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掌握知识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会论文,规律论文,地理论文,知识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地理
地理课既有研究天文、地质、水文、地貌、气候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研究工农业生产、城市人口、环境保护等社会科学的属性。可见地理课包括内容繁多,研究对象广泛。但是,纷繁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并非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因此在地理课教学中,不仅要讲“地”,更要讲“理”,不仅让学生了解“有什么”,“是什么”,更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即揭示规律,让学生把握规律。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学得的知识才能全面、扎实,并能引伸和迁移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通过哪些途径,如何教会学生掌握规律呢?
课堂讲授要有规律地讲,讲规律。
比如区域地理的教学,就不能平铺直叙,单纯罗列地理现象。对任何一个区域的讲授,都要从位置开始,按着地形、气候、河湖、土壤,动植物和资源等自然要素逐层分析,而后概括出区域特征,这就是有规律地讲。同时还要分析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即地形影响气候,位置影响气候,地形和气候又影响河流,反过来河流和气候又影响地形等。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引导学生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关键性要素。这就是讲规律。比如我国的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多且季节分配较均匀这些特征起了主导作用,致使我国南方地区河湖众多,植物繁茂,广泛分布着红壤,盛产热带亚热带水果,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到三熟等各要素都有相对应的特点。再如北方地区的东北三省,由于冬季漫长而严寒这一气候特征影响到河流有较长冰期,较厚冰层;土壤有多年冻土发育;森林生长慢但木质好,病虫害少,动物皮毛好等各相应的特点。只有这样讲授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为地理思维开拓了道路,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有规律地掌握地理知识。
联系成因分析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规律
任何地理事象的分布与其成因都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对地理分布知识的掌握不要孤立地机械地学习记忆,要从成因入手引导学生总结出分布的一般规律。如我国矿产分布,一个个的孤立地记忆矿产地很困难又不牢固。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矿产分布图就会发现长江以北煤和石油多,长江以南有色金属多。进而运用矿床形成理论从地壳演变史找原因讲给学生:长江以北属大面积地壳沉降区,沉积岩广布多形成外生矿床,因此煤藏多,石油多。而长江以南在地质史上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多形成内生矿床,故有色金属多。这样联系成因认识分布规律就变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了。又如高中地理上册第72页三题读图分析,从图上观察到全球降水分布规律是:多雨带和少雨带相同分布呈现纬向分布着三个降水带。在此基础上引伸一步,让学生分析降水带与大气环流带的关系,揭示如下一般规律:凡是低气压带控制区→气流上升→全年降水丰富;凡是高气压控制区→气流下沉→全年降水稀少;西风带控制区→气流由较低纬度流向高纬→降水机会多;信风带控制区→气流由较高纬度流向低纬→降水机会少等。这样把知识规律化,并引伸推理,能启迪学生的地理智慧,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效率。
讨论各种地理事象在不断运动中的必然联系,抓住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
比如讲地球公转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引起四季更替的结果时,在讲清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在时空方面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反问学生:假设地球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为零,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90°角时,还会有这些变化吗?假设黄赤交角大于23°26',又会有哪些事象发生变化等。讨论结果,得出如下关系式(如图)。
假如黄赤交角大小有变化,那么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五带的范围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最后结论是:黄赤交角的存在是上述结果的根本原因。这是本质的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又比如昼夜更替与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存在和发展之间,地球偏向力与洋流,大气环流之间等都有隐在其间固有的必然联系,通过设问讨论,都能找出规律,这是知识的关键所在。这样做法能帮助学生了解地理事象的本质,使学生掌握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来一次深化和飞跃,从而达到能引伸推理、应用之效力。
时刻着眼人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
人地关系是地理教学的主线。在任何一个区域里,自然与经济,人与地之间的关系都是密切相关的。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但为了使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方向发展,在利用环境的同时又去改造环境。那么不论在哪里,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地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就是人地关系对立统一的规律。比如我国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针是地尽其利,草原宜牧则牧,平原宜农则农,山区宜林则林,就是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有效利用土地。这种方针就是人地关系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
再如俄罗斯的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就是它发挥地势起伏不大,便于修铁路的优势,避开地处高纬,河海冰期长的劣势。日本工业分布集中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就是它发扬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之长处,避开国内资源贫乏,市场狭小之短处。日本的农业机械只重视发展小型农机具而不发展大型的联合的宽幅的机械,是它避开平原面积狭小之短等。因此“因地制宜”通俗地概括了人地关系的对立统一规律,对任何一个区域教学都要着眼于这条规律,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总之,地理规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注意总结知识规律。加强这方面教学,这是活跃学生思维,发展他们能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