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人才的管理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是时代潮流,各行各业都有创新活动。从宏观上说,大体上可把创新活动分为两大类:一是科技创新活动;二是制度创新活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才,称为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人才主要集中于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制度创新活动的人才,称为制度创新人才,制度创新人才分布于各行各业的管理部门中,具有分散性的特点。本文主要探讨具有集中性特点的科技创新人才的管理问题。
一、管好人才是为了用好人才
“管”与“用”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管是为了用,管好是为了用好。无论是对财、物、信息、时间、人才的管理,都是如此。对人才实施有效地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发挥人才的作用,使我们的事业得到不断发展。人才管理者所想所做的一切,都必须围绕用好人才这个中心,离开这个中心,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办得好。管好人才是为了用好人才,是人才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兴衰成败,系于人才及其作用的发挥。一所兴旺的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必然有适合内外环境、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管理工作。这主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第一,对人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从社会上招聘到所需的各种人才,形成相对稳定的成龙配套的人才队伍。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单个的人才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形成相对稳定的成龙配套的人才队伍,才能有效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完成“出又多又好的科学技术成果,出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人才”的基本任务。
第二,具有适合人才工作、学习、生活的良好环境,使人才能安心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多出成果,并使自己得到发展。人才管理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营造这种良好的环境。这种环境能够使各种人才很自然地感到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有发展前途,能干成一番事业。这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是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关键所在。
第三,具有健全的吐故纳新机制,人才能出能进。人才管理,不是要设法去管住人才,卡着人才不让他走掉,而在于创造适合人才成长、做出业绩的环境。浅层次的吐故纳新,就是人才流动,出出进进。深层次的吐故纳新,是人才的知识更新,应该建立人才进修制度,使人才在紧张的工作一个时期之后,能专心致志地进修一段时间,使之能集中地系统地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充实和提高自己。
第四,具有有效的竞争与合作机制,促使人才不断进行创新活动。在当今科技条件下,创新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任务重大的创新成果,都不是单个人才所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通力合作的人才群体共同奋斗的结果。没有合作精神的人才,必将被淘汰出局。人才管理者的任务,就在于管理造势,即通过各种管理手段造成一种态势,使得人才不得不全身心地投入创新活动,争先拿出创新成果,并互相配合,互相扶持。
第五,具有相对稳定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推动人才进行创新活动,需要有强大的动力。首先是物质动力。要使创新成果与物质利益挂钩,按创新成果的价值,给以适当的物质奖励。其次是精神活动。要给创新成果的有功人员以适当的荣誉,使之受到人们的尊敬。最后是信息动力。管理者要经常将国内外信息提供给创新人才,使他们及时了解国内外同行现在做什么,取得怎样的成就,本行业的发展趋势等等。对创新人才来说,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管理者要善于综合运用这三种动力激励人才。由于创新人才的劳动具有特殊性,因而需要有适合于这种劳动特殊性的监督机制,使人才的创新活动处于受到有效的监督状态下。
第六,与国内外其他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广泛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这是一所科研机构、一所高等学校求得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当然,要与别人进行学术交流,自己就得有学术成果;要与别人进行合作,自己就得有科技实力。一所科研机构,一所高等学校,依靠自身拥有的相对稳定的创新人才队伍及其创新成果,可以也应该在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并在交流与合作中求得发展。从人才管理角度看,这种交流与合作,又是有效利用外单位创新人才的途径。高明的人才管理者,不期望把所需的人才都调进来,为我所有;而是通过适当的交流与合作,使外单位的人才为我所用。不求人才为我所有,而求人才为我所用,这应是人才管理者的座右铭。
二、人才管理就是为人才服务
管好人才,就是为了用好人才。只有用好人才,才能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才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而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就必须为人才的创新活动提供各方面的周到的有效的服务。不是人才为管理机构服务,而是管理机构为人才服务。人才管理就是为人才服务,这是人才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最根本最重要的观念。
在地方高等学校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很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但他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担研究课题。用一位教授的话说:你一旦承担了课题,当了课题组负责人,你很快就会变成课题服务组长,各种各样的辅助性服务性工作便都是你必须完成的任务,甚至到市场采购实验必需的物品,都得亲自去做,往往弄得筋疲力尽。名为课题组负责人,对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负有主要责任,然而花在研究上的精力和时间只有30%~40%,60%~70%的精力和时间全都耗费在本来不该由你做的事情上。这就是有些地方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出得少的一大原因。
分工协作是最基本的管理原理之一。但在创新人才的使用上,却常常违反了这个原理。创新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出创新成果,他们的主要精力和时间应该用在创新活动上。创新活动所必须的资金筹措、实验设备的添置、物质采购等一系列有关的辅助性服务工作,应该由管理部门来完成。
人才管理就是为人才服务,这是就人才管理工作的实质和宗旨而言的。人才管理工作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才服务。人才管理者所付出的一切劳动,说到底都是为了使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人才管理者所付出的这些劳动,是有效劳动还是无效劳动,取决于人才创新活动的成果。如果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人才创新活动毫无成果或成果很微小,那么,人才管理者所付出的这些劳动将全部或大部分是无效劳动。反之,创新成功越是丰厚,人才管理者的劳动就越有效或者说越有价值。人才管理者的辅助性服务性劳动,是形成创新成果的必要劳动,这种劳动也将凝结于创新成果之中而成为有效劳动。人才的创新活动,始终离不开管理者的辅助性服务性劳动。必须把创新活动和管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出成果、出人才”。这一点,不仅人才管理者要明白,而且要使从事创新活动的人员也明白。只有双方都明白这一点,才能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支持,推动创新活动不断发展。双方之间的理解、体谅、支持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三、关键是要有一个高素质的主管人员
创新人才的活动,既具有很强的集体性,又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在探讨新问题,筛选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计划等等的时候,表现出很强的集体性,而在完成分工任务时,则表现了纯粹的个体行为,独立思考,独立活动。他们有时候连续多日无所事事,松松散散,有时一进实验室,就是几天几夜不休息。他们根本无需固定的上班下班时间。因此,对他们也无需像对一般员工那样进行上下班考勤。管理这样一个具有与一般人群不同特点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确实很不容易。需要采用非常规的方针、政策、措施。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高素质主管人员。如果主管人员没有很高的素质,没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创新经验,那么,他对这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就没有感召力。有人说:“一个潜心研究几十年的大学教授,怎么能相信毫无创新成果的一般管理者能理解创新活动的艰辛呢?”
毛泽东说,要善于用干部,要善于爱护干部,其方法是:第一,指导他们,就是让他们放手工作,使他们敢于负责;同时,又适当的给以指示,使他们能发挥其创造性。第二,提高他们,就是给以学习的机会,教育他们,使他们在理论上工作能力上提高一步。第三,检查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纠正错误。第四,对于犯错误的干部,一般应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第五,照顾他们的困难。干部有疾病、生活、家庭等各项困难,必须在可能限度内用心给以照顾。这是毛泽东的用干部之道。我们认为,对创新人才的使用也应该是这样。但是要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进行“指导”、“提高”、“检查”、“教育”和“照顾”,不是一般管理者所能胜任的。只有那些具有很高的素质、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创新经验的管理者才能胜任,也只有这样的管理者才能获得创新人才的信任,对创新人才有感召力。
有人说,人才管理主要是用正确的方针、政策、制度去管理,人才管理不是个人行为。这话不无道理,但是,正确的方针、政策、制度是由人制订的,人才管理的主管人员如果没有很高的素质,很强的创新能力,丰富的创新经验,不但制定不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制度,更难深刻理解、有效地贯彻执行。1997年8月,邓小平在谈到科研部门、教育部门配备领导班子时指出:“一个单位有三个人要选好。党委统一领导,书记很重要,一定要选好,这是第一个。第二是领导科研或教学的人,要内行,至少是接近内行或比较接近内行的外行。还有一个是管后勤的,应该是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甘当无名英雄的人。有了这样的三把手,事情就比较好办了。”他主张领导科研或教学的人“要内行”,这同列宁讲的“要管理就要内行”,是一脉相承的。有的地方高校,科研总是开展不起来,年复一年,科技成果总是少而又少。这固然有许多原因,缺少一位内行的主管人员,恐怕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支好的军队,离不开一位兼备“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一支好的创新人才队伍,离不开一位高素质、创新能力强、有丰富创新经验的主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