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_科学发展观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_科学发展观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核心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和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的“以人为本”,在这个在理论体系中是否也应当成为核心理念?这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进科学发展,亟待探讨的重大课题。

一、科学发展观,赋予了“以人为本”新的思想内涵,使之具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理念的理论品质

“以人为本”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理念,首先取决于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创新。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不仅把“以人为本”确定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且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视角,进一步对“以人为本”进行了深刻地阐述,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

第一,“以人为本”是反映科学发展的真谛、党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相统一的科学理念。在科学发展观看来,“以人为本”既要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真谛,也要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①“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要体现“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②最终就是要达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进步最高的价值追求”③。“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④。具有这样全新内涵的“以人为本”,显然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理念的全面超越。也正是赋予了“以人为本”集反映科学发展的真谛、党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为一体的思想内涵,使之不仅能够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还能够成为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理念。

第二,“以人为本”是体现科学的发展观、唯物的历史观、和谐的社会观、正确的政绩观相统一的科学理念。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不仅要摈弃人对物的过度依赖性,突出人的主体性,把发展看成是为人的、靠人和属人的发展,充分发挥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而且充分肯定了,“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⑤。同时,还将把“以人为本”纳入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⑥。“以人为本”也是执政党政绩观的反映,这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主张“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⑦。可见,“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发展观的范涛,也是历史观、社会观和政绩观的范畴,不仅是科学发展观所要坚持的核心理念,也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必须坚持的核心理念。

第三,“以人为本”是体现以人的现实性、大众性和全面性为本位的科学理念。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⑧。而且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既是指所有的每一个人民群众,又是指整体性的人民群众,是个人与社会共同体的辩证统一。这样就与脱离实践,超越社会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区别开来了,把尊重个人权益与反对极端个人统一起来,把鼓励自主发展与坚持“共建共享”统一起来,要把“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与“走共同富裕道路”统一起来。科学发展观又强调,为人而发展,靠人而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符合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这就把人的需要、人的发展、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内在尺度”高度地统一起来,以人的全部属性为本位。“以人为本”显然是对仅仅强调所谓的人文关怀的“人道主义”、只强调人对自然界索取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只把人当作劳动手段的“工具理性主义”的有力批判和超越。“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必然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必须通过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实际上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理念。

二、“以人为本”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是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事实上已经成为核心理念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虽然没有“以人为本”的明确提法,但不等于没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在继承它们思想的基础上,而实现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创新。“以人为本”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无论是回答四大基本问题、揭示三大客观规律,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它们都坚持了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⑨。

——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首先面临着的历史性难题。如果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破解这个难题的思想灵魂,那么,着眼于“以人为本”,便是邓小平破解这个难题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邓小平就是本着对人民无限忠诚的情怀和高度负责的态度,针对“四人帮”的破坏和“左”的思想干扰使得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的贫穷状况,来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的。在邓小平看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样,“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⑩。“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1)他把“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与“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列,“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12)。可见,社会主义首先就是发展,而且是为人民而发展,造福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的这种理解,从而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航程。在破解难题之后,邓小平还把社会主义与人的民主、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现代化”(13)的科学论断。强调要使广大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当然,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那就是他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高度统一起来的社会主义本质论(14)并进一步确立起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而这个标准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发展,我们党进一步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包括人在内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进一步阐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5)。

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人的力量基点上,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这是邓小平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之点。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邓小平提出了“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的著名论断。他坚信,“在我们的社会里,广大劳动者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必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16)江泽民同样强调了社会主义建设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认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他强调,“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力量。”(17)胡锦涛更是直接指明了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依靠人民”。三十多年来,我们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最根本、最集中的就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符合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邓小平同样是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改革开放初期他就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8)当然,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具有独创性回答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随着党所处客观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四个多样化”的背景下,一些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淡化了,领导干部腐败的问题也突现出来;又面临着西方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和敌对势力的挑衅,尤其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的严峻考验;苏联共产党瓦解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党脱离了人民群众,生产力没有发展,人民生活难以为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新的历史课题而提出来的。“三个代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必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9)。正如胡锦涛在揭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谛时所指出的:“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0)

“三个代表”既是党建的根本目标,也是党建的根本原则。这就是说,“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21)党造福于人民,党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就能更加兴旺发达。党的全部实践启示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吸取前进的不竭力量。”(22)我们党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所提出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都体现党为了人民,而党的建设又要依靠人民的思想。党的建设要依靠人民群众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也都是“以人为本”在党的自身建设上的实际体现。党的建设立足自身与依靠人民群众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正是把“以人为本”与党的建设内在地统一起来,从而极大地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与发展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主义要不要发展,怎样发展;另一方面是发展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怎样坚持社会主义,而二者统一归根到底就在于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发展是硬道理的真谛也在于此。共产党与发展同样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党要不要代表发展要求,如何代表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发展要不要坚持党的领导,怎样坚持党的领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能够把二者高度统一起来,就在于确立起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真谛也在于此。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发展的关系,共产党与发展的关系这固然是贯穿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内部的矛盾关系便日益突现出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诸如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生产力总体水平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差距的缩小等等。这就需要进一步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从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看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一,“发展为了人民”,这就是要进一步破除和克服“为发展而发展”的思想观念,要把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开发、环境利用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度地统一起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体现发展的公正性,使发展真正体现出共建共享。

第二,“发展依靠人民”,这就是要进一步破除和克服那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理念,把发展建立在人的力量基点上,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要深化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所讲的发展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使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因而必须更加注重民生问题,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逐步缩小贫富差距,统筹城乡和统筹区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地阐述了发展与人的关系,特别是把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概括为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坚持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真正动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在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明确地提出来,虽然比前三个问题要晚些,但这个问题始终贯穿着对前三个问题的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所有问题的探索和回答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理解和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体现,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到底就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集中体现的就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实事求是和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的群众观点,在两者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出,前提是实事求是,核心是群众观点。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联系起来,在他看来不搞现代化建设,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23)。邓小平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时候,是与思考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同时进行的,在邓小平看来搞不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也就回答不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与“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是一致的,而这个一致性就在于它的人本性,因为只有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24)。

江泽民更明确地认为:“实践的观点、群众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党之所以有力量,我们的工作之所以有成绩,总的来说就是靠两条:一条靠实事求是,一条是靠群众路线。”(25)他反复地强调:“要在全党范围内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育,批判各种否定、贬低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牢固树立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是人民群众的科学观点。”(26)他还深刻地揭示出了,“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27)。在江泽民看来,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坚持群众路线,这就是要“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28)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的运用和创造。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在强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明确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29)”“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0)在他看来,我们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都是为了顺应人民意愿、实现人民利益。现在,我们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任务,同样是为了顺应人民意愿、实现人民利益。都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认识的变革最根本的就是对人的认识的变革,“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类发展史上是马克思第一次真正地把我们的世界理解为自然、人、社会的统一体,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象性关系构成这个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明确了人在这个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把注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看成是新世界观的根本特性,明确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把人们的生产劳动以及生产力的水平看成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不仅把现实的人作为研究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而且把人的解放和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地联系起来。马克思曾经根据人的解放和发展把社会历史演进分为,“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个形态。(31)把共产主义社会直接看成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2)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高于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在于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更在于它消除了“异化劳动”,生产力可以用来造福于人民,使得人能够得到自由全面地发展。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政党学说,说到底就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理论。同样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贡献,都根植于对人的深邃把握。

在马克思那里,“以人为本”还只是一个理论问题,建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也还只是个推论和设想。如今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不仅使理论变成了现实,而且又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为反映坚持马克思主义、遵循社会主义规律、提高执政党的领导水平、进行科学发展的共同而根本的价值取向。显然,把“以人为本”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理念,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由此可见,无论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还是这三大理论分别对“四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和对“三大规律”的认识都是体现了“以人为本”。

三、把“以人为本”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理念,是其科学体系内在逻辑结构的要求,必将对指导实践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不仅从它的思想渊源、理论构成,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上看,而且从它的本质、精髓、主题和核心这样的内在逻辑结构上看,“以人为本”也应当成为核心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精髓、主题和核心是相互联系的,共同体现其科学而独特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是反映其内在联系,表明它区别于其他理论或理论体系的内在规定性,是这个理论体系最根本、最高的标志。党的十七大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内在地统一起来,构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把坚持这个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看成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标志。这就深刻地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质上就是关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理论上回答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反映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取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探索和回答四大基本问题、揭示和深化认识三大客观规律的灵魂。这就是已经被无数实践所证明了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指贯穿这个理论体系始终的,是整个理论体系所共同面临着的首要问题和课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和使命,这就是发展。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就是社会主义要不要发展,社会主义怎样搞发展的问题,所以,发展才是硬道理;当然,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首先也是党要不要代表发展的要求,党怎样代表发展的要求,所以,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三个代表”使党能够代表发展的要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本身就体现了发展是第一要义,然后,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所指的就是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本文所探讨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虽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比较晚出现的提法,但能不能成为核心理念并不在于它的提法出现的时间,而是要看它在这个理论体系中的真实意义。不仅回答四大基本问题、揭示三大客观规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集中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完成发展任务和使命,集中体现的还是“以人为本”。一方面,“以人为本”要得以实现,必须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前提,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先导,以发展实践为路径;而另一方面,高举旗帜也好,解放思想也好,发展也好,最终的价值评判标准是“以人为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把“以人为本”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理念,对于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把“以人为本”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理念,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地位和指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关系到如何真正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来贯彻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所阐述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是对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来回答发展问题所做出重大而独特贡献的充分肯定,但不能就此把它等同于一般的发展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同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一步回答了四大基本问题,深化了对三大客观规律的认识,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33)。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地位和指导意义的科学规定,已经深刻表明,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并不只是在回答发展问题上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回答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上,核心也是“以人为本”;已经内在地蕴涵着,“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必须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理念,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所有领域和全过程。

注释: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4页,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②③④⑤⑦⑧⑨(3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07、107、579、579、14、244、10页。

⑥(3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75、595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11)(12)(14)(18)(2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23、373、29、63页。

(13)(16)(2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9、88、163页。

(15)(20)(21)(2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4、370、364、364页。

(17)(19)(22)(27)(28)《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9、281、271、294、283页。

(25)《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

(26)《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8~99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

标签:;  ;  ;  ;  ;  ;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