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_经济学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_经济学论文

论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经济学论文,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8)03-0001-07

一、正确认识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实质和核心的重要性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演变,资本主义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我国经济理论界,以及大众的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再度兴起。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也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提供了主观基础。本文就是针对这些不正确的认识重新探讨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虽然有联系,它们并不完全是相同的概念。马克思经济学,就是指马克思本人的经济学理论。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一个在含义和范围上并不那么十分清晰的概念,根源在于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1]为了讨论的方便,作者首先申明,本文所要讨论的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核心问题。

应该说,马克思经济学的内容本身是什么,这是明白无误的,也是无须争辩的。但是,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很多具体理论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如何理解作为整体的马克思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经济学的各个具体理论与现实发展的关系,等等问题,却在国内外学术界存在着广泛的争论。在关于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或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上,人们的认识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比如,最常见的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经济学就是批判资本主义的经济学,而且这里的“批判”一词,是汉语中的“否定”的意思。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也会以《资本论》为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例如,他们会说,整个《资本论》都是在讲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而剥削当然是不道德的、不合理的,马克思正是通过分析资本家和地主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来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从而在理论上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被无剥削的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结论。很多人都会引用马克思的这样一句名言来说明马克思对于资本家和资本主义的“敌意”和“否定”:“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

毫无疑问,否认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剥削的理论分析和批判,当然是不对的,但是,由此而推论马克思经济学就是而且只是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却是错误的。因为这种理解不符合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实际。这里我们可以指出如下两点事实:

第一,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包括他的经济学理论并不是简单地以工人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也不是单纯为了维护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而主张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告诉我们,马克思首先创立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这个理论并没有包含任何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阶级偏好。这个理论本身并没有包含肯定或否定历史上的哪个阶级的结论,而是对历史上的每一个阶级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不仅说明了它产生的根源和具体条件,而且从根本上说明了阶级存在本身只是一种历史的现象。“阶级斗争”的观点也不是马克思创立的,更不是马克思的思想起点。在马克思之前,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佐和米涅已经开始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总结法国革命史和英国革命史了。马克思1852年4月20日致信恩格斯指出:“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3]资产阶级思想家之所以拒绝接受和反对这种关于历史发展的理论,恰好是由于他们的阶级本能使然,因为这种理论在客观上确实不利于资产阶级。马克思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运用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而创立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马克思的经济学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首要区别,不是阶级出发点的不同,而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差别。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的根本区别同样源于此。马克思主义并不仅仅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更是关于人类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理论。

第二,马克思的确运用劳动价值理论证明了资本家与工人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剩余价值理论),但是,马克思并没有根据资本主义存在剥削的事实来直接批判资本家和否定资本主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序言中明确指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4]马克思并不同意空想社会主义者直接利用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来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的观点。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从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出发、进而运用存在剥削的事实来否定资本主义,实际上这不仅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而且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因为有阶级以来的历史都是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的,因而,根据存在剥削的事实来批判和否定,那么,被否定的就不仅是资本主义,而是整个人类文明史。显然,这种观点不仅不是马克思的观点,而且同历史唯物主义是直接对立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决不是“剥削有罪论”。

在我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了调动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马克思主义被理解和宣传为只是对资本主义进行简单的否定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自觉地政治化了,意识形态化了。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宣传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就日益突出了,甚至产生了人们思想意识上的一种“逆反”。由于我国现阶段以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必须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其中包括一部分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于是,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产生了一种混乱,似乎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只能搞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如此,过去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当人们看到发达国家仍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获得了新发展的时候,自然就开始怀疑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了。

显然,如果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实质和核心,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就不可能得到彻底的清理。现在,确实有必要恢复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实质和核心的科学认识了,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才能科学地认识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实质和核心究竟是什么

马克思经济学的实质或者核心究竟是什么呢?关于这一问题,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概括,而且人们也往往根据不同的理论的和实际的需要进行了不同的归纳。

我们认为,只有以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同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联系为背景,把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作为整体的全部理论统一起来,才能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实质或核心获得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

从马克思的方法论来看,应该说,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方法论。这一点,在马克思总结自己的思想发展历史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明确的表达,他把自己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而得到的关于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当作“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5]并在这篇序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进行了经典的表述。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对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也就不会有马克思的经济学。这一点,可以从马克思早年的思想发展史中得到证明。

马克思并非天生就是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在大学时代,甚至在大学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马克思曾经一直是一个青年黑格尔主义者。只是在马克思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与他所“信仰”的黑格尔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法哲学发生了矛盾的时候,他才于1843年夏天在克罗茨纳赫重新研究了黑格尔法哲学,写出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提出了与黑格尔法哲学相反的观点:“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6]正是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特别是关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的重新认识,推动着马克思于1843年10月中旬在法国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如果说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那么,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就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的理论。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剩余价值理论,存在着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关系。在这里,一般是特殊的理论前提,而特殊又是一般的理论证实。因此,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自然就成为马克思经济学的真正的核心。而这一点,马克思本人也给予了再明确不过的说明,他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中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引者所加)的经济运动规律。”[7]

那么,什么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呢?对这一问题可以有两个层次的理解。一个层次的理解是,把《资本论》中所揭示的各个具体的经济规律都当作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比如,我们可以把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工资运动规律,资本积累规律,社会资本再生产规律,平均利润率规律等等这些规律都理解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显然,这种理解当然是没有错的。另一个层次的理解,即从总体上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也就是从所有这些具体的经济运动规律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方面来理解。换一个角度来看,从总体上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也就是理解《资本论》的内在统一性问题,也就是理解全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核心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了。毫无疑问,从这种总体性或整体性方面对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理解要比对马克思经济学的个别理论的理解要重要得多了。判断马克思经济学在当代的有效与否的问题,只能进行总体的判断,而不能用局部代替整体,更不能用局部去否定整体。如果说马克思经济学是真理,一定是因为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在整体上得到了历史的验证,反之,如果说马克思经济学已经过时,一定是因为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出现了系统性的错误,而决不是仅仅因为马克思经济学的个别具体理论已经失效。在评价马克思经济学在当代的有效性方面,恰好存在着对上述两个不同情况的大量的严重的混淆。有些人往往会依据当代社会经济发生的一些新变化来否定马克思经济学的某个具体理论,进而否定整个马克思经济学,例如,一些人依据当代社会经济结构出现的服务化现象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发生了置疑,并据此认为整个马克思经济学理论过时了。这样的观点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因为在概念和理论上,劳动价值理论并不就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本身,它只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部分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已。显然,不能用个别或局部来否定整体。当然,如果马克思经济学的所有的或大部分的具体理论都是错误的,都过时了,当然也就谈不上马克思经济学本身的真理性和在当代的有效性了。然而,国内外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当代经济的关系方面存在着复杂的情况,即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一部分理论可能被历史和实践否定或超越了,而另一些理论则被证明仍然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从总体上认识和评价马克思经济学在当代的有效性问题就显得困难了。而科学地解决这一认识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实质和核心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毫无疑问,如果把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核心等同于马克思经济学的某个具体理论,或者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实质和核心缺乏正确的理解,都可能导致对马克思经济学在当代的有效性的错误判断。

从马克思经济学的整体内容上来看,作为马克思经济学代表作的《资本论》正是围绕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来展开的。三卷《资本论》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①它紧紧抓住剩余价值这一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分别研究了它的生产、实现和分配过程,揭示了由剩余价值规律支配所产生的不同层次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即资本主义积累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规律和内在矛盾,资本主义竞争所产生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矛盾。而全部《资本论》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从而完成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一种自然的、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的理论观点的批判。我们不应该忘记,《资本论》实际上只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个简称。而其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这一批判,不仅包含着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一系列具体理论例如劳动价值理论的批判,而且更重要的是马克思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从根本上论证并提出了与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的总体结论相反的观点,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一种所谓自然的、永恒的、超历史的经济制度,而是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事实上,马克思的这一基本观点和理论结论,不仅与古典经济学的观点相对立,而且也与当时以至当代一切正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对立。如果我们把全部马克思的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那么,可以说,马克思的经济学同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所要说明的是同一个核心观点,这两个理论,分别从历史哲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同样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区别只在于唯物史观属于抽象的历史哲学,而马克思的经济学则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性作了更具体的论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谈到自己的方法时强调了自己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之间的区别,而且尤其强调了“辩证法在对现存的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8]一定意义上,我们也可以把马克思的这一观点理解为他的经济学理论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即全部马克思经济学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要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就是要证明资本主义只不过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阶段,就是要证明资本主义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认为,相对于这一核心内容和思想而言,剥削的问题、阶级斗争的问题、经济危机的问题、工人革命的问题,都不构成马克思经济学本身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事实上,在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中,由剩余价值生产而产生的剥削、阶级斗争以及工人革命,由社会化大生产所引起的经济危机,都只是被理解为资本主义的具体的发展机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机制,它们是可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些内容本身并不构成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实质和核心,只有将所有这些内容置于马克思经济学的实质和核心之下,才能求得合理和科学的理解与评价,片面地强调它们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的重要性,很容易将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置于矛盾的境地之中。

总之,我们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在于,一方面在理论上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定历史阶段具有其合理性,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形式,这一点,使马克思经济学与一切从道德和正义出发而妖魔化资本主义的思想和观点相区别和对立,另一方面马克思经济学在理论上又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只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绝对方式,它一定会被更高级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取代,这一点,又使马克思经济学与一切美化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正统意识形态及受其影响而形成的各种思想与观念相区别和对立。那种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就是简单地、一味地否定资本主义的观点是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极大的误读和误解,那种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否定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结论的观点更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短见。事实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根本上证实了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性。

三、资本主义的发展证实了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和主要结论

自马克思时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确实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而这种发展和变化,与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之间并不是一种对立关系,恰好相反,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在一些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方面,正好同马克思在经济理论上的分析是完全一致的,在总体方向上证实了马克思的理论。具体来说:

马克思在理论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积累规律必然造成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甚至可能引起社会革命。马克思的这个理论,不仅是对当时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理论总结,而且也是对资本主义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概括。事实证明马克思的这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一百多年来,由于发达国家工人阶级有组织的斗争,以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示范作用,当代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建立了社会福利制度(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收入分配的极化效应,极大地提高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公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从而避免了工人革命和社会危机的全面爆发。可以想见的是,如果没有国家来出面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任凭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自由发挥作用,任凭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自由发展下去,恐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一例外地早就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资本主义的国家政府,不仅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守夜人”,而且也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保护神”。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所改变的,只是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果,而不是资本主义财富分配两极分化的自然规律和趋势。

马克思在理论上论证了,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社会经济资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到各个生产中去,然而,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资源主要是由市场机制进行自发配置的,社会生产的系统上的无政府状态,必然导致社会再生产比例的失调,从而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引发经济危机,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事实证明马克思的这个理论也是完全正确的。经历了多次经济危机,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沉痛教训之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了国家宏观调控制度和政策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自由竞争产生的生产无政府状态造成的经济发展的巨幅波动。同样,如果没有国家政府的一定程度的对社会资源的自觉配置,资本主义经济将如同历史上曾经一再出现的那样,周期性地受到危机的困扰和破坏。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制度和政策并没有取消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规律,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自由竞争与国家调控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体制”)也并没有完全解决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市场和政府,“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存在着“失败”,只要整个社会生产不是处在全社会的自觉的计划控制之下,并且仍然受到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事情也必然如此。

马克思在理论上论证了,在剩余价值规律特别是相对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会在客观上不断推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表现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事实证明,马克思的这个理论也是正确的。经过几次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都有了巨大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具有无限的趋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也不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绝对的生产方式。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危机,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阶级之间、国家之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和新的紧张关系。马克思甚至还在《资本论》中直接预言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必然会产生垄断和金融寡头,以至于会进一步产生“国家的干涉”。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马克思的理论预言几乎是惊人的相一致。

由此可见,仅仅把马克思的极为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理论简化为一个“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看不到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同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之间的实质性的内在联系,实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浅见。

在当代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内核并没有根本的变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仍然受到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那些基本规律的支配和调节。无论西方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手段如何发达,也无论它们的社会福利达到怎样的水平;无论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水平有多高,也无论持股公民达到怎样的比例;无论是右派政党掌权,还是社会民主党或工党执政,都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性质。因为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仍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雇佣劳动制度仍然是整个市场体系的核心。所谓资本主义,从经济上来说,就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无论是哪一种生产方式,只要存在这样的特点,就必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不可能是别的什么生产方式。只有取消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我们才可以说,这个社会的生产不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了。仅仅因为资本主义在形式上的某些变化,就断言资本主义不再是资本主义了,进而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了,这只不过是表明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根本不懂得究竟什么是资本主义,也根本不懂得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四、立足当代世界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发展和创新马克思经济学

我们在理论上已经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根本上证实了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核心的科学性。但是,这绝不意味着马克思经济学不需要发展和创新了。我们必须看到,马克思之后的一百多年的世界历史的发展的确在某些方面超越了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结论,我们只有发展和创新马克思经济学,才能使之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概括起来说,当代世界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主要在如下几个最重要的方面可能超越了马克思经济学,需要我们重新进行研究:

第一,马克思根据18世纪以来的产业革命的实际发展和机器大工业的特点,认为资本集中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从而认为生产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发生了矛盾,并依据这一点得出了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后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马克思的这一基本理论观点进行了更具体的阐发。列宁的垄断和帝国主义理论也是基于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而发展起来的。然而,马克思的这一基本观点并没有完全被历史所证实。我们看到,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组织上存在着二重的特征,一方面,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产生了生产集中化、企业的大型化和垄断,大型跨国公司的发展是其最重要的标志;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生产的分散化、企业小型化和自由竞争,在这方面,以中小企业的广泛发展为表征。显然,如何在资本集中与资本分散并存、生产和企业大型化与生产和企业小型化并存、生产一体化与生产专业化并存和共进发展的事实基础上,重新理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由这一矛盾决定的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问题,就成为一个全新的重大理论课题。下面的分析将会进一步使我们认识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在其他方面对于马克思经济学的超越正是以这一点为基础而发生的。

第二,正是根据资本集中所导致的企业的集中化和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和结论,马克思认为:“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9]或许马克思的这一结论正是对十九世纪中叶西欧特别是英国实际发生的历史现象的理论概括。然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并不是沿着马克思指出的这一单一逻辑发展的。在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资本巨头在数量上并不是越来越少,而工人阶级的“联合和组织”随着生产和企业的分散化和小型化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随着市场组织结构的复杂化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也随之多元化和多层次化,以至于“阶级”的概念和分析方法还是否适用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马克思式的整体分析(不是局部分析,在局部上,我们必须承认,阶级仍然是存在的,而且资本家阶级与雇佣工人阶级的界限也是十分鲜明的。)都成为一个问题。[10]如果把工人阶级的“联合和组织”理解为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向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当“工人阶级”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时候,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结构的动力问题,自然也就成为一个全新的理论课题了。换句话说,我们必须重新研究由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重新构造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结构动力学理论。如果考虑到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对于“工人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广泛和深刻的影响,那么,这一点就更显重要了。

第三,同样是基于生产社会化等于生产集中化和大型化并将无限发展的逻辑和理论观点,马克思在理论上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灭亡,商品生产最终也将“消亡”,“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旧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资本主义生产和整个经济的无政府状态将由全社会的计划生产所代替。这一观点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得到了最明确的表达,在马克思的其他所有关于未来社会的论述中,也都是以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的最终的一同被消灭或消亡(当然马克思明确指出过,商品生产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是不能被立即取消的)为前提。在马克思的理论结构中,存在着这样一个总体的理论逻辑,即: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的前提——商品生产为经济危机提供了形式上的可能性——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产生了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尖锐化的集中表现——经济危机会引发由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而产生的工人革命——工人革命是导致资本主义向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社会因素和经济力量——在资本主义和商品生产的一同被消灭的基础上建立起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和整个社会的计划生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我们不得不指出,不仅马克思的上述理论逻辑还没有被历史所证实,而且事实上在马克思的理论逻辑中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疏漏,即马克思虽然在《资本论》中严格地区分了商品、货币和资本,并恰当地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在论及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的时候他又在事实上将商品生产同资本主义生产完全等同了,从而提出了商品生产最终将同资本主义生产一起退出历史舞台的结论。马克思之后的一百多年的世界经济的发展实践表明,社会分工不仅没有被“工场内部分工”不断取代(即生产的大型化和一体化代替市场关系)的必然趋势,相反,随着生产分散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不断得以深化,以至于在全球化的时代出现了国际[6]的产品内的分工。[11]尽管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制度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但是,我们看不到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行将被消灭的任何迹象和依据(前苏联东欧等国家的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最终失败与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即市场经济)的顽强的生命力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于是,在理论上,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社会分工、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历史命运问题,进而必须重新思考是否应该在社会分工、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必须重新思考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如何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问题。

总之,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在许多现象上不同于马克思时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当代社会生产力以生产社会化的二重发展为特征,[12]并由此引发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新关系,以及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差异性。我们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必须在上述最重大的问题上发展马克思经济学,从而创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范式,以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收稿日期:2007-12-2

注释

①无论如何,我们都只能把三卷《资本论》理解为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而不能理解为马克思经济学的全部内容。《资本论》是马克思根据自己曾经提出的“六册计划”中的第一册第一篇“资本一般”的一个扩展。“六册计划”所包含的内容比三卷《资本论》所讨论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也全面得多。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