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现状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市论文,教学改革论文,中小学论文,调查报告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期课改推行至今已近十年,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已发生明显变化。为了全面、深入了解上海市中小学教学改革现状以及二期课改推进情况,前不久,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组织调研小组对部分区县和中小学的课程教学改革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对目前上海中小学的课改现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政策与建议。
课改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97.8%的学校制定了落实课改的教学常规。
●63.8%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两纲”教育的内容。
●53%的教师认为课改后,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明显提升。
●82.5%的教师常使用投影仪、录像机、电脑以及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
(一)课改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发展
目前,课程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工作主旋律。97.8%的学校制定了落实课改的教学常规,96.4%的学校制定了与课改配套的教学评估方案;同时,97.1%的学校开展了有关课改的课题研究,其中32.1%的学校已申报市级相关课题,校本教研与二期课改已出现良性的相互促进关系,82.1%的学校认为二期课改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课改基地学校的经验得到进一步总结与辐射。不少课改基地学校都已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经验,有的还成为学校的亮点,推动了学校的发展,为课改的全面推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调查显示,90.6%的教师都有机会分享到课改基地学校的经验。
(二)“两纲”教育为抓手,学校德育工作扎实有效
课改以来,“两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得以扎实推进。63.8%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两纲”教育的内容。专题德育成为进行“两纲”教育的重要途径,很多中小学的专题德育卓有成效:如上海市市东中学围绕“国家意识”教育开展“走进人大”专题德育;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围绕“宽容教育”探索“学会宽容”德育模式;浦东新区观澜小学围绕“文化认同”教育开展武术教育等。
(三)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增多,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调查显示,有53%的教师认为课改后,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明显提升。绝大多数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被极大调动,主动研究教学问题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希望有所发现、有所建树的愿望比较强烈。
教研组建设明显加强,教研氛围更浓郁。在二期课改中,中小学都非常重视学校教研工作,并重新认识与拓展备课组与教研组的功能,使其转变为以教、研、训一体的组织,备课组与教研组的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绝大多数区县都形成了推进课改的优势项目,教研员得到历练和提高。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区县都提出了课改工作目标,同时也形成了推进二期课改的具体抓手与方案,形成了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优势项目。如,浦东新区提出“课堂教学改进计划”,聚集课堂,关注教学,注重反思,提升教师;长宁区提出的“关键教育事件”是继案例、课例、叙事研究之后的又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方式,是一种更能体现教师集体参与、主动实践、专业支撑、共同反思、深度研修、富有成效的校本研修活动,等等。
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实施课改后,区教研员的引领、指导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教研员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有67.1%的教师在实施二期课改的过程中接受过专家或教研员的指导。
(四)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发展后劲更足
调查显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55%的教师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另有25.2%的教师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和接受学习二者兼重。课堂观察的结果是,多数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索体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同时,二期课改也促进了教师更多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82.5%的教师常使用投影仪、录像机、电脑以及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另外,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依据也发生了明显变化。57.2%的教师主要依据学生成长手册等记录资料评价学生,35.1%的教师以学生成长记录和成绩为依据,仅有7.7%的教师仍按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教育质量监测受到关注,新评价体系有望形成
围绕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市、区有关研究课题正在进行中。为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引导全社会转变教育观念,探索用国际化的教育质量标准和科学的测评手段评估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发展情况,上海市教委发布关于开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试测工作的通知,决定参加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为此,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门成立了PISA研究中心,不少区县也形成了自己的相关研究课题。
课改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30.7%的中小学探究型课程课时不足。
●15.4%的学校的校本教材使用效果不甚理想。
●只有0.9%的教师希望校长听课并进行指导。
●72.9%的校长认为,教研员工作模式个性化不强。
在课改取得丰硕成果与诸多经验的同时,二期课改也遇到了一些不可回避的困难与问题。
(一)三维目标仍缺乏足够认可度,探究型课程严重缺位
任何一项变革如果不是建立在对原有事物存在不足的认识基础上,就很难产生实施变革的积极愿望。事实上,一些基层教师对于为什么要进行二期课改以及二期课改改什么等问题认识仍然不够深入,因此盲目跟从、走形式,“嘴上不说,心里不认可”,传统教学方式依然严重存在,不少教师的课改积极性没有从根本上被激发,新的教学理念主要还停留在口头上,行为与实践依然照旧,“公开课上精彩纷呈,常态课上涛声依旧”的现象即是明证。
同时,学校在落实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调查显示,探究型课程课时不足的中小学占30.7%,可能没开设上述课程的占20.1%,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在落实课时上仍严重不足,这一点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二)新教材问题不少,校本教材缺少实际应用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对教材的一些编写思想和方法提出了疑义。就新教材在各年级衔接上的问题,有些教师认为新教材强调了主题推进,却削弱了知识的系统性;另外,教材中还有编者未注意到的漏洞和差错。这些都给新课程实施带来了不便,甚至影响到教师对课改的情绪。
调查中,有的教师提出:“教材应注意其学科特点,不能把本质的东西淡化,如数学就是应当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也有教师认为:“新教材在知识深度、难度要求上没有降低,但考虑到总课时的安排而将其中许多‘台阶’省了,学科体系受损,增强了教学的难度,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有教师表示:“教材的编写并没有兼顾城乡的差异,一些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甚至脱离实际。”
而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中也存在重校本教材开发,轻教学实践研究的问题。调查中发现,尽管有47.7%的学校校本教材使用率高,且效果不错,但仍有15.4%的学校的校本教材使用效果不甚理想,还有1 9.1%的学校虽已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但极少使用校本教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一些学校进行校本教材开发是为了特色而特色,把二期课改的推进狭隘地理解为“校本教材开发”,忽视基本的教学实践研究。目前,很多教师能够通过找资料编制所谓的课程,但教学基本功却不扎实,教学实践成问题。
(三)教学资源缺乏及与教师需求不配套
随着二期课改的逐步推进,一些学校的配套教学设施设备仍然很难跟上,导致无法按照课改要求进行教学,这种现象在一些郊区与农村地区尤其明显。教学资源问题还体现为现有的资源与教师需求不匹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一些相关的配套资源,比如多媒体课件、图片、音视频等,但现有的教学资源往往难以满足,或者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不能改编,原有的教学资源很难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四)学生课业负担依然过重,中考、高考改革需进一步深化
二期课改降低了不少课程的要求和考试难度,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时间。但是,许多教师反映,二期课改不仅没有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加深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程度,学生学得很苦,教师教得很累。据不少教师反映,教材内容相对课时来说偏多偏深,教材难度下移,即把高年级的学习内容下移到低年级内容中是学生负担加重的原因之一。教师们说:“二期课改的内容远比原来的教材深得多。”但更深层的原因可能还是由于基层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不一,没有统一的尺度,教师“各抒己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挖掘”教材,拔高要求;教材的难度、深度与课时的设定存在的矛盾也是学生负担依旧沉重的原因之一。特别是,不少教师甚至将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作为“基础型课程的深化课”,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
在调查中,许多教师认为,“中、高考是一只无形的手在牵引着教师的教学”,现有的评价体制很难让学校和教师真正把二期课改的理念转化为行为。有教师在问卷上写道:“花一节课做实验和花一节课讲实验,反映在高考成绩上,明显后者优于前者,教师怎么会做实验呢?”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对课改的实施有相当的不适应之处。不少校长反映,教师和学生的应试压力都非常大,二期课改的预期目标难以全面实现,因此评价制度改革要进一步深化。
(五)教学领导力不足,教研员工作模式亟待改善
作为专业水平、专业成就比较高的名师(尤其是特级教师)、名校长在课程变革中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然而遗憾的是,调查结果却显示了不少名教师远离课堂。据了解,中小学名师、特别是特级教师在课堂教学第一线的数量明显减少。近些年来,本市特级教师有增多的趋势,但真正进课堂从事一线教学的却不多。作为名师,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其能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引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科教学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但“名师远离课堂”,远离教学第一线,就无法引领学科发展,更谈不上影响力和感召力。值得注意的是,本市“新生代”特级教师在全国的影响力明显不如“于漪时代”。
很多校长长期脱离教学第一线,不熟悉教学业务。在调查中,希望校长听课并进行指导的教师只有0.9%,因为在不少人心目中,校长是学校行政领导者,其主要职责在于规划和管理学校的行政工作,而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教学工作则交由他人来负责,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的理念没有受到普遍的重视。
同时,教研员的工作模式也急需改变,调查显示,72.9%的校长认为,教研员工作模式个性化不强,往往是跟形势跑,搞运动式;现场会效率高,但深度不够。而据不少教研员反映,他们缺少专门的“充电”机会,纵向的、更高层次的引领比较难。教研员应有“先做师之生,再做师之友,后做师之师”的意识,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尝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多媒体和网络等手段,打破传统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教研员在课改中的作用,积极推动二期课改向纵深发展。
课改的政策与建议
●处理好教育的长远眼光与家长的眼前利益的关系。
●教材的编写要尊重科学,变换不宜过于频繁。
●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刻体会课改新理念。
●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更要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
●设立课程督导,刚性落实拓展型课程与探究型课程。
为了进一步促进二期课改的落实和发展,必须从宏观与微观的各个层面加以改进和完善,确保二期课改真正起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一)加强宣传,形成共识,为课程教学改革营造良好氛围与环境
课改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公众对课改理念不了解、不认同,不少家长的“反应”给学校以极大的压力。调查中一些校长认为“社会不了解、不认同,学校真的很无奈”。二期课改的推进除了学校的努力外,还离不开家长和公众的配合,要处理好教育的长远眼光与家长的眼前利益的关系,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宣传,凝聚共识,为课改营造良好氛围与环境。
(二)力戒浮躁,回归现实,规范管理,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制度支持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社会的浮躁心态也影响到了教育,一些好大喜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座谈会上,一位校长非常激动地说:“大家对课改的主流是非常认同的,然而,课改过程中出现的‘烙烧饼’现象,却让教师疲于奔命,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教师不仅没有在此过程中得到充实与发展,反而滋生了厌恶情绪,这对课改的进一步推进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课改过程中应该力戒浮躁,让教育回归现实。
(三)加强教研,聚焦课堂,打好课程教学改革攻坚战
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上。二期课改的主阵地、主战场是课堂。因此,加强教研,聚焦课堂,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校深入推进二期课改的一场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攻坚战。
(四)丰富资源,服务教学,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资源保障
为配合教育改革,市教委委托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建立了教育资源库。资源库构建了大型教育知识管理系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资源制作、管理、应用、交流和服务的体系化支撑平台。但是,调查中发现,现有的资源并不能完全满足教师的教学,出现了大量的教学资源缺乏或与教师需求不配套的情况。资源库建设必须遵循开发建设的主旨,以合理开发、优化借鉴、增加实效为目的,努力建设好质量高、内容丰富、开放共享的资源库,使之更具适用性、实用性,更好地配套服务于教学。
(五)注重评估,完善教材,提升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以量取胜,而课程本身缺乏延续性,课程没有梯度、没有系统。造成的结果是,一些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发出来的课程要么不能使用,要么使用起来没有效果。因此,二期课改过程中,应注意对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进行评估与认证。课程评估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必须贯彻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方针。
调查中还发现,目前的教材编制也存在许多问题。有教师提出,教材的编写要尊重科学,教材变换不宜过于频繁,否则容易造成教学设备、资料与教材不配套。应该说,这些认识很有代表性。教材编制的严肃性与科学性值得研究。
(六)关注教师,努力完善教师在职教育体系,着力打造专业引领队伍
建设一支与课改要求相配套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是当前中小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关于教师培训,调查中校长、教师们提到最多的就是“让师训回归课堂”。因此,从课堂研究的角度努力打造专业引领队伍是当前仍然需要努力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当教师负担过重时,他们每天除了为学校的“上线”指标疲于奔命外,还有多少时间用于学习与研究呢?当他们的教学行为都是以学生成绩的最优化为唯一目的时,他们还有多少时间、精力与愿望把这些理论用于实践?所以,压力不降,负担不减,新课改恐怕仍将举步维艰。在二期课改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更要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让教师有时空主动学习、积极反思、审慎研究,还教师以专业自主之时空。
(七)完善教学评价,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
调查发现,教学过程中“两张皮”现象经常出现。例如,有96.4%的学校制定了与二期课改配套的教学评价方案,但其中高达49.3%的学校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时还是主要参照考试成绩。与此同时,中、高考成绩排名现象还非常严重,一些所谓的教学质量监控,监控的也只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有必要强化政府职责,为课改推进保驾护航,同时也要加快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打破现行高考制度的瓶颈,建立起相应的日常教学评价制度和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制度,让教育回归本原,给师生以真正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八)进一步增强课程政策意识,刚性落实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
从对三类课程实施的调查结果来看,三类课程的受关注程度不一。基础型课程的落实比较到位,拓展型课程学校有积极性,探究型课程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亮点,但课程管理刚性不够。一些学校拓展型课程与探究型课程的课时开得明显不够。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的深层问题是这些学校的课程政策意识不强,没有有效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的缺位很有可能成为二期课改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因此,建议设立课程督导,以进一步增强校长、教师的课程政策意识,刚性落实拓展型课程与探究型课程。
(九)重读课标,把握底线,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各学科、学段教学的底线是什么?课程标准把握不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为:重点、难点把握不准,任意拔高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中仍然忽视“过程”“情感”二维目标。因此,有必要让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读课程标准,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刻体会课改新理念。
(十)关注农村,支持郊区,努力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调查显示,边远地区的教学急需的是“软、硬两方面的支持”。“软”的方面是指师资以及师资培训、教学信息资源等,“硬”的方面是指各类配套的教学设施与设备。
(十一)加强交流,共享经验,确保上海课程教学改革的领先地位
调查中,一些校长与教师认为“二期课改的成绩与经验的交流更多的是在内部,很少走出去。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都有闭门造车之嫌。”因此,建议应该加强上海与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课改推进走在前列的地区的沟通与交流。一方面,可以向全国其他地区宣传并推广上海地区的课改经验,另一方面,借其他地区课改经验以丰富自己,将有利于上海二期课改的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