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认同 :一个专业教育 需要正视的问题
易松国
内容提要 本文根据对全国2166名社会工作学生(包括大专生、本科生和硕士生)的问卷调查,从认知、情感、理念价值、行为和选择五个维度研究学生的社会工作专业认同;从认知、情感、理念价值和行为四个维度来研究学生的社会工作职业认同;并从个人、家庭、社会和教育四个系统来分析影响学生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的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大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认同程度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但在情感、价值理念以及专业和职业选择等几个方面的得分水平较低。作者分析了不同系统要素对学生社会工作专业的影响,并从比较、发展和系统三个视角来看待学生的社会工作认同。最后,作者基于学生个人和教育两个系统的分析结果,分析讨论了通过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提高学生社会工作认同的启示。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专业认同 职业认同
我们在长期的高校社会工作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都是调剂录取,而且一些学生在入学后希望转到其他专业,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选择从事社工职业的意愿不高。这表明,我们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社会工作认同程度不高。学生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和职业认同既影响大学的专业教学,也影响社工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长期来看还会影响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因此,笔者希望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深入了解中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包括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对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的认同情况,分析影响高校学生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认同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提升其社会工作认同的教学建议。
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文献梳理
国内对社会工作认同的研究包括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两个方面。我们通过中国知网搜索了1995-2017年间关键词为“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的文献。
我们以“专业认同”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阅1997-2017年近三十年相关文献,一共搜索到500余篇文章。学界对专业认同的调研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和教师两类人群。专业学科涉及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护理、旅游管理及社会工作等。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认同现状、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等方面。在五百多篇专业认同的研究文章中,有关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文献只有二十余篇(如刘青等,2016;林诚彦等,2013;廖正涛,2013;陈清丹,2005;等等)。
国内关于职业认同的学术文章共有800多篇。按照研究对象来划分,321篇研究教师,126篇研究大学生,262篇研究医护人员及医护实习生,44篇研究社会工作者,19篇研究公安警察,10篇研究档案工作者,7篇研究导游,49篇研究其他职业人员(如图书管理员、快递小哥、村官、农民等)。从研究内容来看,152篇文章研究职业认同的现状,62篇研究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77篇研究职业认同的困境和对策,64篇研究职业认同与其他因素的关系,20篇是研究综述类文章,三十多篇研究其他内容。三十多年间国内只有四五十篇文摘研究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其中仅有二十多篇学术论文,其他都是学位论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构成(杨发祥,叶淑静,2016;杨旭华,杨瑞,2014;王惠卿,2013)以及职业认同的现状、问题和影响因素等(如黎燕丽,2015;安秋玲,2010;等等。)。
总的来看,国内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共性的特点和不足:一是研究起步晚,基本上出现在近10年。二是概念不太清晰,或者是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相互包含。一些研究文章虽然名为专业认同(如安芹,贾晓明,2006),但其实探讨的是职业认同。三是研究方法和范围的局限性。大多数文章都是以某地或某校为例进行研究。四是研究多为探讨性和描述性,缺少理论性研究。五是关于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的研究很少,特别是关于社会工作者专业认同的研究几乎空白。
国外研究主要查阅英文“professional identity”的研究文献。“professional identity”包含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双重含义,但英文文献检索到的文章全部都是关于职业认同研究。Geoffrion等(2016)就把professional identity和occupational identity看成是同义词,认为professional identity提供特定职业及工作环境的意义框架,并提出了职业认同的几个重要特征,如既有连续性又不断变化;个体在受到社会结构及过程影响时对其自身职业认同的建构也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McGowen & Hart(1990)把职业认同描述成“一个职业中,成员们共享的态度、价值、知识、信仰和技能”,职业认同与个体承担的职业角色密切相关,是一种与主体接纳的工作角色。
表4显示,个人系统中除了年龄、年级和来自地(城镇/农村)以外,其他因素都对学生的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有显著影响。学生的年龄、教育程度(大专/本科/MSW)、年级四个因素对职业认同影响不明显,而其他因素都与职业认同显著相关。
在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研究方面,Bogo(1993)等认为,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应包含对专业理念、价值及利益的共享核心内容。Wu和David(2014)调查了213名社工,检验其照顾者角色认同与痛苦之间的假设关系,同时,也研究了自尊和社会支持在该关系中的作用。Geoffrion(2016)等提出了由从业者个体观点及组织和职业影响组成的分析框架,分析职业认同下压力情境对儿童保护社工同情心疲乏及心理健康的影响。他们发现,职业认同影响社工如何定义及处理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因此对于儿童保护社工的同情心疲乏来说起到重要的调节器作用。
研究问题 、概念及方法
(一)研究问题
本次研究希望回答如下三个问题:高校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程度怎么样?如果学生的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程度不高,主要原因是什么?与高校专业教育体系有什么样的关系?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如何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
(二)概念、测量及理论视角
本研究从认同理论视角来界定和测量“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认同理论是一个用以解释个体角色行为及认同的微观社会学理论。根据认同理论,认同和角色认知、角色行为相互影响(Michael等,1995)。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角色影响及其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以及行为选择;行为也会影响角色和认同;而认同反过来也会影响其角色和行为。另一方面,认同是连接社会结构与个体行为的核心概念。个体行为决定于自我角色及社会结构的关系。社会为个体提供角色,这是认同和自我的基础;而自我也是一个社会行为的积极创造者。专业和职业认同是一种“集体认同”(Ashmore等,2004)。专业和职业认同既包含对未来特定工作的意识,也包含对未来工作类属于某个群体的认知。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专业/职业认同的理解,本研究将专业认同界定为个人对所学习专业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价值理念、专业行为以及专业和职业选择意愿;将职业认同界定为对所从事职业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价值理念和职业行为表现。在测量工具上,专业认同量表包括五个维度,职业认同量表包括四个维度测量。
为了保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精准性与及时性,要构建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实践中,要完善会计准则、审计制度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制定完善的评价标准要求。在会计准则中明确的规定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充分的表明了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与规定。在会计活动中,必须要保障会计披露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完善审计制度。同时,上市公司要完善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处理,调整、完善股权结构、决策权与执行权等相关内容。
(三)调查对象、方法及被访者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为高校在读全日制社会工作专业的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MSW)。问卷调查采取问卷方式进行网络调查,请各地高校社工教师在其所在专业的学生群中推送填写。调查时间为2018年4-5月。
压缩韧性指标是反映材料抗压强度及延性的一个综合性能指标。图7为橡胶粉掺量10% 的RPE-H-1试件受压全过程曲线及压缩韧性计算示意图。曲线结果表明,弹性段终点约为峰值荷载的75%,即0.75Fmax。压缩韧性指数I5、I10、I30计算方法参照《钢纤维混凝土标准》[16],结果见图8。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166份。被访者基本情况见表1。
表 1被访学生基本情况 (n=2166)
研究结果
(一)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程度
表2显示,专业认同的五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专业行为,得分最低的是专业和职业选择意愿,专业情感及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使命感得分也比较低。这表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的选择意愿不强,对社会工作专业缺乏情感,价值理念和使命感较弱。我们在个人基本情况部分的调查中发现,只有42.9%的学生自己填报了社会工作专业(而且根据调查,绝大部分都不是第一志愿),近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是被调剂到社会工作专业。在接受调查时,仍然有近四成(39.2%)的学生对就读社会工作专业感到后悔或遗憾。66.3%的学生表示有过转专业的想法。
测量专业认同的量表由五个维度共20个项目构成。五个维度分别是专业认知(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了解和认识,包含4个项目)、专业情感(包含2个项目)、社会工作理念和使命感(包含2个项目)、专业行为(在专业学习方面的表现,包含8个项目)以及专业和职业选择意愿包含4个项目。我们了解被访者对每个项目的赞成程度。赞成程度按照5级评分计分:非常赞成=5,比较赞成=4,既不赞成也不反对3,比较反对=2,非常反对=1。分析发现,量表总均值为3.4043,表明被访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总体认同程度不是很高(百分制低于70分)。五个维度的平均得分情况见表2。
表 2专业认同五维度均值
1.专业认同程度
2.职业认同程度
对于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我们运用结构化理论和系统理论进行分析。根据认同理论,群体、角色与个体的认同交互关联,而认同的程度受社会因素影响(Jan & Peter,2000)。这与结构化理论观点相吻合。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理论,其核心是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李康,李猛译,2017)。根据结构化理论,社会结构不仅影响行为,也会影响认同(李强,2000)。社会结构由规则和资源构成。社会工作政策及资源配置等社会结构对学生的社会工作认同产生重要影响。认同理论认为角色由社会结构定义,认同受社会结构影响,而结构化理论也认为社会结构影响角色、认同及其行为。高校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这个环境对学生的社会工作认同产生影响。该环境可以看成是一个由多个要素或子系统所构成的大系统。这些要素或子系统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社会工作认同就是在个体微观系统和社会中观系统中形成、维持和改变的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我们认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人群,其社会工作认同是在所处四个重要子系统及其相关作用中建构而成。这四个自系统是分别个人系统、家庭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我们将从这四个自系统来分析大学生社会工作认同的形成原因,并重点从教育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个人因素来讨论从高校专业教育层面提高学生社会工作认同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加入到了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经济市场和世界市场的接触越来越频繁、深入。而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现在我们国家的企业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资本冲击也越来越大。这对于我们国家的企业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新的挑战,但是因为受到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完全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了,我国企业要想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进行相应的创新改革。
进入虚拟漫游培训场景后,可以通过手柄摇杆控制场景中的漫游动作。将场景中的主摄像机Main Camera替换为MojingMain预设摄像头,添加脚本组件MojingWalk挂在MojingMain上,实例代码如下:
职业认同量表也是由20个项目构成、四个维度(职业认知、职业情感、社会工作理念和使命感、职业行为)构成,计分方法与上述专业认同量表相同。分析发现,学生的职业认同量表总均值3.5062分,与专业认同得分相近。四个维度中,职业认知平均得分3.6856(标准差=0.6563),职业情感均分为3.4278(标准差=0.8622),价值理念和使命感(与专业认同的项目相同)均值为3.3757(标准差=0.8991),职业行为平均得分3.1958分(标准差=0.8605)。从平均得分来看,职业认知得分最高,其次依次是职业情感、价值理念和使命感、职业行为。这说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社会工作职业四个方面的认同程度都不高,尤其是在行为上没有把社会工作职业作为未来就业的重要选项。调查发现,22.1%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表示毕业后愿意从事社工职业,32.2%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另有45.7%的学生不确定。
从表5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女生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都高于男生。大专学生的认同程度最高,研究生次之,本科生最低。城镇学生的认同程度高于农村学生。在地区分布上,专业认同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华北、东北、华东、西北、华中、西南和华南。职业认同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华北、东北、华中、西北、华东、西南和华南。这个结果与我们之前的假设完全相反。我们原来认为,社会工作认同与地区社会工作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社会工作发展越好的地区,学生的社会工作认同程度会越高;反之越低。然而,调查结果似乎相反,华北、东北等社会工作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那些地区的高校学生社会工作认同程度最高。华南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最早和最好的地区之一,但华南地区高校学生对社会工作认同的程度却最低。在大学层次上,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程度从高到低依次都是高职院校、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工作认同程度最高。在专业选读方面,自己填报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其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程度都要明显高于被调剂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不后悔或遗憾在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学生,社会工作认同程度远远高于后悔或遗憾在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学生。有过转专业想法学生的社会工作认同程度明显低于没想过转专业的学生。分析发现,学生入学前的专业选择对以后是否想转专业(P<0.001)以及是否对在社会工作专业学习感到后悔或遗憾(P<0.001)有显著性相关关系。自愿填报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与那些被调剂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相比,转专业的愿望以及后悔和遗憾在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情绪都较弱。
在纤溶酶的作用下,tPA单链分子的敏感肽键Arg275-Ile276很容易被水解,单链随即断裂成2条链形式,形成双链tPA。双链分子的A链(又称H链或重链,1~275位氨基酸)位于分子N端,B链(又称L链或轻链,276~527位氨基酸)位于分子C端,2条链之间由1个二硫键连接。其中A链为tPA与纤维蛋白结合所必须;B链包含活性位点,对底物纤溶酶原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活化作用[24]。电镜下tPA单链和双链的形状很难分辨,它们都是相对紧致的椭圆形,其长轴和短轴分别约为13 nm和10 nm,几个功能区极小并折叠在分子内部,分子整体看起来类似球状[25]。
分析发现,除了学生来源地(城镇和农村)及其大学所在地区以外,其他因素如性别、教育程度、年级、大学层次、家庭收入、专业填报及专业和职业认同等都对学生未来社工职业选择有显著影响(见表3)。
表 3各因素与未来社工就业意愿的相关关系 (%)
注:*P<0.05,**P<0.05,***P<0.001
从表3可以看出,女生从事社工职业的意愿略高于男生,不确定的女生比例比男生高出10%。从教育程度来看,大专生愿意做社工的比例明显高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研究生做社工的意愿最低。四个年级中,愿意做社工的人数比例非常接近,一、三年级学生愿意从事社工的比例明显低于二、四年级。大学层次和家庭收入与学生从事社工职业的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大学层次越高,学生做社工的意愿越低。家庭收入越高,学生做社工的意愿越低。学生自己填表社会工作专业志愿的学生,其从事社工职业的意愿明显强于被调剂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对于就读社会工作专业感到后悔或遗憾,想要转到其他专业的学生,其从事社工职业的意愿明显低于那些不后悔或没有遗憾在社会工作专业学习、没想过要转专业的学生。社会工作认同程度与从事社工的职业意愿呈正相关关系。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程度越高,学生做社工的意愿越强。
说唱风格在多年的演变中其实已经有着很多的表达形式,艾热在这方面并没有拘泥于形式,而是用自己性格中饱含的情感制作着每一首歌。如果要定义风格,可能他的风格就是他自己吧。
(二)高校教育对学生社会工作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结构化理论和系统理论,影响学生专业和职业认同的环境可分为四个子系统。
第一个系统是个人系统,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及价值理念和使命感等个人因素。第二个系统是家庭系统,包括家庭收入、家人对社工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家人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期望。第三个系统是教育系统,包括专业师资水平、专业教师的价值理念、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实习等。由于本文主要研究高校专业教学如何影响学生的社会工作认同,因此,这里将只对系统一和系统三进行分析和讨论,而系统二和系统四另文分析。
分析个人系统和专业教育系统及其因素对学生社会工作认同的影响结果见表4。
表 4个人系统和专业教育系统的因素 对学生社会工作认同的影响
注:*P<0.05,**P<0.05,***P<0.001
国外学者对职业认同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大学生,也包括其他从业者。Mancini等(2015)设计职业认同调查量表(PISQ-5d)对477名心理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个体内在过程及群体过程在大学生职业认同的构成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Crossley(2009)设计了职业认同量表(PSIQ)。这是一个包含9个陈述项的7级评分制里克特量表,用来测量健康和社会照顾专业学生在其个人处于职业状态时自我感受的职业认同程度。Woo(2013)研究设计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认同测量量表(PISC)。Brooks等(2011)设计了一个7级里克特职业认同量表,对305名IT行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摩擦实验前后C钢渣和S钢渣SEM和EDS图像见图5和图6。从图5看出,在进行高温摩擦实验前,C钢渣表面较为平坦致密,有少许孔隙,呈颗粒分布。放大后可以发现孔隙为10~40 μm,表面颗粒粒径为5~50 μm。从图6看出,S钢渣表面不平坦,有许多凹陷,孔隙,呈纤维状形貌。放大后,可以发现孔隙为5~50 μm,表面有粒径为5~10 μm的颗粒分布。
表 5影响社会工作认同的个人系统各因素差异分析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机械使用量的增加,建设农村加油站,满足广大农户对油料的使用需求,已成为当下一项比较重要的民生问题。农村加油站经营品类单一、加油时间不固定、人员维护成本增高等实际问题,阻碍了加油站的规模性发展。我们选择加油站、充电桩、自助洗车与新零售无人售卖结合,形成新农村枢纽生态圈,提出建立新农村综合自助服务区的理念,建议用大数据合理规划站点、节省人工运营成本、建立智能化一站式服务,以满足农村新形势发展的需求。
研究结果的讨论以及对高校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启示
这次问卷调查得到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这里只针对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相关结论和启示进行分析和讨论。我们将这些相关结论和启示概括为以下一些方面:
(一)如何看待高校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和职业认同问题
1.比较的视角。从研究对象上看,国内对专业认同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泛专业,即调查对象是所有本科生或研究生,不区分特定专业(如李海芬,王敬,2017;李志等,2011;孔慧等,2010;等等)。二是特定专业,有社会工作专业,也有其他专业(如官春兰等,2011)。从研究结果来看,很多泛专业及社会工作以外的特定专业研究者都得出了专业认同“一般”“中等”或“较低”的结论(如李海芬,王敬,2017;官春兰等,2011;李志等,2011;王顶明,2007;等)。本次调查中,高校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按照五分制计分的均值得分分别是3.4分和3.5分。按照100制计分得分为70分左右。这个得分属于中等水平。也就是说,与大学泛专业或其他特定专业的认同程度相比,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认同程度处于相近的水平。
2.发展的视角。由于中国大多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设置以及各地社会工作职业化起步较晚(王思斌等,2014),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的认知、价值理念的形成以及行为上的承诺等都是一个比较长的发展过程。伴随着专业师资水平的提高、专业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科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进程,高校学生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的认同程度也会不断提高。相对于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3.5分已经是一个中等程度的认同。从专业认同的维度分值来看,专业认知均值得分3.5分,专业行为得到最高的3.6分。这说明,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和价值比较了解,他们在专业学习上也比较积极认真。在社会工作职业认同方面,职业认知得到最高的3.7分,说明学生对社会工作职业比较了解和认可,但职业认同的其他几个维度得分都比较低,特别是职业行为只有3.2分,主要不是因为教学方面的原因,而是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我们相信,随着社会工作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高校学生对社会工作的认同程度也会不断提高。
食蒜之风在唐代非常流行,好蒜者触处可见。《广五行记》载:“唐咸亨四年,洛州司户唐望之冬集计至五品,进止未出间,有僧来觅,……曰:‘贫道出家人,得饮食亦少,以公名故相记,能设一否?’司户欣然。既处置此鱼,此僧云:‘看有蒜否?’家人云:‘蒜尽,得买。’僧云:‘蒜即尽,不可更往。’苦留不可。这僧人本自讨鱼吃,却因为无蒜佐料,就不肯吃鱼。由此可见大蒜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
3.系统论的视角。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影响学生社会工作认同的要素(子系统)很多。教育系统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教育系统与其他要素或子系统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比如说,个人要素特别是价值理念、家庭要素和社会要素(比如相关政策和社会工作发展水平等)都会影响专业教育;而专业教育反而也会对个人价值理念、家庭态度以及社会工作政策和实践产生影响。而在专业教育这个系统内,也还存在诸多相关联的要素,比如说,师资水平影响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而师资水平又取决于高校师资引进和评价制度。教学方式和效果同样受制于地区社会工作发展水平(比如专业实习)。因此,学生的社会工作认同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因于高校专业教学,而应从相关要素及系统的观点进行分析和看待。我们认为,随着各个要素条件的改善,各个系统对社会工作认同的影响会不断正向发展。
(二)调查结果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启示
1.正视认同问题。虽然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的总体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但中等也意味着“不高”。特别是在专业和职业选择、专业和职业情感以及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使命感方面,调查显示得分比较低。此外,调剂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比例较高、六成学生希望转专业、四成学生对在社会工作专业学习感到后悔或遗憾、多数学生毕业后不想从事社会工作职业,这些都是社会工作认同程度不高的表现。笔者最近还对全国二千多名一线社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一个结果也令人震惊: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社工,其社会工作职业认同反而比非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社工要低。虽然如前面所分析的,社会工作认同是多个系统和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高校社会工作教育者仍然需要正视、反思和重视这一问题。而且,调查发现,高校学生的社会工作认同程度与地区社会工作发展水平似乎呈负相关关系。在社会工作发展较好的地区,学生的社会工作认同程度反而较低。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在社会工作发展较好还是相对滞后的地区,高校专业教育都需要重视这个问题。
肺癌是1种临床常见肿瘤,其具有恶性程度高、发展迅速的特点,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其发病率均居高不下,而在我国其发病率排在恶性肿瘤死亡原因之首[1-2]。因而其早期诊断及预后备是临床医师的工作目标,而肿瘤标志物对肿瘤的诊断以及疗效的评价均具有重要意义,但单一的肿瘤标志物对肺癌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还不足够[3]。因此,本文探讨血清CA19-9、CA15-3、CEA、NES联合检测在临床诊断肺癌的应用价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2.进行考前宣传。社会上对社会工作专业缺乏了解,甚至有一些负面的认知。因此,大多数考生和家长都不大愿意选择社会工作专业。在被调剂到社会工作专业后,很多学生一开始就对社会工作专业产生排斥和抗拒,或者希望转专业,或者得过且过,缺乏学习动力和激情。在国外和港台地区,很多大学会在高考前对考生和家长开放,邀请考生和家长到大学参观校园并了解大学各相关专业的情况。各专业学系也借此做好专业宣介工作,让考生及其家长了解专业知识和特点。我们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与被调剂的学生相比,自己填报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其转专业的意愿及感到后悔或遗憾的情绪都明显较低,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程度都明显较高。因此,建议高校社会工作学系在高考前加强与中学联系,向相关中学发放专业宣传材料,或者安排专业师生到相关中学对考生及其家长进行专业讲座和咨询。
3.重视入学宣讲。如前所述,很多学生在入学后都对社会工作专业感到迷茫、抗拒甚至想转专业。高校社会工作学系可以通过入学宣讲,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社会工作专业及其未来就业和发展趋势,给予学生积极引导和正能量。经验表明,良好的入学宣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社会工作认同。在2005年时,笔者所在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隶属于法学院。正如很多大学的情况一样,法律是学生及其家长非常认同的专业,而社会工作则相反。当时我们是法学大学科招生,学生在入学半年后选择专业。六七十名学生参加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宣讲会。我在宣讲前对法学学生选择社会工作专业基本不抱希望。然而,宣讲完后竟然有四十多名学生对社会工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最终选报了社会工作专业。而且后来发现,这些学生对社会工作的认同程度比较高。因此,高校社会工作学系要高度重视新生入学宣讲,在宣讲人、宣讲内容和宣讲方式等方面做出最好安排。
4.加强师资建设。调查结果显示,专业师资对于学生的社会工作认同影响很大。社会工作教师的专业水平影响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教师的价值理念及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是对学生的社会工作认同产生深远影响。然而,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师资的专业性不强。据统计,在60%开设了社工专业的高校中,受过社会工作相关专业训练的教师比例不到一半(王思斌等,2014年)。同时,高校师资的准入条件又严重限制了社会工作专业师资的引进。大部分高校的师资引进都需要博士学位,而且非常看重研究能力和科研成果。虽然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组织开展了很多专业培训,但从受众到内容等方面尚有改进空间。建议由中国社会学会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等相关单位,通过特定机制比如说专业评估,推动高校在社会工作学系设置专业督导人才,引进实务经验丰富的MSW层次的教师担任专业督导,推动高校改革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同时,完善专业师资培训,建立更加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和形式更加多元。
5.完善课程设置。问卷调查发现,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专业实习对学生的社会工作认同有显著性影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建设体系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等单位的推动下不断完善,日益规范,但一些高校目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归结为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因人而定,不够系统和规范;二是讲授内容以西方知识为主,本土知识缺乏;三是重知识轻价值,重课堂轻实践。专业实习对学生的社会工作认同影响重大。然而,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也比较严重。第一,实习时间难以保证;第二,实习管理不够规范;第三,缺乏实习的专业平台和专业督导。实习的专业性不强。这样的实习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工作认同,有时反而会起到相反作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可能需要建立某种机制,推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安芹、贾晓明:《高校心理咨询员专业认同的初步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2期。
2.安秋玲:《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3.陈清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认同的调查——对北京地区三所高校的调查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年第S1期。
4.官春兰、王雁、张丽敏:《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两所部属全国重点师范大学为例》,《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第4期。
5.孔慧、吴敏榕、韦燕云:《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29期。
6.李海芬、王敬:《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教学研究》2014年第1期。
7.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8.李强:《现代性中的社会与个人——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述评》,《社会》2000年第6期。
9.李志、王琪琪、齐丙春:《当代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高教探索》2011年第2期。
10.黎燕丽:《社工职业认同度与社工专业能力发展探究》,《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年第3期。
11.廖正涛:《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四川地区高校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年第11期。
12.林诚彦、张兴杰、曾细花:《专业认同影响从业意愿路径的实证分析—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高教探索》2013年第3期。
13.刘青、赵秀丽、刘霞:《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山东省青岛市高校本科生的问卷调查》,《社会福利》(理论版)2016年第6期。
14.杨发祥、叶淑静:《结构性约束与主体性建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江海学刊》2016年第6期。
15.杨旭华、杨瑞:《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结构与分析——以北京市为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16.王惠卿:《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结构与测量》,《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17.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8期。
18.王思斌、阮曾媛琪、史柏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19.Ashmore, R.D., Deaux, K., & McLaughlin-Volpe, T., “An Organizing Frame Work for Collective Identity: Articul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Multidimensionalit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 2004,1, 80-114.
20.Bogo, M., Michalski, J., Raphael, D., & Roberts, R., “Practice Interests and Self-identification Among Social Work Students: Changes Over the Course of Graduate School Educatio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 1995,31, (2)
21.Brooks, N.G., Riemenschneider, C.K., Hardgrave, B.C., O.’Leary-Kelly,A.M., “IT Professional Identity: Needs, Perceptions, and Belonging”,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 2011,20.
22.Crossley, J.,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Professional Self-identity Questionnaire to Measure Evolving Professional Self-identity in Health and Social Care Students”, Medical Teacher , 2009,31(12).
23.Geoffrion.S., Morselli.C., Guay.S., “Rethinking Compassion Fatigue Through the Len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e Case of Child-Protection Workers”, TRAUMA ,VIOLENCE , & ABUSE , 2016,17(3).
24.Jan E.& Peter J., “Identity Theory and Social Identity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 Vol.63, No.3, 2000,pp.224-237.
25.McGowen KP, Hart LE, “Still Different After All These Years: Gender Differences in 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mation”,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1990,21:118-123.
26.Mancini.T., Caricati.L., Panari.C., Tonarelli.A., “Person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 Extension of Marcia’s Identity Status Model Applied to A Sample of University Student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 2015(89).
27.Michael A., Deborah J.and Katherine M., “A Tale of Two Theories: A Critical Comparison of Identity Theory with Social Identity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 Vol.58, No.4,1995,pp.255-269.
28.Woo,H.R., Instrument Construction and Initial Validation: Professional Identity Scale in Counseling (PISC) (博士论文),University of Iowa, 2013.网址:Iowa Research Online: http://ir.uiowa.edu/etd/2663.
29.Wu, C., David, “Social Workers’Caregiver Identity and Distress: Examining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Pooler”,Social Work Research , 2014,38(4) .
作者简介: 易松国,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社会学系教授。深圳,518060
〔责任编辑:毕素华〕
标签:社会工作论文; 专业认同论文; 职业认同论文; 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社会学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