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及对策_农业论文

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及对策_农业论文

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新时期论文,对策论文,我国农业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人类进步的基本动力。农业科学技术一直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根本出路。世纪之交,我国农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低质产品积压,高质量产品短缺,主要农产品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乡镇企业数量减少,质量提高,进入了一个战略调整阶段。随着关贸总协定的逐步落实,国际竞争将日趋加剧。如何发挥科技在农业中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未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乃至16亿人民的食物安全及社会稳定。因此,针对我国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重新研究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与对策已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农业科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我国建国近50年来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温饱问题,在人口4亿、6亿、8亿时都未能解决, 而在人口达到12亿时却基本得以解决。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 %的人口,科技在这世界奇迹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我国现有耕地16亿亩,尽管人多地少,但复种指数却比解放初提高了27%, 相当于增加了近4亿亩的播种面积,有力地缓解了耕地短缺与人口增加的尖锐矛盾。同时取得了一大批以作物杂交品种(水稻、玉米、油菜等)、中低产田治理等为代表的重大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推广了40多种作物5000多个新品种、新组合,农作物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更新了4~5次,每次可增产10%~30%。仅杂交水稻一项累计增产粮食1000亿公斤,相当于湖南省2100多万农业劳动力近4年的劳动成果。 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技术的成功运用,使该区域成为我国稳产高产的粮仓。地膜覆盖技术不仅使粮食增产,也改写了数亿人冬季以白菜、土豆为主菜的历史;网箱养鱼一亩水面产鱼可达4~6吨;核能辐射技术育出的农作物新品种居世界首位;无土栽培、设施农业等一些传统农业所没有的农业技术都有很大进展。这有力地说明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使农业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

然而,中国的农业已有七千年的文明历史,可谓悠久,但却远远落后于曾经蛮荒而现今先进发达的国家。在我国,班固早年在《汉书》中所下的“辟土植谷曰农”的定义一直沿续着经古不变的传统农耕方式,全国80%的耕地仍靠汉代发明的近乎原始的耧播种,两千年前创造的三角犁仍是主要耕作工具。技术落后,多灾多难,一直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10~20年。美国农业产量增长的80%,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70%,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我国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仅35%左右,从现有成果的转化率看,存在技术推广不力、成果浪费严重。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般为60%~80%,我国仅为30%~40%。种植业,除水稻外,我国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单产还不足世界高产国家的一半,也不足我国高产典型的一半。我国平均单产每公顷生产稻谷5800公斤、小麦3220 公斤、 玉米4700公斤;而高产国家分别达到8000公斤、7700公斤、7400公斤,平均比我国高出30%~60%。畜牧业技术落后,猪出栏率仅为美国、德国的2/3,饲料报酬率比先进国家低近30%。林果业、食品加工业的技术则相差更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柑桔90%以上用于加工,而我国加工的部分不足10%。我国化肥自给率仅62%,而当季利用率仅30%~40%;发达国家不但大量出口化肥,一般当季利用率60%左右。我国农业水资源每年缺少500多亿方,灌溉用水利用率仅30%~40%,发达国家为70 %~80%。发达国家已将计算机、生物技术、生物制剂、高效低毒农药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而我国在这方面差距更大。这种对比,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的农业落后,另一方面也说明差距中又隐藏着很大的潜力,这就需要我们用先进的科技来武装。

众所周知,许多年来,由于我国的技术落后,造成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浪费。比如,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只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就相当于多生产了1000万吨化肥,等于节约了100多亿元。 灌溉水利用率再提高10%,每年至少可节约100多亿立方米水。 集约化养猪可使饲料报酬率提高10%,每年可节约200~300亿斤饲料粮。生物技术的突破将使农业技术显示出更加巨大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潜力,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

“七五”以来,国家先后开展了黄淮海中低产田、黄土高原、南方红黄壤、北方旱地农业、东北三江平原和松辽平原等区域的农业综合开发治理,使区域研究成果转化为大面积农业综合生产力。其中,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项目的成功之路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例。 十多年来, 全国100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上万名科技人员,在有着2.6亿亩耕地的全国粮棉主产区建立了12个不同类型区的先进农业持续发展典型试区,用一系列组装配套的综合先进技术,对旱、涝、沙、盐、碱等自然灾害进行综合治理改造。“八五”攻关结束时,267 万亩试区平均粮食单产达到每亩709公斤,皮棉单产达每亩73 公斤, 比“七五”分别提高 27.8%和26.8%,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18%~40%,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七五”的690元提高到“八五”的1368元。 农业科学技术作用的发挥对当地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起到显著示范效应。实践证明,黄淮海平原2/3的中低产田仍有增产的潜力可挖。黄淮海科技攻关的河北省吴桥县试验区开创的吨粮田模式也在全国大江南北开始推广,若在全国适宜地区能普遍采用这一技术,也是一条增产的途径。

由此可见,只要普遍采用现有的科技成果完全可以满足到本世纪末能养活13亿人的技术需求。如果把我国农业科技的水平提高到现在先进国家的水平,再加上农业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突破,到2030年人口达到16亿时,仍能基本满足对农产品的需求。

二、新形势迫切需要调整农业学科和研究方向

世纪之交,我国正处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农业,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最强音。而农业科技肩负着保证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和率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重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后盾,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农业问题也要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

从宏观和发展角度分析我国农业前景,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将面临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人民生活提高水平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增加等严峻挑战和艰巨任务。首先,来自人口增长的不可逆转的需求。我国目前的总人口已达12亿多,全国人口基数以每年增加一个北京市人口—即约1200万的惊人速度增加。 预计到2000 年将达到13亿,2030年达到16~17亿。“民以食为天”,如此巨大的人口负荷必然导致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强劲需求,“必然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其次,人均资源短缺压力,亟需依靠现代技术的替代。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人均耕地、林地、草地、水资源分别仅占世界平均的1/3、1/8、1/2及1/4,每年仅宝贵耕地资源还要减少500~700万亩,到下世纪中叶人均耕地将逼近“红色警戒线”。其中,1亿亩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4.92亿亩土地面临沙化威胁;10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且退化面积仍在扩大,程度仍在加重。这些制约因素决定我国农业走持续高产、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再者,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我国“九五”-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纲要中,已明确提出国民经济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农业发展也要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回顾近50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历程,成绩是巨大的,但在持续增长中也存在着资源滥用、浪费严重、效率低下、成本太高等粗放化问题,这是制约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结症。尤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呼唤“高产、优质、低耗、高效”持续农业的发展。这种集约化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点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而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保证。最后,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据统计,1994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已达到1200元, 虽然折合人均美元不足200元,按国际惯例仍属于相对贫困型的收入标准。但从近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结构发展来看,已呈多样化、营养化、科学化的趋势,对粮食的直接消费稳中有降;而日益增多的畜禽食品及加工食品消费对粮食的间接消耗,对饲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民生活消费变化对农产品带来的需求压力是很大的。预计到本世纪末,我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约5.0~5.3亿吨,则要求全国粮食总产在4.5亿吨基础上至少新增500亿公斤。没有现代的综合集成技术,不可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

怎样适应或满足这种需求态势,从根本上找到解决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出路,不可能走资源消耗、资金替代的路子,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依靠中国人自己养活养好自己。然而,单靠传统型的农业技术又难以实现上述目标,其根本出路只能依靠现代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而科技的发展又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科技没有人才做基础,便成了无源之水。因此,这正是担负科研、教育任务的农业院所和高校“英雄有用武之地”的好机遇。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科研和高等教育沿袭着几十年一贯制的传统科研与教学模式,不少学科已不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农业实践的现状。建国以来,全国从事农业科技的百万名科技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又使得本来有限的人才大量流失,学生学非所用或有了知识不对路,这又加重了急需农业科技人才的短缺。如此看来,更需要我们发展新兴农业学科,从而改善传统农业科技,使其脱胎换骨,与新兴农业一道,进入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根据这种情况,近年来随着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针对未来农业发展的实际,对科研方向、学科和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使科技研究和培养人才与国家的农业发展目标相吻合。据专家预测,到2000年运用农业生物技术和其他增产措施将占世界粮食增加的5/6。因此,在加强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基础上,大力开展适用综合配套技术攻关和应用人才的培养;同时积极地发展生物技术等相关的新学科,主动开展转基因动物、植物的研究和高技术人才的培养,以便更快地适应未来科技和农业的发展需求。为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国家和农业部建立了若干中试基地,成立了若干研究中心,如生物农药工程中心,水稻、小麦、玉米改良中心等,集科研、教学、培训、推广、生产、经营于一体,以此避免产、学、研脱节。此外,这种教、研、实践结合紧密的基地不但为高水平研究、高技术成果奠定基础,还为培养人才提供一流的学习和研究环境,不断提供技术成果和人才。可行性项目一方面受益于农业,另一方面反馈回来的建议又促使了科研和教学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当这些能够适应未来新形势发展变化的新型农业人才回到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中去,将又会带动一大批新一代农民以新的知识去满足不断增长的新的需要。农业现代化过程在于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其成果不断地渗透、融汇到农产品的各个环节之中,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率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历史已经证明,没有现代化农业,就没有现代化国家,而没有现代化科技,也不会有现代化农业。当农业科研和教育完成了更新,就如同新技术革命的快车上安上了两个崭新轮子,承载着农业现代化飞速前进。

三、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

实践证明,农业科技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成为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强大推动力。新时期随着世界农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既面临新的挑战,也显示出新的发展趋势。

1.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是以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攻目标,这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西方发达国家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攻方向的技术模式,可以借鉴,但不能盲目照搬。二是劳动集约型技术与节约土地型技术将在今后长时期内构成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主体构架。三是注重节约、改善、提高各种农业资源,强调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开发应用资源节约型与可持续农业技术。

2.科技与生产更密切结合。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 科技与生产已成为一个整体。农业科技的现代化及创新机制的不断建立与强化,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以及与生产经济结合的紧密程度也随之加强。这是当今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新时期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再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扭转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与生产体系相互脱节较为严重的被动局面,才能够大大提高科技成果应用率及缩短转化开发的周期。

3.高新技术将起主导作用。品种、肥料、水利、机械、 多熟种植等仍然是今后10~20年内确保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技术。与此同时,高新技术对科技发展的牵引力越来越大,生命科学将成为下世纪的带动学科,生物工程、信息工程等现代高新技术将取得革命性进展,并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以及食品等行业广泛应用,显示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巨大威力,从而大大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更新周期,缩短与世界先进农业科技的差距,推动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4.学科交叉、综合、渗透。当今世界科学已进入大科学时代, 发达国家经济已由工业经济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先进技术将向集成化、精细化和科学化发展,不断挖掘其增产增效的技术潜力。学科交叉、渗透、综合、技术集成已成为一种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更加紧密结合,尤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资源、环境、人口、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取得的科技成果都将会对农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也将成为促进科技进步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促进农业科技再上台阶的对策

1.加速现有成果的转化。农业科技再上新台阶, 关键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近十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有几万项,其转化率不足40%,从其滞后的现象可以看出仅仅依靠单项的技术很难全面综合开发资源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因此,近期应重点抓优良品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和化肥深施、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模式化栽培、中低产田改造、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改革耕作制度、农产品贮藏和加工等综合的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而且,还要建立新机制,制定新政策,依靠政策、法律、经济及行政等多种手段,建立适应于中国特色的新型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体系,深化科技成果评定、奖励、推广的改革,理顺部门间、成果享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权、利关系,开拓成果快速转化的新渠道,增加转化投入,力争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50%以上,为实现本世纪末农业的奋斗目标作出贡献。

2.技术引进与输出。 科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是世界一体化的一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国外先进技术的适度引进与二次开发研究是我国农业科技在较短时期内取得显著成效的一条行之有效的科技发展途径。地膜覆盖、旱育稀植等成功技术的引进,在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后要针对国情,从当前与长远利益出发,有重点、有选择、有目标地引进一批国外先进技术,扩大推广范围,加大二次开发研究的投入力度,逐渐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引进模式。与此同时,也要将我国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各种途径推向国际,参与国际科技大市场的竞争,这既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科技与世界水平的接轨,也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深层次的变革和创新。

3.瞄准重点,力争突破。 农业科技要紧紧围绕农业生产中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组织多层次、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尽快取得新的重大突破、获得高效益。对于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长期性、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如动植物新品种的材料和方法,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粮食作物高产和优质技术,区域发展综合技术,水、肥利用效率等技术要加大投入,为下世纪初农业稳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4.高新技术应采取政府推动、企业拉动。 当今世界科技的战略重点是发展高新技术,并由政府推动,以形成的新兴科技企业或企业集团拉动,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农业领域,要瞄准21世纪科技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前沿,研究对策,制定计划,付诸实施。近期重点要放在生物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领域力争突破,为未来农业科技增添实用的高含量的“核能”,也要采取政府推动,以组建现代化农业科技企业或企业集团拉动,促进“核能”的高效释放,尽快加速我国农业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5.加强基础,增强后劲。 基础性研究是农业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后盾。今后要着眼于农业的长远发展,确立农业基础性研究在全国整个科技发展战略部署中的重要地位,克服当前存在的如农业基础性研究队伍不稳定、经费拮据、设备陈旧、实验条件差等问题。切实加大投资力度,制定有利于农业基础性研究早出派生性成果,提高理论水平的政策,为未来农业技术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理论、新材料、新方法;为未来技术创新增加贮备和发展后劲。

6.加强基础工程建设。 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发展能力的基础工程建设,最主要的:一是人才工程,二是设施工程。这两个基础工程是农业科技上台阶的支撑条件,缺一不可。因此,要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培养造就新一代科技带头人,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及公平竞争的人才发展机制,不断优化科技队伍结构。在设施工程方面,重中之重是要加强重点实验室、试验站、中试基地、工程中心的建设。坚持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高效运行、开放管理、发挥效益的发展原则,为农业科技长久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收稿日期 1998-08-10)

标签:;  ;  ;  ;  ;  ;  

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及对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