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一位教育学者做过这样一个比喻:把一勺盐放在你面前,你根本难以下咽,而把这勺盐放入一锅汤中,你会觉得是那么美味。情境对于学习而言,如同盐与汤一般,学习就是那勺盐,而汤就是情境。只有学习,没有情境,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只有把学习置于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正如盐放入汤中后,人们才能享用到美味的汤一般。教师进行情境创设,如同厨师做汤一般,在于为学生做出怎样的一锅好“汤”来,让学生愿喝、爱喝、想喝“汤”。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情境对于数学教学,并非只是一种美丽的包装,而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手段。在数学教学现状中,存在着不少情境创设、运用的偏颇之处,因此,有必要真实地认识情境的价值所在,并由此探讨有效情境创设与运用的一些策略方法,以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创设“趣”境,激发兴趣
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能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积极地回忆有关的知识储备,完全置身于生活氛围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诱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上课伊始,我设计了猜谜活动。课件依次出示“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等成语,让学生猜这些都是什么数。同学们看到谜语时都争先恐后地参与进来,从而自然地引出分数来。通过活动,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连游戏中也有数学,可见学好数学太重要了。
二、创设“问”境,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一些问题也能得到相应的解决。如果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问题得到解决,这样的数学肯定是有价值的。在《圆柱的认识》教学中,我认为所设计的小组操作讨论就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教师提出问题:把圆柱的侧面商标纸展开,看看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并说说是怎样展开的。通过小组操作讨论,学生积极思维,发表自己的看法,得出的方法多种多样。(2)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加以引导,找出共同点:都是把商标纸剪开。这时的学生思维活跃,教师接着又提出问题:还有没有与众不同的展开方法?让学生联想压路机的前轮工作情景,学生思考后积极发言。在这样的问题解决中,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又解决了问题。
三、创设“动”境,激发兴趣
要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好奇的心理,他们想看一看、摸一摸,教师应该记住孩子的这种天性,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想一想、议一议,把看到、想到的说出来,让每个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在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我安排了撕一撕、折一折、剪一剪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撕图形这一活动,学生从中认识了对称图形的特点;通过折一折,使学生发现有些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还不止一条;通过剪一剪,加深了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本节课通过学生活动操作,不仅掌握了对称图形的特点,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通过每个同学的动手实践,他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讨论,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学习。
四、创设“疑”境,激发兴趣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能使他们很好地与老师配合。如在教学求总数应用题时讲述“小猫捞鱼”的故事,在教学“拔萝卜”中给学生讲述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等等,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动起来。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五、创设“赛”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计算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能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能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还有创设悬念情境、思维情境、发现情境、对比情境等等。情境教学有其独特的魅力,但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可接受性出发,从教材的实际内容出发,创设恰如其分的情境,不能牵强附会,不能滥用。只要教师潜心研究,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就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论文作者:代玉俊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4月总第16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4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思维论文; 兴趣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4月总第16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