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传授给了新来的成员。也就是说,当学校文化成为大家合作共享的结果时,它就是一种积极的学校文化,是一种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文化。
表一 学校文化的冰山结构表
基本成分
具体内容
主要特点
1.做事方式(待客方式;学校成员内部的
互动方式;与上级部门互动方式;处理问
题的自动化行为);
2.学校图腾、标语等;
显性成分
3.学校建筑与布置;可观察和测量的
4.典礼与仪式;
5.榜样与故事;
6.学校制度与规范(包括课堂规则);
7.课堂教学行为。
灰色地带
学校传统
半显半隐的
1.学校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与信念;
2.学校成员行为和价值观的前提和假
需要行期的供
设,它往往比价值隐藏得更深,需要
同生活方可把
隐性成分
作更细致和深入的控掘;
捉
3.制度化行为的动机。
二、学校文化的主要功能
有关研究表明,强大的、积极的、合作的学校文化对学校的许多方面有很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学校文化促进效率的提高和学校生成性的丰富,有助于改进支持交流和相互协作的问题解决实践活动;文化孕育学校成功的变革和改进的努力;文化建构了教师、学生和行政人员的义务感和认同感;文化使得学校成员、学生和团队的能量、动机和活力得以增加;文化提升了人们对重要活动和日常行为的关注程度。(注:Terrence E.Deal & Kent D.Peterson.(1999).Shaping School Culture:The Heart of the Leadership [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下面我们主要阐述学校文化之于教学和学校整体变革的功能。
(一)学校文化是影响教和学的重要因素
学校文化重建是学校走向优质化的关键。富兰和哈格里夫斯曾指出,文化的变革支持着促进学生学业成就提高的教与学的过程,是影响教和学的重要因素。首先,学校文化影响着发生在学校的每一件事,影响着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当一个学校拥有积极的、专业的文化就会看到有意义的教师发展、成功的课程改革和学生学业成就的提高。在这些文化中,教师群体和学生学习的热情就高。相反,如果一个学校文化非常消极,学校就不会珍惜专业学习的机会,甚至会抵制变革,贬低教师发展的必要性,从而阻碍教师走向成功。其次,健康合理的学校文化与学生学业成就和动机、教师的生产力和满意程度等方面的提升高度相关。勒斯里和马丁(Leslie J.Fyans and Martin L.Maehr)观察了学校文化所影响的五个维度:学术挑战,可比较的成就,成就的认可,学校集体和对学校目标的理解。他们在调查之中发现,在支持性的学校文化当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珍妮和麦克英内里(Jerry L.Thacker and William D.Mclnerney)考察了学校文化对学生成就的影响。研究表明,明确的任务陈述,共同的愿景和全校范围的目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学校文化质量的终极标准在于其是否有助于学生成就的提高。萨爵万尼(Sergiovanni)提过,学校就是一个创造意义、文化和重要性的“生活世界”,与学校作为一个“系统的世界”或者是考试机构的管理系统相对。他认为这两者都是需要的,而且应该互相支持:“当社会组织正常工作,生活世界占据中心……”(p.6);“当系统世界占据支配地位,学校目标、目的、价值观和理念就会强加给父母、教师和学生,而不是由他们来创造。”换言之,学校文化必须作为实现学校目标的基础——创设一个关爱的环境来提升学生的成就。第三,学校文化影响着教师对课程与教学的态度。陈英冲(Yin Chong Cheng)考察了学校文化与教师工作态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越强的学校文化,就越有可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工作。(注:Cheng,Yin-chong.(1992).A Preliminary Study of SchoolManagement Initiative:Responses to Induction & Implementation of Management Reforms [J].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No.7.)
(二)学校文化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关键
学校文化影响着人们思考、感觉和行动的各种方式。上述研究表明,正确理解和塑造学校文化是教师群体提升、学生成就提高以及学校走向成功的关键。因此,对学校文化进行分析是学校品位提升和成功改进的前提和根本。正如古德莱德(Goodlad)在他的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学校可能在许多方面相似,然而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只有那些细心观察的人才会发现该学校的文化中蕴含着学校成功改进的有效方法”。瓦格勒和豪尔-欧芬兰(Wagner and Hall-O'Phelan)认为,许多教育者和研究者正在揭示学校发展难题中的“缺失了的链条”。这一“缺失了的链条”与学校文化的相关性,远远超过与详细的课程分配计划、激战式的考试和最近轰轰烈烈的改革努力的相关性。有不少专家都认同这一发现,而且把学校气氛,更具体地说,是把学校文化当成一项非常重要但常常被忽视的学校改革的必要组成部分。(注:Levine,O.U.and Lezotta,L.W..(1990).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M].Madison,WI:National Centre for Research Cevelopment.)
学校文化是学校改革的发动机,如何让所有的资源都起作用,就在于学校文化的驱动。萨爵万尼认为,学校文化对于学校的整体发展特别重要,“最成功的学校领导会告诉你,形成正确的文化以及关注父母、教师和学生所共同认同的意义,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创造成功学校的两条基本规律”。(注:Sergiovanny,T.J..(1994).Organization or Communities?Changing the Metaphor Changes the Theory [J].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No.30.)过去,单纯以文本变革为标准的改革工作由于没有支持和重视这些结构变革的文化,这些改革最终都失败了。当前处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重建学校文化尤为必要,因为国家课程改革的中心工作是追求更加高质量的课程标准、有效的课程实施和促进发展的评价标准。
基于对学校文化基本内涵、理想的学校文化以及学校功能等方面的讨论,对于学校文化的重建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接下来,我们试图对如何建设优质的学校文化作一简要的讨论。
三、学校文化重建的基本策略与路径
目前还没有关于教师和行政人员塑造合作文化的纵向研究。已有的学校文化研究多是从功能和内涵等视角进行探讨,而对于“如何促成教师协作文化的形成?”这一问题,还很难见到比较细致的、具有建设性的实践方案。迪尔、彼德森和斯肯等有关研究指出,塑造合作性文化的基本过程包括:1)深入了解已有文化;2)研究服务于学校中心任务和学生需要的潜在的规范和假定;3)强化和赞颂那些支持合作性文化发展的方面,变革那些破坏分权与合作的方式和规范。此外,支持合作和专业化团体发展的结构、行为和关系都能够被用来强化合作性文化。由于文化体现在学校群体的“做事方式”和外在物象中,因而文化是可以诊断、评估和改造的。基于彼德森和迪尔相关研究的启示,我们试图对学校文化重建的路径作更加具体化的探讨。
(一)识读本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基本样式。不同的学校所具有的学校文化非常不一样。相关的研究将学校文化分成了几种不同的类型。洛泰(Lortie)把学校文化描述为个人主义取向的文化、保守主义取向的文化和现实主义取向的文化等三种。(注:Lortie,D.C.,(1875).School Leader.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也构建了人们熟知的四种类型的学校文化(注:[加]迈克·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pp.269-270):离散的文化、派别主义文化、行政强制合作的文化、自愿合作的文化。关于学校文化类型的多数研究是基于教师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区分的,而且基本上是基于专业合作、权力分享以及自主程度的角度进行观照。要对学校文化作出正确的判断,须借助一定的访谈、调查或评估工具进行测量。理论研究与现实经验表明,自愿的合作文化是较为理想的学校文化,它是基于相互的支持和对教育价值的广泛认同,有助于教师发展的文化。这一文化形式是优质学校重建所应该追求的目标之一。
2.文化理解与评估。对学校文化进行解读和评估是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可以借助一系列的测试工具或调查访谈来理解学校文化的现状,这些工具包括“同事眼中的学校文化”工作坊、学校文化诊断类选法以及学校文化访谈问卷等。以集体访谈为例,可以通过对以下问题的讨论,来发现学校文化的类型、学校文化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1)我们学校文化的领域(专业合作,共同分权,效能感和自主决策)哪一方面最强?为什么?2)作为一个学校共同体,我们能为维持或提升这些领域做些什么?3)我们学校在专业合作,共同分权,效能感和自主决策等方面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4)作为一个学校共同体,我们能为解决这些问题做些什么?通过采用一系列的文化调查工具,我们可以了解到学校文化的基本现状与层次,为下一步寻找学校文化重建的切入口提供前提。
3.寻找学校文化建设的抓手。通过调查、访谈,我们可以找出学校文化中的主要问题和基本优势,并以此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口或生长点。一般而言,学校文化的建设维度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通过团队建设,发展学校共同愿景,形成学校群体共享的规范、信念及价值。学校文化建设的要旨在于“建立共识,赋权承责,各展所长”。校长应构筑学校发展愿景,深植与传递学校文化,成为文化管理的学习型领导者。二是整理和讲述有关学校的历史、故事、语言及传说,挖掘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涵与传承的载体。三是重建学校的典礼、仪式和各种活动,让学校的理念与价值在行动中得到强化与升华。四是重构学校成员相互作用的规范与制度,从而衍生出新的组织行为与人际关系。五是校园设施的特色。重视建设蕴涵学校精神特质和积极价值取向的各项图腾,以营造人文化的学习殿堂。
(二)学校文化重建的基本路径
学校文化的各种问题,无论是消除其消极影响还是重建积极的学校文化,都需要多管齐下,在各个方面做出努力。它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学校中运行的教育价值以及日常活动,并且需要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关注和参与。
文化重建涉及到大范围内各种关系的改变,需要照顾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要求。鼓励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勾画出他们心目中学校文化的策略,“把思想显性化”,以此凸现学校文化的积极和消极的方面。要使教师、学生和行政人员都能明确地认识到他们将从变革中受益的领域,一条更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创造以合作文化为中心的共同愿景。合作性的学校文化不是一夜之间发展起来的,而是校长、教师和学校主要成员通过强化和支持潜在的规范、价值、信仰和假定等方式来塑造的。我们试图通过阐明学校主要成员的角色来说明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与策略。
1.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作用。在文化变革中,学校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迪尔和彼德森指出,领导对学校文化及他们在建构过程中的作用了解得越多,就越容易避免所有变革或改革共同的缺陷。一旦领导对学校文化完全理解了,他们就会对建构或强化文化的需要进行评价。学校文化有利于帮助处于劣势境地的学生呢还是成为学校变革的障碍,主要取决于领导个人的理念和策略。领导的任务是创造和支持一种追求校内每一项工作效率和伦理价值的态度,从而引领学校群体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卡宁汉姆和格勒索(Cunningham & Gresso)指出,文化建设要求学校领导关注于形成组织内部每一个成员的信仰和行为,关注其对于学校生活各个方面非正式的、微妙和象征性的影响。他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强化学校文化的建设:1)利用教师会议和典礼庆祝成功;2)一有机会就讲述有关成就和合作的故事;3)在专业发展培养对教师和学生的义务感的过程中,使用群体所创造的清楚的、共享的语言;4)领导还可以在日常工作、他们的言语和互动中强化他们的标准和价值;此外,还需要改变消极而有害的文化。
克鲁爵和帕利逊(Krueger and Parish)的研究指出,变革计划实施与延续的关键还在于“教师们一起工作所形成的互动关系,即‘我们这里的人的做事方式’”。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与同事建立相互信任和亲善的关系;反思和判断学校文化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处理好合作的过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积极参与管理工作;对于合作性的工作要求有更多的计划、认真的组织和详细的安排;加强技能的培养,等等。
2.培植支持合作的文化网络。组织文化经常是由一群保持交际流动,观念传播和信息传递的文化游戏者来维系的。这一文化网络包括教师中的闲话、故事讲述者、学校精神的传播者和榜样人物。(注:Deal,T.E.and Kennedy,A.A.(1982).Corporate Cultures:The Rites & Rituals of Corporate Life [M].Reading,Mass:Addison-Wesley.)通过解读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可以了解到学校文化网络的联结点和学校精神的主要生长点:1.闲话。闲话所涉及的内容、人物、价值等都包含着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2.故事讲述者,主要涉及“谁是学校文化网络中的重要人物?文化网络支持分权和合作吗?如果不是,怎么办?”3.学校精神的传播者即学校新成员的教化者。主要考察的是“谁是教化新教师的教师成员或行政领导?如何为那些支持分权与合作的教师成员提供讲坛?向新教师交待什么样的信息?”4.学校故事中的主人公。从过去到现在,谁是代表学校最高价值的特殊人物?学校如何确认这些榜样?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关注、引导和重建,培植支持学校共同愿景的文化网络。
3.塑造合作的学校文化,创建教师集体协作和参与决策的文化。富兰和哈格里夫斯指出,具有合作性文化的学校,教师能够步调一致、持续不断地合作,改进他们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资源,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从中获益。在合作文化中,领导权是相当广泛地分散着,这一点对于学校变革和层次提升来说非常重要。合作学校中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领导者,当教师能够共享观点和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分享领导权和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效能感,拥有庆祝成功的传统和仪式,这种支持变革和改进的专业化团体便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正如约翰逊(Johnson)指出,校长是重要的,但是也必须激发教师参与领导的积极性。发展强大的相互信任的合作文化,有助于为学生、教师和校长的成长建立良好的基础。
要能够真正使学校的改进获得成效,改革的理念特别是外来的建议及理念必须得到教师群体的认同。启动学校的改革工程,必须首先在学校内凝聚重要的变革力量(critical mass for change)(注:Erskine-Cullen,E.(1995).School-University Partnerships as Change Agents:One Success Story.School Effectiveness & School Improvement,No.6.)。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教师才会对改善措施的设计、实施和评估进行积极的参与(Fullan,1991),否则,即使有十分清楚的策略,在实施中也只会出现貌合神离的现象,原因是教师在心底里根本未曾在价值上予以接受。结果,一切的改变只有可能流于形式,改革计划一旦结束,教师便回复到“旧我”。学校文化的重建过程是一个长期的价值观相互冲突的过程。当然,学校成员只要有共同的良好愿望,有比自己个人利益更远大的教育目标,自然能够摒弃成见,实现相互融通,做到:1)全校目标一致;2)学校赋权而教师承责;3)各人能尽展所长。(注:杜灶平、黄家声.优质学校文化的知识基础——教师眼中的学校文化[OL],http://www.fed.cuhk.edu.hk/~qsp.2001.)
变革产生了希望,也触发了人们的恐惧感。学校文化重建使得许多问题与困难凸显出来。解决这种问题的有效办法同样是通过教师和行政的共同努力,在学校发展一种更加合作的文化。在一种权力分享、相互信任和共同承担任务,服务于校内所有学生的氛围中,教师们才可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课程资源,创建一种支持专业发展的文化。建构合作性的学校文化,需要:1)找出教师和全体职员合作参与学校决策的方法,包括非正式的组织、召开咨询会和建设教师委员会。2)寻找方法重新对教师和行政人员的角色和权威进行定位。首先是注重教师的集体发展,以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为主要任务,以课程资源的预算和分配来统整学校的运作;其次,需对人事职责进行重新定位,要以课程为中心来领导学校,校长更多的是进行课程领导而不仅仅是布置教师执行上级行政单位所下发的任务,学校是一个专业机构而不是科层机构,实行权力分享,共同决策。行政的职能更多的是对课程实施进行支持和帮助,而不是对教师进行行政支配和权力领导。3)考虑重组教师群体,重新分配资源、时间和空间,以增加教师合作的机会。学校要为教师专业协作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制定支持教师联合的计划;共享教室和实验室资源,等等。
学校的优质化端赖于教师专业化团队发展的文化建设,而不能仅仅依靠个别教师的发展。优质的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借助团队行为的塑造和共同愿景的建构才能最充分地发挥作用。过去,学校改革的传统信念非常强调个体技能水平,假设“如果教师个体水平不提高,改革计划就不可能实现”。这一信念同样把个体的专业发展当成是学校发展的主要途径。然而,我们经常发现,消极的文化、同事和环境压制了最好的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理论”已经让位于一个更加现代化的、着眼于学校范围内的教师群体共同学习和实践的以合作文化建设为中心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假设是“除非学校教师群体得到提升,否则学校是无法发展”,突出强调“专业化团队发展”的学校文化的提升和变革。学校教师团队职业提升的理想只有在一个具有着眼于提高教师合作、归属感和自主能力等方面的健康的学校文化中才可能实现。只有通过团队行为的塑造和合作文化的建设,教师的成长和学校改进的愿望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