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工弹性退休的平滑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平滑论文,弹性论文,效应论文,职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退休,涉及公民就业权保护和养老保障两个基本问题。纵观全球,公务员退休普遍具有刚性( 有财政预算约束),企业职工退休普遍具有弹性,即赋予企业和职工协商决定退休时点的权利,乃至职工在退休后又继续工作的权利。
我国退休政策始于1951年,形成于1978年,之后略有调整但始终强制执行。男干部和男工人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退休,特殊工种(艰苦危险岗位)的工人可提前5年退休,这一政策具有法定性、差异性(男女、职业、身份、岗位、工种有别)。与法定退休年龄均在65岁以上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现行退休制度呈现年轻化的特点。
面对就业压力和老龄化等社会问题,自1978年以来一直实行的刚性退休制度的弊端日趋明显。一是早退休会导致养老金支付压力。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亿,女性平均寿命超过80岁,如果强制其60岁退休,甚至提前在45岁退休,将导致中国较早背负养老金支付负担,加剧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压力。再加上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更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
二是早退休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龄有所增长,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推迟,退休年龄不变就意味着人们参与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时间的缩短,积累的人力资本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以女科研人员为例,25岁研究生毕业后开始工作,50岁后是出成果的黄金时期,如果被强制在55岁退休,预期寿命至85岁,工作30年并领取养老金30年,其贡献率就会大打折扣。
三是早退休违背人口统计趋势。2015年以后中国劳动人口开始下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开始改变,早退休政策将导致大量有就业需求的中老年劳动者在缺乏保护的黑劳动力市场生存,并会扰乱工资政策、税收体系和收入统计数据。
但改革现行退休制度,会面临两方面的困境。第一,关于退休年龄的社会争议较大,工作稳定和人力资本相对高的人群希望晚退休,反之则希望早退休。第二,公共政策必须面对两难问题,延迟退休年龄则增加就业负担,不利于体力职工的利益;维持现有制度则要承受养老金支付负担,且损害部分脑力职工的利益。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致力于研究可以破解两难问题的制度安排,即弹性退休制度。
一、弹性退休的制度安排
(一)弹性退休制度的特点
弹性退休,指允许职工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符合一定条件时,自由选择退休时点并取得相应养老金的较为灵活的制度安排。有如下具体特征:第一,一定年龄范围,一般设定三个档,即最低退休年龄、法定退休年龄和最高退休年龄。第二,符合一定条件,如健康状况和缴费年限,对于健康状况差、无法正常工作的,在达到最低退休年龄时可申请提前退休;如果推迟退休,工龄长且连续缴费,其养老金计发额则高于标准水平。第三,选择退休时点,给予职工选择权,在符合相应条件之后,既可选择在某一年龄一次性退休;也可以选择从某一年龄开始分期退休,逐渐缩短每周工作时间和部分工资与部分养老金,直至完全退休,选择分期退休必须与用人单位协商并取得一致。第四,获得与退休时点相匹配的养老金,早退则少,晚退则多。例如,根据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一个月薪8000元的公司工程师,63岁退休的养老金为其退休前工资总额的26%,65岁退休可以达到30%以上。
(二)弹性退休的国际经验
多数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国家均设定了法定退休年龄,但不强制执行,仅为衡量提前和推迟退休的标准,是领取全额养老金的基准年龄(见表1)。其共同特征是:第一,规定最低退休年龄和最高退休年龄,部分国家不限最高退休年龄;法定退休年龄不是强制退休的时点限制。第二,规定领取养老金的法定条件,主要是年龄和缴费年限,只有满足最低缴费年限才能领取全额养老金;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等可能影响养老金计发数额。第三,养老金计发数额普遍根据实际退休年龄进行调整。多数发达国家存在劳动力短缺情况,为鼓励人们延长工作年限而采取多劳多得的养老金奖励措施。弹性退休制度具有灵活性、自愿性、差异性和激励性,将退休时点的决定权交给职工和用人单位,最大限度地满足二者需求,且可避免退休前的消极行为。
二、弹性退休对职工权益的影响
提前退休有利于职工的身心健康,可以缓解工作压力和就业难的困境。特别是对体力职工来说,能提早获得稳定收入,过上无忧的生活;对“4050”人群而言①,这曾经是解决国企改制冗员的措施之一,以缓解就业压力,将岗位留给新生劳动力。
而延迟退休则有助于职工实现人生价值和提高终生收入。弹性退休制度给职工(特别是高人力资本的职工)选择退休时点和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的权利,进而更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并提高终生总收入。以1998年参加工作的男职工为例,本人工资与当年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保持不变,缴费工资不超过社会平均工资的3倍,延迟退休后的实际缴费工资指数与60岁退休时的值大致相等,经过回归分析证明,不论其工资高低,在最保守的情况下,只要其预期寿命大于71.2岁,延迟退休不超过5年其终生收入就必然增加。
职工退休年龄早晚各有利弊,每个职工关注的利益角度不同,退休年龄倾向则不同。刚性退休制度只能满足部分人的需求,弹性退休制度赋予职工自由选择权利,可满足大多数职工的需求。
三、弹性退休对养老金负担的影响
根据计量经济学的要求,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预测需要建立一个平稳时间序列模型,再利用这一模型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预测过程包括模型的平稳性分析、模型的识别、模型的估计、模型的检验以及数据的预测等步骤。本文根据1978年至2008年间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数据,1989年至2008年间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人数和参保退休人数②,用Eviews软件对这三个时间序列2009年至2049年间的数据进行了预测,由此得出上述因素对养老金支付的影响。结论如下:
(一)现行制度养老金支付压力
在2023年左右,参保企业职工人数将稳定在1.95亿左右,而参保退休人数不断增加,占职工人数的比重持续快速上升,这一比值从2009年的31.9%增长到2049年的58.3%,并仍保持上升趋势。过去10年间,该比值在33%左右时已造成社会统筹支付缺口,中央转移支付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未来养老金支付的财政压力可想而知。
(二)弹性退休可平滑养老金支付压力
我国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基金来自企业缴费(工资总额的20%),用于支付基础养老金;职工缴费(个人工资的8%)进入个人账户,用于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养老金支付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挂钩。这意味着养老保险基金量与职工人数正相关,而当期支付的基本养老金与退休人数和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正相关。因此,养老基金面临如下压力:在职职工减少,退休人数增加;社会平均增长率高于养老基金收益率。目前,养老基金年均收益率不足2%,而社会平均工资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加之通货膨胀、发达地区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情况,现行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面临基金贬值和支付能力不足的风险,难以持续发展。
(三)实证预测分析
根据之前预测的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人数和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退休人数等数据,分别测算2013年至2049年间延迟一年退休和提前一年退休的养老金需求的变化情况,以此验证弹性退休制度下的平滑退休对养老金支付压力的缓解作用。
男女职工均为20岁开始工作,男性60岁退休、女性55岁退休;工作期间一直缴纳养老保险费;每个退休人员均被看作“单位人”,其工资收入等同社会平均工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假定,以往劳动人口中女性占比约为40%,假定1990年退休的职工的预期寿命为69岁,且每隔一年的退休人员预期寿命增长0.25岁,每年年初缴费,个人账户基金年均利率为3%,分别测算全体职工延迟一年退休、提前一年退休情况下的养老基金状况。结果显示:第一,延迟一年退休时,养老基金节省数额③约为2000亿~4000亿元,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略有增长;3亿职工的养老保险缴费可能增加8400亿元;引用弹性退休政策,养老金需求曲线和养老基金供给曲线分别向右下方和左上方转动,具有增收减支的作用。第二,如果对提前一年退休者适度减少养老金计发额,前期养老基金节省额为负值,养老金支付负担增加;但在后期节省额迅速增长,意味着养老金需求减少量超过了供给减少量,通过变动养老金需求曲线和养老基金供给曲线,同样具有增收减支的作用。
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提前退休以体力劳动者为主,工资基数少但人员数量大,减少养老基金存量,增加支付总额。一旦部分科技人员选择延迟退休,工资基数大但人员数量少,增加了养老基金存量,减少支付总额,二者综合结果即反映弹性退休的平滑效果。基金节省数额随时间推移不断增长,可以适应后期参保退休人数与参保职工人数的比重迅速增大的情况,缓解后期养老金支付压力。此外,如果延迟退休和提前退休的期间增加,则基金节省额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对养老金支付能力的提升作用也更加显著。
四、弹性退休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劳动力分为三种类型,即体力型、技能型和智能型。本文据此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体力型和技能智能型两类。
(一)弹性退休有助于缓解体力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
体力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往往低于社会平均工资,岗位可替代性较强,工作不够稳定,提前退休可以更早地获得稳定的养老金收入,缓解体力劳动的负担,还可能出现养老金水平高于在职工资的情况,其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因此,提前退休的倾向比较明显⑤。目前,中国体力型劳动力存在冗员,一是供大于求,二是职业教育滞后,部分体力劳动者提前退休可以缓解就业压力;2015年以后伴随劳动人口减少,这种需求将逐渐减少。
(二)弹性退休促进脑力劳动力市场的合理配置
技能智能型劳动者的贡献期出现在个人生命周期的中后期,且在职工资高于养老金。因此,主要倾向于推迟退休,特别是其中的智能型劳动者。目前,技能型劳动力市场的失业主要是结构性问题,沿海地区出现的“技工荒”反映了这一现象。此外,中国缺乏智能型人才,推迟退休可以缓解技能型劳动力和智能型人才的缺乏状态。基于弹性退休政策,用人单位和职工可以协商,因而其配置趋于合理,不仅不会形成就业压力,还会具有促进劳动力市场合理配置的作用。
(三)弹性退休对劳动力市场的综合影响
就业总量和工资水平在本质上是由宏观经济状况决定的,刚性的退休政策限制了劳动力的退出,加重了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现象。弹性退休制度可以满足体力劳动者提前退休的愿望,缓解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并促进劳动力整体更新和提高素质。此外,这个趋势与2015年前后劳动人口下降趋势相吻合。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弹性退休制度具有明显优势:第一,提高个人权益保障程度,一旦赋予个人退休时点的选择和决策权,则更大程度地满足了职工的个性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第二,促进劳动力市场合理配置,一旦企业和职工可以就职工退休时点进行选择和决策,劳动力在企业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配置将趋于合理。第三,以其平滑效应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和提高养老基金积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退休人员数量和养老金支付压力将加剧,弹性退休可错开退休时点,避免集中退休对养老基金需求与供给的刚性影响,缓解就业和养老金支付压力。第四,可以降低失业率,一旦允许接近退休的老职工提前1年至5年退出劳动力市场,每提前一年约有350万老年劳动力退出,将大大缓解就业压力和降低失业率。
当然,建立和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对职工自律素质和谈判能力、企业民主管理和劳资协商机制,以及政府对就业、工资与养老金的统筹管理能力均提出了挑战,亟待建立综合的、动态的调整机制。
本文建议:第一,尽快修订《劳动法》和制定《养老金法》,规定退休年龄区间;规范企业与职工关于退休时点的对话机制和操作流程,要在企业目前需要的条件下逐渐推行弹性退休制度。此外,也可以用每年推迟一个月的弹性方法,缓慢推迟退休年龄。第二,统一国家劳动力市场、工资报告和养老金的综合管理系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建立年度跟踪数据及其统计和分析系统,以便统筹考虑和及时调整就业、工资和养老金政策。
注释:
①“4050”人员指40岁以上的女性下岗工人和50岁以上的男性下岗工人。
②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9》。
③延迟退休时,当年的养老保险费用的缴纳额增加,基本养老金的需求额减少,这两种情况均有利于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本文将二者之和统称为养老保险基金的节省额。
④限于研究范围,本文所关注的劳动力市场仅涵盖企业职工所处的劳动力市场。
⑤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披露,现有平均退休年龄比法定退休年龄早2-3岁,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栏目,2005年2月4日。
标签:养老保险论文; 养老基金论文; 企业退休养老金论文; 企业职工退休金论文; 法定退休年龄论文; 增加养老金论文; 退休金论文; 需求弹性论文; 压力管理论文; 养老金调整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 企业退休职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