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知识经济时代中的社会主义低潮与重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低潮论文,试论论文,知识经济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这是革命导师在150年前就揭示和论证的科学论断,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但至今未见任何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危机而进入灭亡的迹象,相反的是,随着社会主义“领头羊”苏联的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不断缩小,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末无可否认地走入低潮,原因何在?出路何在?本文试从经济形态演变及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科技因素这一角度对此略作探讨。
一、科技因素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核之一
首先,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石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以科学技术为基本内核的。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产力状况是所有的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无论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或是作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都根源于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然而,在人类生产力的生成过程中,“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因为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人类生产力发展中最持久、最有力的杠杆。在近代发展史上,电力、机器等科技发明极大地武装了人类的劳动能力,并通过高潮不断的产业革命使得人类生产力呈加速度的方式迅猛发展。因此,科学技术是影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核心因素之一,而建立于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大厦也就不能不以科技因素作为它核心支柱之一。
其次,从理论本身的产生过程来看,科技进步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以产生的基本动因之一。没有近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优秀文化成果之上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实现和发展、深化,最终必然取决于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身的产生,正是建立于近代工业社会以及近代科技发展的基础之上,尤其是近代科学史上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三大发现,对马克思赖以创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之形成有着直接影响。也正是由于建立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及近代工业社会演进的雄厚物质基础之上,社会主义理论才第一次摆脱空想社会主义的梦呓而以科学和理性的面目臻于完善,从而显示出它深远的理论预见力和强大的现实改造力。
再次,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来看,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前进的基本手段和内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手段,在影响人类生产力发展的诸种因素中,是科技进步在对人类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科学技术在为社会主义发展前进提供根本的动力源泉。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刻也离不开科技进步,否则就会无一例外地陷入空想。同时,科技发展和科技进步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标志,创造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构成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内容。
二、科技竞争中的劣势是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根本原因
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从根本上改变了20世纪世界两大阵营对峙的基本格局,社会主义力量受到严重的削弱:社会主义国家由15 个减少为5个,社会主义阵营在地球上所占的土地面积由24%降低至7.5%, 人口由16亿减为12亿左右。如此沉重的挫折,究其原因,社会发展中科技竞争的失势乃是根本性的。
在理论价值上,因为忽略科技因素的作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武器的威力受到严重削弱。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即科技和经济落后的国家里首先得到突破,这与经典作家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的描述大相径庭,在暴力革命胜利的惯性思维作用下,面对破碎不堪的社会生产状况,许多社会主义理论探索者都不同程度地滑向了“左”的误区,较多地强调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较少地注意到了科学技术、科技进步等决定性因素。不适应或不能反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理论必然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沼,甚至在中国发生了“反右”、“文化大革命”等自我封杀知识分子、遏制科技发展的悲剧事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运动的积极性。后来,社会主义者逐渐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多数人还只停留在科技进步对生产力作用的直接领域内,较少注意到科技进步对于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和生产关系的革命性促进和影响。与之相反,资产阶级的卫道士们却娴熟地掌握了“和平演变”宣传攻势,凭借新科技革命优势不失时机地兜售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大力宣扬“技术中性”等阶级调和理论,不仅国内阶级矛盾得到了缓和,对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广大人民群众也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以致苏联东欧在一夜之间江山易手。而与此同时,没有科学技术及其带来的物质效应,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理论武器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尤其在资本主义国家受到严重的削弱。
在现实实践中,因为忽略科技因素的作用,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向与当代科技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被人为地割裂开来。60、70年代的社会主义低潮与执政的社会主义者未能正确处理当代科技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有直接联系的。苏联50年代经济发展年均速度是10%左右,60年代降为7%左右,70年代为5%左右,80年代则降为2—3%,之所以这样,是由于其僵化的经济体制未能及时改革,长期奉行粗放型发展战略,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先进的科技大部分都用于非生产的军事工业上,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也曾经盲目地采取抵制批判的态度;社会主义的中国则在资本主义大力发展科技同时大搞路线斗争,“以阶级斗争为纲”,人为地大搞内耗性的阶级斗争。与此相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此期间率先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并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而经济状况的好转,又使国内矛盾尤其是国内阶级矛盾有了不同程度的缓和,使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美国在60年代投入巨资集中100多所大学、 科研院所和几百家企业实施庞大的“阿波罗登月”计划,通过“官产学研”的协同开发了大批科技项目,带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比传统制造业多几倍几十倍的产值。所有这些,使得资本主义国家能够有实力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武装干涉与和平演变的双重战略。经济建设没有搞好,在科技竞赛中处于劣势,人民得到的实惠不多,综合国力也难以增强,社会主义的威信必然下降,从而从反面给敌对势力反社会主义宣传增添了砝码,扩大了影响。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够在90年代一枝独秀地保持社会稳定,是与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抓经济建设、一以贯之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分不开的。
在发展趋势上,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知识经济是科技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以人的知识即智慧能力为基础,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信息是其动力燃料,高技术产品生产和服务部门是其主要支柱,强大的科研系统、教育是其必备的后盾。现代社会因科技发展而发生的种种变化,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提出了深刻的挑战,尤其是到知识经济时代以后,这种影响更为明显。表现在:知识经济改变了现实社会的阶级结构,极大地削弱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阶级依靠力量;技术变革在使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产的结构、人类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管理模式。作为科技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知识经济使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生产活动的重心由近代的工业制造业向现代高科技含量的服务业转移,产业结构的这种变迁改变了近代社会的职业构成和阶级构成,传统的工人阶级力量逐渐萎缩,从而使依靠于庞大产业工人队伍的社会主义运动之依靠力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二产业的从业者是社会主义运动传统依靠力量,并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载体,然而,随着产业结构的历史变迁,第二产业的产业工人却在逐渐衰落,社会主义理想的价值载体面临着失落的危险。此外,知识经济社会以知识劳动者为主导,工人阶级整体上的阶级质量在下降,很难继续充当“最先进,最有远见,最有组织性”的社会角色定位,承载社会主义的理想价值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社会主义运动的徘徊低迷状况更显风云莫测。
三、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实现社会主义低潮之突破与重振
与资本、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不同,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具有特有的共享性,它可以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部门、不同的领域同时运用,同时发挥作用。知识经济的这一特点,为社会主义运动跨越物质障碍实现跳跃式突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社会主义运动还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的辩证统一过程,无论是理论的完善还是实践的进步,都离不开它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时代主旋律。因此,面对奔涌不息的知识经济浪潮,社会主义低潮的突破与重振也必须依托知识经济的大背景寻找出路:
1.重组以知识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价值载体,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经过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消耗,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储备所剩不多,现实社会主义也因科技的巨大作用而面目全非,社会主义本身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产物,其理论必然要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深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只有内涵了科技进步,才是科学社会主义。重振社会主义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这不仅体现在发展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而且体现在自觉依据科技进步改造和完善社会主义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当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时候,现代科学技术较马克思当年的科技水平已经有了根本上的突变,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学等一系列横跨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学科出现,生物工程、微电子、光电子、热核技术、智能机械、空间海洋技术等新科技勃然兴起,必然给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带来新的要求而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如果我们的社会主义理论继续沉迷于政治实用主义和技术实用主义,仅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作现实政治的辅助工具加以剪贴运用而忽略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的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理论之渠必然因为理论源头的阻塞而日趋枯竭。
重组社会主义理想的价值载体是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完善的核心内容。如前所述,传统的社会主义价值载体——产业工人阶级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难堪重振社会主义的重任,以知识劳动者为主体构建新的社会主义理想价值载体是现实发展和理论逻辑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在知识经济中,知识要素的作用和地位,使得知识劳动者直接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力军,并越来越显示出与传统工人阶级截然不同的阶级特性和器质优势。在知识经济的一切经济活动中,知识劳动者的生产是至关重要的,劳动力的数量优势、自然资源的数量优势之重要性将逐渐下降,知识劳动者将不再是以“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形式出现的社会发展的配角,而是以其鲜明的阶级个性脱颖而出成为新的历史的创造者、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革命力量。新的社会主义价值基础必然要求以知识劳动者的阶级自觉取代产业工人的阶级自觉,以知识劳动者为主体重构社会主义的基本依靠力量和基本理想价值载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2.重构以科技进步动因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动力系统,为社会主义运动注入绵绵不绝的动力源泉。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一直将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动力,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当暴力革命将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推向历史舞台时,一些社会主义理论者认识到“落后的生产力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面临着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基本动力;而当旧的社会主义模式陷入重重困境而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的时候,一些社会主义理论者认识到对传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即“改革动力论”。应该说,这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认识的逐步深化。但我认为,从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应成为社会主义动力系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任何社会形态的演进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而在生产力运动变化的动力系统中,科技进步因素是一种带根本性的动力源泉。正是因为科技进步,生产力得以突变,从而推动着与之相适应的新生产关系的不断产生。以科技动因为基本内容构建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动力系统,在实践中就需要将科技进步作为治国兴业的根本大计来对待,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逻辑延伸。
马克思曾经说过:“无产阶级常常会无情地嘲笑自己当初企图的不彻底、弱点和不适当”,并应该象19世纪的革命者那样“经常地批判自己,往往在前进中停下脚步,返回到仿佛已经完成的事情上,以便重新开始把这些事情再做一遍”。虽然知识经济给现实的社会运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带给社会主义更多的是观念革新和价值重振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在苏联东欧剧变之后知识经济到来的初始阶段,挑战与机遇并存,这是社会主义者应该“在前进中停下来”寻找重振与突破之策的时机了。
标签:知识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人类进步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