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协调研究论文_代志腾

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协调研究论文_代志腾

光大银行阜阳分行 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服务)供给、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因此应充分发挥金融业的资金融通功能和优势,使其成为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城乡差距较大的二元经济特征,导致资金更易流向大中型城市,农村区域和小城镇金融支持的缺失与落后对中国城镇化进程、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严重制约。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当务之急。金融部门在推动城镇化建设中,应以推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为载体,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品质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关键词: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金融支持改革

1金融支持城镇化发展的机制分析

金融体系的有效运行,对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市发展,实现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金融发展理论,金融体系最主要的功能是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便利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在资本积累方面,金融体系通过动员储蓄,提高储蓄被转化为投资的比例,将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项目或者产业上。至于创新渠道,则是通过审查、提供资金以促进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增长。金融支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继而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的。

1.1金融体系为城镇化和工业化提供规避、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手段和渠道。城镇化和工业化需要大量的长期资金的投入,投资伴随着风险。在流动性风险约束下,投资者往往偏好于短期项目。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创造功能在于为投资者迅速变现投资项目提供了便利,有利于长期资本形成和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

1.2金融体系通过金融中介发挥信息优势,降低信息成本,提供信息处理功能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金融中介具有信息生产的优势,能通过判定并提供资金给那些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中最具前途和效率的项目和产品,进而有利于城镇化建设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区域资源优势的发挥。

1.3动员储蓄,为城镇化和工业化提供融资。金融体系确保了城市经济体系中储蓄行为和投资行为的正常进行。金融机构发展、金融产品的丰富以及金融体系的完备化和系统化会降低城市经济中的交易费用,增加城市投资的有效性,促进城市化进程中储蓄的提高,为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1.4金融体系通过便利交换,促进分工。金融体系能提供便利商品、劳务和资产交易的清算和支付功能。金融发展,使得金融体系更加完备,为城市化进程中经济体系的运行提供了一个高效、完备的支付系统。完善、高效的现代金融服务给社会经济的参与者普遍带来福利,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从而带动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城镇化在本质上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人口意义上的城市化、经济意义上的城市化和社会伦理意义上的城市化

2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金融支持现状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城市化转型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金融体系对城市化建设的直接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支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的支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包括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拨款、各地方的自筹资金以及金融体系的融资。近年来,地方政府的自筹资金占比大体上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而财政拨款占比则处于增加趋势。但是,长远看来难以为继,需要加强对城市基础建设的金融支持。

由于中国城乡差距较大的二元经济特征,导致资金更易流向大中型城市,农村区域和小城镇金融支持的缺失与落后对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都将形成严重制约。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和完善,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当务之急。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农村和农业保险保障体系以及民间金融。从体制上来看,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但就具体实践而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还不健全。

整体状况上,金融机构发放给农村地区的贷款无论占总贷款的比重还是占总存款的比重都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了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逐年减少。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存在供需双重不足现象:一方面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需要,形成了“供给型金融抑制”,同时,农户和农村企业不能顺利从正规金融部门获得资金供给,转而求助于其他民间组织,从而造成了对正规金融组织的资金有效需求不足,形成了“需求型金融抑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机构层面上,农村金融机构不仅种类较少,而且具有淡出农村地区的趋势,甚至业务上存在“惜贷”和“倒吸”的现象。目前,在中国广大村镇地区开展业务的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各地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很少。迫于盈利性的目的和压力,许多金融机构业务重心转移出农村,造成了部分农村地区缺乏金融服务。甚至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储银行在内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业务上存在着普遍的“惜贷”和“倒吸”的现象。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之后,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业务运营效率,逐渐缩减了村镇的营业机构网点,将其业务重心逐渐转移到城市和非农业。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商业银行在大型商业银行逐步撤离之后,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近年来,在各种压力下,业务经营的利润化趋势愈益显著,经营重点转向利润较高的非农行业,其存贷款之差(即存款减贷款)逐年上升,不仅说明农信社并没有把增量资金全部用于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反而从农村抽走了大部分资金。

在居民与企业层面上,存在着明显的需求型金融抑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农户的金融需求倾向于“私人借贷”、农村企业倾向于关系型贷款。中国农户的资金信贷需求长期遵循以下的逻辑次序:首先是内源融资,即寻求各种方法增加除农业之外的其他收入;其次是关系型信用借贷,即当非农收入不能满足家庭的开支时,农户就会利用自己的亲缘__关系进行非正式借贷来满足资金需求;最后是在前两种情况都不能满足所需时,选择高息借贷或向正规商业性金融机构借贷。以上借贷次序说明关系型信用比正规金融组织的契约型信用更具有普遍性和有效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契约型信用。至于农村企业的关系型贷款,主要是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长期合作,并对其基本情况和特别信息有所了解的企业,而贷款决策主要基于长期接触所了解和掌握的“软信息”而做出的。由于作为我国农村经济主体的乡镇企业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其金融需求倾向于关系型贷款特征,从而也导致规模较大的银行很难了解到借款人的这种特定信息,使得农村中小企业和大型商业银行难以形成这种特定借贷关系,其金融需求受到了很大抑制。

3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现代金融体系的重构和完善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在“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原则指引下,我国金融体系逐步向多类型、多层次的格局演变。目前,基本形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同时,扩大直接融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多渠道和全方位的现代化资本市场体系。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金融体系在其中的推动和支持作用也不断加强。然而,我国城镇化战略的金融支持都是在政府主导、市场辅助的金融服务体系下开展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金融支持体系将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融资模式也需要由以政策性为主过渡到以商业性为主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金融体系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还存在诸多挑战和问题。目标取向上,金融业逐利性和城镇化建设的社会性存在矛盾。城镇化建设对于提升内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民生、拉动投资和促进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但是城镇化建设所涉及的大多数项目和商业银行追求盈利的经营宗旨存在矛盾(。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城镇化进程顺利推进的前提,但是基础设施中诸如水、电、气供应和学校、医院、公共交通等公共(和准公共)产品均不能按照市场化运作,无法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调整价格,其中很多项目不符合银行放贷要求。同时,金融服务部门对支持城镇化战略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没有把金融行业发展与城镇化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其趋利性的市场定位与城镇化战略存在背离。目前,商业银行大多定位于大中城市,在小城市、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明显不足。金融服务缺乏协调机制,竞争无序问题严重,资源集聚程度不高。贷款趋同现象十分普遍严重,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益,还造成了低水平重复投入,抑制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结语

综上所述,协调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关键,在于壮大实体经济,并建立起金融经济服务与实体经济的良好格局。只有两者之间协调发展,金融经济才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活力。在两者平衡发展的态势下,实体经济的科技创新将更加活跃,实体经济发展将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韩飞龙.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探析[J].中国外资,2015(18).

[2]林辉.试论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及其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6(03).

[3]李树臣.试论金融经济国际化[J].大连大学学报,2017(01).

作者简介:

代志腾身份证号码:34120219900908xxxx

论文作者:代志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8

标签:;  ;  ;  ;  ;  ;  ;  ;  

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协调研究论文_代志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