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产业“九五”规划回顾_kw论文

能源产业“九五”规划回顾_kw论文

能源工业“九五”回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源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以来,长期从事能源经济的科研工作。主持或参加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委托的能源规划与战略、能源(电力)政策方面科研课程及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40多个,提供了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受到赞誉或获奖。先后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化工百科全书(发电)》的编写工作,并出任《能源百科全书》的编委及能源经济分支副主编、撰稿人。多年来已在中央级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编著10余本,并接受新闻媒体专访,发表专家访谈录多篇。是我国早期《能源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探索者之一,其代表作有:《电力改革的探索》、《中国能源法体系建设》。活跃于国内外能源学术界,担当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兼能源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动力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秘书长等多职。是国际能源经济协会(LAEE)中国委员。

“九五”期间,我国能源领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实现了能源供需基本平衡,部分能源供应能力“过剩”,导致了买方市场的出现。在步入21世纪并开始实施“十五”计划的时候,回顾“九五”能源工业的发展十分必要。

1.能源供需状况缓解,买方市场出现。

90年代以来,体制转轨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增强,使我国的经济朝着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发展。由于宏观调控的成功实施,经济增长从“八五”后期逐年回落,能源供需形势也发生了急剧变化,出现了能源总量基本平衡、劣质能源过剩、优质能源供应不足的新特点。

1992年以后,我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国内能源生产的增长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年均增长率比能源消费低1.4个百分点,能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作用明显。为此国家对能源工业进行了一系列投资、价格体制的改革,市场因素导入,增强了能源供应的市场取向,使其迅速增加了生产供应能力。“八五”后期的1994年和1995年能源生产的增长速度分别超过了能源消费增长速度1.1和1.8个百分点。进入“九五”的第一年1996年,宏观调控发挥作用,国内生产总值从“八五”的高峰值1992年的14.2%,下降到9.6%,回落4.6个百分点,比上年低0.9个百分点;同时能源消费也从上年的6.9%(“八五”的高峰值)下降到5.9%;能源生产则从1995年的高峰增长速度8.7%急剧下降到仅增长2.8%。煤炭的库存增加,电力生产的增长也从“八五”每年9%以上降为7.3%,1998年更降至2.07%。能源生产能力的局部过剩已有显象。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减幅为8.8%,能源消费和生产出现了负增长(参见表1)。之后两年经济继续滑坡,能源消费和生产也随之减速,直到2000年经济回升,负增长的势头才有所减弱。

表1 “九五”GDP、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增长率(%)表

年份

1996

1997

1988 1999

GDP 9.6

8.8 7.8 7.1

能源生产2.8 -0.2-0.62 -11.3

能源消费5.9 -0.6-4.3-7.7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整理

据统计,1996年是迄今为止我国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总量最高的年份,分别达到13.89亿t、13.26亿t标准煤,1999年则减少了1.69亿t、2.26亿t,达到12.2亿t和11亿t。取得了经济较快发展、能源消费下降、供应宽松的效果,使能源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了基本平衡并略有“过剩”,一改能源制约经济发展的局面。这是“九五”时期能源工业的突出特征。

从资源短缺型的卖方市场向资源合理配置型的买方市场的转换,是伴随着体制的转变和供需状况变化而产生的。90年代能源工业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运营,以及市场机制的导入,竞争和资产的重组,使能源工业从国家独家办能源和垄断经营中逐步解脱出来,进入了市场,从而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拓宽了资金渠道,较快地提高了生产供应能力;另一方面,“九五”期间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经济增长方式逐步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相应减少了能源需求。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高耗能的产业、产品生产下降;企业为了生存和竞争,加强管理,节能降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加快了优质能源的利用,均起到了促进能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的作用。在能源供需基本平衡和供略大于需的情况下,1996年下半年开始到1997年实现了市场模式的明显转换,买方市场形成。一向紧俏的煤炭滞销,库存达2亿多t;电力销售疲软,直接影响了电力生产,1996年增长7.2%,1997年降为5.08%,1998年下降到仅增长2.07%,不少电网售电量下降,甚至负增长,迫使发电机组停产;一向热销的石油及其制品,也从1997年底开始,进入销路不畅的状态。面对买方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能源工业重新审视自己与市场的结合点,及时调整计划经济时期的盲目扩大生产能力和能源消费的政策,改进服务。煤炭工业执行了限产压库、关停小煤窑和经济效益差、含硫量高的矿井的政策,截至2000年底已关闭小煤窑4.73万处,减产3.48亿t,库存压到1.36亿t;电力工业积极开拓市场,取消不合理收费,整顿电价,改造农村电网和城市配电网;原油和成品油的价格加快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利用价格杠杆,调节市场供求。

2.在结构调整中发展。

“八五”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人均GDP,不仅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带动了用能结构向优质化发展,特别是实施经济——能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环境成本的内部化,提高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同时能源工业的市场化改革,摈弃了计划配置资源的利用能源方式,人们对开发利用成本较高的优质能源——油、气和电力,不仅具有了一定的支付能力,而且也能在市场的环境下去选购。国家从保护环境,实现人类生存需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适时地提出了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的政策和措施,加快优质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渐改善能源结构,特别是终端用能结构,促进向优质化方向的转变。在缺能的东南沿海地区,能源结构优质化的程度更高。1996~1999年间一次能源构成中煤、油、气、电的比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详见表2、表3)。煤炭的比重下降较快,已从75%左右降至68%,油、气、水电比重明显上升,原油的比重摆脱了数年徘徊竟提高了4个百分点。而在能源的终端结构中,用能优质化更为明显。煤炭已从1991年的65.3%下降到1998年底的52.3%,石油、天然气、电力则分别从18%、2.4%和9.53%提高到26.4%、2.5%和13.9%。终端用能结构的优质化,表明煤炭等劣质能源直接用于燃烧的数量减少,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从而起到了抑制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的作用。

表2 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表

年份能源生产总量 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

(万t标准煤) 原煤 原油 天然气 水电

1996132616 75.2 17.02.05.8

1997132410 74.1 17.32.16.5

1998124250 71.9 18.52.57.1

1999110000 68.2 20.93.17.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表3 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表

年份能源生产总量 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

(万t标准煤) 原煤 原油 天然气 水电

1996138948 74.7 18.0

1.85.5

1997138173 71.5 20.4

1.76.2

1998132214 69.6 21.5

2.26.7

1999122000 67.1 23.4

2.86.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九五”期间我国的能源工业,以市场为导向,对能源的开发生产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

①煤炭工业适应市场,实行总量控制和战略调整。在环境保护得到强化,宏观经济结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的大的经济背景下,“九五”期间煤炭工业生产经营陷入了十分严峻的局面。国内煤炭的消费量1997年为13.1亿t,1998年减为12亿t,1999年又进一步下降到11亿t,3年间减少2亿t,而且尚有近2亿t的库存。面对需求不旺和市场萎缩以及自身结构的不合理性,煤炭工业加大了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力度,采取应对措施,实行总量控制,主动限产压库,大刀阔斧地取缔非法经营的小煤窑,关闭布局不合理的煤矿,使煤炭产量从1996年的最高值13.97亿t,压产到2000年的9.98亿t,减少产量约4亿t。乡镇煤矿产量1999年与1997年相比减少2.53亿t,占总产量的比重从43.1%下降到30.4%;国有重点煤矿的产量虽有减少,但比重已从39.9%提高到49.1%。2000年煤炭产量9.98亿t,国内需求已显回升之势,出口也在扩大,仍保持了供需总量平衡。为了提高煤炭质量,满足用户的要求,煤炭工业努力提高原煤的入洗率,从1995年的15.61%升高到1999年的25.2%。

我国煤炭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生产效率低,加上政策因素,是亏损大户。在结构调整的同时,通过减人提效,关闭严重亏损、效益差、产品没市场的煤矿,减少亏损源,有效控制了国家补贴额度。为寻找煤炭的新的发展空间,加强煤炭洁净利用的研究,已经在煤炭液化生产石油产品的科研项目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即将进入商业性开发阶段。扩大煤炭的出口,几年来成效显著,1995~1998年间煤炭出口规模3000万t左右,1999年达到3858万t,已接近4000万t,2000年则突升至5505万t。

②加快油气勘探开发,扩大石油进口。“九五”期间,油气需求在能源结构的调整中显得格外旺盛。现代化工业建设,交通运输业突飞猛进地发展,人民生活舒适度的提高,加大了油气的消费量。但石油开采受到后备资源的制约,东部油田进入后期开发阶段后产量递减,西部油田尚未形成产量接替,开采原油量2000年仅为1.63亿t,满足不了国内2亿多t的需求。因此,从国外进口石油资源逐年增多,特别是原油的进口规模急剧扩大,继1993年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以后,1996年又成了原油的净进口国。据海关统计,2000年进口原油及成品油8832万t,出口1871万t,进出口相抵,当年净进口石油6961万t。其中原油就达7000多万t,比1999年增加3362万t,而原油产量仅增长267万t,预计当年石油消费量2.3亿t,近1/3依赖进口。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是中东和非洲,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比例约占57%。目前我国的原油加工量已突破2亿t。

天然气的开发生产在“九五”期间有了很大的发展。2000年产量达到277.26亿m[3],比1995年增加近100亿m[3],年均增加约25亿m[3],而“八五”时期每年仅增几亿立方米。主要因为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利用效率较高的能源。大量使用天然气,对改善环境、优化能源结构,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天然气作为民用燃料和交通工具的动力燃料,用以取代煤炭和成品油,在城市能源的供应系统中,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北京市引进陕西的天然气,2000年的利用量即达10亿m[3]。

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的引导,大大加快了油气的开放进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我国油气的主要勘探开发者,据初步统计,石油“九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24.4亿t,比“八五”增长18.4%,累积探明储量达到145亿t;天然气“九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9298 亿m[3],比“八五”增长72%,累积探明储量已达1.99万亿m[3]。国家为了开发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在20世纪末,“西气东输”工程批准立项。根据规划,该项工程西起新疆的轮南,途径7省市,铺设输气管道4200km,向长江三角洲输送天然气120亿m[3]。这是一项跨世纪的浩瀚工程。为解决东南沿海地区的能源资源短缺和改善环境,国家还批准在广东引进国外液化天然气(LNG),建设200万kW发电站,并向深圳、东莞、广州和佛山等城市输气。

②电力工业努力开拓市场,进行结构调整。电力工业“九五”期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全国发电装机跃上第三个1亿kW的新台阶,达到3.16亿kW,其中水电7710万kW,火电2.37亿kW,核电210万kW;发电量13556亿kW·h,其中水电2400亿kW·h,火电10920亿kW·h,核电164亿kW·h。5年间发电总装机年均增长7.5%,发电量年均增长6%,比“八五”时期的9.5%和10.1%有了较大的回落。由于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采取了集资办电发展电力工业的政策,又在90年代对电力工业进行了一系列投资、价格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拓宽了电力工业的融资渠道,发电装机的增加很快,已从“八五”的平均每年增加装机1500万kW,升高到“九五”的1976kW。但是1997年电力需求疲软,导致买方市场的出现,竟然有电卖不出,使电力工业经历了持续高速增长后的低迷。为此,采取改造城乡配电网、整顿电价、取消不合理的收费等促销手段,开拓电力市场,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电力需求在2000年又有了较大的增长,达到10.69%。

电力供需关系的缓解,为电力工业赢得了进行结构调整的时间。低效高耗的中低压火电机组约有3000多万kW,到2000年底已关闭小火电1000万kW;1998年实施了城市配电网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以解决长期以来重发轻供、送电能力不足、输电损耗大、影响电力销售的问题。至2000年底,上述两项投资已占全国电力工业“九五”期间累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的27%。

针对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合理,资源地远离消费地的特点,为在更大区域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充分发挥西部发电资源的优势,电力开发的又一重大工程——“西电东送”工程,开始实施。洪家渡水电站、程引子渡水电站等西南地区的7大水火电站、输电工程,被国家列为“西电东送”的首批项目,于2000年11月开工建设。“九五”国家还加强了核电建设,浙江秦山二、三期,江苏田湾和广东岭澳核电站,先后开工建设,总规模达到660万kW,标志我国的核电建设已步入小批量建设的新阶段。可再生能源发电也取得了较大突破,风力发电能力2000年已达到34.4万kW。国家为了进一步开发可再生能源,解决农村用电问题,先后由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负责启动了“光明工程”、“乘风计划”和“双加”工程,将对风电开发、提高国产化水平,起到推进作用。

3.节能工作成效显著。

节能与能源开发始终是解决我国能源供需平衡的两个重要方面,80年代提出的经济增长需要的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的方针,在“九五”计划的执行中仍然发挥着作用。“九五”末期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已由“八五”末期的3.97t标准煤,下降到2.77t标准煤,年均节能率为5.6%,5年间节约和少用能源约4亿t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炭1.8亿t、二氧化硫720万t。

节能量的取得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高耗能、低产值产业的比重下降,耗能少、附加值高的第三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浪费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小水泥、小火电、小炼油厂、小土焦、小煤窑被关停;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如火力发电的供电煤耗降低了4.1%,吨钢综合能耗下降了18.1%。国家经贸委第13个部门组织实施的“中国绿色工程”,在推广使用高效照明灯具,减少电力消耗上取得了成效。节能的法制化管理,通过《节能法》的颁布实施了,带动了一批配套法规的制订,有力地强化了体制转轨情况下的节能工作。

4.能源工业改革和立法有了新的进展。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能源工业以政企分开、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在煤、电、油三大行业中,按国家的统一部署在“九五”期间展开。改革的主要成果如下:

①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从国有大型企业中分离出来。石油石化企业实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组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及后来划入石化集团公司的中国新星石油公司;中央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全部下放地方;撤销电力工业部,组建国家电力公司。

②能源价格从政府定价,走向由市场定价。煤炭除发电用煤暂时保留略低于市场价外,其他煤炭在市场上出售,价格随行就市。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电力工业已经开始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电力体制改革的试点,新的价格形成机制正在探讨中。

“九五”期间能源立法进程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相继颁布实施,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促进能源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标签:;  ;  ;  ;  ;  ;  ;  ;  ;  ;  

能源产业“九五”规划回顾_kw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