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次课后反思
张亚丽 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崮山中学 264207
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这一专题,对于学惯了传统课文的学生来讲,应该是个很新鲜很有趣的话题。在授课之前,我想在这个非传统课堂知识的领域里,学生们一定有很多的想法想要表达。课前我竟有些迫不及待,想看到的将是怎样一堂充满了激情、充满了碰撞、充满了思想火花的课堂!
然而,实际的课堂却太安静了!课堂氛围的冷场,学生预习不到位,闭塞思路、知识匮乏,没有过多的交流,也就没有任何激情……我也像被泼了一盆冷水,不觉的冷了下来。
看似中规中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我却在学生们点头接受后的淡然目光里,不禁自问:这样有趣的课题,不该是这样的安静啊!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我做了什么?我究竟应该给学生些什么?
三维目标的确立,中规中矩,不可谓不对。因为它的确将学生的成果引向了语言与语文的结合处,对语文成绩的提升会有所帮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这样的探究课堂,真的是学生想要的么?
我在反思,为什么一定要规定思考的方向呢?就那么不相信、不放心?如果将任务大胆的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寻、自己思考,在课堂上交流碰撞,滋生出智慧的火花,拓展思维宽度……这样的课堂,一定“安静”不下来!
安静课堂中,被束缚了思维的学生,面对着期待已久的话题,憋着一肚子的想法不能表达,哪还会有再被点燃思考的热情呢?
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得到一课所得的知识成果,与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人生智慧相比,哪个更重要?
当我们在四十五分钟里忘乎所以的表演、满足于自我抒发欲望的时候,学生们安静的接受了你教的东西,你觉得你的课堂任务完成了,但实际上他们掌握的寥寥无几。如此往复,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现象!课堂上的学生看似很乖,拼命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他们努力的接受、学习,他们甚至很安然!想想自己以往的一些一样安静的课堂,我满心愧疚,更是一身冷汗。
“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人才?”钱学森先生的世纪之问,让所有的教育者们愧疚,更让我们深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百年前启超先生对于青少年的热切期望和鼓励还在耳边回响。这是少年的责任,更是对我们教师提出的要求。
前辈们的呼吁与重托,素质教育改革的现状,都在鞭策我们,当今社会,要培养的不应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和只会走独木桥的学子,更应该是能洞悉社会、适应发展幸福生活的孩子,是会思考有思想、充满智慧和激情的有志青年!
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呢?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博士的话说,应该是“鼓舞人心的”。
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他描述了“鼓舞人心”的课堂中可以观察到五种品质:
1.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
2.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
3.自主性——学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
4.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师,没有对抗和拒绝。
5.觉察——学生是机灵又富于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遭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适应周围人群的思想与情感。毫无疑问,这才是我们需要的课堂。
新课标的要求中,我们倡导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我们教师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多创设问题情景,多设计活动“游戏”,增加学生“讲话”和“搞小动作”的时间,让学生唱主角,自主参与学习过程,获得知识、发展思维,拥有积极的成功体验,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这种看上去不安静的课堂,其实并没有失去它内在的价值,由于学生学习的投入,学生可能发挥的更出色、学得更起劲、效果会更好。
探究课上,思考的不应该仅仅是语文;教育途中,探究的不仅仅是学科本身!“大语文”真的不能只是一种口头上的概念,德育也不应只局限于低浅素养的提升。
我们应该让境界更高一点,目光更长远一些,给学生的是一种思考,一种启迪,一个方向!
让我们放开束缚,给学生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他们自由翱翔于知识的海洋!
论文作者:张亚丽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7月总第27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0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学生们论文; 这是论文; 安静论文; 知识论文; 的是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7月总第27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