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依存度的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依存度论文,中国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4]04-040323-0224
近年来,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趋重要,然而伴随着中国外贸的迅速增长,外贸依存度也显著提高。对此,国内外存在不同的见解,本文对中国外贸依存度快速提升的趋势及其基本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中可能高估的因素作定量分析和国际比较,在结构细化分析中揭示可能存在的经济风险。
一、中国名义外贸依存度快速提升的趋势及原因
1.中国名义外贸依存度快速提升的趋势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主要包括贸易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生产国际化等方面的内容。贸易国际化程度,一般用名义外贸依存度来表示。名义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地区)进出口总值占该国(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用于衡量该国(地区)经济的实现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其比重越高,贸易国际化程度则越高,也就意味着经济发展对外部经济和外部市场的依赖性越高。对外贸易分为出口和进口两部分,相应地名义外贸依存度又可再细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常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名义外贸依存度=一国(地区)商品进出口总值/该国(地区)GDP×100% (1)
名义出口依存度=一国(地区)商品出口总值/该国(地区)GDP×100%(2)
名义进口依存度=一国(地区)商品进口总值/该国(地区)GDP×100%(3)
图1 中国名义外贸及进出口依存度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2》、《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0-2001》、《中国海关统计月报2003年1-12》的数据计算得出。
名义外贸依存度指标虽不直接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工业化水平和产业优化程度,然而在表述通过外贸,特别是出口竞争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程度以及它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间的相关性等方面有其简明独到之处。
图1是1980-2003年中国名义外贸及进出口依存度变动的长期趋势图。从图中我们可看到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名义外贸及进出口依存度的演变特点。
中国名义外贸依存度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低位蛰伏期(1980-1983年)。此阶段为中国对外开放初期,中国外贸和出口依存度蛰伏在低位,例如1980年它们仅为12.6%、6%。第二阶段为缓慢攀升期(1984-1990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中国外贸依存度开始缓慢攀升,特别是国内紧缺资源和技术设备的大量进口,致使进口依存度持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第三阶段为稳步上升期(1991-2000年)。在此期间,中国出口主导型的外向型经济的基础逐步建立,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产业迅速崛起,出口的快速增长,使出口依存度的增速超越进口依存度,并推动外贸依存度稳步上升。即使在90年代中后期,受严重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外贸出口因国外需求下降而出现大幅滑坡,但外贸和出口依存度依然保持在高位,1999年分别达到34%、18.5%左右。第四阶段为快速增长期(2001年至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趋重要,进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都起到了日益明显的推动作用。伴随着中国外贸的迅速增长,名义外贸依存度显著提高,2003年达到60.05%。值得关注的是,此阶段中国的名义进出口依存度呈现出均衡上扬的态势。
2.中国名义外贸依存度快速提升的基本原因
首先,影响我国名义外贸依存度变动的重要因素是对外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由于我国大力推进对外开放,我国的对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中国外贸出口促进了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它充分发挥了我国现有的比较优势。中国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迅速缩短了与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差距,加快了本国工业现代化进程。
在短暂的20多年期间,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大为提高,迅速崛起为发展中的外贸大国,进出口商品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8512亿美元,增长了40多倍;中国外贸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也从1978年的1.5%,上升到2002年的4%左右;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大幅度提高,从1978年的第25位跃升为2002年的第5位。
这说明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我国经济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并正在更深、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
其次,中国宏观经济的诸多因素推升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的变动趋势是由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对速度、汇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趋势共同决定的。由于中国政府实施了较为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使中国在过去2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12.9%,比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3个百分点。
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对速度奠定了外贸依存度变动的基本趋势。
二、中国名义外贸依存度高估因素分析
从图1统计数据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存度已达到很高程度。随着我国名义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国内出现了由此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的担忧,也引发了中国名义外贸依存度是否高估的学术争论。
1.中国名义外贸依存度存在高估因素
研究我国的外贸依存度首先不能忽略加工贸易这个中国外贸的特殊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国际化分工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加工贸易得以快速发展。加工贸易通常指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贸易方式,即从国外进口原料或零部件,在国内进行加工装配,制成品出口到国外市场。自1979-2003年,中国加工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年均增速达26.9%,比同期外贸平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加工贸易已逐步取代一般贸易,成为中国外贸中占主体地位的贸易方式。1991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在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为42.4%,1996年所占比例首次超过50%,达到50.5%,以后连续多年所占比例都在50%以上,峰值为1998年的53.4%。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国际市场形势变化的影响,近两年来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幅虽有所放缓,但2003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仍高达4048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8%,其中加工贸易出口241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见图2)。
图2 加工贸易进出口与中国外贸进出口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2》、《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0-2001》、《中国海关统计月报;2003.1-2003.12》的数据计算得出。
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有许多不同之处,一般贸易的生产和加工要在国内完成,出口附加值较高,通常在50%以上,而加工贸易则存在重复计算,因此造成中国名义外贸依存度高估,相当程度上夸大了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2.GDP规模及GDP构成的差异
决定一国外贸依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GDP规模大小及GDP构成的差异。世界各国以CDP规模划分大小可粗略分成大国经济和小国经济两个层次。一般来说,小国经济的人口、疆域、资源等较少,通常采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因此受外部市场和外部资金的影响较大,其外贸依存度很高。如图3所示,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外贸依存度都很高,最为典型的是新加坡,1980年高达439%,此后虽有所下降,但2001年仍在324%。而大国经济也因其人口、疆域、资源拥有的多寡而呈现外贸依存度高低差异,如英国、法国、德国等经济规模较大,但国内资源有限的发达国家,其外贸依存度也较高,一般为60%左右。而诸如美国这样的大国,拥有比较广阔的国内市场,内需较大,其外贸依存度伴随贸易自由化的提升虽有所上升,但程度相对较低,1980年为20.69%,2000年也仅为26.2%。
图3 外贸依存度的国际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I2003。
注:美国为2000年数据。
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国内市场较大,外贸依存度显然低于小国经济,然而与美、日等大国经济相比,GDP规模尚小,外贸依存度是偏高的。如图3所示,2001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为49.24%,高于美国的26.2%(2000年),日本的20.26%。但与德国的68%,法国54.26%.英国的56.4%较为接近。
然而,以贸易占GDP计算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它没有考虑各国GDP结构的差异。一般而言,第三产业的可贸易程度较低,因此,GDP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外贸依存度可能越低。各国GDP结构差异明显,例如,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75%,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33%。如果不考虑各国GDP结构上的差异,直接比较各国的外贸依存度,就会包含不合理的成分。因此,在进行外贸依存度的国际比较时还要考虑各国GDP构成的差异、世界银行采用以商品贸易额与商品GDP的比值的方法来重新估量各国的外贸依存度。以此方法计算的数据如表1所示。
从重新计算的数据分析,原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无论经济大国还是经济小国,其外贸依存度都大幅提升,而第三产业相对落后的中国,其外贸依存度的上升则有限。2001年,中国以贸易占商品GDP比例计的外贸依存度仅为66.77%,略高于日本的68.92%(2000年),低于美国的68.06%,(2000年),但已明显地低于德国的160.54%,法国148.95%.英国的126.61%。
表1 贸易占商品GDP的比例单位:%
中国
美国
日本德国法国英国
韩国新加坡
泰国 马来西亚
1980年 22.5
42.62 61.691.28
84.25
92.12 113.66 522.29
93.58
149.8
1985年 33.24 36.06 57.24
53.55
98.06 105.56 120.03 749.69
88.27
149.4
1990年 46.32 44.44 44.36 106.17 101.61 102.55 102.74 891.29 132.23 232.27
1991年 23.81 45.54 42.15 108.09 101.88
97.38 100.1
826.29 130.94 255.92
1995年 63.99 54.65 46.08 107.21 109.58 117.45 109.23 854.77 150.79314
2000年 65.92 68.06 61.66 154.97 151.7
128.1
152.94 857.97 213.91 356.54
2001年 66.77- -160.54 148.95 126.61 152.61-
--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I2003。
以贸易占GDP与贸易占商品GDP的比例来计算一国的外贸依存度,决不是数字游戏。它们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差别。当第三产业在一国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时,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来源是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的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而不是商品进出口。因此,以贸易占GDP计的外贸依存度不会太高。美国、日本可为典型的例子。中国则与此相反,第三产业较为落后,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是第二产业,进出口则以劳动密集型和简单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因此,以贸易占GDP计的外贸依存度就会显得较高。
3.研究外贸依存度要考虑真实汇率的影响
世界银行曾采用以商品贸易额占购买力平价GDP的比重来计算中国的外贸依存度,结果表明,中国的开放程度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1997年中国为8.5%,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8.4%),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6.7%)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38.7%)。我们认为,研究外贸依存度固然要考虑汇率的影响,然而对人民币的真实汇率的判断,国内外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世界银行公布的人民币与美元的PPP转换因子为1.88(2001年),在目前的条件下,采用以此商品贸易额占购买力平价GDP的比重来计算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没有实际意义。而较为可行的方法之一是采取在现行汇率的水平上人民币升值10%的估算。我们以此判断计算的2003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54%,比以现行汇率计算的数值降低6个百分点。
三、对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思考
1.中国名义外贸依存度可能存在的经济风险
从上述的分析可知,尽管我国目前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已达到较高水平,但考虑到我国外贸方式中加工贸易规模的急剧扩大及GDP规模和GDP构成的差异,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高估,即便不考虑采取PPP计算方法,中国的实际外贸依存度也并非如人们在表象上所看到的那么高。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日趋加速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日趋重要,外部经济的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对我国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因而,认清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及实现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寻求趋利避害的对策是当务之急。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外贸依存度作更进一步的思考。
对外贸依存度的分析不仅可反映一国经济中的对外依存状态和发展趋势,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外贸依存度细化分析,对该国的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贸易地理方向等进行结构分析,揭示可能产生的风险。
(1)中国名义外贸依存度呈现加速且可能继续提升的现象,外部影响加大。
我们从图1可以清晰地看到2003年中国名义外贸依存度呈现加速现象,与2002年相比,急剧上升了11个百分点,达到60.32%的新高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效应逐步体现,促使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这是中国名义外贸依存度加速的主因。若此种增长势头得以延续的话,在人民币汇率不大幅升值的条件下,中国名义外贸依存度仍可能继续提升,2005年将达到70%以上。名义外贸依存度的快速提高,不一定意味着经济风险度的必然增加,还要看国际竞争力是否提升、国际环境如何。中国目前出口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即便是机电产品出口也多是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在国际竞争力未能有实质提高的状况下,过度地依赖数量的扩张将会带来更多的国际贸易摩擦和外部不确定性。近年来,中国业已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和国际技术壁垒重重制裁的最大受害国。
(2)中国战略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国家经济安全问题隐现。
2003年中国名义外贸依存度加速的另一原因是进口依存度的增长。进口依存度的增长原本无可厚非,但从进口结构分析中可知,随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等行业出现重复建设,国内经济对能源和矿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中国战略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致使国家经济安全问题隐现。
首先,中国对战略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增加。据国家统计局公报,2003年中国进口钢材3717万吨、氧化铝561万吨、铁矿砂及其精矿1481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1.8%、22.6%、32.9%。由于进口大量增加,国际初级产品市场已经形成了中国市场价格板块,价格不断上涨。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体储量不足,而且需求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脱节。需求量大的富铁矿、锰、铬、钾盐,铜、铝等大宗矿产储量不足。铁矿石自给率为80%左右,氧化铝为70%左右,铜精矿为40%左右,铬铁矿为40%左右,钾盐仅为6%。国内战略资源的不足,使中国对外部资源供给的依赖性突出。据估算,我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能够保证2010年需要的只有24种,能够保证2020年需要的只有6种;未来20年,中国铁供求缺口高达30亿吨,铜供求缺口5000-6000万吨,铝供求缺口1亿吨。矿产资源禀赋的劣势,使其无法满足中国大规模快速工业化的需求,中国对战略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增加。
其次,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问题越来越紧要。中国必须面对难以避免的两个情况:其一是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其二是受石油资源的约束需要大量进口石油满足国内需求。目前这些情况已有所表现,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我国石油进口大幅增加,2003年进口原油9112万吨,比2002年增长31.3%;成品油2824万吨,同比增长38.8%;石油对外依存度亦相应提高,从1995年的7.6%增加到目前的35%左右。到2020年,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亿吨,然而国内石油产量预计为1.8-2.0亿吨,届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接近60%,与目前美国58%的水平相当。中国石油供应的一大半将依赖国际资源,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及大国间利益角逐,将极大地影响到中国尔后的经济发展,石油安全乃至国家经济安全问题隐现。
(3)加工贸易对外资的依存度过高。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加工贸易中采用了大进大出的生产方式。如表2所示,2003年外商进料加工进、出口额在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中占比分别达到93.45、90.24%左右。可见,外资在中国加工贸易中已起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
表2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进出口统计
年份
外商加工贸易占全国加工
外商加工贸易 占全国加工贸易 外商加工贸易 占全国加工贸易
进出口总额 贸易比率% 出口总额
出口比率% 进口总额 进口比率%
来料进料来料 进料
来料进料 来料
进料
来料进料
来料 进料
加工加工加工 加工
加工加工 加工
加工
加工加工
加工 加工
1998 122.68 1051.7 24.24 85.89 72.23 619.58 23.5 84.02 50.45 432.12 25.39 88.73
1999 177.68 1094.44 29.95 87.43 103.78 641.61 29.01 85.43 73.9
452.83 31.37 90.42
2000 227.81 1429.89 37.3 88.36 131.28 840.97 31.93 87.12 96.51 588.92 34.49 91.19
2003 371.15 2849.16 39.72 91.52 210.5 1692.19 38.74 90.24 160.65 1156.97 41.07 93.4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1999-2002》、《中国海关统计月报;2002-2003》的数据计算得出。
外商对中国加工贸易的偏好是基于中国国内开放条件及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等多重考虑决定的。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和高科技革命兴起的推动下,世界经济结构再次出现调整。中国日益改善的投资环境,特别是丰富而低廉的劳力资源,使中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及产业内贸易的良好场所。跨国公司从全球经营战略着眼,把国际产业链条上的部分加工组装环节大规模移师中国,利用中国要素禀赋优势,在大进大出中获取利益。
虽然外商加工贸易对中国外贸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提升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有些加工贸易产品虽然技术水平较高,但核心技术尚未转移到中国,或掌握在外方手中,而绝大部分加工生产企业承接的加工贸易属于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值得关注的是,外商主导加工贸易的格局已产生了所谓的“贸易顺差的国际转移”现象。在加工贸易这个国际化生产、流通的过程中,中国只是从事其中部分低端的加工环节,庞大的出口及贸易顺差并不代表中国在贸易过程中获取了相应的贸易利益,但却易被他国利用,成为向中国施加贸易压力的砝码。同时目前中国加工贸易对外资依存度过高的情况也隐含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对于在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政治格局一旦有变的突发形势下,外商特别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企业快速撤资所可能造成的影响应有所考虑。
图4 中国对主要国家(地区)出口比重
2003年中国对主要国家出口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1999-2002》、《中国海关统计月报:2002-2003》的数据计算得出。
(4)对外贸易市场集中度过高。
目前,我国与世界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关系,但出口商品的地理方向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香港、欧盟、东盟、韩国等国(地区),对这些市场的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96%以上,其中对日、美、欧盟的出口更是占据我国出口的半壁江山,2003年高达62%,如图4所示。这清楚地表明中国出口商品对日、美、欧盟市场有很高的依赖程度。若将中国大陆出口到香港再由香港转口到美日欧的贸易额计上,依赖程度更高。由此可见,中国出口商品流向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如此集中的贸易流向需要双边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关系来维系。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中国威胁论”在个别国家不绝于耳。2004年3月9日美国国会“中美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表示,“美国政府必须明确无误地向中国发出这样的信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蜜月期已经结束了。”美国将对中国对美出口产品实施“特别保障措施”。(注: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3月13日经济观察报。)
2.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对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思考并不否认中国应从自身比较优势出发,充分参与国际分工,但在21世纪中国经济的和平崛起的进程中,我们应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去寻求更高的定位。
(1)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在以往的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中,侧重于数量的增长和名义外贸依存度的提升。但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阶段中,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要实现工业化,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考虑合理、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和市场来保持国内人口、就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国际比较可知,开放型经济大国在其经济崛起的初中期,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需求增加,其外贸依存度一般都会下降并保持在适度的安全水平。从中国经济21世纪和平崛起的国内外环境分析,不可能大量地获取外部资源。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和市场,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新战略的必然选择。从中长期看,为了今后稳定住或者适当降低中国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给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宏观政策的着眼点应该是,更积极地扩大内需、适当调整我国需求结构中的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的比重,促进国内的消费与投资。
出口依存度的增长应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有贡献,但过度追求则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中国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庞大,从长远看,扩大内需是有效之策。根据林德的代表性需求理论,一种工业晶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首先必须是一种在国内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也就是说,国内需求是一种产品形成比较优势的前提,所以扩大内需也可以成为促进出口的手段。只有采取内、外贸相结合、国内外市场相融合的平衡战略,才能保证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地发展,而此状况下的外贸依存度可能是较低且最适合的。
(2)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实施节能措施,实施石油安全战略。
中国经济在以往的高速增长中并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致使中国进口依存度的大幅提升。2003年,我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约合50亿吨,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我国单位GDP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因此,选择低能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是保持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稳定和降低中国名义外贸依存度的有效途径。2004年初国务院针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消耗行业已开始着手进行整治。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曾作过模型分析,如果采取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到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可以减少15%到27%。预计在2000-2020年期间,可累计节能10.4亿吨标准煤,价值9320亿元,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硫1880万吨、二氧化碳6.56万吨;单位GDP能耗将每年下降2.3%-3.7%。如此将有助于缓解国内战略资源的供需状况,有效地降低中国战略资源对外依存度。
为降低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中国正在实施石油安全战略,加紧对海外石油上游投资。2004年3月中石化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沙特王国石油部签署了天然气风险勘探开发协议。这是中国石油化工行业首次进入这个石油王国。目前,中石化、中石油已分别拥有14个、19个海外项目,大多是石油的勘探开采。同时,石油战略储备也已正式动工。正视石油安全正在成为中国国家经济的重要内容。
(3)重视加工贸易的转型。
从国家经济安全和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考虑,我们在合理利用外资的同时,要逐步改变加工贸易对外资依存度过高的问题。
首先要提高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发展中的主导权。
当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主体结构中国有和民营企业所占比例偏低,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赋予这类企业平等的竞争机会和地位,形成有利于企业利用机遇的政策和体制环境;要在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人员培训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技改和研发等环节的支持力度,增强自有品牌、自有技术产品的开发能力,逐步提高国有和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发展中的主导权。
其次必须进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中国应根据国内产业升级的需求,对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目录动态调整,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同时要以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为重点,完善吸引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引导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要增强国内配套能力,提高出口商品国产化率。同时要大力推动国内企业的加工贸易更多地进入先进制造技术和新兴制造业领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提高传统加工贸易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全面提高出口竞争力。
(4)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从世界上开放型经济大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GDP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贸易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加强政策协调和指导,加快服务贸易国际化进程,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特别是鼓励中国有优势的服务贸易出口,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标签:加工贸易论文; 对外贸易依存度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外贸培训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