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材也需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也需论文,地理论文,初中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地理教学的内容总是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地理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以下两个因素将促进我国地理教材内容的变革:一是我国政府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二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地理教育中突出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以适应可持续发展之需,已成为世界各国地理教育的新趋势。国家教委1996年5 月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论题。然而,可持续发展教育应是一项全球性的全民教育,它的实现必须依靠全民参与。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目前我国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所以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虽然初中地理教材不一定象高中地理教材那样专章讲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意义和思想体系,甚至教材中也许不一定出现“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名词,但地理教材中必须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笔者认为,初中地理教材的教学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在区域地理总论部分应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区域地理的内容,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一直是我国初中地理教材内容的主体。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又分别由总论和分区的内容组成。课程教材改革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适当压缩了分区,增加了总论部分的内容。世界地理总论增加“世界的自然资源”,中国地理总论增加“中国的农业”、“中国的工业”、“中国的交通”、“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等章节,特别突出了人文地理内容。这样有利于突出人地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但在有关自然地理的内容中存在着单纯地讲述自然地理知识,而较少涉及到人地关系。有关人文地理的内容,在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增加较多,但着重介绍我国经济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较少涉及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以及发展观。因而,区域地理总论部分内容有必要进一步改革,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在总论有关自然地理的内容中突出人地关系
有关自然地理的内容,有些现行教材较少涉及自然要素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较少强调各类自然系统的保护措施,。如形成气候的因素只讲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洋流因素”。实际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改造和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应在上述四个因素之后增加“人类活动”这一因素。又如在“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一章中只简单地介绍四大洋的概况,海、海峡的概念,最后结合板块构造学说介绍了四大洋的形成。有关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环境的保护,在整个世界地理中均未涉及。只在“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中提到海洋水产、海盐和石油资源的开发等,但论述不够全面,更缺乏从全球的角度考虑问题。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全球陆地系统开发强度越来越大,海洋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名种危机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世界地理有关世界海洋的内容应该涉及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的保护等内容。我国有的版本教材的初中地理在世界地理中单独设立“世界的海洋”一章,从全球角度系统讲述世界海洋概况,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保护。在讲述海洋环境保护时,图文结合,简明地讲述了防止海洋污染、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对培养学生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是非常有意义的。
2、在总论有关人文地理的内容中, 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体现新的资源观、价值观和发展观。
发展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农业的发展更是发展的主题。然而传统的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牺牲环境、掠取资源为代价取得的,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为基本特征的。尽管人类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作出种种努力,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相反,新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事实终于使人们认识到:增长≠发展,富裕≠幸福,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必须从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在教材中有关工业、农业、人口、交通等人文地理的内容中要体现以上的价值观、发展观。
有些教材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尚显薄弱。有的教材着重讲述中国工业的发展,以及中国工业的分布,而对我国工业中存在的问题,如资源利用率低、管理水平不高、工业污染严重均未涉及。这样容易使学生只看到我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而对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缺乏认识。因此,教材在讲述中国工业取得飞速发展之后,还应讲述我国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我国工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的转变等内容。
(二)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组“分区地理”的内容
有的教材改变了原来的八个分区的划分方式,把中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4个区域。 世界地理中讲述的国家,也由原来的50多个降为20个左右,改变了“地方志”、“列国志”的面目。整个分区地理的内容,比较详尽,力图通过分区地理的学习,使学生从区域的角度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综合等方面的能力。而且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按“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罗列知识的表述方法,较好地突出了各分区的区域特征。但教材对区域环境问题、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论述较少,更缺乏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渗透。
为此,有必要从“区域环境条件,环境问题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新的角度重组分区地理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某一区域的生产模式和区域发展模式、并根据区域发展条件、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例如,中国地理华北地区的区域发展条件,可以概括为:“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丰富”,“能源丰富”,“水资源短缺”等几个方面。在组织材料时,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展开,进而阐述华北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农业基地,存在着农业生产水平不高,旱涝碱灾害严重等问题,今后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中低产田的综合改造。华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比较发达,但由于煤炭消耗量大,导致“三废”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特别严重。因此,要加强“三废”治理,推广洁净燃煤技术。讲华北地区缺水时,同时要讲述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所以解决缺水问题,不仅要开源节流,而且要防止水污染。并且可以结合一些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具体事例。如讲节水农业,可以结合一些地区(如河南偃师)推广滴灌、微灌的经验;讲华北平原的旱涝碱综合治理,中低产田改造等内容,可以中国科学院在山东禹城、河南封丘实验基地取得的科技成果为例讲述一些治理的主要措施。如强灌强排、以水洗碱、秸杆覆盖、种植绿肥等等。教材内容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并不一定追求地理知识体系的全面、完整,而把有关区域地理知识分散到知识体系之中(见下模式图)。例如有关华北地区的地形状况可结合“土地资源丰富”进行讲述,有关气候、水文的内容可在“水资源短缺”中进行讲述,人文地理有关交通的内容结合工农业生产进行讲述。
以“美国”为例,可以尝试以“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度的人口数量”、“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为线索组织材料,进而论述其“高度发达的农业”和“高度发达的工业”。同时指出其“石油农业”弊端、以及它以世界较少的人口,过多地消耗了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比以占世界5%的人口、每年消耗世界能源消费量的三分之一。以石油为例, 如果全世界都以美国的人均消费为标准,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将在几十年之内耗尽。其它不可再生资源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的发展模式是非持续的。而且美国“三废”的排放量也为世界之最。最后得出结论:美国必须改变其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负有最大的责任和义务。
(三)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有必要分别设专章讲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
笔者认为,为了使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环境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念,应在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课程中分别设立“中国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和“世界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专章。目前我国有的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在《中国地理》中专门设立“环境保护和灾害防御”一章,系统讲述了我国的“三废”污染、环境保护和治理、自然保护区、自然灾害及其防御等内容,并用大量图表对我国各地“三废”排放量、工业“三废”治理情况、城市垃圾清运量、城市绿地面积等进行了说明。
世界地理可在最后专门设立一章讲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其内容应当涉及“三废”污染及其治理、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等内容。甚至还可以讲述全球性的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内容,在表述方式上要注意浅显易懂,让初中学生能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