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中间商:专业市场交易中介效应的理论解释_渠道销售论文

集聚型中间商:对专业市场交易中介效应的理论解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间商论文,效应论文,中介论文,理论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武汉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温州永嘉桥头纽扣市场等一批集贸型市场产生以来,我国专业市场至今已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史。它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而发展起来、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一种专业化交易制度安排,现已成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产品销售和展示的主要渠道之一。根据最新的《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10)》,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成交额超过亿元的专业市场4687个、市场摊位数299.48万个、营业面积23230.30万平方米、市场成交总额达57963.80亿。专业市场的区域分布重心仍以沿海发达地区为主,并以浙江、广东两省最为突出;结构分布呈明显的“金字塔形”,即国家级和外向型专业市场数量较少,面向国内的专业市场较多,区域型专业市场则是大多数,呈现出规模化、品牌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由于专业市场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突出,理论界对其进行了较多研究,相关成果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早期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专业市场萌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过程[1-2]。这类文献是有关“浙江模式”制度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在区域经济的内生动力、地方政府的兴商政策、农村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三重作用下,市场交易模式发生了蜕变,为专业市场的产生提供了外部制度条件和内部萌发动力。第二类是从业态竞合的视角分析了专业市场与物流体系、电子商务等的磨合与演化过程[3-4]。这类文献认为服务型物流网络功能的强弱,进而产品运输成本的高低是影响专业市场规模扩展的重要因素,这完全符合新经济地理学关于贸易成本与经济活动空间集聚分布相关性的分析。第三类主要研究了专业市场与区域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机理,且主要强调了前者对后者的带动和提升作用[5-6]。这类文献认为专业市场的存在能为区域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的产品销售平台,推动地区特色产业的兴起和本地化集聚;同时,只有通过不断的功能强化和管理提升,专业市场才能保持其作为区域性产品交易中心的市场地位,否则企业将自建产品销售渠道,抑或转而投向其他大型专业市场。

上述有关专业市场的三类研究成果伴随着专业市场自身的兴起、发展、演化过程而逐渐成为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揭示了专业市场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然而,现有成果缺乏基于大样本数据完成的经验分析。已有研究大多根据政府部门公布的、有关特定专业市场总体发展状况的数据进行案例分析,受数据类型的制约,所做的研究往往难以深入,结论的稳健性亦显不足。对此,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推进:一是借助中间商(Middlemen)理论分析工具,结合新经济地理学中的集聚理论,对专业市场如何降低批发商产品搜寻成本,提高交易活动的效率进行深入研究①。二是基于对浙江省绍兴市“中国轻纺城”市场经营户和当地相关企业所做的14000多份问卷调查,就专业市场是否提高批发商、生产商的配比(Matching)效率,降低双方的交易搜寻成本进行经验分析,以检验理论分析的合理性。三是着重关注在拥有专业市场的中间商经济中,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收益是否得到提升,其原因在于专业市场规模拓展的基础应当是能为区域内产销方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本文将为盲目建设专业市场和市场间同质化恶性竞争提供政策警示。

二、相关研究和评述

中间商理论的提出旨在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当市场为不完全(如存在不对称信息等)时,买家可以选择在市场中随机搜寻潜在交易对象,并承担以下两种风险:一是由寻找卖家并消耗相应时间而带来的机会成本;二是由无法确认卖家信息(如信用等级等)而带来的潜在交易风险。对卖家而言同样如此。这两种风险的存在为专业化中间商的出现提供了市场空间,它可以通过为买卖双方提供交易所需必要信息,来达到缩短交易时间和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对于买卖双方而言,通过与具有较好资质的中间商交易,可以规避由随机搜寻交易对象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但同时面临如何让渡部分利润的问题。因此,以买家为例,在完成一项交易之前面临两个选择:在分散型市场(Decentralized Market)中搜寻卖家并与之进行交易,在获取较高利润的同时承担相应的搜寻成本和潜在风险;抑或在集中型市场(Centralized Market)中与中间商进行交易,在减少相应成本和规避一定风险的同时让渡部分利润。

上述思想最先被Rubinstein和Wolinsky[9]进行了模型化,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的中介理论由此正式提出②。该模型包含三类代理人,即买家、卖家和中间商,并假设:(1)任意一对代理人之间的配比都为随机过程,且交易形式满足纳什议价;(2)买卖双方虽然可以直接进行交易,但是时间大于与中间商交易。第二项假设使得中间商拥有相对于普通买家和卖家的天然优势,进而使之在均衡时获取正利润成为可能。此后的研究可分为两类路径。第一类路径是将有关产品质量的私人信息引入模型,当买家无法区分产品质量时,卖家便面临着道德风险问题。Biglaise[11]给出了使中间商获得消除市场不对称信息激励的两大动因:一是由于中间商的购货数量大于普通买家,使之需要增强区分产品质量的内在能力;二是由于中间商承担的市场中介角色,使之与买家或卖家的交易并非一锤子买卖,因此必须重视自身市场声誉的持续性投资。Li[12]和Smith[13]认为,通过加强产品质量识别能力的投资,消除有关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可以直接催生中间商的市场空间,且在均衡时买家将通过支付高于直接与卖家交易的价格来向中间商购买产品。第二类路径是通过引入产品异质性和偏好差异性、实现中间商内生化等来丰富和发展Rubinstein和Wolinsky的模型。Johri和Leach[14]将由于中间商的存在而引致的益处划分为三种:一是中间商能为买家提供多样化的产品选择,以满足消费者差异化偏好;二是中间商的存在加快了产品销售速度,企业的生产规模也随之扩大;三是中间商拥有相对于普通卖家更大的存货规模,这避免了由于存货短缺可能导致的消费滞后现象。然而,更大的存货规模在增加潜在交易机会的同时也提高了仓储成本,Shevchenko[15]分析了在面对这一两难选择时中间商的均衡选择,实现了中间商存货规模的内生化。Watanabe[16]建了一个摩擦市场条件下的中间商内生模型。

然而,以上有关中间商的两类研究路径及其成果,未能考虑当中间商在市场中并非分散分布,而是集中分布时的情形。而此时集聚型中间商对降低搜寻成本和提高交易效率的作用可能被进一步强化,部分两难问题可能被淡化,而它们相互之间的空间竞争可能更为激烈。在对专业市场的长期研究中,我们发现以上问题均存在。本文拟在已有中间商理论基础上,以专业市场为现实载体,分析当分散型市场中介实现空间集聚时,在消除市场不完全性、降低交易搜寻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等方面的强化作用;同时,利用针对浙江省绍兴市中国轻纺城市场商户和当地企业所作的万余份调查问卷,经验分析专业市场对降低批发商购货成本、带动本地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三、计量分析

专业市场在提高买卖双方的配比效率,降低市场交易搜寻成本等方面的作用与主流经济学中的中间商理论较为契合,其原因是二者的本质均为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自身的存在加快了交易的配比速率,降低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专业市场中的经营商户和其他零售商、批发商、中间商等市场中介一样,都处于产品交易两个端点之间、持续发挥着促进交易完成的中间人角色。同时,二者又有所不同。主流中间商理论将市场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存在交易中间商的分散型市场,一类是包含中间商的集中型市场。中间商的存在使得原本只能通过随机配比完成的产品交易,可以依托中间商所搜集的信息来实现;然而,这只实现了市场交易信息的集中,而专业市场的存在则将此向前推进了一步,即实现了原本已经集中了的信息,由于中间商的空间集聚而更为集中,从而使空间信息密度大为提高。

基于2009年3月、5月对浙江省绍兴市中国轻纺城市场商户和当地相关企业进行的两次、总计万余份的问卷调查,本部分将对集聚型中间商的现实载体,即专业市场的存在是否以及如何降低生产商、批发商的交易搜寻成本,进而影响二者购销渠道选择和空间分布进行数量分析③。

(一)数据与变量

针对中国轻纺城市场商户和当地纺织企业设计了两套互补型问卷,涉及批发、零售、自销、批发兼零售等四种商户类型,以及纺织原料、织造、染整、纺织面料、服装、服饰、家纺等七种企业类型。同时,根据各自纺织产业的不同特点和规模大小,对绍兴市下辖六个县(市、区)投放了数量不等的调查问卷。两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4262份。问卷调查针对轻纺城商户和当地纺织企业分别设计了26个和38个问题,其中各有8个、7个与本文主题相关(相关变量的具体定义及说明见表1),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结合当地纺织企业的实际情况,所设计的问题基本不涉及企业生产技术、商业机密、个人收入等敏感性项目。(2)问题设计坚持了客观陈述和主观判断相结合的原则,这使得问卷调查结果既能反映调查对象的现实状况,又能掌握其对特定问题的直观评价。以上两点都为计量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的样本数据。(3)问卷调查涉及的部门、行业、地区较为广泛且调查规模较大,基本反映了绍兴“中国轻纺城”市场入驻商户和相关企业的整体状况。

针对以上变量定义,需要指出的是:(1)生产商的产品销售渠道变量(CHA)是衡量本文理论分析指出的——专业市场是否对区域相关企业发挥应有作用的主要变量之一。选择专业市场作为产品销售渠道的企业比重越高,则表示市场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方面的作用越大;反之选择其他销售渠道,如自有销售网络、境内外代理商、电子商务等的企业所占比重越大,则表示专业市场难以为区域内相关企业提供实质性服务。(2)生产商对专业市场信息(INFP)和物流(LOGP)服务的评价是衡量其是否将市场作为主要产品销售渠道的主要影响因素。与选取代表信息和物流服务的特定指标并计算其具体数值的做法相比,此方法更能直接反映生产商对这两个变量的直接评价,进而分析与其是否选择市场作为主要销售渠道的数量关系。同时,针对可能存在的行业属性、企业品牌对生产商销售主渠道选择行为的影响,我们引入行业(SEC)、品牌(BRA)等作为控制变量。(3)从另一角度测度专业市场空间影响范围的主要变量,即利用专业市场作为产品批发渠道的批发商空间分布范围变量(SCO),用以分析专业市场对批发商的重要作用。若以专业市场作为产品购销渠道的批发商比重越高、空间分布范围越广,则表示市场空间辐射范围和影响力越大。(4)与生产商的样本数据相同,批发商样本数据中也设置了信息服务(INFW)和物流服务(LOGW)两个变量,用以分析专业市场的这两类重要服务与批发商选择其作为产品采购渠道之间的数量关系。

表2列示了生产商和批发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见多数变量统计值的均值标准误差较小,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的平均差异程度较小,样本数据较好地反映了总体数据的基本特征。

(二)计量结果与分析

生产商Pearson相关系数表明:生产商产品销售渠道(CHA)与其产品销售情况(SALEP)、信息服务(INFP)、品牌拥有(BRA)三个变量正相关,与物流服务(LOGP)、所属行业(SEC)、研发投入(R&D)三个变量负相关,但负相关关系并不显著。批发商Pearson相关系数表明:批发商产品销售范围(SCO)与销售情况(SALEW)、信息服务(INFW)、配套服务(SER)、产品质量(QUA)正相关且较为显著,与物流服务(LOGW)、销售类型(CAT)负相关亦较为显著。

Logistic回归分析是基于极大似然估计法、研究因变量为二分类或多分类观测结果与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回归分析方法,可以直接预测因变量相对于某一事件的发生概率。针对本文所依据的问卷调查特点,该方法是研究不同变量对生产商不同产品销售渠道、批发商不同空间分布范围影响关系的有效数量分析方法。将生产商六个产品销售渠道和批发商六个分布范围,分别赋值1至6。因此,利用Logistic方法预测生产商产品销售渠道选择行为和批发商空间分布的回归模型可表示为:Logit(p)=其中为常数项,为回归系数,为解释变量。模型左边为事件发生概率的自然对数值,回归系数检验采用Wald统计值,该值越大则对应解释变量的解释力越强。在本文研究对象中,p为生产商不同销售渠道或批发商不同空间范围的分布概率,为对应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

表3给出了生产商样本数据的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91.075(p<0.01),回归模型具有显著性;拟合优度较好(p<0.01);似然比检验表明,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因此,由表3可得以下回归预测方程:

Logit[p(CHA=1)]=3.600-0555SALEP+0.216INFP+0.002LOGP-0.1 08SEC-0.765BRA+0.280R&D

Logit[p(CHA=2)]6.108-0.468SALEP-0.251INFP-0.125LOGP-0.228SEC-1.908BRA+0.362R&D

Logit[p(CHA=5)]=2275-0.727SALEP-0.754INFP-0.274LOGP+0.084SEC-0.509BRA+0.387R&D

由以上3式和其他回归结果可知,生产商产品销售渠道变量(CHA)与其产品销售情况(SALEP)、品牌拥有情况(BRA)负相关,与研发投入比重(R&D)正相关。需要着重关注的专业市场相关信息服务(INFP)和物流服务(LOGP)两个变量与生产商产品销售渠道变量关系存在差异,具体有以下两点:

(1)生产商销售渠道与专业市场信息服务的关系。回归结果显示,生产商选择本地专业市场作为主要产品销售渠道的行为与市场信息服务正相关,即市场信息服务功能越完善,生产商选择专业市场作为销售主渠道的激励越强;其选择自建渠道和电子商务作为主要产品销售渠道的行为与市场信息服务负相关,即市场信息服务功能越完善,生产商选择这两类渠道的激励越弱。这和专业市场与相关企业互动发展的典型事实较为契合。在专业市场发展的早期,它是区域相关企业产品销售的重要平台,也成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如温州乐清柳市低压电器市场、桥头纽扣市场等)。然而,随着企业规模逐步壮大,对产品销售渠道在形式、内容上的要求不断提高,有的专业市场由于固守原有展销模式,使得对更大范围市场需求信息的俘获能力减弱而逐渐被淘汰,企业转而自行搭建销售网络,并借助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模式加快产品销售;有的则通过改善内部管理、创新运营模式、推出新型功能等措施,使市场既是产品交易的集聚区,更是交易信息的空间汇集区,从而巩固其作为相关企业产品销售主渠道的市场地位。

(2)生产商销售渠道与专业市场物流服务的关系。回归结果表明,生产商选择本地专业市场作为主要产品销售渠道的行为与市场物流服务正相关,即市场信息服务功能越完善,其选择市场作为销售主渠道的概率越高;其选择自建渠道和电子商务作为主要产品销售渠道的行为与市场物流服务负相关,即市场信息物流服务越完善,生产商选择这两类渠道的激励越弱。此结果与理论分析较为吻合,并与信息服务变量的情形具有类似的内在逻辑,即当市场相关功能越健全,生产商选择其作为销售主渠道的概率越高,选择其他渠道的概率相对越低。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后两种销售渠道变量与市场物流服务变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并非意味着这两种产品销售方式不涉及物流环节,而与市场物流服务不甚相关。这主要由两方面因素造成:一是不论选择自建网络,抑或电子商务,甚至境内外代理商作为产品销售渠道,生产商出于成本最小化、提高契约议价能力等考虑,必定会建立较为稳定的物流外包服务关系;二是市场物流服务所具有的相对排他性,即作为市场相关主体的生产商可以低成本获取其物流服务。

表4列示了批发商样本数据的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拟合优度较好(p<0.01),伪统计量均大于0.4;似然比检验表明,各解释变量及常数项回归系数均有显著性意义。因此,由表4可得如下回归预测方程:

Logit[p(SCO=1)]=-0.007-1.323SALEW+0.174INFW+0.940LOGW+1.918CAT+0.207QUA

Logit[p(SCO=6)]=2.195-3.522SALEW+0.546INFW+0.969LOGW+1.301CAT+0.813QUA

由上述2式及其他回归结果可知:批发商分布范围变量(SCO)与市场信息服务(INFW)、物流服务(LOGW)正相关,与销售情况(SALEW)、配套服务(SER)负相关。需要指出的是,对流动的批发商进行问卷调查的难度极大,本文采用对市场经营户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依据在于任何交易均涉及买卖两个方面,市场经营户产品销售目标市场分布,即为前来市场采购商品的批发商的空间分布。批发商地区分布越广泛,则市场空间辐射能力越强。由此可得以下两点:

(1)批发商空间分布范围与专业市场信息服务的关系。由表4可知,无论批发商空间分布范围如何,其与市场信息服务变量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当批发商为本地客户时,虽然与信息服务变量仍为正相关,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当批发商来自更广空间范围时,相关回归系数较为显著。这表明,本地批发商在空间上与专业市场临近,需求信息获取较为便捷,市场信息服务的依赖度相对弱化;而其他地区批发商由于与市场空间距离更大,获取信息服务的成本和难度增加,因而对市场网络设施及信息提供的依赖更强。这也是专业市场向高端攀升的应有之义,即摆脱原有运营模式的束缚,推出更多创新型功能,使自身不仅成为产品交易的低成本平台,也是相关市场主体获取供求信息的便捷渠道。

(2)批发商空间分布范围与专业市场物流服务的关系。由表4列示的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水平可知,二者呈现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市场物流服务越完善,则批发商空间分布范围越广,市场空间辐射能力越强。这一结果与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议题之一,即运输成本和产业集聚度的关系紧密相关。专业市场相关物流体系的完善,不仅为产业区域集聚提供了可能,也为延伸市场销售范围提供了保证。

上述两点均强化了陆立军等[6]有关专业市场具有贸易空间集聚和拓展效应的理论分析,即当区域内消费者需求尚处于低水平时,通过实现更大空间范围内市场需求在本地的空间集聚,专业市场可以催生和推动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是对新经济地理学有关市场潜力(一般以工资水平表示)和产业集聚关系论述的一种推进。该理论认为,当存在显著运输成本情况下,需求带动生产的逻辑意味着只有当区域内消费者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相关产业在本地的集聚才会成为可能。而专业市场的发展轨迹却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反例。

我们还在上述回归结果的基础上,分别添加地域和行业虚拟变量以进行稳健性检验。在采购商分析样本中加入地区虚拟变量以控制在客商层面上未观测因素的影响。客商空间分布的不同会使其在进入双边市场的成本上呈现差异性,是影响其是否进入实体市场采购商品的重要因素。基于对客商的问卷调查,我们构建了表征其空间分布情况的地区虚拟变量。结果印证了主要自变量的稳健性,即产品质量、经营环境、电子商务、客商数量、产品技术、物流服务和前期投入对采购商购买行为受专业市场的影响不会因其他因素的加入而发生明显变化。在经营户分析样本中加入地区和行业两个虚拟变量以控制在经营户个体层面上无法观测因素的影响。经营户对专业市场的依赖性可能会因其在销售目标区域和所属行业上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特别地,在国际贸易中不同出口市场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存在差异,且出口行为本身也将引致一定成本,单一企业可能无法承担相应的风险,因而会借助于双边平台来实现中间协调型交易。虚拟变量加入后主要自变量回归系数未发生明显变化。

四、结论与建议

专业市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现实载体,在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分布较多,其本质是加速市场需求信息的空间集聚,推动本地相关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具有显著的交易中介效应。然而这一动力机制效应的发挥还有赖于市场能否为相关利益主体提供高效服务,如物流和信息服务等。本文利用中间商理论分析工具,结合新经济地理学集聚理论,基于对全球最大的纺织专业市场——绍兴中国轻纺城经营户和相关企业的万余份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专业市场是否以及如何为生产商和批发商提供相应服务,发挥市场交易中间人的应有作用。理论和计量分析表明,通过降低交易双方搜寻成本,提高交易配比效率,专业市场有效发挥着交易中间人的作用;生产商选择专业市场作为产品销售主渠道的行为、批发商空间分布广度与市场相关信息、物流等服务完善程度正相关,即市场配套服务完善程度越高,生产商选择市场作为销售主渠道的激励越大,批发商空间分布范围越广,市场空间辐射和交易促进能力越强。

上述研究结论具有以下两点政策启示:一是加强以大型专业市场为中心节点的物流配套体系建设。问卷调查表明,三分之一以上的本地生产商将中国轻纺城作为主要产品销售渠道。政府部门应加强以大型专业市场为核心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切实降低区域产品运输成本,构筑产业成本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这在当前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原材料和用工成本不断攀升的严峻形势下尤显必要。同时,物流体系的完善还可拓展专业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二是强化专业市场的信息服务功能,实现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融合发展。要素空间集聚在赋予相关利益主体以外部性优势的同时,也会引致较为明显的拥挤成本。这表明完全以实体市场作为供求信息汇集中心既不符合区域土地资源要素禀赋实际,也忽视了信息的低成本可传递性。因此,改善信息服务等配套功能将为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辐射范围发挥重要作用,真正实现大型专业市场的“买全球货、卖全球货”,以专业市场为基础促进国际贸易业务开展。

当前专业市场行业结构由于两重因素而发生了变化:一是其他同类市场不断兴起形成行业内竞争。鉴于专业市场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各地兴办大型专业市场之势方兴未艾,同质化竞争趋势日益显现。二是其他商品流通业态不断涌现,形成行业间竞争压力。电子商务等新兴流通业态的蓬勃发展,以其低廉的成本、丰富的信息等优势,对传统专业市场原有运营模式构成了极大挑战。以上两点需要从空间竞争、业态竞合等角度提供具有预见性的理论解释,也将成为今后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①有关中间商理论(Middlemen)较为全面的总结,可参见Spulber[7-8]。Spulber认为,中间商理论是关于市场机制的一个基本理论,回答了市场机制如何运行、产销决策如何作出、价格出清如何完成等重要问题,是对新古典经济学有关市场机制自动运行的自我完善。

②Smith[10]较为全面总结了有关市场中介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分析了当存在市场摩擦(Frictional Market)时,各类具有中介性质的制度和组织安排如何消除交易活动中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机会主义等。

③浙江省绍兴中国轻纺城是全球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年成交额从1988年的0.76亿元跃升到2010年的793.66亿元,同比增12.1%;2011年一季度成交额为208.4亿元,同比增10.8%,已连续18年居全国纺织专业批发市场第一位,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及其相关企业是研究集聚型中间商市场功能的一个极好的现实样本。

标签:;  ;  ;  ;  ;  ;  ;  ;  ;  ;  ;  ;  ;  

集中中间商:专业市场交易中介效应的理论解释_渠道销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