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法基线/阐释理论的应用、意义与前景*
刘存伟 刘辰诞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河南大学,开封 475001)
提 要: 基线/阐释理论是近年来认知语法研究的核心课题。本文分析基线/阐释的概念和组织特点,探究其在语音、形态、小句、语篇、语言系统及功能6个层面的应用,并评述其理论意义和展望其研究前景。本文认为,基线/阐释理论的意义体现在增强认知语法理论的概括性、提升认知语法的解释力以及拓宽认知语法的研究范围等方面。就基线/阐释理论的研究前景而言,未来将朝着理论验证和完善、跨语言研究方向发展。
关键词: 基线/阐释理论;认知语法;应用;意义;前景
1引言
基线/阐释理论(Baseline/Elaboration Theory①)是近年来认知语法研究的核心课题,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它可以提升认知语法的解释力,但也引起很多的争议。Langacker提出基线、基线小句(baseline clause)、基本小句(basic clause)和释化小句(elaborated clause)的概念(2012);界定基线/阐释组织,并以它为理论架构探讨英语限定小句的结构和功能(2015);详尽地说明基线/阐释的概念和组织特点,并考察其在不同语言层面的应用(2016a,2016b)。本文首先介绍基线/阐释的概念及组织特点,然后分析其在语音、形态、小句、语篇、语言结构系统及功能6个层面的应用并阐述其理论意义和未来的研究走向。
通过将上述的交通信息服务采集或通过DSRC接收的路面实况,实时发送到车联网中,车辆收到诱导信息后,能够根据路面情况来选择或避开堵塞路段,从而提高出行效率及道路的使用率,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使得路面资源得到有效的优化和配置。
2基线/阐释的概念和组织特点
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基于简单结构创造复杂结构,该特征在认知语法的象征结构整合(symbolic structure integration)、自主/依存联结(auto-nomy/dependence alignment)和组构性理论(constituency)(Langacker 1987,1991,2008,2009;Taylor 2002)中已有所体现,基线/阐释理论是这一思想的延续和升华。基线(简称B)是具有优先地位、已经建立起来或置于控制之下、更具有实质内容(substantive)的实体。阐释(简称E)通过扩展(augmentation)、调适或其它认知操作实现基线结构向复杂结构演化。阐释是认知操作②,本身的实质内容有限,但具有阐释的桥接,基线结构就可以投射为高层级的释化结构③(简称BE),因此,释化结构的本质就是对基线结构施以阐释操作所形成的复杂结构(Langacker 2015:2, 2016a:265-266, 2016b:405-407),如图1:
1) 喷入缸内的燃油总量不变,由于燃油品质、喷油器喷孔损坏变大等引起燃油雾化不良,导致前期燃烧不充分,缸内压力上升幅度减少。燃油品质问题会导致整个柴油机燃烧恶化和缸压曲线的异常,且不仅仅局限于单缸。如喷油器喷孔损坏引起燃油喷射压力过低,引起燃油雾化效果不良、前期燃油燃烧量少和放热量少的同时,必然会导致后期燃油燃烧量的增加,做功冲程压力曲线会有一定程度的上移(见图3),且排气温度有所上升。但图3和表2表明:其膨胀过程压力曲线并没有上移,且排气温度反而降低,不符合上述故障所对应的柴油机状态特征参数变化。
图1 基线/阐释组织模式(Langacker 2016b:406)
基线/阐释组织有3个特点。第一,基线结构和释化结构具有层级性。基线结构是支撑释化结构的基底(substrate),释化结构从基底创造的潜势中浮现。不过,释化结构可以作为新的基线结构,对新的释化结构提供支撑作用。依据图2可见,S1层级的释化结构BE1从栖居于S0层级的基线结构B0创造的潜势中浮现。在S2层级中,释化结构BE1作为新的基线结构,经阐释操作E2释化为高层结构BE2。在S3层级中,释化结构BE2作为新的基线结构,经阐释操作E3释化为更高层结构BE3,这样从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再到更复杂的结构逐层推进。例如,侧显(profile)过程的名词John和the window与侧显过程的动词break组构成低层结构John break the window,经时态情境植入(groun-ding)操作释化为一般过去时小句John broke the window,此小句再经视角调整阐释操作释化为被动态小句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John.
图2基线结构和释化结构推进模型(同上)
第二,基线结构和释化结构具有非对称性。这种非对称性在语音、形态、小句或语篇层面都有呈现:(1)基线结构是低层结构,释化结构是高层结构,高层结构包孕低层结构;(2)基线结构简单并易于处理,其形成须要调用的概念资源较少,而释化结构复杂并不易处理,其形成须要调用更多的阐释操作。譬如,调用口腔逸气的口元音是简单的低层结构,须要调用口腔和鼻腔逸气的鼻元音是复杂的高层结构,鼻腔逸气阐释操作将口元音和鼻元音桥接起来。
第三,释化结构具有总括性(summation)。总括性指对已经达及的所有结构加以总体感知。换句话说,结构从简单向复杂演化,从低层向高层迈进,高层结构包孕低层结构,低层结构在高层结构中保持活跃状态。譬如,当简单结构pick通过pocket的阐释扩展为复杂结构pickpocket时,我们能够感知pick侧显的动作过程和pocket侧显的空间概念。亦即,高层结构pickpocket总括低层结构pick和pocket,复杂概念“扒手”总括简单概念“扒”和“口袋”。下面分析基线/阐释组织在语音、形态、小句、语篇、语言系统及功能6个层面的应用。
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者,建议选择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术前常规腹股沟区备皮,开放静脉通路,准备手术物品及药品,遵医嘱给予镇静剂。术后取平卧位,保持床单位整洁,防止皮肤受压,观察切口处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渗液,起搏导线是否位移,电极是否脱落及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通知医生调节起搏器参数[3]。导管穿刺处敷料每日更换,预防感染。
3基线/阐释理论的应用
3.1 语音层面的应用
我们以元音和辅音为例,说明基线/阐释理论在语音层面的应用。元音有优先地位和实质内容,可以独立呈现并携带语音响度;辅音对元音的语音响度进行调适,辅音的完整呈现无法脱离元音。元音是基线结构,响度调适构成阐释操作,辅音从响度阐释创造的潜势中浮现。对元音施用的阐释可以是单维的,也可以是多维的。譬如,对只有节首或节尾的音节来说,响度调适的阐释维度是单向的,如claw的基线/阐释组织(k(l()))所示,辅音k和l对元音的响度阐释集中在一个方向;对既有节首也有节尾的音节而言,响度调适的阐释维度是双向的,如crest的基线/阐释组织(k(r(e)s)t)所示,辅音k和r对元音e进行左向阐释,辅音s和t对其加以右向阐释。
3.2 形态层面的应用
基线/阐释理论主要在两个方面提升认知语法的解释力。其一,规避零成分设置。众所周知,认知语法秉持“所见即所得”的语法观,否认表层形式背后还有零形式,因为无法证实的假设和看不见的东西虽然使理论花样繁富,但是增加分析的随意性,降低客观性和准确性(邓云华 石毓智 2007:325)。认知语法认为,“从理论上讲,零成分是可疑的,应当避免”(Langacker 2016b:419),并多次强调“看似无物的最可能分析是空无一物,而不是隐而不现”(同上 2016a:306,2016b:431,2017:23)。然而,认知语法以往的研究未能根绝零形式设置,例如,情境植入理论就设置零形式现在时Ø。这样的零成分与乔姆斯基学派倡导的空范畴没有本质区别,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认知语法对生成语言学的批判力度。依凭基线/阐释理论,认知语法就可以避免设置任何形式的零成分,如动词watch的现在时无标记形式是基线结构,过去时有标记形式watched浮现于对基线结构的语音和概念阐释,语音阐释是指对watch施用过去时语素-ed阐释,概念阐释是指通过心理追踪或回想阐释,把过程锚定在说话时间之前的处所;再如,复数名词sheep的形成也不须要设置零成分,因为复数名词sheep是单数名词sheep通过单极阐释所形成的结构。具体来说,单数sheep表征的“单个”概念作为基线,通过量化(quantification)阐释扩展为“多个”概念,但概念阐释没有对应的语音阐释,即概念阐释未实现符号化(同上 2016b:419)。
作以边长为a的正方形ABCD,连接对角线BD,并以BD为边长作正方形BEFD,设其边长为b,如图所示,则有b2=2a2
3.3 小句层面的应用
归一性系统实现肯定、否定和确定功能。肯定结构陈述事件的发生或情状的出现以及对命题的效度进行肯定;否定结构否认事件的发生或情状的出现以及对命题的效度进行否认;确定结构确认事件的发生或情状的出现以及对命题的效度进行确认。否定和确定功能阐释将基线小句的陈述功能和基本小句的描写功能释化为交互小句的协商功能。
首先,以基线/阐释组织为分析框架,研究言据性系统(evidentiality system)、时态系统和情态系统在情境植入功能方面的互动、探索不同语言中表达言据性的词汇和语法策略、考察言据性情境植入成分的演化(Langacker 2017:13-53),这无疑将为认识语法开辟历时研究的新疆域。
交互小句是以基线小句和基本小句为支撑结构,通过归一性系统(polarity system)和言语行为系统(speech act system)的阐释所浮现的结构。归一性系统提供的阐释操作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图式动词(schematic verb)be,have,do或情态动词施用否定成分not阐释;二是对这些动词施用重音阐释。譬如,在这两种阐释的作用下,基本小句the glass might have been broken by that boy可以扩展为交互小句the glass might not have been broken by that boy和the glass MIGHT have been broken by that boy(大写的MIGHT表示重读)。言语行为系统提供的阐释操作是指对图式动词或情态动词施以前置的结构操作④。譬如,通过情态动词前置,基本小句the glass might have been broken by that boy释化为交互小句might the glass have been broken by that boy. 因此,包含否定成分的小句、图式动词或情态动词重读的小句和一般疑问句都是交互小句的实例。
3.4 语篇层面的应用
在语篇建构中,先前已经组造的结构具有优先地位,后续结构的浮现以先前确立的结构为基底。Langacker认为,Alice bought a car. A Mercedes这样的微型语篇(mini-discourse)可以视为基线/阐释组织的实例,即基线以增量(incrementation)的方式获得扩展(同上 2016b:436-437)。具体来说,car勾画图式性事体,名词短语Mercedes是这一图式性事体的实例,基线概念ALICE BOUGHT A CAR通过MERCEDES对CAR的阐释形成释化概念ALICE BOUGHT A MERCEDES. 从基线概念到释化概念的增量MERCEDES被概念化主体聚焦(focus),从而获得独立的语音内容。
3.5 语言系统层面的应用
在基线/阐释理论框架中,系统被界定为实现特定功能的不同结构形成的集合(同上 2016a:292, 2016b:422)。语言结构层面的系统包括限定词系统、时态系统、情态系统、语态系统、体态系统、归一性系统和限定小句系统等。限定词系统含有冠词、相对量词和指示代词子系统。其中,指示代词系统是限定词系统的基线系统,冠词和量词系统的形成须要调用复杂的阐释操作,因此他们构成限定词系统的释化系统(elaborated system)。比如,量词系统的部分成员调用不同识解方式来通达实体集,every涉及对所有实体进行同时观察,each关涉对实体进行序列扫描(sequential scanning),而any调用随机选择实体的识解方式(同上 1991:111-118,2016a:396-399)。时态系统有现在时和过去时,情态系统包括can,may,could,might等。时态系统是小句情境植入的基线系统,情态系统构成释化系统,它的形成须要调用把过程投射到非现实空间的阐释操作。
被动态、进行体和完成体构成视角调整系统(同上 2011:38, 2012:21)。视角调整系统各成员能够以总括方式组织起来,形成“(词汇动词)>(被动态(词汇动词))>(进行体(被动态(词汇动词)))>(完成体(进行体(被动态(词汇动词))))”的层级体系⑤,如:watch>be watched>be being watched>have been being watched.
肯定(positive)、否定(negative)和确定(affirmative)构成归一性系统(同上 2012:39)。其中,肯定结构是否定结构的基线,否定结构是确定结构的基线。例如,在she IS tall中,说话人通过重读IS确认命题“她身高高”的效度,效度确认以他人先前所言She is not tall表达的否定命题“她不高”为基线。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校园合作的另一种方法。在云南经济管理学院陈香艳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施“订单班”的几点思考》中提出:“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当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按照企业的要求去培养人才能节约很多成本,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第一,了解市场人才的需求情况。第二,确定订单培养账目。第三,组建账目工作组。第四,建全组织保障制度。第五,进行校园之间的深度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已是高职教育实践中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地方本科院校学习、借鉴、推广。
基线小句、基本小句和交互小句构成限定小句系统,不同小句栖居于基线/阐释组织的不同层级上。基线小句是低层结构,基本小句是中层结构,交互小句是高层结构,不同层级的结构通过语态系统、体态系统、情态系统、归一性系统和言语行为系统提供的阐释桥接起来。
c.夜越深,人越多 ,灵魂层低低滞在人头上……(朱天文《巫言》)
小儿化食口服液是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具有消食化滞、泻火通便功效的中成药。为验证该药对小儿功能性便秘食积化热证的治疗作用,10家医疗机构进行了以安慰剂为对照的上市后再评价临床研究。临床研究负责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本研究的试验方案(批准号TYLL2013[Y]字005)。
3.6 功能层面的应用
认知语法认为,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功能。时态和情态系统的功能是为限定小句植入情境,时态系统中的现在时标识主体对过程的即时性认识,过去时标识对过程的历史性认识(Langacker 1991:249-252,完权 2009:33,牛保义 2015:17),其关涉的情境植入功能相对复杂,须要调用心理追踪或回想阐释(Langacker 2017:19)。情态系统反映言者对过程未来演化情况的心理推定(同上 1991:269-281, 2012:25-29, 2013:14-17),这种情境植入功能更加复杂,须要调用命题投射和情景构拟(imagination)阐释。时态系统的情境植入功能阐释将动词和名词侧显类概念的功能转化为基线小句的陈述功能;情态系统的情境植入功能阐释将基线小句的陈述功能释化为基本小句的命题描写功能。
语态和体态系统实现视角调整功能,被动态语素-ed将射体地位赋予及物动词的受事参与者,实现调整过程射体的功能;进行体语素-ing将完成性过程内部某阶段划定为直接辖域(immediate scope),并将位于直接辖域内的过程作为描写对象,启动重新框定过程辖域的功能;完成体语素-en以过程出现后的时间为参照视点,描写过程与参照视点之间的当前关联性,实现调整过程观察视点的功能(同上 1991:200-215, 2016a:470-475)。语态和体态系统的视角调整功能阐释将基线小句的陈述功能转化为基本小句的描写功能。
在基线/阐释理论框架中,认知语法研究把英语的限定小句分为基线小句、基本小句和交互小句(interactive clause)(Langacker 2015:4-19,2016a:460-493)。在结构方面,基线小句由侧显过程类型的词汇动词、侧显事体(thing)类型的名词、限定词和时态情境植入成分(grounding element)构成。以基线小句that boy broke the glass为例,动词break和名词boy,glass组构成boy break glass,其作为基线结构,经过指示代词that对boy的阐释,定冠词the对glass的阐释,过去时语素-ed对break的阐释,扩展为基线小句that boy broke the glass. 基线结构boy break glass处于低层,复杂结构that boy broke the glass位于高层,指示代词that,定冠词the和过去时语素-ed桥接于两者之间,充任低层结构释化为高层结构的阐释操作。
吻合棘(KS)是指腰椎相邻2个棘突相互靠近碰撞引起下腰痛,腰椎过伸时症状加重的一种疾病[1]。本院2016年收治1例L4,5 KS并L5右侧峡部裂及近横向脊椎隐裂致L5右侧形成浮动半椎板的病例,现将诊疗过程报告如下。
小句系统实现陈述、描写和协商功能。基线小句的功能是陈述真实的事件或情状,基本小句的功能是描写效度有待协商的命题,交互小句的功能是对命题的效度进行协商(同上 2016a:455-504)。陈述功能处于基线/阐释组织的低层,协商功能位于高层,描写功能居于其间,不同功能通过情态系统、语态系统、体态系统、归一性系统和言语行为系统提供的功能阐释桥接起来。
概括起来,语言的结构和功能都是以基线/阐释方式组织起来的。在结构方面,动词和名词组合的结构通过限定词系统和时态系统提供的结构阐释扩展为基线小句;经过语态系统、体态系统和情态系统提供的结构阐释,基线小句释化为基本小句;通过归一性系统和言语行为系统提供的结构阐释,基本小句扩展为交互小句。在功能方面,限定词系统和时态系统提供的情境植入功能阐释将名词侧显事体类型和动词侧显过程类型的功能释化为基线小句的陈述功能;语态系统和体态系统提供的视角调整功能阐释及情态系统提供的情境植入功能阐释将基线小句的陈述功能扩展为基本小句的描写功能;归一性系统提供的否定和确定功能阐释与言语行为系统提供的提问功能阐释将基本小句的描写功能释化为交互小句的协商功能。小句的结构和功能是从简单向复杂逐层推进,复杂结构和功能从简单结构和功能创造的潜势中浮现。
4基线/阐释理论评述
目前,学界对基线/阐释理论的争议集中在自主/依存和基线/阐释的关系方面,有学者认为两种理论并无本质区别。造成这种误解的根源在于,认知语法对两者的相同点和相异点的论述不够,或者说尚未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表明两者属于不同的理论⑥,这是基线/阐释研究面临的一大困境。另外,当前的研究主要以英语为分析对象,那么这种组织方式是否具有人类语言的普遍性,能否经受跨语言研究的检验。尽管如此,基线/阐释理论已经呈现出自身具有的价值和魅力,主要体现在增强概括性、提升解释力及拓宽研究范围3个方面。
4.1 增强认知语法的概括性
沈家煊认为,概括性是衡量语法理论好坏的重要标准,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目标(沈家煊 2000:29)。基线/阐释理论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论,与象征理论(Symbolic Theory)、识解理论(Construal Theory)、界性理论(Boundedness Theory)、边界移动和分派理论(Boundary Move and Assignment Theory)(Langacker 1987,1991,2008;Taylor 2002;沈家煊1995;刘辰诞 2012,2016)共同彰显认知语法为探索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论之承诺。基线/阐释组织是人类认知的基本原则,是语言结构和功能依循的组构方式,其概括性在语音、形态、小句、语篇、语言系统和功能层面已经得到较好的体现。
4.2 提升认知语法的解释力
我们再以词干和词缀为例,描述基线/阐释理论在形态层面的表现。通常来说,词干能够独立呈现,而词缀依附于词干,缺少词干的支撑作用,词缀无处生根落脚,因此词干是更具优先地位和实质内容的实体。词干是基线结构,添加词缀构成扩展阐释,释化结构“词干+词缀”从对词干施用扩展阐释创造的潜势中浮现。基线结构“词干”处于基线/阐释组织的低层,释化结构“词干+词缀”位于高层,低层结构包孕在高层结构中,例如通过添加词缀-ful,简单结构help可以扩展为复杂结构helpful;help是基线结构,helpful是释化结构,添加词缀-ful构成阐释操作;help处于低层,helpful位于高层,-ful桥接于两者之间。
其二,解决情境植入研究缺乏理论概括和抽象的问题。牛保义指出,以往的情境植入研究集中于对情境植入系统的分析和描写,对系统的运作机制和系统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缺乏理论概括和抽象(牛保义 2015:20),基线/阐释理论有效地填补这个漏洞。借助它,认知语法不但分析限定词系统、时态系统、情态系统、语态系统、体态系统、归一性系统、言语行为系统和限定小句系统的横组合运作,而且探究系统成员的纵聚合影响。譬如,组成限定词系统的所有成员通过实现情境植入功能聚合在一起,然而功能重叠使系统成员相互影响和彼此抑制,如选用定冠词the作为名词boy的情境植入成分,将压制不定冠词a和an,相对量词all,most,some,no,each,every和 any,指示代词this,that,these和those为boy植入情境的潜势。
4.3 拓宽认知语法的研究范围
除增强概括性和解释力之外,基线/阐释理论的价值还体现在拓宽认知语法的研究范围。
例5 (2013.烟台中考)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因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实验方案,但实验要在认同实验原理的前提下进行,以下是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前依次进行的对话,请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第一,认知语法向语言系统研究方面拓展。石毓智认为,过分强调语法结构的独立性和忽略它的系统性是认知语法研究的一“过”(石毓智 2004:28)。然而,基线/阐释理论架构中的结构系统及功能研究可以弥补这个薄弱环节,能够封闭受人诘责的空间。以基线/阐释为理论指导,认知语法不但描写语音、形态、小句、语篇层面不同结构的横组合关系,而且分析不同系统及其功能的纵聚合关系,实现横组合和纵聚合研究兼收并蓄,达成对语言系统的整体研究,克服认知语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
第二,认知语法向功能研究方面拓展。语言的功能研究在认知语法以往的文献里有所触及,如Langacker认为,名词短语和限定小句具有平行性,同例示(instantiation)、量化和情境植入功能有关(Langacker 1991:194);并提出功能塑造语言,并对语言构成限制的思想(同上 2008:7);他(同上 2009:219-258,2011:34-46)从功能的角度探讨英语助动词系统形成的理据,但这些分散论述未能形成核心课题。而基线/阐释理论可以为研究限定词系统、时态系统、情态系统、语态系统、体态系统、归一性系统和小句系统的功能提供分析框架,这就使功能研究从幕后跃居前台,较大地拓宽认知语法的研究范围。Langacker于2017年7月在第14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上所做的主题报告就是关于结构与功能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这表明语言结构及其功能分析正在成为认知语法研究的核心课题。
勘探部署方案包括井位数量、井位位置和钻井设计3部分内容。井位数量的确定要满足探明可采储量的需要;井位位置的确定要依据岩性油藏分布的特点,同时兼顾开发方案的需要;单井钻探要依据实现地质目的和降低成本的要求来设计。
5基线/阐释理论的研究前景
基线/阐释理论广泛应用于语音、形态、小句、语篇、语言系统及功能层面上的研究,并在增强认知语法的概括性、解释力和拓展研究范围方面体现出理论价值。就研究前景看,以下3个方面值得重视。
Milk-run系统是一种属于精益管理和生产系统的方法,它遵循避免浪费的思想,即所谓的避免缺陷、生产过剩、等待、运输、库存、移动和额外加工。相比之下,物料供应的目标是提高效率,从而降低装配区域的库存。同时对缩短交付时间、物料的质量、可靠性和配送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本小句是以基线小句为支撑结构,通过被动分词语素-ed,进行体分词语素-ing,完成体分词语素-en和情态动词的阐释作用所形成的复杂结构。这些阐释手段可以单独施用于基线小句,但由于他们涉及的观察格局(viewing arrangement)不同——被动态、进行体和完成体关涉到不同的过程观察方式,而情态动词关涉到过程成为现实的潜势(同上 2012:21-30),因此上述阐释操作可以组合起来,把基线小句释化为多个基本小句。譬如,通过被动语素-ed的结构阐释,基线小句that boy broke the glass扩展为基本小句the glass was broken by that boy;通过组合被动语素-ed和完成体语素-en的阐释,其可以释化为基本小句the glass had been broken by that boy;通过组合语素-ed,-en和情态动词might 的阐释,其可以扩展为基本小句the glass might have been broken by that boy. 总体上看,基线小句处于基线/阐释组织的低层,基本小句位于高层,被动语素-ed,进行体语素-ing和完成体语素-en或情态动词阐释居于其间。
其次,现有的基线/阐释理论研究以英语为主要的考察对象,因此其在跨语言研究中的普适性和解释力还需类型学、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的验证和完善。就汉语而言,借鉴认知语法对英语限定小句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对汉语小句作出严格界定,并以此为基础建构汉语的小句系统,继而探讨不同小句之间的层次性,这值得尝试。
最后,基线/阐释理论能为汉语语言现象研究提供进路。以汉语动态倚变构式⑦“越X越Y”为例,这种构式编码量范畴倚变关系,即构件“Y”表达的量随着构件“X”表达的量变化而变化,譬如例①a编码“心乱”的程度量随着“挣扎”的动作量变化而变化;例①b编码“人贪”的程度量随着“人老”的程度量变化而变化;例①c编码“人”的数量随着“夜深”的程度量变化而变化;例①d编码“星星”距离言者的空间量随着时间量变化而变化。
① a. 她越挣扎,大家的心越乱 。(老舍《四世同堂》)
b.人越老越贪 ,原来老道士也是财迷。(古龙《陆小凤传奇》)
两台相机的做工都极为出色,按键的反馈力度也体现了出色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巧合的是快门寿命也同为20万次。两者的屏幕都采用了全向翻转设计,并可以在相机左侧翻出进行自拍。屏幕的分辨率和尺寸也几乎一致。相比之下两者的电子取景器差别很大,G9的取景器纸面上拥有更大的放大倍率和更高的分辨率,但从观看感受来谈,它在室外拍摄时比E-M1 II的取景器平淡得多,虽然你可以通过调整亮度、饱和度等方式调整G9取景器的显示效果,不过我们仍然认为E-M1 II的取景器更加出色。
(3) 当接入光储电站可调控的电动汽车的数量增加时,相当于增加了储能的容量,即增加了电动汽车的可调功率,减少了储能电池的出力。
d.天空一下子明亮起来,星星越来越远 ……(李佩甫《羊的门》)
倚变构式研究的热点之一是标记语“越”的语法化和“越来越”的词汇化动因(张家合 2010,朱其智 2010,龙国富 2013,马楠 2017)。我们认为,表示跨过义的动词“越”演化为倚变标记语,这[[越来][越Y]]重新分析为[[越来越][Y]],与倚变构式中量的积聚概念化⑧有密切关系,如图3:
图3量积聚的概念化
在图3中,两条纵向带箭头的直线标识量域A和B,直线上的小方块和三角形分别标识量域A和B的量值,水平方向的虚线箭头标识“参照点—目标”(reference point-target)认知关系,即概念化主体以量域A中量的变化为参照,实现对量域B中量的变化的心理提取。在量域A和B中,量的变化形成积聚或增长,如例①c中“夜深”的程度量逐步积聚,“人”的数量也在逐步积聚,量积聚的概念化通过基线/阐释组织方式实现。从图3可见,最小的椭圆代表的“比较基准—比较目标”(standard-target)结构是基线结构,该基线结构在概念化主体聚焦新量值的阐释作用下,扩展为含有更多量值的释化结构,以中间的椭圆代表;这个释化结构作为新的基线结构,通过聚焦下一个量值的阐释操作形成新的释化结构,以最大的椭圆代表。如此,概念化主体聚焦的量值愈来愈多,积聚的总量愈来愈大。总量变化概念化为虚拟的空间位移,即当前积聚的总量不断跨越先前积聚的总量,图中以大椭圆边界超越小椭圆边界标识。从这个角度看,人们选用表示空间跨过义的“越”作为倚变标记语是有理据的;选择用“越来越Y”表示物量、动作量、空间量或程度量随着时间量变化而变化的倚变关系是有动因的。概言之,“越来越”的词汇化是人们建立语义概念移动和结构边界移动象征关系的结果,即“来”的动作义后景化(backgrounding)和时间义前景化(foregrounding)形成概念移动,[[越来][越Y]]向[[越来越][Y]]演化形成结构移动。可见,基线/阐释理论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可以为汉语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注释
①我们借鉴牛保义(2008)的译法,将认知语法中的术语elaboration翻译为“阐释”,学界也有学者将其译为“精细”“详现”“细化”或“精细化”。
②在前期文献中(Langacker 1987,1991,2008),阐释与阐释位(elaboration site)相对应,阐释位是依存成分提供的图式性次结构,阐释是自主成分的语义凸显对依存成分的次结构加以具体化(specification)(牛保义 2008:2),或者说是使结构具体化的操作(Langacker 2008:198)。然而,在基线/阐释理论中,阐释是使结构复杂化的操作(参见本文第2部分)。
③elaborated structure是指通过阐释操作实现基线结构的复杂化,为简化叙述,我们把“通过阐释操作所产生的复杂化结构”简称为“释化结构”。
④图式动词或情态动词前置操作,实现的是提问(questioning)言语行为。命令等其他言语行为未纳入情境植入系统,相关文献提到两个原因:(1)提问属于认识层面的情境植入方式,而命令是效果层面的策略(Langacker 2011:41);(2)提问是命题层面的操作,而命令是事件层面的操作(Langacker 2012:43)。
⑤语态和体态系统组构的层级体系以及塑造和制约层级体系的动因,请参阅Langacker(2009:236-240)。
⑥我们认为,基线/阐释组织和自主/依存联结属于不同的理论,理由为:(1)自主/依存联结是使结构具体化的操作,而基线/阐释组织是使结构复杂化的操作;(2)基线/阐释组织更具心理现实性,其不仅适用于语言分析,也可应用于其他认知或实践活动,如小孩的身高体重随着发育而变化,从基线/阐释理论看,当前的身高体重是基线,发育是阐释,新的身高体重是释化结构(Langacker 2016b),再如,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是基线结构,修建活动是阐释,愈来愈高的楼房是释化结构;(3)在基线/阐释理论中,结构的复杂化不依赖阐释位或图式性次结构(参见本文第2部分);(4)自主/依存联结是基线/阐释组织的一种,Langacker指出,自主/依存联结可以纳入到基线/阐释框架中,自主结构A是基线结构,依存结构D是对自主结构的阐释,D的阐释形成复杂的释化结构((A)D)(Langacker 2016a,2016b)。由此可见,这两种理论是不同的。
⑦吕叔湘(1942)最早使用“倚变”术语。他说,文言叠用“愈”字,白话叠用“愈”或“越”字表达两件事情的倚变关系。邢福义(1985)和范开泰(1988)在研究“越X越Y”时也采用“倚变”的术语。
⑧倚变构式的概念化包含空间认知(物量、动作量、程度量或时间量的量值概念化为空间方位,图中以小方框和小三角形表示)、比较认知(图中以3个椭圆代表通过比较认知实现量持续变化的概念化)和参照认知(图中以水平方向的虚线箭头表示),这些认知机制共同作用于量范畴倚变概念化:(1)在量域A建立不同量值之间的“比较基准—比较目标”关系(一个椭圆代表一个比较关系),实现量域A中量的变化概念化,以“越X”编码;(2)在量域B建立不同量值之间的“比较基准—比较目标”关系,实现量域B中量的变化概念化,以“越Y”编码;(3)通过心理扫描,建立A量变化和B量变化之间的“参照点—目标”关系,实现量范畴倚变概念化,以“越X越Y”编码。
参考文献
邓云华 石毓智. 论构式语法理论的进步与局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5).‖Deng, Y.-H., Shi, Y.-Z. Advances and Limitations of Construction Grammar[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 2007(5).
范开泰. 语义分析说略[A]. 语法研究与探索(四)[C].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Fan, K.-T. Some Notes on Semantic Analysis[A]. Grammar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4)[C]. 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1988.
刘辰诞. 边界移动:语言创新的一个动因[J]. 外语学刊, 2012(1).‖Liu, C.-D. Boundary Move: A Motivation for Linguistic Innovation[J].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 2012(1).
刘辰诞. 边界分派:词汇化的认知动因[J]. 现代外语, 2016(4).‖Liu, C.-D. Boundary Assignment:A Cognitive Motivation for Lexicalization[J].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 2016(4).
龙国富. “越来越……”构式的语法化——从语法化的视角看语法构式的显现[J]. 中国语文, 2013(1).‖Long, G.-F.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yuelaiyue...” Construction in Chinese:A Case of Construction Emergence[J].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 2013(1).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2.‖Lv,S.-X. Essentials of Chinese Grammar [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42.
马 楠. “越来越……”中“来”的性质及其他——《“越来越……”构式的语法化》读后[J]. 中国语文, 2017(2).‖Ma, N. The Nature of Lai in the Construction “yuelaiyue...”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J].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 2017(2).
牛保义. 自主/依存联结——认知语法的一种分析模型[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1).‖Niu, B.-Y. Autonomy/Dependence Alignment: An Analytical Model in Cognitive Grammar[J].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 2008(1).
牛保义. 认知语法情境植入研究综述[J]. 外语学刊, 2015(5).‖Niu, B.-Y. A Survey of the Stud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ognitive Grammar[J].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 2015(5).
沈家煊. “有界”与“无界”[J]. 中国语文, 1995(5).‖Shen, J.-X. On Telicity and Atelicity[J].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 1995(5).
沈家煊. 认知语法的概括性[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1).‖Shen, J.-X. The Generality of Cognitive Grammar[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 2000(1).
石毓智. 认知语言学的“功”与“过”[J]. 外国语, 2004(2).‖Shi, Y.-Z. The Strong and Weak Point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J].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 2004(2).
完 权. 入场理论:认知语法的新进展[J]. 外国语, 2009(6).‖Wan, Q. Grounding: A New Development in Cognitive Grammar[J].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 2009(6).
邢福义. “越X,越Y ”句式[J]. 中国语文, 1985(3).‖Xing, F.-Y. The Sentence Pattern of “越x,越y”(the more...the more)[J].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 1985(3).
张家合. 程度副词“越”、“越发”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J]. 汉语学习, 2010(5).‖Zhang, J.-H.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Yue/Yuefa” and Relevant Issues[J].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 2010(5).
朱其智. “随着V”与“越来越A”同现研究及其历时考察[J]. 世界汉语教学, 2010(1).‖Zhu, Q.-Z. A Syntactic Study and Historic Survey of the Co-occurrence of suízhe V and yuèláiyuè A[J].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 , 2010(1).
Langacker, R.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 Ⅰ: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Langacker, R.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 Ⅱ: Descriptive Application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Langacker, R.W.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Langacker, R.W. Investigations in Cognitive Grammar [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9.
Langacker, R.W. Semantic Motivation of the English Auxi-liary[A]. In: Panther, K., Radden, G.(Eds.), Motivation in Grammar and the Lexicon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1.
Langacker, R.W. Substrate, System, and Expression: Aspects of the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English Finite Clauses in English[A]. In: Brdar, M., Raffaelli, I., Fuchs, M.Z.(E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Between Universality and Variation [C]. Newcastl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2.
Langacker, R.W. Modals: Striving for Control[A]. In: Marín-Arrese, J.I., Carretero, M., Arús Hita, J., Au-wera, V.(Eds.), English Modality :Core ,Periphery and Evidentiality [C].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GmbH, 2013.
Langacker, R.W. How to Build an English Clause[J].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 2015(2).
Langacker, R.W. Ten Lectures on Cognitive Grammar :Dimensions of Elabora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6a.
Langacker, R.W. Baseline and Elaboration[J]. Cognitive Linguistics , 2016b(3).
Langacker, R.W. Evidentiality in Cognitive Grammar[A]. In: Marín-Arrese, J.I., Haβler, G., Carretero, M.(Eds.), Evidentiality Revisited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7.
Taylor, J. Cognitive Grammar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The Application ,Significance and Prospect of Baseline /Elaboration Theory in Cognitive Grammar
Liu Cun-wei Liu Chen-da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The Baseline/Elaboration Theory is the central issue of Cognitive Grammar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sketche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Baseline/Elaboration, summarizes its applications at such levels of language as phonetics, morphology, clause, discourse, system and function, and makes an analysis of it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prospect. 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significance is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generalizatio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explanatory force of Cognitive Grammar and the broadening of its application range. As for the research on Baseline/Elaboration Theory in the future, it will be broadened along the verification and consummation of this theory and cross-language investigation.
Key words :Baseline/Elaboration Theory;Cognitive Grammar;application;theoretical significance;prospect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英汉独词句的认知对比研究——情境植入视角”(17YJA740010)、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基于批改网的大学生英语语法能力研究”(2017WYZX05)和“认知语法视域下倚变句的共时和历时研究”(2018YBYY134)的阶段性成果。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杜小红、韩淑俊和陈晓燕对本研究都给予了很多的支持与帮助,特此感谢。
作者电子邮箱:liucunwei1976@163.com(刘存伟)
中图分类号: H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100( 2019) 02-0021-8
DOI编码: 10.16263/j.cnki.23-1071/h.2019.02.004
定稿日期: 2019-02-12
【责任编辑 王松鹤】
标签:基线论文; 阐释理论论文; 认知语法论文; 应用论文; 意义论文; 前景论文; 重庆邮电大学论文; 河南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