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非的文人作家观_散文论文

林非的文人作家观_散文论文

学者兼作家的林非散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者论文,作家论文,林非散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理论家兼作家型的“两栖”文学名家是不乏其人的,诸如鲁迅、郭沫若、朱自清、闻一多、茅盾、臧克家、何其芳、陈荒煤、王蒙等,然而更多的情况是有人宜于成为多有建树的理论家,有人宜于成为作品等身的作家,二者很难兼而有之。而林非先生可以说是这“两栖”人物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以其学术理论专著《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鲁迅与中国文化》、《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散文论》、《散文的使命》、《治学沉思录》、《文学研究入门》、《散文新论》等和文学作品集《访美归来》、《林非散文选》、《林非游记选》、《令人神往》、《中外文化名人印象记》、《读书心态录》、《鲁迅传》、《离别》等已经出版的20余部著作,充分体现了他“学者兼作家”型的“两栖”文学家的杰出身份,成为享誉当代中外文坛的名人,被敬仰、崇拜他的莘莘学子们誉之为“林非现象”。当他在学术理论研究园地里耕耘时,他是一位博学多识、深邃睿智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当他纵马驰骋于散文艺术创作天地时,他又是一位才华横溢、激情满怀的作家。

林非是一位深受中国古代文化陶冶和现代革命思想与文化精华滋养的学者与作家,他的成长道路并不是始终洒满了五彩缤纷的锦练和鲜花。1931年他出生于长江下游的江苏省海门县的一个临近大海的小城镇,在整个旧中国的苦难氛围中,他的家庭也同时趋于衰落。少年时,他经历了日本侵华随父母逃亡客住的苦难。母亲的聪颖、贤淑、多才和家庭生活苦闷凄伤的不幸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在逃匿生活的刺激和重压下,他度过了沉闷和苦恼的少年时代。1947年夏天,在国民党政权日益腐败和彻底崩溃的前夕,16岁的林非在母亲的抗争和护爱下,背起行囊,告别了古老而闭塞的故乡,来到上海就读于一所高级中学。两年后的1949年2月,他又辗转去了解放区的盐城华中大学学习, 经过三个月废寝忘食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之后,他毅然弃学投奔革命队伍,参加到解放战争渡江战役的行军队伍中,辗转到达苏州,从事宣传发动青年和治安缉盗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在调派大批干部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高潮中,他又进入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系读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研究和刊物编辑工作。林非这时正值青春年华、风华正茂之时,然而突然而来的长达10年的“文革”浩劫,又使他颠沛流离,远徙他乡,进“五七干校”,过着荒原放牛、野田劳作的困顿生活。“文革”结束后,他才得以在清明景和的气氛中发奋治学,著书立说,从此过着讲学、培养研究生、写作、思考、交游的安定生活。

尽管林非青少年时期走的是一条求索、奋进、困顿的坎坷之路,但这对他来说又是一条充实、深沉、丰盈和幸运的人生之路。几十年来,他始终是一个孜孜不倦、博闻强记、勤奋思考、耽于博学的“读书迷”。少年时,为逃避生活的刺激和苦恼,他常常躲在自己家里阅读那些已保存得“破旧不堪的《古文观止》”(注:林非:《我的散文历程》,《文学评论家》,1991年第5期。),从“《左传》、 《国策》和《史记》开始,直至唐、宋、明、清的不少佳篇”,“从《三国演义》到鲁迅的《呐喊》,他都读得如醉如痴”(注:林非:《我的散文历程》,《文学评论家》,1991年第5期。)。青年时代, 在复旦大学国文系读书时,他更是嗜书成瘾,广泛涉猎,从《诗经》和《楚辞》读到赵树理的小说,从《伊利亚特》读到聂鲁达的诗篇(注:林非:《读书记历》,见《离别》,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从《诗品》和《文心雕龙》读到周扬的论文,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读到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注:林非:《读书记历》,见《离别》,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读起,一直读到康德和黑格尔、尼采和柏格森、马克思和列宁”(注:林非:《读书记历》,见《离别》,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读过“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民约论》”(注:林非:《读书记历》,见《离别》,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等,他“几乎每天都夜以继日地读书、写笔记和思索有关的疑难问题”(注:林非:《读书记历》,见《离别》,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复旦大学就读期间,成为他第一个“读书破万卷”的时期,人类灿烂文化的宝库,打开了他的眼界,启迪了他的心灵,唤醒了他深藏在内心中的审美情趣,也奠定了他毕生的治学道路。在文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和编辑工作后,为了摸索文学论文的写作规律,他“曾浏览过《二十四史》,翻阅了大量关于音乐、绘画、美学和哲学方面的书籍,写下了不少读书笔记”(注:林非:《治学沉思录·前言》,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在“大跃进”之后的困难时期,饥肠辘辘的林非依旧以充沛的精力,“专心致志地从读书中获得难以形容的欢乐”(注:林非:《读书记历》,见《离别》,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成为他第二个“读书破万卷”的时期。(林非自称这段艰难困苦的读书生涯为“奇异的旅程”)这时期他先后研读了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从这三部典籍中,他具体地把握了中国古代的种种典章、制度和文献材料,这又为他从事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革”后的新时期,林非在潜心著书立说的同时,仍然有计划地涉猎很多书籍,如重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和《梦的解析》,思考和分析着西方现代主义文艺创作突出内心世界的理性向背问题;阅读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和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思索着西方社会究竟应该走向何方、东方文明应该如何发展等问题。林非读过的古今中外的书籍,可谓车量斗数,使他成为学富五车的博学之士。他曾深有体会地说:“通过读书和思考,多少懂得一些宇宙和人世的奥秘,这样就能够达到明察和高旷的精神境界。”(注:林非:《治学沉思录·后记》。)“治学应该像建造埃及金字塔,知识的塔越宽阔,学术成就的塔尖就越是巍峨和坚固”(注:林非:《治学沉思录·前言》,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文革”结束后,我国正处在百废待兴、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已满45岁的林非正值年富力强之时,在经过博学深思的丰厚文化积淀之后,他以充沛旺盛的精力,夜以继日地进行文学研究。前后几年时间,他连续写成和出版了诸如《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鲁迅小说论稿》、《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 《治学沉思录》等8部学术著作,一跃而成为蜚声中外文坛的学者。

林非始终是谦虚、和善而又充满活力的,他的人格魅力总是吸引着众多的朋友和学生。人们说,他“像浩瀚无垠的大海,是那么平静、深沉,海底却跃动着热烈的激流,盛开着绚丽的繁花;像和煦轻盈的春风,是那么舒徐、柔和,却催生着绿的山野和新的希望,给人以汩汩不息的暖意……他为人真挚和至诚,无论是旧友与新知,他都能坦诚相见,真心与付,没有半点虚假和造作……他具有睿智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他那成熟的激情和丰富的内心,都是以深沉的思考为支撑点的……他总是像一个智者一样,始终在思索整个世界和自己的民族;而广阔和深邃的思考又常常使他获得最深刻意义上的高度自由,为促进自己民族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作出着奉献”(注:《林非及其〈西游记和东游记〉读后》,见傅德岷《散文创作与审美》,花城出版社,1990年出版。)。这就是人们心目中的林非——留给文学界的是一个学识渊博、思想深邃、眼光睿智的学者形象。

然而,林非又是一位始终钟情于散文创作的才情横溢的作家。他曾在《读书纪历》中说:“我读过的书实在是多得数不清了,这大致可以区分为逻辑性和理智型的,以及形象性和情感型的两种。这两种类型的文字,我都喜爱阅读,也都分别受到了影响。在我毕生撰写的好几百万文字中,大致也都属于这两个方面。如果仔细地比较起来,我也许更喜爱形象性和情感型的文字,这也就是为什么最近几年以来,我更多地撰写这方面文字的缘故。”由此可见,林非在长期的鲁迅研究方面取得卓著成绩的同时,始终专注于现代散文理论研究和散文创作,是有其内在性格和审美情趣的缘由的。在他几十年的阅读生涯中,几乎是偏爱地涉猎了从古至今的许多散文佳篇,并将视野进一步拓展到外国的随笔和小品,“只要是译成中文的篇章”,他“几乎都找来读个遍”。他对散文浓郁的爱好,自然影响了他毕生的学术研究与创作,林非说:“正是这些作品叙述的韵味与气势,抒情的内涵与波纹,议论的深度与方式,促使我选择了奔向文学的道路,我尝试过撰写诗歌和散文,也写出了大量文学批评和研究的文字,而且最终又归结到思考散文的本性和潜心于小品与随笔的写作。”(注:林非:《我的散文历程》,《文学评论家》,1991年第5期。)在他看来,运用散文这种文学样式, 可以写尽奔腾的情怀、深沉的内心感受和无穷的人生感喟。经过“文革”之后的充分反思,他牢固地树立起这样一种创作信念:“文学艺术必须矗立于客观的真实和主观的真诚这两座基石上面。”(注:林非:《我的散文历程》,《文学评论家》,1991年第5期。)从这样的思想观念出发, 他找到了感情的突破口,勃发了撰写散文的激情。1981年8月, 在他应邀去美国参加“鲁迅及其遗产”学术讨论会后,一下子创作出十多篇散文,抒发对这个遥远异邦的印象与感受,表达对人类命运与前途的深入思考。1986年至1991年,在他两度去日本讲学和两次赴韩国出席学术研讨会之后,又创作了几十篇散文,结集为《访美归来》、《西游记和东游记》两本集子,既记叙了美国、日本的风土人情和自己获得的林林总总的印象与感受,又表达了对西方与东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深沉思索,并由此提出了中国和整个世界人类命运究竟应走向何方等一连串深深触动人心的时代社会问题。他的散文负载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刚一出版,就被举世所关注。后来的十年间,他利用到各地讲学和参加学术研讨会之机,在国内许多地方进行漫游、考察和访问,足及天下,创作日丰,先后写出了长长短短几百篇游记散文,结为10多部散文集问世。这些散文篇章,既有领略美丽自然风光后发自内心激情的吟咏,又有渗透在繁复的世态风俗背后的心灵感受,他总是饱含现代意识去审视和思索着自己感知到的人文景观。此外,林非在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中,还创作了许多回忆往事的散文和中外文人印象记,曾结集为《令人神往》、《中外文化名人印象记》、《离别》等散文集出版发行。这些散文蕴蓄着十分浓郁的亲情和友情,讴歌了真、善、美的情怀,在与读者朋友进行心灵交流与对话中,抒发了殊多的人生感喟,饱孕着生活的哲理。这时的林非在学者形象中又深深地叠印上作家的印记,他又以才情横溢、意蕴丰厚的散文家形象载誉中外文坛。人们说,读林非的散文,“深深地被它内蕴的质美与激情所折服”,“宁愿把他五彩的散文世界比做一个艺术的魔方,每次欣赏它,总有一些新的启迪:或是审美的愉悦、或是情感的陶冶、或是历史的顿悟、或是生命的净化”(注:吴秀亮:《谈林非散文的文化意蕴》,《河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事实正是如此,从林非散文中飘溢出的丝丝缕缕的文化情韵和深邃思考的哲理意蕴,是非常独特美妙的,使他赢得了才情横溢的散文家之美称;他那散文笔端凝聚的学者气质与文化人格的艺术精灵、深沉思索与哲理寻觅的思想意蕴,充分显示了他作为学者兼作家的博大的文化胸襟。深邃博大、才情横溢的林非及其散文,无疑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

标签:;  ;  ;  ;  ;  ;  ;  

林非的文人作家观_散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