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中新一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比较研究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统筹城乡发展中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生代论文,教育培训论文,城乡论文,农民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村劳动力大量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农村人口空心化趋势明显,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现象不断扩展,农民正走向结构性短缺,“农民荒”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把农民作为职业并且拥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等职业素养的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近几年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关注新型职业农民问题。2012年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2013年提出“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2014年提出“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2015年提出“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这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了党和政府加大农民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农民职业素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决心。目前人们在关注“民工荒”的同时,忽视了“农民荒”的存在,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创新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全面推进乡村文明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一、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态势

       1.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基本现状

       目前,虽然国家和各地政府都出台了推动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相关法规和政策,但其实效性总体上仍然堪忧。主要表现在:一是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意识有待提高。新生代农民忙于生计,对职业教育培训信息关注不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定位和生涯规划不明确,导致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二是职业教育培训流程设计有待完善。因缺乏对新生代农民的需求分析,导致职业教育培训内容设计与实际诉求脱节;囿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培训形式过于单一;由于没有系统的评估体系,使得职业教育培训无法可持续发展,结果新生代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大打折扣。三是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规划有待加强。虽然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近年来通过“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加大了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力度,但具体针对新生代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项目还比较少,配套的政策也不够完善;因经费限制,基层政府组织的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频率比较低;由于历史原因农村职业教育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布点较少,且不同地区分布不均衡,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还比较薄弱。

       2.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述评

       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是指以职业教育和培训形式创新,从实践层面为新生代农民专业知识积累和职业能力开发提供具体的思路和方法,使新生代农民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有效发展与合理利用的过程,其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应用型新型职业人才。[1]随着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在“农民荒”背景下,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针对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面临的机会、挑战和自身的优势、劣势,结合不同地区和新生代农民实际情况,探索出学分制银行模式、城乡统筹模式、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区域协作模式、行业协会模式、政府职业教育券模式、置换脱产式模式等操作样板,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逐渐成为学术界讨论和探索的热点话题。目前研究主要有两类:一是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主要针对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基本内涵、历史变迁、作用机理、比较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二是微观层面的个案操作研究。主要是对国内代表性的新时代农民职业教育实践案例进行了分析,主要涉及经验总结、操作方式、实践成效等方面的探索。两类研究从学理探讨到实践操作均有涉及,但对于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典型模式的深度比较研究却较为缺乏,这不利于对各地实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为我国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改革的提供思路参考。

       基于此,本文选取了学分制银行、城乡统筹、校企深度合作、区域协作等四种典型模式,从不同模式的实施原则、适用条件、难点阻力和配合机制进行比较研究,然后提出了推进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实施的主要路径,期望把握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一般规律,为我国新生代农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现实参考。

       二、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比较研究

       1.实施原则的差异

       比较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四种典型模式,可以发现这四种模式实施原则上无一例外都强调政府的推动作用。究其原因,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新生代农民的知识积淀和职业技能水平是新生代农民和各级政府的共同财富,做好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此外,城乡统筹模式、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区域协作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全部坚持了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因为三种模式都涉及城乡、校企、区域等不同主体,其所拥有的资源优势是不同的,但合作共赢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取向。

       相对其他三种模式,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学分制银行模式借鉴了商业银行的基本功能和存储汇兑特点,以累积学分、学分替代和弹性学习的形式让新生代农民在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地点以获得一定学分换取学历文凭。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该模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充分考虑新生代农民的学习和时间特点的基础上,此模式坚持学分互认原则、累积学分原则、课程优化原则和弹性学习原则,体现了新生代农民的自主性。

       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让想走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功走出去,还是让想留下来的更好留下来,都需要职业教育发挥其应有作用”。[2]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城乡统筹模式是指以政府投入为主,依托城乡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体系,统筹城乡两种不同的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在充分考虑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乡土化优势和先天性不足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广阔的就业途径,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以城带乡,以强扶弱,优势互补,不断实现新生代农民职业能力提升和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培训均衡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在此模式中,除了强调政府主导、职业教育公益性原则和资源共享原则外,还特别强调统筹城乡不同的职业教育资源,坚持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相协调的原则,提升新生代农民的人力资本。

       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是指根据农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实际和新生代农民劳动力群体的特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农业企业“全方位地进行合作,即校企双方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组织实施、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合作”,[3]共同参与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实施过程中,重要的是抓住“深度合作”关键词,利用校企两种资源,整合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要素,系统性地推进新生代农民培养;核心是坚持文化融合原则,真正实现校企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无缝对接”。

       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区域协作模式是不同区域之间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区域资源的优势互补性和新生代农民的个性特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人脉关系的作用,突破地区、部门的限制而形成的部门之间和学校之间在生源、教师、信息、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实训基地等方面相互作用”,[4]资源共享和共同合作的良好状态,从而实现新生代农民职业能力和统筹区域均衡发展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显然,不同于统筹城乡模式,该模式在坚持政府驱动、互利互惠和资源优化等原则基础上,强调发挥政府、市场、人脉关系的作用,推动区域协作方式的多样化,以此实现新生代农民职业能力和不同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非单向发展。

      

       2.适用条件的差异

       从历史演变和形成机理分析,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成功运作都有赖于特定的资源基础、政策支持条件和新时代农民的积极参与。比较发现,学分制银行模式、城乡统筹模式、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和区域协作模式的适用条件都是具有根植性的,即扎根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和地方政府的统筹力度。具体来讲,四种典型模式的实施都需要丰富的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健全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作为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前提条件;都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和充分的财政投入,作为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政策依据和经济基础;都需要新生代农民的培训意愿和广阔的就业前景,作为新生代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社会动力。

       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学分制银行模式具有学习时间灵活、学习形式多样、学分构成多元等特点。鉴于此,该模式的适用条件除了拥有丰富的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外,还要求新生代农民有强烈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愿望,还有获得学历文凭的动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水平较高,可以用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实现学分互认,可以凭借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和优秀的教学质量方便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授课教师。

       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城乡统筹模式具有统筹城乡两种职业教育资源、满足教育培训对象的多样化诉求等方面的优势。因此,该模式的适用条件一方面强调城市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丰富,城乡职业教育培训协同合作局面良好。另一方面为满足职业教育培训对象的多样化诉求和统筹城乡发展,该模式特别强调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保障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很多地方针对新生代农民的政府免费职业教育培训为统筹城乡模式解决了后顾之忧。

       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特点主要体现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进产教融合,贴近农业企业岗位需求制定新生代农民人才培养方案;师资互派,工学交替。因此,如果选择该模式,要特别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政策从人力、财力、物力支持职业教育培训校企深度合作;二是相关企业有参与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激励机制,保障其积极性。三是职业培训机构明确办学定位,熟知校企深度合作的运作规律,拥有健全的校企深度合作管理规范和评估体系。

       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区域协作模式的实质在于区域之间的互利互惠和合作共赢。因此,该模式适用前提是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即欠发达地区有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区域协作的需求,发达地区愿意提供支持和帮助。基本条件是区域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可以互补,即该模式通过捆绑式发展的方式能够实现不同区域之间教育管理、教学范式、实践教学、师资交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

      

       3.实施难点阻力的差异

       在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无论是学分制银行模式、城乡统筹模式,还是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区域协作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因职业教育培训实效性不足而导致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叫好不叫座”的现象,这说明任何一个模式都离不开新生代农民的积极参与。因此,四种模式实施的最大阻力来自于新生代农民对于职业教育培训的有效参与度。此外,城乡统筹模式和区域协作模式的有效实施不仅都需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种种体制机制羁绊,而且协调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利益矛盾是这两种模式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和学分制银行模式涉及专业课程、学分设计、任课教师、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修读方式等各类教育教学问题,因此,这两种模式的有效实施必须妥善处理课程衔接、学分互认、师生互动、文化融合等方面的要素整合和资源协调问题。

       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学分制银行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一是可能存在延迟毕业现象。该模式强调的是弹性学分制(2-6年),可能存在一部分学员因故中途就业然后继续就学,或无限期推迟毕业,甚至无法毕业。二是可能出现“凑学分”现象。“农民作为主体,必然有其理性”,[5]尤其是新生代农民的“算计”理性会促使他们面对学分制银行模式就易避难,选择可以轻松应对、容易通过的课程,或者简单地以认定学分获取课程学分,造成“凑学分”现象,影响了新生代农民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三是学分制如何在专业间、学校间、地区间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间实现学分互认,目前还缺乏普遍公认的折算办法。因此,该模式实施过程中加强学员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完善学分互认机制就成为提高新时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城乡统筹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一是可能存在城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断裂”。该模式虽然表面上看是城市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两者共同的责任,但是如果缺乏明确的分工和有效的配合,要么导致两者都不去做或做不好的职业教育培训“空白地带”,要么造成政出多门、相互推诿、权责交叉、重复培训等问题。二是可能存在政府“买单”,新生代农民“不买账”问题。如果不能统筹新生代农民的多层次的培训需求,可能会造成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和城市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两张皮”现象。因此,如何打破城乡职业教育培训二元管理体制和城乡职业教育与职工培训的条块分割,强化中职和高职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有效对接,成为该模式有效实施的难点和重点。

       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一是可能会存在“简单化”现象。很多人简单认为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就是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这可能导致很多新生代农民对订单企业不感兴趣,甚至出现签约后违约,与订单企业产生劳动纠纷。二是校企深度合作可能因为利益的异化导致“表面化”现象。由于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可能存在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为自己储备人力资源甚至使用廉价劳动力的思想。因此,该模式的有效运行有赖于新时代农民和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需要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之间各要素全面而有效的整合。

       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区域协作模式一方面区域协作对象选择难度大,可能造成模式实施过程中暂时中断。在实践中,该模式的协作对象选择往往依赖于个人的人脉关系,有很大的随意性,如果缺乏全面的调研和统筹的考虑,可能存在区域协作模式不固定、合作松散、缺乏制度约束等问题。二是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区域协作模式比较复杂,操作繁琐,可能会增加实施难度。该模式不仅要考虑区域之间新生代农民人力资源构成、区域文化、师资力量、教材选用、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协作要素的全面对接,还要考虑政府、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和新生代农民等主体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尤其是区域各主体的利益协调。因此,建立区域之间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和利益平衡机制,实现区域协作主体的有效衔接不仅是该模式有效实施的难点更是重点。

      

       4.配合机制的差异

       纵观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学分制银行模式、城乡统筹模式、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和区域协作模式,其操作过程中的配合机制,都以提高职业教育培训质量为着力点,完善“四大机制”牵引的保障体系,以此推动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有效实施。一是动力机制。主要是推进新生代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激励机制。二是衔接机制。建立政府、企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新生代农民等多元主体有效衔接的互动机制。三是平衡机制。建立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动态调整机制,城乡、校企和区域之间资源共享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四是支持机制。加强政府统筹,完善其在职业教育培训立法、政策制度、城乡一体化体制、区域协作机制的支持体系。

       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实行弹性学制,有效学习年限为2~6年,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6]显然,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学分制银行模式允许学员打破学期制的约束,可能导致学员管理难度加大,因此,需要健全的学员导师制度和辅导员制度以及完善的教学管理监督机制。学分制银行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式既可以理论教学,也可以实践教学;既可以课堂教学,也可以远程教学;既可以集中性地采取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现场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也可以分散性地利用慕课资源、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就需要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改革创新机制和激励机制。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评培训的学分既可以是课程学分,也可以是相应的从业经历、职业技能和学习培训经历、表彰奖励而获得的认定学分。因此需要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具备完备的招生录取制度、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间学分转换制度、认定学分折算制度、网络选课制度作为学分制的配合机制。

       在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统筹城乡模式中,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了解新生代农民的特征,掌握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容易采取符合新生代农民喜闻乐见的教育和培训方式。城市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不仅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教学体系和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而且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成熟的劳动力市场,更有利于拓展新生代农民的农业产业经营能力、农业企业管理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因此,城乡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但要提高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鼓励民间投资,健全以政府财政为主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配置和增长机制,创新新生代农民城乡之间的中职和高职的衔接机制,健全正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的衔接机制。

       在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拥有丰富的实训基地、先进的实验设施、精干的职教师资、大量的科研成果、科学的教学模式等职业教育资源,农业企业拥有充足的生产车间、技术精湛的研发人员,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人员。因此,要推进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校企双方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必须构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协作共商机制,共同研究制定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培训教材等各个环节,建立职教师资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交流机制,完善校企利益分享和成本分担机制,推进校企文化融合机制。

       一般来讲,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区域协作模式主要适用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协作,运作模式是先在不发达地区农村招生,然后在当地学习1-2年的基础知识,然后到发达地区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并进行行业实习,最后学成后回到不发达地区。因此,该模式借助发达地区的就业容纳力和优质的职业教育教育培训资源,促进不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现代化农业就业能力。这有助于不同区域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相互借鉴对方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职业教育培训质量;师资交流等方式更进一步加强了不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有助于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质量。因此,该模式实施过程中,必须建立校区域协商机制,推进区域各要素之间的深度协作机制,构建区域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机制,确保不同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推进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实施的现实路径

       1.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学分制银行模式、统筹城乡模式、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区域协作模式的实施原则和配合机制比较研究表明,四种模式的成功运作都离不开政府的统筹或者主导作用。因此,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实施,一是要加强政府统筹。根据职业教育的公益性特点,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统筹协调的主导作用,逐步推进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免费模式,出台现代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完善城乡统筹、校企合作、区域协作的长效机制,健全新生代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激励机制。二是要建立社会治理体系。要“提高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实效性,最根本的是处理好政府、企业、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的目标协调和多元互动关系”,[7]建立政府针对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社会治理体系。三是要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实施需要一系列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户籍、社会保障、财政、税收和就业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这些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予以提供。

       2.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比较分析显示,学分制银行模式、统筹城乡模式、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区域协作模式的难点阻力很大程度上在于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备导致协作对象选择的空间有限。因此,一是要建立针对新生代农民的包括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和旨在提高岗位胜任力的职业培训等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在职业教育领域,完善高职高专、职教本科、职教硕士、职教博士等不同层次相互衔接的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培训领域,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建议把职业指导和职业预备课程提前植入新生代农民中学阶段,形成职业预备教育、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一体化的新生代农民职业培训体系。二是在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方面,形成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的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多中心格局。[8]三是鼓励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投资兴建职业院校、企业大学和培训机构,形成公办和民办并举的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四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形成专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业企业经营等多领域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3.结合实践因地制宜

       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适用条件比较分析表明,学分制银行模式一般适用于区域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丰富并且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化地区;城乡统筹模式一般适用于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培训力度比较大的半城镇化地区;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一般适用于地方农业产业基础雄厚,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较为完备的新型农业产业园区;区域协作模式一般适用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并且区域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可以互补的欠发达地区。因此,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原则,区别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尤其是该区域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根据当地产业基础、资源条件、教育观念和职业教育培训水平,灵活选择不同的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绝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简单地信奉“拿来主义”。

       4.离不开新生代农民的积极参与

       在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适用条件和配合机制比较分析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无论哪种模式都需要新生代农民有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强烈愿望,并且需要创新新生代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激励机制。这是因为在实践中,很多政府投入巨额经费为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买单”,但新生代农民不“买账”,许多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出现“叫好不叫座”、“档次高而吸引力弱”的尴尬局面,使职业教育培训实效性大打折扣,新生代农民得到的实惠非常有限。因此,一方面要提高新生代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的吸引力。全面推进新生代农民免费职业教育制度,降低新生代农民的学习费用;推进职业院校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转变职业教育培训教学范式,提升职业教育培训质量,从而提高职业教育培训吸引力。另一方面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衔接机制。强化就业准入制度,使受过职业教育培训的新生代农民获得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并顺利实现就业;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新生代农民的职位晋升、职业发展和社会保障提供不断向上的科学通道。

       5.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实现最终要在农村当地解决

       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优劣势分析表明,无论是政府强力推动的学分制银行模式、以城带乡的统筹城乡模式,还是捆绑式发展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以强带弱的区域协作模式,都离不开对城镇化优质教育资源的依赖。但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现象不断扩展的农村人口空心化态势和新型职业农民正走向结构性短缺的“农民荒”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就业的最终出路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因此,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实现最终要在农村当地解决,以农村人口结构倒逼机制来催生新型职业农民产生的质量型人口红利,这也是治理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关键。那么,鉴于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以及现有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缺陷,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创新的未来发展趋势应该是在农村创办新型农民职业大学。其基本运作模式是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但职业农民愿望强烈的新生代农民群体为主要招生对象,以政府投入为主,在农业产业基础较为集中的农村区域设立连锁教学网点,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并重的办学方针,根据新生代农民注重眼前利益和接受新事物较快的特点,设置实用性和人文性兼顾的课程体系,[9]采取“短、平、快”方式,利用开放式师资推进多元化教学范式,以提高新生代农民人才培养质量。

标签:;  ;  ;  ;  ;  ;  ;  ;  ;  

城乡统筹中新一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比较研究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