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和合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21(2007)04-0086-04
和合学的思想资源、理论源头、观念活水,是中华民族的国学。
中华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国学中,和合是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上下五千年,纵横中西外,中华民族始终以贵和贵合为价值目标和评价体系。和是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合是合作、化合、结合、合理、合度等。
中华国学早在商周时代,和合作为声音的相互应和,以及诸多元素、事物的聚集,而推致作为体认、处理自然、社会、人际、家庭、国家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和社会政治、国家治理、万物生育的根本原理。在国学元典《五经》中,《易经》绘声绘色地刻画了鹤在树荫下欢乐鸣叫,其子唱和的情景。《尚书》说明尧使天下的百姓亲和、和睦,使各邦国之间协调和谐,和雍共处。周公曾代表成王发布命令,要民众、每个家庭都和睦起来,假如不和睦相处,那么天就要惩罚你们。这样,和便作为天的意志,起着维护国家安定和谐的特殊作用。《诗经》蕴含和乐、和鸾、和旨、和奏、和鸣、和羹等意思。接待嘉宾,鼓琴瑟,饮美酒,和乐不已。君臣上下、四方使者通过这种形式激起情感沟通的和乐,兄弟、夫妻之间也可以兴起亲密感情的和乐。犹如琴瑟之声,互相应和,情浓意厚,亲密无间。《周礼》记载,和在周代典章制度中得到了贯彻,并在各官职的职掌中作了具体规定,使和合思想获得切实的实行:如太宰要以和邦国,以谐万民,大司徒以礼乐教化万民和谐,化解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不和谐。各级官员职责的价值目标是和,和是他们的终极价值追求。《春秋·左传》记载,晏婴与齐景公讲“和同之辩”时,引《诗经》“和羹”之喻,说明“和”是多元材料、调料的融合,经主体人的加工,使之达到适中,无过无不及,鱼肉就成为美食、和食。“同”是以水加水,不会变为美味。
《五经》是中华民族国学最古老的元典文本,是中华民族文化学术、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的源头活水。它既开启了先秦国学子学的百家争鸣、各家学说的传播和建构,也开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典章制度、思维方式的建立和实践。从《五经》我们可以体认到:和是形而上的天的意志,不和就是违背天意;和是万物化生的根据和本原;和合是多元差异要素他与他之间平等、平衡、公平的融突和合;和是治理身心、家庭、国家、社会的指导原则、原理;和合是中华国学、民族精神首要价值之一;和合是古代各职官职责的要求和目标。这样,和合便具有普遍的意义和共同的诉求。
春秋战国时期,国学子学百花齐放,和合便成为百家“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同归、一致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华国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开出把天人共和乐作为“大本大宗”的万物化生根据的形而上路向;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开出以“和为贵”、天人共忧乐的人格理想实践的人间世路向;以管子、墨子为代表的“和合故能谐”、修养道德化解父子兄弟怨恶的伦理论路向;以《易传》为代表的开出“保合太和”、万国咸宁的和合生生论路向;以荀子为代表的开出音乐使人和敬、和亲、和顺的情感论路向。使中华和合文化呈现绚丽多姿、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状态。
中华和合思维与和合精神,上始于伏羲,他画八卦,由阴阳两个符号,组合成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多元异质事物的和合;中历《五经》和先秦百家的凝聚锤炼、智能创新,形成了体现民族精神和生命智慧的逻辑思维,建构了安身立命的价值理想和精神家园;下开汉唐以后各个时代的天人合一、三教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等学术文化、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百姓日用,彰显了其无穷的力量和光彩的魅力,而影响东亚各国,具有普世价值。
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是一个不健康的病态世界,是一个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冲突和危机的世界。概而言之,有人与自然的冲突带来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冲突产生社会危机,人与人的冲突产生道德危机,人的心灵冲突产生精神和信仰危机,文明冲突带来价值危机。无论哪个国家、民族,还是集团、个人,都受此冲突和危机的影响,每个人生命与财产的安全都受到威胁。既然整个世界就像人患病一样,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救救这个“病人”,救救这个每个人都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如何化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已是各国政府、民间、有识之士思考的重要课题。假如人类对这些冲突和危机漠不关心,就会将人类导向毁灭。作为体现中华国学精神和标志的和合思想,能为化解冲突和危机提供有力的文化资源、合理的指导思想、有效的操作设想和有益的方法启迪。“和合学”的要义是力图建构一个和谐的、安宁的、幸福的人类社会。
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间的诸多元素、要素互相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化过程中诸多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和合有五义:即差分与和生、存相与式能、冲突与融合、自然与选择、烦恼与和乐。差分、存相、冲突、自然、烦恼具有对立、矛盾、冲突的意蕴,和生、式能、融合、选择、和乐具有对话、氤氲、融合的意蕴,故称其为融突论。融突而和合,便是和合之真,是和合关系之真,差异和生是和合的自性生生义,存相式能是和合的本质形式义,冲突融合是和合的变化超越义,自然选择是和合的过程真切义,烦恼和乐是和合的艺术美感义,统此五义,即是和合关系之真的展现,或曰“和合起来”义。
所谓和合学,是指研究在自然、社会、人际、人的心灵及不同文明中存在的和合现象,与以和合义理为依归,以及既涵摄又超越冲突、融合的学问。和合学的意蕴是:既然与所以然,变化与形式,流行与超越,对称与整合,中和与审美。和合的主旨是生生,生生是不息的流程,是新生命的化生,体现了对生命存在的关怀。生生说明了对生的所以然的求索,便是“和合”或“合和”。“和合”一词最早见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如何生生?怎样生生?便是“和实生物”,“夫物合而成”,“天地合气,人偶自生”,“天施地化,阴阳和合”,“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合和”、“和合”作为新生命、新事物的和合体,是冲突融合生生的所以然,这个所以然,是和合的真元。
式能是一变化的动态结构,是潜能的发动不息。存相有对等和变化。和合学是对于存相和式能的各种理解的反思,是对于诸多元素、要素构成新事物、新生命的中介转换机制的探讨,是对于存相变化日新的生命力潜能的寻求。所以说存相和式能都是大化流行中的存相与式能,和合学不仅仅是融合,融合也不就是和合,和合包容了冲突融合,超越现实的冲突融合是基于价值理想的追求和价值导向的理势。
和合学的本旨是和,它是对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的整体和谐、协调、有序的探索,对称整合作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原则,在诸多元素、要素和合为新事物、新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促使新事物、新生命顺利化生。和合学是和乐、和美、和和。它是对人类精神生活中之所以烦恼、苦闷、困惑、孤独、空虚、痛苦的原因以及造成这种原因的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和政治、经济、环境的关系的追究,是对于如何修养心性、如何治疗心理失衡、情绪失序、精神失常的所以然的探讨,是对于什么是审美价值的为什么的追寻。和、中和是中华国学精神的精髓。
和合与和合学意蕴的规定,是对传统和合人文精神的继承,是对传统和合论的转生,这个转生是一个创新。之所以说是创新,是因为它是化解现代人类共同面临五大冲突和危机的原理;是21世纪时代精神的精华的体现;是由和合生存世界、和合意义世界、和合可能世界建构的现代中国哲学;是继先秦百家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儒释道三家之学、宋明理学之后的又一学术思想哲学理论新形态。
当代,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互联网普及化,把世界连成一片。这不一定就会消除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以及种族之间的冲突,相反,还有可能使不同文明传统国家在某些方面冲突加剧。市场配额的不均等,利润瓜分不公平,生息领地有争议,宗教信仰有分歧,这一切价值冲突都根源于势不两立的选择。因此,文明冲突与文明融突成为世界范围所关注的课题。1993年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1998年第5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定,以2001年为“联合国不同文明对话年”。从文明冲突到文明对话,表现了世界人民祈求和平发展的意愿。
从文明冲突到对话,是一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观照视角的转换。对话就必须承认相异者的存在,即允许“他者”的存在。承认“他者”的存在,主体与“他者”的关系就是互相平等的,而不是“猫与老鼠”的关系。主体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以我是从;从“他者”看,要互为主体,互相观照;对话就是面对“他者”,需要互相理解、谅解。在互为“他者”的情境下,要互相理解其文化背景,理解其民族风俗及宗教信仰等。互相理解、谅解才能相互尊重,相互礼仪;互相理解、谅解,才能达成有限度的共识;对话的基础需要一定程度的诚信,诚信使对话蕴涵着诚意,诚意使对话通向顺利,甚至成功。若无诚信,对话这种游戏便流于谎言或一纸空文。对话既然是承认“他者”的存在,在与“他者”的交往中就不能唯我独尊,不能非此即彼,你死我活,消灭“他者”、对话者。这样看似简单、痛快,实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后患无穷。特别是文明间的冲突,采取你死我活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是不可能消灭“他者”的。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多元的情况下,文明也是多元的,21世纪主要存在四大文明:基督教文明(即欧美文明)、儒教文明(即东亚文明)、佛教文明(即南亚文明)、伊斯兰文明(中东北非文明),另外还有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等。无论如何,这四大文明应该“以他平他之谓和”地存在着,强势文明想消灭弱势文明是不可能的,征服者也只能是改变异己文明的某一国家的统治者而已,而不能改变其文明。现代地区之间的冲突,有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原因,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冲突。其实,文明与文明之间是不一定以冲突的形式表现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当今世界最佳选择是和合。
由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间五大冲突和危机所造成的病态世界,不是在好转,而是在扩大。世界上任何地区、国家、民族、宗教以至个人,都已深受此五大病毒之害,谁都逃脱不了受害的命运。随着人类对此病态体认的提高,认知基础的趋同,便有可能就一些化解五大冲突和危机的基本原理达成共识。为此东西方有理智、有远见的政治家、谋略家、思想家已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为此作出了贡献。
如何建构和谐世界,依据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特别丰富的国学人文资源,以“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的全球意识,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指导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之间的交往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主体卓越的洞见,完全可以以“和合学”思想作为化解人类病态,建构和合、和乐世界的基本原理:
一是和生原理。《国语·郑语》说:“和实生物。”《周易·系辞传》:“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便是和生。宋明新儒家把孔子的“仁”诠释为生命之源,如“桃仁”、“杏仁”之“仁”,是桃树、杏树发芽、生长的源泉,所以周敦颐《通书·顺化》说:“生,仁也。”以仁育万物。胡宏《知言·修身》说:“仁者,道之生也。”王守仁《传习录上》说:“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天地万物都是生命体,自然、社会、人己、心灵、各文明都是生命体。所以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既然与人一样都是生命体,就要互相尊重其生命的存在,相互共生,而不能一方消灭、征服“他方”。共生需要互相平衡、协调、和谐,以此为基础才能获得共生,所以称“和生”。和生并不否定现实的竞争、斗争、冲突,但不是将其导向消灭和死亡,而是导向融突而和合,在新生命的基础上和生和荣。
二是和处原理。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尽管彼此之间有不同、有冲突,君子将其导向和谐、团结;小人则导向结党营私,不搞和谐、团结。在自然、社会、人己、心灵、各文明都是生命体的情境下,它们之间如何相处,是天天斗争、战争、恐怖、紧张,还是“和而不同”地和谐、团结相处;人与自然,宋明新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在实践中应落实“天人合一”的理念,天人和处;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明与文明之间“和而不同”地相处,和谐共处,不同而不相害。各个社会、国家、宗教、文明不同,这是历史的、现实的存在。这种状态再经历几个世纪,也不可能消除,所以要坚持“和而不同”地和处。
三是和立原理。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立而立人,由己及人。立是“三十而立”的立。《说文》:“立,住也。”《文源》:“象人正立地上形。”有站立、成就、建树等义。无论是各国家、各民族,还是各种族、各宗教,自己要站立,也要使他者站立。自然、社会、人己、各文明都有自己站立、独立的生存的自由和发展的道路,别人不得干涉,不得唯我独优,强加于人,以自己的站立得住,不允许别人站立得住,应该立己立人,多元共立和立。和立使人人能安身立命,立人亦即“为生民立命”。和立并不否定竞争,按规则竞争,即合乎道的竞争,是合理的,恶性竞争和故意制裁,己立而不使他立,就不合道,也与和立相悖。
四是和达原理。孔子说:“己欲达而达人。”达有通达、显达、发达之义。在多元社会形态、多元发展模式的情境下,发达、发展的不协调性、不平衡性、不持续性,造成贫富不均的扩大,是国际、国内动乱的原因之一。己达达人,与他者共同通达、发达。自然、社会、人己、心灵、他文明既自己通达、发展,亦使他者通达、发达。不要以己达而压制、制裁人达。当今世界无论是自然、社会、人己,还是心灵、文明等,都存在通达与不通达、发达与不发达的差分,这种差距的扩大必然造成各个层面的失衡,使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价值危机加剧,造成社会动乱,不能持续发达、已达而人达,只有共同发达、共同繁荣,人类才能在和谐的、平衡的发达中,享受和达的幸福生活。
五是和爱原理。和生需要和处,使生命得以生存下去;和处需要和立,和立使和生、和处获得保障;和处需要和达,和达使和生、和处、和立的关系得以通达,并获得发达。和爱是和生、和处、和立、和达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孔子讲“泛爱众”,墨子讲“兼相爱”,《礼记·礼运》讲“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张载集·乾称篇》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都表现出“仁民爱物”的精神。唯有此种精神才会对自然、社会、他人、他心灵、他文明赋以爱心,才会使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在爱心的指导下得以落实和施行。当前和爱是转文明冲突为文明融合、转文明对抗为对话的有效方法。文明之间的冲突说到底是价值观的冲突。从冷战转变为后冷战,却发生了“9.11”恐怖事件。恐怖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无定形、无定规的战争,美国借口反恐和推行民主价值观而攻打伊拉克,从地面和政权存在形式来看,美国取得了某些胜利,但从精神价值观层面来看,美国的民主精神和价值观在与伊斯兰精神和价值观的较量中并未取得胜利,而是失败了。
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尽管有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种种的差分,但人类要求和平、幸福的愿望是共同的,人类所面临的冲突和危机是共同的。譬如沙尘暴可以跨洋过海,温室效应使气候变暖,其影响都是全球性的,人人均不可逃,这就是不同文明对话的共同基础。有了这共同的基础,不同文明间可以在相同、相似目标的追求下,获得一些最低限度的共识。尽管对获得的共识也各有自己的解释,但化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所提出的五大原理有其合理之处,可以为文明对话、世界和平和幸福提供一种理念,提供一种选择。世界只有充满了和爱,才是和谐、和乐的,若充满了仇恨、怨恶,末日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