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沂市沂南县杨坡镇卫生院 内科 山东临沂 276306;
2.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 江苏淮安 223001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治疗对糖尿病患者抑郁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76例明确诊断糖尿病病人抑郁心理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常规服用降糖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和抑郁指标、血糖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比之前都有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 和SDS 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12周后,研究组患者的SAS 和SD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认知行为疗法有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抑郁心理状态,在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认知治疗;糖尿病;抑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近年来,糖尿病患者的亚健康问题受到了高度关注,尤其是心理问题,其中以焦虑、抑郁最为常见[1]。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心理障碍,特别是抑郁症患病率较高[2],这将严重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认知行为疗法由Beck在提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3]。在本研究中通过将认知行为疗法运用于糖尿病患者中,观察其对抑郁心理状态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76例患者中男41例,女35例;年龄32-68岁,平均51.38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占52.4%;病程大于10 年55.8%。纳入调查期间,76例住院糖尿病患者意识清楚,无听力、智力障碍者,抑郁自评量表>53分。排除严重躯体功能损害的脑梗死患者;不愿参加、沟通障碍者;剔除资料不全及中途退出者。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非同期对照研究,对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入选相应的组别,对照组常规服用降糖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合并认知行为治疗,12周后评价两组的焦虑和抑郁指标情况。
1.2.1一般资料问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工作、
费用支付、病程等。
1.2.2 收集指标①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4]:用于评定焦虑患者的主观感受,焦虑总分低于50 分为正常;50~60 分为轻度焦虑,61~70 分为中度焦虑,70 分以上为重度焦虑。②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5]:用于评定成年人的抑郁症状。按照中国常模结果标准分界值为53 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 分为中度抑郁;72 分以上为重度抑郁。两组均在干预前与干预后12 周测量患者的心理状况。
1.2.3 认知治疗研究组患者由2名具有心理治疗师资质参加过专业培训的精神科主治医师给予规范认知行为治疗。内容包括识别负性自动思维,改变错误应对方式、认知重建、焦虑水平监控、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及家庭作业等内容,每次45分钟,每周1次,共干预12次,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支持性心理疏导。
1.3统计分析由SPSS 16.0软件包统计完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SAS 与SDS比较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干预前SAS 和SDS 的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SAS 评分和SDS 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果如表1 所示。
注:▲P<0.05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组间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严重时会有多种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知之甚少并存在许多误解,而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偏重于单一知识的传授与灌注,忽略了患者的感受及心理变化,使患者产生消极的不良情绪。有些患者十分畏惧糖尿病,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将来,惧怕死亡等,因此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有的患者或对治疗过分关心,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而且由于糖尿病病程较长,加之必须终身控制饮食,一些患者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情感脆弱,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6]。糖尿病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占20% -70%,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影响着疾病的临床过程和恢复[7]。
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健康行为、治疗依从性、早期的就医行为等。正性的疾病认知会促使患者做出积极的改变,消极的疾病认知会影响患者的从医行为。认知行为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治疗方法,是以改变适应不良认知为主要目标的心理治疗。认知行为干预就是通过纠正错误认知,结合行为训练,改变患者对自我、周围环境和未来的歪曲,树立正确的认知行为的治疗方法,从而改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8]。糖尿病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认识不足,对疾病的相关知识理解较少,对疾病带来的异常情绪体验感知越多、患者越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9]。本研究发现进行认知行为干涉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改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通过对患有抑郁情绪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能够纠正患者错误的疾病认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主动参与自我管理的意识,在患者获得认知调整后,克服悲观抑郁情绪,使患者保持积极、愉悦的心理状态,以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和治疗。牟静等人发现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提高妊娠期糖尿病的心理状态,从而降低血糖水平[10]。同时,进行认知行为干预能进行连续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疾病意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糖尿病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以减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况对健康的不利影响,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而且,在糖尿病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测评,及时实施恰当的心理干预,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促使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牛军英.糖尿病病人的心理与护理.中国伤残医学,2014,22(9),265-266.
[2]耿凤琴,史东静,吴春玲等.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心理问题的调查与护理.当代护士,2013,12(9),89-92.
[3]江开达.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05.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5-238.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
论文作者:张东1,杨林2,王宇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6
标签:患者论文; 认知论文; 抑郁论文; 焦虑论文; 心理论文; 糖尿病论文; 糖尿病患者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