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竹科技园的特点及启示_科学论文

台湾新竹科技园的特点及启示_科学论文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特色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竹论文,台湾论文,工业园区论文,启示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台湾的科学工业园区建设在亚洲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中率先取得成功,成绩显著,且特色鲜明。1980年,台湾在台北市西南约80公里的新竹设立了第一个科学工业园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到1994年,该园区已经吸引高科技企业171家,资本额累计935亿元新台币,总产值1780亿元新台币,从业人员33 538人。据1995年的统计资料,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生产的PC产量在世界排名第三,世界市场占有率为10%;终端机排名第二,图像扫描器排名第一,鼠标排名第一,网络卡排名第二,监视器排名第一,世界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4%、55%、80%、27%、10%。目前,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已蜚声岛内外,有台湾“硅谷”之称,成为世界高科技园区群体中一颗璀璨的新星。

关于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很值得研究。本文将介绍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建设的独到之处,并分析“新竹经验”对我国大陆开发与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启示。

一、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特色

科学工业园区是一种以研究、生产和出口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要目标的科技型经济特区。它往往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吸引外资和高新技术为手段,以创立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兴工业以及提高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为目标。

目前,世界上的科技型经济特区为数众多,但成功者却寥寥无几,且绝大多数在一些老牌的发达国家。这是因为,科技型经济特区是一种以科研带动高科技工业发展的特区,它对设区的条件和设后的管理要求特别高。作为发展中地区的台湾,其最初的设区条件并不优越,不仅技术缺乏,且科技人才不足,教育与产业需求相脱节的情况也颇为严重。但是,台湾的科学工业园区却获得成功并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效仿的对象。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它遵循了设区建区的一般原则和借鉴了先进国家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它办出了自身的特色。

(一)区址选择恰当

根据世界各国兴办科学工业园区的经验与教训,地址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园区的兴衰成败。台湾在这方面可谓深思熟虑,独具匠心。台湾选择在新竹设立科学工业园区是与其独特的地缘、人缘优势分不开的。首先,自然环境优美。新竹地势平坦,林木茂盛,温泉瀑布较多,气候宜人,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其次,交通十分便利。新竹离台北70公里,至桃园国际机场55公里,距台中、基隆两大国际海港90公里,有陆(铁路、高速公路)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再次,学术氛围浓厚。这里有台湾著名的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华工学院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附近地区还有中央大学、中原大学、中山科学研究院、中正理工学院、“交通部”电信研究所等;最后,基础设施比较齐全。新竹位于台湾西北平原地带,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经济基础较好,园区附近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电子、电机、玻璃、纺织、机械及石化等工业。上述众多的优越条件使新竹成为设置科学工业园区的理想之地。

(二)发展规划科学

发展规划的合时合理制定,是关系到科学工业园区建设成败的一项先行性、政策性和全局性的工作。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不仅办区方针明确,而且园区的发展规划科学。

首先,办区方针明确。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创立之初,就确定了高科技化、学院化、社区化、国际化的建区方针。高科技化,即精选高科技和合理配置高科技产业,这是建造科学园的中心工作。台湾紧跟世界高科技发展的大潮,并结合本岛的实际情况,为该园区选定了极具战略意义和发展前景的集成电路(IC)、电脑及外围设备、通讯、光电、精密机械、生物技术等六大高科技。学院化,即如何利用科学园雄厚的技术和智力优势,发展高层次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形成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的良性循环,这是增强科学园发展后劲的重要课题。社区化,即科学园的建设始终体现幽雅、洁净、美观、实用的原则。国际化,即科学园的规划和建设,要充分吸收欧美国家科学园的优点,始终遵循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

其次,发展规划不断完善。1980年,台湾就拟定了新竹科学园《园区十年三期发展规划》, 该规划将新竹园区分三期分阶段开发, 并到1990年使之成为带动岛内高科技工业发展的“火车头”。但1987年以前进入园区投资设厂的外商并不多,而且一些外国企业对向台湾转让尖端技术和科研成果也不热心,只想利用园区提供的优惠条件来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这就与台湾想通过兴办科学园区来掌握高科技知识和延揽科技人才的目标相悖。因此,1987年新竹园区管理局同美国Arthur Dlittle公司签定合同,重新制订1987~1996年《园区十年营运计划》,以促进科学园的正常发展。1993年,台湾“行政院经建会”通过了“园科会”呈报的《新竹科学城发展计划》案,该计划将新竹县市所辖的12个乡镇,约776平方公里全部建成国际高科技重镇,25 年完成,建设经费1 054亿新台币,计划发展人口120万。1994年,新竹科学园区管理局又制定了《科学园区未来十年发展远景规划方案》,计划到2003年,园区拥有企业300家,从业人员达10万,产值突破1万亿元新台币,将新竹科学园建设成为亚太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制造中心。由此可见,新竹科学园区的快速发展是与缜密、科学的规划分不开的。

(三)政策扶持得力

高科技工业的最大特点是资本和知识密集、周期短、风险大。为了吸引更多的厂商进入园区投资经营高科技产业,台湾当局制定和颁布了《科学工业园区设置条例》等一些法规和文件,规定了一系列鼓励和刺激投资的优惠政策,在优惠政策上与保税区无异。

首先,税收优惠。园区内企业进口的自用机器设备、原料、燃料、半成品、物料及货物,免征税捐;园区货物或劳务外销者,免征货物及营业税;在园区内购买厂房及有关建筑物,免征契税; 园区内企业头5年免税,企业正式营业头9年内选定连续5年免缴营利所得税,以后每年缴付的所得税不超过营利的22%。

其次,土地厂房优惠。园区内提供规划完备的设施和厂房,并以低廉的价格出租给厂商。被认定为对台科技有特殊贡献的工业投资,可减免土地租金5年。

再次,金融奖励政策。为发展某些重要产业,台湾当局在必要时会用直接投资该产业或优先给予长期优惠贷款等财政金融手段予以扶持。凡符合园区引进条件的科学工业,厂商可以申请当局参与投资。台湾当局出资最高可达总额的49%,投资者日后可以购回部分或全部股权。投资者如以技术作为股份投资,其最高可以拥有总股份的25%。台湾交通银行还可向园区厂商提供利率低于一般银行2%的中长期贷款, 并可依贷款者的需要,允许在贷款后1~3年内开始偿还。此外,园区还拿出大量资金奖助技术创新开发,其奖助额最高可达每项计划所需要经费的50%。

据台湾中华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新竹科学园区内的租税优惠条件比日本、新加坡都多,与韩国大致相等。可见,新竹科学园区在吸引国际资本和高新技术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

(四)投资环境良好

良好的软硬投资环境是科学园区创办成功的前提条件。新竹科学园区的建设,既借鉴了国外创办科技型经济特区的经验,又吸取了台湾在发展工业区、加工出口区方面的教训,在创造良好的园区环境上不遗余力。

首先,有集中高效的行政管理。新竹科学园区的工作由园区指导委员会和园区管理局共同筹划。“国科会”下设园区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经济部”、“财政部”、“国防部”、“教育部”、“交通部”和“内政部”等6部次长,“国科会”副主任、 “行政院”开发基金执行秘书和若干专家组成,为跨“部门”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有关园区宏观重大问题的决策,并对园区建设和运行事宜进行沟通和处理。园区设园区管理局,负责具体规划和日常业务管理。园区管理局拥有对进驻园区的税务、海关、邮电、电力、供水、金融、警察、地政等部门指导、督办之权,对园区各项事务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可以说,管理事权的集中和手续的简化是其诸多特色中的一大特色。

其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一方面园区按照国际惯例,做到“七通一平”,提供优质廉价的标准厂房,提供完备的生产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又能按照社区化的要求,建有较完备的休闲度假、生活娱乐、医疗卫生、员工子女教育等社区生活配套设施。

再次,有完善的服务保障。新竹科学园区确立“厂商服务,区内完成”的准则,在园区内设有“财政部”台北关税局园区支局、银行、邮局和电信局等单位。园区管理局除行政管理外,还为园区厂商提供全面服务,其中包括企划、投资服务、劳工纠纷协调、工商、工程、地政、电脑网络、公共福利、医疗保健、仓储、环境卫生、消防救灾和安全防护等。厂商在园区所需办理的手续可在区内完成,甚至连“经济部”、“内政部”、“营造署”、“劳委会”、“环保署”等机关的业务也都可在区内完成。

(五)法规保障完备

适时制定和完善有关法规,依法治园,是新竹科学园区的又一特色。

台湾当局非常重视科学园的法制建设。选址未定,法规先修。早在1977年,“国科会”即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及律师成立园区法规工作小组,并确立以优惠、便利来增加岛内外人士来园区投资吸引力的立法原则。1979年,在经过多次酝酿、修订后,正式颁布了《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对园区的行政管理、厂商的权利义务、优惠待遇等作了法律上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又相继制订颁布了《科学工业园区事业派员出“国”办法》、《科学工业园区外汇管理办法》、《科学工业园区贸易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被多次修订,以适应园区事业发展的需要。1986年又修订或订立了11个法规,如《科学工业园区保税业务管理规划》、《科学工业园区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奖助实施要点》、《科学工业园区厂商投资计划完成评估实施要点》、《科学工业园区研究发展、人才培训、建教合作奖励及辅导办法》等。其中有关奖助厂商进行创新技术研究开发的规定,是参照美国有关研究开发奖助办法制定的。

(六)人才素质较高

发展高科技,人才是关键。人才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科学园区的成败。新竹科学园可谓人才济济,截止1995年6月底,园区就业人数为3.8万人,其中专科以上学历者达2万人,占52%;博士、 硕士等高级科技人才有4 500人,占12%。园区公司经理中,博士、硕士、学士各占1 /3。这归功于新竹科学园注重人才的吸纳与培养。

首先,制订积极的人才政策。新竹科学园允许科技人员以高达25%的比例,用其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为股份投资。园区这一优惠政策对于激发科技人员,尤其是以科技见长的海外学人来园区创业的积极性具有重大意义。据统计,1983年来园区工作的海外学人只有27人,而到1994年底就达1 362人,增长了50余倍。1991年底,园区内135家公司中有66家是由回台海外学人参与创立的,其中有44名海外学人担任公司的董事长或经理的职位。近来成立的旺宏电子公司,其主要成员中有38人是原来在美国工作的高级工程师。这些返台的海外学人大多在国外的教学科研机构受过良好的训练,很多人曾在大企业中从事过高科技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其中不少人直接来自美国的“硅谷”。他们的研发和管理能力较强,能够把握世界高科技发展的脉搏,因而使很多企业能够在一个较高的台阶上起步。

其次,重视园区人才的培养。第一,台湾当局强制规定,园区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的人数必须占企业科技人员总数的50%以上,以保证把更多的台湾科技人员培养成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第二,台湾当局在园区举办企业管理训练班,邀请有关专家引介先进技术,以提高园区员工的技术素质。此外,还举办各种研讨会,以提高企业高层主管人员在制定和执行企业经营策略、竞争策略、市场开拓策略等方面的能力。第三,园区管理局主动促进园区企业与当地大专院校、学术机构挂钩,共同从事高科技产品研究开发工作。按园区1995年计划,未来10年内要培养出2万余人的科研队伍, 其最高目标是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再次,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为了开发科技人力资源,新竹科学园区先后成立了科学管理学会、企业经理协进会、同业公会、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等组织,其目的是希望通过会员整合分工的力量,提高各会员厂商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水平,以协调和满足高科技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从而在整体上增强高科技企业在迈向大型化、国际化进程中的竞争力。

二、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启示

代表台湾科技和科技产业发展水准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在台湾经济升级和科技发展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透过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成功实践,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创办科学工业园区是经济发展升级的重要形式

自从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设立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工业园区(“硅谷”)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效仿。尤其是进入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世界性高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浪潮,全球兴起了一股兴办科学工业园区的热潮。科学工业园区作为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时代出现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经济特区,能实现教学、科研、产业“三位一体”的发展,在促进设区国或地区的产品更新换代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起先导作用。因而,它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用以振兴区域经济和发展高科技的重要形式。今天,台湾新竹科学园区的成功举办,打破了过去成功者几乎都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局面,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科学工业园区振兴民族经济、发展高科技产业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它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何布局、开发和利用科学工来园区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中国大陆自1985年建立第一个科学工业园区——深圳科技工业园以来,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52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各地方政府也陆续建立了许多所谓高新技术开发区。这表明中国大陆在经历近20年的孤立封闭以后,已开始顺应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但是,从目前来看,大多数科技开发区的成效不甚理想,存在诸如建设资金难以筹措、优惠政策互相攀比、园区管理不善、技术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因此,怎样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台湾在建设科学园区方面所积累的成功经验,解决上述发展中的难题,争取创办一个成功一个,这是中国大陆开发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所面临的一个关键课题。

(二)必须遵循国际通行的做法

科技型经济特区尽管有科学园区、科学工业区、新技术开发区、高技术园区、科学城、技术城等不同叫法,但总的来说,又有一些共同特征。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它都依托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而不是自然和一般劳动力资源,其发展主要侧重于人才和知识;二是它对技术和资金的集约程度要求比较高,而对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则采取限制以致拒绝的态度。因此,如何建立既符合本地区情况又不失国际水准的科学园区,是每一个兴办国家和地区都必须解决的课题。新竹科学园从选址、规划到建设,就既充分考虑了本岛的特殊情况,又始终遵循国际标准和国际做法。这是它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反观中国大陆,在高科技开发区的兴办上,重形式轻内容,违背国际通行一般做法的现象并不鲜见。就以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深圳科技工业园来说,从选址到开发,效果并不理想。至1993年11月底,深圳市科技局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4家,均不在科技园内。在科技园的39家重点企业中,也有一半以上不是高新技术企业。1992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超亿元的有11家,科技园内没有1家。 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最高的达6亿元,而科技园50 家企业全部工业产值之和仅为3.1亿元。深圳科技工业园地处经济特区, 是我国大陆第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又是第一个依托科技力量强大的中科院,由市政府首脑亲任总负责人的经济实体,但过去却为什么没有发挥出最佳功能和创造出一流业绩?原因在于没有按照国际惯例来办事。园区本身先天不足,后天又营养不良,是其发展不力的主要症结。深圳科技工业园所依托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不仅质上不够档次,而且量上也欠规模,更谈不上密集了,依托远在天边的中科院显然有违国际常规。还有该到园区来的企业没进来,不该进入园区的企业却在里面,这说明一方面园区的企业准入条件把关不严,另一面对高科技产业的倾斜政策不够。新竹科学工业园实行全封闭管理,按保税区运作,而深圳科技工业园缺乏这种管理和优惠力度。显然,同国际上成功的科学工业园区相比,深圳科技工业园显得有些生捏硬造的味道。

(三)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

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在科学工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海外各种形式的科学工业园区,除起步较早的美国“硅谷”和128号公路外,几乎都是在政府的支持、 帮助甚至直接规划下建成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在台湾科学园区崛起的背后,有一只有形的政府之“手”一直在操控着。台湾当局不仅是园区的整体组织和管理者,是园区安全和效率的保障,而且是园区开发与经营的直接参与者,是园区经济发展与升级的直接动力。很难想象,没有台湾当局提供的规划设计、优惠政策、完备的基础设施及有效的高级别行政管理,园区能办得如此成功。就拿新竹科学管理局来说,它带有明显的行政特征。它可以集中社会力量为高科技开发服务,可以统一调配社会各方资源,可以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反观我国大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一方面受到中央与地方权限与职能划分不清的掣肘,另一方面又缺乏一个能统揽全局、具有较高权威的管理机构和体制,政府在扶持、引导、协调、监督园区发展方面未能完全发挥主导作用。就以深圳科技工业园来说,它是由深圳市政府和中科院共同创建、广东信托投资公司参股合办的,是一个以企业形式进行开发和经营管理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一发展模式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园区的兴办主体是多元的,由办事方式不怎么相同的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三方面组成,缺乏集中性和统一性,也就谈不上高效性;二是园区的管理者是企业,缺乏官方性和权威性,它只能履行一种专向性、层次性的管理职能,而无法履行统一协调的职能。而且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离开了中央高层有关部门的参与,显然难以名符其实。在面临国内外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作为后发展的深圳科技工业园,无视政府的主导作用,而大行企业管理模式之道,显然是不明智的。因此,如何建立和健全高级别权威性的管理机构,是深圳科技工业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迫切课题。

(四)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世界高新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外及台湾新竹的经验证明,兴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首要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能促进人才辈出、释放人才能量的软硬环境,因为科技人才是知识和技术的载体,能否鼓励和吸引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技人才来园区创业,是实现科技与生产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起点与核心。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成功,说到底是吸纳人才培养人才的成功。正是济济高素质的人才托起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高起点、高速度和高效益。反观深圳科技工业园,它一方面没有众多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可供依托,缺乏人才储备载体;另一方面又缺乏一个尊才、爱才、用才、造才的良好环境。在这种状况下,园区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也就不足为奇。因此,能否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人才,是深圳科技工业园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本文于1997年1月收到,1997年8月第二次修改。

标签:;  ;  ;  ;  ;  ;  

台湾新竹科技园的特点及启示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