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七中学 130000
数学复习课是数学教学中一种常见的课型,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一般是在章节、学期、学年的新课结束后进行。虽然是对已有知识的重复学习,但已经不是简单的重复,与初次学习时相比应更加提高一步,是建立在对已学知识全面了解基础上的重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复习课往往只是原地踏步的“重复”,难以超越,使得复习课的作用没有真正得以体现。
如何优化数学复习课教学方法的设计,使复习课的功能得以更好的发挥是非常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并研究得出了如下复习课教案设计的方法:
一、运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创始人是英国教育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他在大学时代,由于信息记忆、整理、吸收遇到困难,所以开始寻找解决方法。他发现以发射性思考为基础的记忆会收放自如,如:渔网、树、河流能组织结构等。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体之间的关系用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梳理知识脉络,感受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复习课的一个重要功能,却又正是学生的一个能力欠缺之处。在以往的复习课教学设计中,抄写或整理复习笔记几乎是一个必备的环节,而思维导图改变了传统的笔记形式,将思维用线条和图画形成的发散型结构记录在纸上,既节省了时间,又方便记忆。
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旨在让学生理清思路,组织信息,建立起知识结构,并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制作的过程中加强记忆,从而达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同时,制作思维导图要结合简单的绘画,这使得传统的复习笔记增添了色彩,同时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学生会产生较大的兴趣,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强。
二、加强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和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做出形式或条件的有效变化,但本质特征却不变。由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不足,解决数学问题时很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实施变式训练要抓住思维训练这条主线,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思维角度、不同途径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主要形式有一题多变、一题多法、一法多用等。
一题多变即让学生通过学会解决一道题进而学会解决一类题,为了降低难度,具体实施时要设计好变式的形式,层层递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题多法的本质其实就是通过不同的论证方式,反应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发散学生思维。
一法多用,即不同题目应用同一种解题方法,通过这样的变式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这种解题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三、搭建知识的“脚手架”
基于前苏联学者果维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布鲁纳等人与1976年提出“脚手架”一词。具体含义是:教师利用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调控学生的学习搭建学习支架,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然后逐渐撤去支架,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最终实现让学生独立的学习。
那么,如何搭建知识“脚手架”呢?很多情况下,学生不会解题不是因为相应的知识点没有掌握,而是没有正确的思维过程,缺少解题策略,导致知识不能被灵活地应用于解题中。对此,教师要坚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一点点引导,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这样的步骤为学生搭建起知识“脚手架”:
具体可以解释为以下内容:
第一步:审题。条件有哪些?由已知条件能够得出什么结论?问题是什么?要解决问题还需要得出什么?
第二步:确定方案。这道题和所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想一想哪些定义、概念、定理、公式或结论可以用于这道题中?如果解决不了那么回忆以前做过的与这道题类似的题目,你能从原来的题中获得一些启示吗?如果没有,那么重新审题,还有哪些条件没有用到?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想到?
第三步:执行方案并思考方案是否正确。
第四步:检验结果,并思考解答这道题运用了哪些方法,对你有哪些启示?
在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同时,培养反思过程的意识和习惯也很重要,在复习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活动,促进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过程,从而不断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思维过程。
相信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以上教学设计方法可以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起到一定的帮助。
论文作者:崔瑶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6月总第27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4
标签:思维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脚手架论文; 方法论文; 数学论文; 这道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6月总第27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