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183;欣赏--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_美术论文

示范183;欣赏--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_美术论文

示范#183;探究#183;欣赏——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小学美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笔者作为省小学美术学科带头人,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修与实践探究。其间,既聆听了专家、学者与导师的专题讲座,也观摩了省、地、县、乡各级的美术研讨课,理念与实践的碰撞,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无一不触动笔者对当下美术课堂教学深深的思考,让笔者对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示范的必要性、设问探究、欣赏评价等普遍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下面,笔者结合平日对课改教学的探究,对当下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浅析,希望能给同行们以启发与帮助。

一、示范与媒体共存,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多媒体运用越来越广泛,教师的教学示范却越来越少了。分析其原因,其一是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有失偏颇,把《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的“美术课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技能技法传授”误认为“不要注重技能技法的传授”,认为“改变”就是“放弃”;其二是教师怕教学示范运用不当或操作失误,不但起不到直观的引领作用,而且极易使学生产生模仿行为,影响学生想象创造,不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理念。因此,许多教师不敢或较少运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而是采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特性对作品进行欣赏分析来加以解决,于是教师们产生了疑问:教学示范是否还有必要再运用?是否会影响学生的自主创新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常锐伦教授明确指出:“美术课不能不演示,不能因做了课件而以录像替代直接而直观的演示。”这为示范教学的必要性作了明确定位。诚然,多媒体课件是好,但它是一种手段,它必须适合教材的内容,并非所有的课都适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如“国画、剪纸”等美术技法课,如果只运用多媒体而教师不示范讲解,学生如何知道运笔的方法?如何体验墨的浓淡、干湿在宣纸上的变化?如何体验剪刀与纸的接触所带来的奇妙效果?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只会是“看得高兴、听得激动”,等到练习时却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又如何体现美术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可见,教师示范是必要的,因为许多的技法效果、方法步骤等光用语言是难以说清楚的,教师亲身制作或作画演示,其方法步骤一目了然,学生易懂、乐学,是最吸引学生的教法。

例如,人美版教材第8册《用彩墨画鸟》一课,笔者除了让学生欣赏画家王雪涛的《紫藤鹦鹉》范画外,还适时示范讲解,画家是怎样用笔、用色表现鹦鹉羽毛的,让学生明白老师的皴、擦、点、染等用笔、用墨的技巧。这样,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精彩效果是如何出来的。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兴趣勃发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能非常轻松地掌握一种新的表现方法。

可见,在教学时,技法的传授,教师该示范的地方仍旧要示范,适合运用多媒体的大胆采用,只要根据教材与学生实际特点把示范与媒体两者互补,定能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能力得到发展。

二、设问与探究相融,提高教学实效

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因为课堂教学内容是由问题串、问题链环环相扣构成的,而教学过程也正是师生围绕问题互动探究,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针对教材与学生精心设计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使探究富有成效,切勿草率。否则,提出的问题学生无法回答,无法探究,偏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或是无须探究的无效问题,影响探究实效。例如,谢老师执教人美版教材第1册《画汽车》一课,教学目标是表现不同种类汽车的外形特征,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而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却问:你们认识了哪些汽车?学生回答:警车、救护车、消防车等。接着教师没有对车的种类进行设问,致使学生对车的种类含糊不清,偏离了教学目标。而在创作拓展阶段,教师又问:汽车为什么能在马路上行驶?汽车里面主要由哪些机器部件组成?汽车是由谁发明的?此时,教室内一片沉默。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学生无法回答,无须探究,偏离了教学内容,是与本课无关的无效问题,探究收不到实效。那么,如何设计好学生回答、讨论与探究的问题,让问题带动探究,使课堂教学持续高效开展呢?笔者研究发现:一是要深刻的理解教材,使设计的问题符合教学内容;二是要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使设计的问题准确无误;三是要从学生实际及学习内容出发,使设计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具有思考的价值。即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问题,形成良性的“问题链”。只有这样设计问题,学生才感兴趣、愿思考、有话说,探究效果好。同时教师在注重预设的同时,还要关注“生成”,要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捕捉动态课堂出现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究,让学生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

正如宋代学者陆九渊所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问题与探究相融的过程中,只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巧妙引导,课堂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进而提高教学实效。

三、欣赏与评价并进,提升审美表达

“创作评价是现代儿童美术欣赏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是整个美术欣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特殊的欣赏活动”。可见,让学生掌握欣赏的方法是进行有效评价的前提,然而,纵观当下美术教学的欣赏评价,仍带有许多传统的成份和成人的眼光。如:评论这位学生的作业颜色涂得工整、干净,老师很喜欢,那位学生的作业画得不对,应该改正等等,停留于欣赏的表面,致使学生的欣赏目的性不明确,评价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欣赏,促进评价有效开展呢?笔者在教学探究中发现:第一,教师在学生欣赏活动之前要对作品的特征和要素做出明确的识别,对作品的形式语言及对称构成原理进行分析和理解,找出美术作品的特点、欣赏要点,当学生对某幅作品有独到理解时,及时做出调整和反馈,加强学生对作品各部分的理解。第二,引导学生从内容美、色彩美、造型美、形式美等方面对优秀美术作品进行多方位的感受与体验,并逐步引导学生感受美术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与思想内涵,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第三,引导学生用美术的语汇、美术的眼光来欣赏作品,即用点、线、面、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从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基本原理层面理解作品的美感,养成良好的部分或整体审美表达方式。第四,要构建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让学生平等地与教师及美术作品进行交流。同时,给学生充足的欣赏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感官参与,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并鼓励学生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从而在合作与对话过程中实现审美欣赏能力的建构,使评价持续有效地开展。另外,在评价中,教师要用一种开放、现代的眼光看待和品评学生的作品,关注学生的作业过程,关注情感、态度方面的评价。运用激励性评价、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及即时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树立学习进取心,进而带动学生的欣赏与评价,提升他们的审美体验与表达。

这样,让欣赏与评价并进,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感受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能力与才干,使学生在审美表达中,体验欣赏与评价所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总之,新课程是一次深刻、持久的教育革命,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开放的学习空间,也给教师们搭建了实现理想、展示机智与才华的平台。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勤于学习,善于研究,敢于挑战,不断总结反思,拓展设计思路,完善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让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确保课改的成功实施。

标签:;  ;  ;  ;  ;  ;  

示范183;欣赏--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_美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