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奶牛产犊间隔因素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园园,梁艳,张强,王海洋,郭梦玲,杨章平,李明勋,毛永江[1](2021)在《影响荷斯坦牛产犊间隔的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产犊间隔对奶牛繁殖性能和泌乳性能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江苏某奶牛场2010-2018年产犊的荷斯坦牛共19 748条产犊间隔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第5胎产犊间隔最大(397.17d),第4胎产犊间隔最小(385.95d),第2、4、6胎产犊间隔无显着差异(P>0.05);初产月龄多集中在第25~26月龄,初产月龄在22月龄以下的产犊间隔最大(398.07d),初产月龄在31月龄以上的产犊间隔最小(384.14d),产犊间隔随初产月龄的增加而减少;2015年产犊的产犊间隔最大(398.12d),2011年产犊的产犊间隔最小(375.43d);夏季产犊的产犊间隔最大(407.87d),秋季产犊的产犊间隔最小(385.90d)。综上分析,胎次、初产月龄、产犊年度、产犊季节等均可以显着影响荷斯坦牛的产犊间隔。
刘丽元[2](2021)在《GWAS、CNV及ROH挖掘宁夏地区荷斯坦奶牛重要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宁夏地区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基于系谱信息、生产性能测定(DHI)记录和GGP Bovine 150k SNP基因型数据,利用随机回归测定日模型、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和杂合性缺失(ROH)等分析策略定位和挖掘影响荷斯坦奶牛重要生产性状的分子标记、基因组结构变异区域和相关候选基因,探索试验群体在选育和进化过程中留下的基因组选择信号,结果表明:(1)运用随机回归测定日模型对宁夏荷斯坦奶牛第一个泌乳期5个产奶性状和体细胞评分(SCS)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各性状的加性方差和永久环境方差均在泌乳初期和后期趋于较大,产量性状(产奶量、乳脂量和乳蛋白量)的遗传力在0.19~0.24之间、乳成分(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的遗传力在0.39~0.42之间、体细胞评分(SCS)的遗传力为0.11。(2)利用GWAS分析策略鉴定到13个基因组区域(1Mb)、10个SNPs标记和一些已知和未知的候选基因(DGAT1、ABCG2、PTK2、TRAPPC9、SCARB1和SLCO1A2)对宁夏地区荷斯坦奶牛产奶性状和SCS有重要影响。此外,还筛选到一些具有多效性的基因(TIGAR、SPP1、LCORL、NCAPG和LAP3)不仅与牛产奶性状有关,还与乳房炎抗性、生长和屠宰等性状有关。(3)利用 PennCNV(ARS-UCD1.2)、PennCNV(UMD3.1)和 CNVPartition(UMD3.1)在试验群体常染色体基因组中检测到1,790、1,667和619个CNV区域(CNVRs),其CNVR总长度分别占常染色体总长度的14.2%、13.7%和11.0%。其中,在ARS-UCD1.2基因组中检测到41个高频率CNVRs(群体频率大于5%)。在UMD3.1参考基因组的结果中,不同方法检测到的拷贝数变异区域在群体水平上表现较高的相似度,其重叠区域总长度约为168.71Mb,分别占比PennCNV 结果的 48.9%,占 CNVPartition 结果的 58.43%。(4)关联分析共筛选到23个CNVRs对该群体产奶性状和SCS有较大效应,其中,有6个CNVRs 与已知的产奶性状 QTLs 相重叠,有 5 个 CNVRs(CNVR213、CNVR470、CNVR1061、CNVR1298和CNVR1789)内包含有与奶牛产奶性状密切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此外,本研究发现有55个样本在着名的DGAT1基因上存在拷贝数变异,由于该基因是已知与奶牛乳用性状显着相关的关键基因,探索该基因拷贝数变异对表型的影响也意义重大,目前已将这些个体例为后续验证群体名录。(5)在试验群体中共发现23个高频率ROH区域,其中有5个区域内含有大量已知的对奶牛表型有重要影响的候选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的Win761窗口发现ROH的样本量超过总体的50%,该区域内含有大量与牛生长发育、体尺及采食量等性状显着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包括着名的具有多效性的PLAG1和CHCHD7基因。此外,位于20号染色体ROH区域内的基因多与牛产奶性状相关,位于7、10和29号染色体上的选择区域内的候选基因多与牛繁殖性状相关。荷斯坦牛在品种培育过程中对奶牛体型、泌乳能力及公牛繁殖力等性状进行过强度选择,这些高频率的杂合性缺失区域既是该品种在选育过程中留下的选择信号。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GWAS、CNV和ROH等基因组分析方法充分挖掘影响宁夏地区荷斯坦奶牛重要性状的遗传变异和候选基因,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荷斯坦牛育种提供较为重要的基础数据,为解析荷斯坦奶牛重要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提供线索,为后续进一步基因功能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和设计思路,为未来奶牛更精准的基因组选择方案奠定基础。
王翌翀[3](2021)在《北京地区奶牛场生产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案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旨在利用奶牛养殖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对奶牛产奶性能和繁殖性能进行分析。按照国际标准收集北京地区5个牧场2019年1月-2020年12月牛只个体信息、DHI测定记录和繁殖记录,利用SPSS25.0单因素方差Duncan模型及T检验进行显着性分析,对奶牛生产性能进行计算(平均值±标准差);使用一般线性多变量模型对代表性牧场2号牧场和4号牧场胎次、产犊季节对空怀天数、输精次数进行研究;利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奶牛场智能管理系统》对DHI数据、繁殖记录进行整理;使用Excel 2016绘制折线图和柱状图。经研究获得如下结果:2020年,5个牧场年均产奶量较2019年均有所增加。2020年,1、3、5号牧场产奶量显着高于2号和4号牧场(P<0.05)。5个牧场乳蛋白水平均处于3.21-3.58%,2号牧场乳脂率显着(P<0.05)低于其他牧场,3号和5号牧场乳脂率>4.8%牛只比例较大,4号牧场乳脂率<2.5%比例较大。1、2、4、5号牧场脂蛋比<1.10比例较高,存在酸中毒风险,3号牧场脂蛋比>1.40比例较高,存在酮病风险。5个牧场各季节MUN均在10-18mg/dL之间,其中1号和2号牧场个别月份MUN>18mg/dL比例较高,3号和4号牧场个别月份MUN<10mg/dL比例较高。2020年3号牧场SCC显着低于其他牧场(P<0.05),1、2、5号牧场SCC显着(P<0.05)增加。2号牧场产犊间隔超过理想值。5个牧场产后第一次配种平均天数均超过理想水平。5号牧场始配天数最合理,3号牧场泌乳150d配准率最高,5号牧场首配妊娠率最佳。综上所述,5个牧场两年校正奶量综合排名:3号>5号>1号>2号>4号。1号牧场应加强泌乳后期管理,关注奶牛瘤胃健康,及时调整奶牛精粗饲料比、蛋白组成。2号牧场关注热应激对牛只产奶量的影响,头胎牛的瘤胃健康,经产牛酮病及能量负平衡发生,加强同期发情操作及奶牛发情鉴定工作。3号牧场应注意头胎牛冷应激,应加强营养调控,提高首配妊娠率较低,注意饲料能氮比,规避牛只能量负平衡问题。4号牧场关注温度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关注奶牛乳房健康,谨防瘤胃酸中毒现象发生。5号牧场应适当补充蛋白质,并预防酮病、能量负平衡的发生,关注奶牛乳房健康。
宋真,赵善江,李来宝,许慧韬,朱化彬[4](2021)在《影响荷斯坦奶牛产犊间隔的因素及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产犊间隔(calving internal, CI)又称胎间距,即两次产犊间的时间间隔,能够综合反映奶牛发情、配种、妊娠和产犊等繁殖性能,是衡量奶牛繁殖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影响奶牛产奶量和产犊数量的重要因素,对奶牛养殖经济效益具有直接影响。最新研究显示,适宜产犊间隔与牛群泌乳能力相关,泌乳能力越高,适宜产犊间隔应越长。但是,即使中国规模化牛场产奶量已经有了大幅提升,中国大多数牧场还在追求更短的产犊间隔。为此,作者对影响荷斯坦奶牛产犊间隔的因素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简要阐述了产犊间隔对牛场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中国荷斯坦奶牛养殖确定适宜产犊间隔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理论依据。
吴雨红[5](2020)在《卧床舒适度对奶牛生产性能及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奶牛舒适度是动物福利在奶牛养殖领域的直接体现,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动物福利的观念更加普及,奶牛舒适度也成为了研究热点。卧床舒适度是奶牛舒适度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卧床作为牛舍环境中与奶牛接触最频繁,最密切的组成部分,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不言而喻。基于动物福利的要求,牧场应该为奶牛提供合理、舒适的卧床。卧床的垫料类型和尺寸等因素对泌乳牛的躺卧行为有很大影响,舒适的卧床可以激发奶牛生产潜能,对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均有益处。对于奶牛来说,舒适的卧床应该具备如下条件:足够的长度和宽度,柔软舒适干燥的垫料,足够的前冲空间,奶牛起卧时没有障碍等。生产者应该牢固树立“以牛为本”的养殖理念,用心关注并提高奶牛生活环境的舒适性,方可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奶牛行业才能可持续的、健康稳固的发展下去。[目的]:研究不同卧床舒适度对奶牛的泌乳性能、繁殖性能以及健康状况的影响,揭示舒适度管理对牛场生产的重要性,为改善奶牛福利、提升奶牛生产性能提供依据,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本试验选择石河子市周边某规模化奶牛场为试验牧场,选择150头泌乳天数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成年中国荷斯坦奶牛分为三组,每组50头,分别圈养于A、B、C三个卧床舒适度不同的牛舍内,对三个牛舍内的卧床进行不同处理,A牛舍无卧床作为对照组,B、C牛舍卧床作为试验组,试验周期为1年。(1)使用肉眼观察、工具测量、亲身体验三种方法对三个牛舍卧床进行舒适度等级评定,根据舒适度等级从低到高分为1、2、3三个等级。(2)记录并整理奶牛在不同卧床舒适度情况下的泌乳性能(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总固形物、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SCC))数据,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卧床舒适度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3)记录并整理奶牛在不同卧床舒适度情况下的繁殖性能(总受胎率、产犊间隔、配种指数、产后首配天数)数据,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卧床舒适度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4)对三种等级卧床的垫料进行细菌计数,统计奶牛在不同卧床舒适度下的乳房炎、肢蹄病、子宫内膜炎的疾病发病率,分析卧床舒适度对上述三种奶牛疾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1)卧床基本情况:A牛舍没有卧床;B牛舍为沙子卧床,长度225cm,宽度110cm,高度110cm,C牛舍是干牛粪卧床,长度245 cm,宽度120 cm,高度120cm;两种卧床垫料厚度均为15~20cm,牛床清洁度都较好;C牛舍卧床表面具有4°~7°的角度,B牛舍卧床表面无角度;C牛舍卧床比B牛舍卧床柔软。卧床指标方面:C牛舍卧床躺卧奶牛数量多于B牛舍卧床,差异显着(P<0.05),站立奶牛数量低于B牛舍卧床,差异显着(P<0.05);C牛舍卧床奶牛舒适度指标CCI(92.55%,81.40%)和卧床使用指标SUI(88.67%,74.47%)均高于B牛舍卧床,卧床站立指标SSI(7.45%,18.60%)低于B牛舍卧床。飞节损伤和牛体清洁度评分方面,C牛舍卧床飞节损伤0分和清洁度1分奶牛所占比例高于A、B牛舍卧床,差异显着(P<0.05),整体均表现为C牛舍卧床>B牛舍卧床>A牛舍卧床。卧床舒适度等级结果:C牛舍为3级卧床,B牛舍为2级卧床,A牛舍为1级卧床。(2)泌乳性能方面:2、3级卧床奶牛的日产奶量明显高于1级卧床,差异显着(P<0.05),而2级和3级卧床间无明显差异(P>0.05);1、3级卧床的SCC高于2级卧床,差异显着(P<0.05),而1级和3级卧床间无显着差异(P>0.05);卧床等级对乳脂率、乳蛋白率、总固形物无明显影响(P>0.05)。(3)2、3级卧床的总受胎率高于1级卧床,差异显着(P<0.05),而2级与3级卧床间差异不显着(P>0.05);1级卧床的产后首配天数高于2、3级卧床,差异显着(P<0.05),而2级与3级卧床间差异不显着(P>0.05);卧床等级对配种指数和产犊间隔无明显影响(P>0.05)。(4)不同等级卧床的细菌数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整体表现为1级>3级>2级;卧床等级对乳房炎、子宫内膜炎有影响,差异显着(P<0.05),表现为1级>3级>2级;卧床等级对肢蹄病的影响呈现出,1级卧床肢蹄病发病率高于2、3级卧床,且差异显着(P<0.05),2、3级卧床间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A牛舍卧床舒适度等级为1级;B牛舍卧床舒适度等级为2级;C牛舍卧床舒适度等级为3级。(2)卧床舒适度等级与奶牛产奶量呈显着正相关,与牛奶中SCC呈负相关。(3)卧床舒适度等级与总受胎率呈显着正相关,与产后首配天数呈显着负相关,对配种指数及产犊间隔无明显影响。(4)卧床舒适度等级对乳房炎、子宫内膜炎以及肢蹄病均有显着影响。卧床舒适度不同所含的细菌数量有所不同,细菌数量越多的卧床乳房炎、子宫内膜炎以及肢蹄病的发病率越高。
栗敏杰[6](2020)在《河南地区荷斯坦牛功能性状和生产性状的遗传评估体系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利用河南地区40个规模化奶牛场56306头荷斯坦牛2007年1月~2019年8月的繁殖数据和泌乳性能测定数据,建立性状质控标准、进行二级性状拟合,共17个功能性状和9个生产性状。利用SAS 9.4中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GLM)过程对功能性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再采用DMU软件中DMUAI模块结合动物模型、测定日模型估计功能性状和生产性状的方差组分、育种值、表型相关及遗传相关,最后根据前期结果拟构建河南省荷斯坦牛选择指数对牛只进行排队,选择牛只进行基因组检测验证选择指数,进而建立河南省荷斯坦牛功能性状和生产性状的遗传评估体系。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河南地区荷斯坦牛功能性状:(1)青年牛日龄性状AFS、AFC的平均值为524.4天、760.7天,IFL、NS、GL等在青年牛时期及经产牛时期分别为33天和130.5天、1.6次和2.3次、277.1天和277.4天,经产牛性状ICF、CI的平均值分别为80天、429.2天,利用年限的平均值为899.3天。(2)场、出生年季是功能性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P<0.01),其次,胎次、初配月龄、配种员、配种是否性控、此胎初配月龄、前胎产犊年季也对部分性状有极显着影响(P<0.01)。(3)功能性状的遗传力范围为0.0104(SRc)至0.2087(ICF),青年牛性状的遗传力范围为0.0159(GLh)到0.1028(AFC),经产牛性状的遗传力范围为0.0104(SRc)到0.2087(ICF),PL的遗传力为0.1007。在青年牛时期及经产牛时期均存在的功能性状,IFL、CE、SR在青年牛时期的遗传力估计值较经产牛时期高,但NS、GL、NRR56较经产生时期低。2、河南地区荷斯坦牛生产性状:(1)1胎时MY低于2胎、≥3胎,但MFP和MPP与2胎、≥3胎无差异。MUN在1胎时最高,SCS随胎次的增加而上升。305MY平均为8.5吨,平均需要75.3d达到泌乳高峰,泌乳高峰日的产奶量为34.2千克,平均泌乳持续力为7.5。(2)利用测定日模型估计MY、MFP、MPP、MUN、SCS的遗传参数,1胎、2胎、≥3胎时MY、MFP、MPP、MUN、SCS 的遗传力分别为(0.1798、0.1329、0.1344)、(0.1951、0.2400、0.2769)、(0.4669、0.3979、0.3620)、(0.2398、0.1462、0.1309)、(0.1092、0.0907、0.0907)。利用重复力模型估计305MY、DPY、PY、Per的遗传参数,遗传力分别为0.1908、0.0327、0.1336、0.0470。305MY的遗传力与测定日模型估计的一胎MY的遗传力(0.1798)相近。3、初步构建河南地区荷斯坦牛选择指数:(1)IFL、NS、GL、NRR56、CE及SR在青年牛时期和经产牛时期之间的表型相关在-0.10~0.10之间。在经产牛时期,NRR56和NS、CI和GL为高度表型相关(0.92~0.98)。PL与AFC为高度表型相关(0.80)。305MY与PY、DPY与Per之间的表型相关为中等相关。在经产牛时期,NS和IFL、ICF、NRR56,GL和ICF、CE,ICF和NRR56均呈高度遗传相关(0.74~0.97)。CE与305MY,ICF与DPY、305MY,GL与Per均呈中等负遗传相关。(2)本研究拟构建河南地区荷斯坦牛选择指数,指数中包含主要的生产性状和功能性状,305天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评分、初产日龄、青年牛首末次配种间隔、产后首配天数、经产牛产犊难易程度、产犊间隔等性状的权重分别为25、15、15、5、10、5、10、5、10。指数构建如下:HPI=[25×305MY+15×MFP+15×MPP-5×SCS+10×AFC-5×IFLh+10×1CF-5×CEc-10×CI]/100+1000
马志愤[7](2020)在《基于草地农业视角下的奶业大数据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镇化,我国人均粮食消耗量与畜产品消耗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食物结构发生了时代转型,粮食这个“主食”在食物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奶类等动物性食品的人均消费量持续增长,为适应我国人民饮食结构的变化,农业结构需随之相应调整和转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我国农业结构转型优化和发展智慧农业。“草地农业是兼顾生态和生产、粮食和饲料,适应时代发展,迎接城乡统筹,面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系统;也是我国破解发展难题、优化农业结构的一个伟大转变。”奶业作为草地农业四个生产层之动物生产层和后生物生产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衔接植物生产层和前植物生产层,是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奶业在整个草地农业发展中作为“火车头”起到了关键的带动作用。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加速,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战略资源,同物质、能量一样成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本研究在草地农业思想指导下,以奶业为切入点,进行草地农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前期探索性研究,利用大数据采集ETL(Extract-Transform-Load)架构、大数据处理引擎Apache Flink、大数据存储和分析等技术构建了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将其部署应用在我国21个省的197个奶牛场,基于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对我国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针对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构建需求和基于奶业大数据特性设计构建出了奶业大数据实时数据平台(DRTDP,Dairy Real-time Data Platform),实现了对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中各种规模牧场的生产及奶业相关数据的实时高效采集、更新和管理。2)基于奶牛的生物学特性和生产管理实践构建了奶牛繁殖效率、牛群健康和产奶等关键生产性能评估模型,根据应用研究所得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参数构建关键指标预警模型和奶牛生产管理分析决策模型,采用完全集成的方式将构建的模型在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进行集成,构建出了“奶牛生产性能评估—预警—决策”一体化模型。3)采用Java SE Development Kit 1.8开发环境和Apache Flink分布式大数据处理引擎开发出了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包含奶牛生产管理系统,基于物质流的奶牛精准饲喂管理系统,牛只智能识别管理系统,牧场数据智能分析与决策系统,奶业大数据可视化系统。能够部署在各种集群环境,可以实现对不同规模牧场的数据进行实时、快速计算,形成了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构建的综合技术。4)将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部署应用在全国21个省197个牧场,总计697403头奶牛,基于此平台系统帮助牧场建立了规范的牛群动态档案和生产管理流程,辅助牧场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将一线生产人员工作效率提升23倍,牧场盈利能力提升20%以上,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5)基于草原综合顺序分类系统(CSCS),从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应用的197个牧场中筛选累积数据超过一年的115个牧场,总计363062头奶牛,其中203341头成母牛(包含173229头泌乳牛),157351头后备牛的关键生产性能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首次对我国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进行研究,得出了我国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参数,其中:成母牛21天怀孕率(21-Day Pregnant Risk)四分位数范围为16%21%,平均值为18.8%,中位数为18%;成母牛年死淘率(Cow Cull Rate)四分位数范围为19.4%39.7%,平均值为30.5%,中位数为30.8%;产后60天死淘率(Cull Rate by DIM≤60)四分位数范围为5.3%10.8%,平均值及中位数均为7.9%;后备牛21天怀孕率(21-Day Pregnant Risk)四分位数范围为15.5%27%,平均值为21.7%,中位数为20%;犊牛60日龄死淘率(Cull Rate by Age≤60 days)四分位数范围为4.6%19.7%,平均值为15.2%,中位数为8.2%;成母牛平均单产(Avg.Milk/Day of Mature Cow)的四分位数范围为2328.4kg,平均值为25.4kg,中位数为25.1kg;泌乳牛平均单产(Avg.Milk/Day of Milking Cow)的四分位数范围为27.232.4kg,平均值为30kg,中位数为30kg。本研究在草地农业框架下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了奶业大数据平台,通过应用研究初步建立起了我国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的评估体系和标准,为我国奶牛场生产管理以及奶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生态奶业研究以及植物生产层和动物生产层界面耦合提供重要数据参考和科学依据。
梁艳,张强,唐程,郭佳禾,王梦琦,张慧敏,李明勋,杨章平,毛永江[8](2020)在《江苏省中型牧场荷斯坦牛产犊间隔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索胎次、初产月龄、产犊年度和产犊季节对荷斯坦牛产犊间隔的影响,本研究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对江苏省某中型牧场2010—2018年胎次为2~8胎、产犊间隔为300~600 d荷斯坦牛的9 419条产犊间隔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胎次、初产月龄、产犊年度和产犊季节对荷斯坦牛产犊间隔有显着影响(P<0.05)。其中,荷斯坦牛第4胎产犊间隔最大(394.72 d),第2胎产犊间隔最小(390.85 d);初产月龄在22月龄以下荷斯坦牛产犊间隔最大(404.71 d),初产月龄在23~30月龄产犊间隔无显着差异;2015年产犊的荷斯坦牛产犊间隔最大(400.17 d),2018年产犊的荷斯坦牛产犊间隔最小(369.52 d);夏季产犊的荷斯坦牛产犊间隔最大(417.11 d),春季产犊的荷斯坦牛产犊间隔次之(399.85 d),秋冬季节产犊的荷斯坦牛产犊间隔较小且无显着差异。由上可知,胎次、初产月龄、产犊年度、产犊季节均是影响荷斯坦牛产犊间隔的重要因素。
张慢[9](2018)在《四季温热变化对围产期奶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现有高产奶牛在妊娠晚期至泌乳初期的围产期,为满足胎儿生长和乳腺发育的高能量和高营养需要,会受到严重的代谢压力,这阶段额外的环境应激,尤其是温热环境应激会对围产期奶牛的机体、胎儿以及之后的生产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一直以来,温热环境对泌乳奶牛的影响被广泛报道,其对围产期奶牛的影响却鲜有研究。而找出围产期奶牛适宜的温热环境范围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试验在春(4-5)、夏(7-9)、秋(10-11)、冬(12-1)试验期内,测定产前共335头、产后共315头健康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的呼吸频率、心率、直肠温度(RT),采集产前共97头、产后共101头健康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的血浆,测定其生化指标。探讨四季温热变化对围产期奶牛的影响。旨在找出南方围产期奶牛适宜的温热环境范围。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生理指标的影响围产期奶牛四季呼吸频率差异显着(P<0.05),且夏季呼吸频率、RT显着高于其它三个季节。奶牛的呼吸频率和RT分别与温湿指数(THI)呈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相关,这可作为围产期奶牛对温热环境应答的敏感指标。围产期奶牛在夏季呼吸频率低于泌乳中期奶牛,而RT高于泌乳中期奶牛。2.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生化指标的影响围产期奶牛和泌乳中期奶牛总抗氧化能力(T-AOC)在夏、秋季节降低。高温高湿加剧了围产期奶牛和泌乳中期奶牛的氧化应激。3.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免疫指标的影响夏季围产期奶牛免疫抑制程度增加,除夏季外,泌乳中期奶牛免疫能力高于围产期奶牛。4.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内分泌指标的影响通过对四季围产期奶牛血浆中内分泌指标的测定,发现夏、冬季节,围产期奶牛孕酮(P4)和皮质醇(Cort)分泌量均增加,且四季各分泌量差异显着(P<0.05),血浆甲状腺激素T4和催乳素(PRL)浓度在夏、秋季节较低。结果表明:夏季不利于围产期奶牛产犊和发情。5.围产期奶牛适宜温热环境范围的初步确定通过对围产期奶牛呼吸频率的回归分析,初步确立了围产期奶牛适宜温热环境限值范围,围产期奶牛温热环境上限THI在59-64之间;围产前期奶牛温热环境下限在50-52之间,围产后期在49-50之间。
刘丽元,田佳,温万,张娟,邵怀峰,脱征军,蒋秋斐,顾亚玲[10](2018)在《宁夏地区荷斯坦牛产奶量和产犊间隔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探讨影响宁夏地区荷斯坦牛产奶量和产犊间隔的非遗传因素,以宁夏某奶业有限公司2012—2016年间6 236头健康中国荷斯坦牛产奶性能记录和繁殖记录为研究材料,以305d产奶量和产犊间隔为研究对象,运用SAS8.1软件,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场、胎次、初产月龄、产犊年份及产犊季节对荷斯坦牛305d产奶量和产犊间隔的影响。结果表明:场、胎次、产犊年份、产犊季节和产犊间隔均对荷斯坦牛305d产奶量有极显着影响(P<0.01),初产月龄对305d产奶量有显着影响(P<0.05);场、胎次、产犊季节和产奶量对产犊间隔有极显着影响(P<0.01)。研究发现胎次、初产月龄、产犊季节和产犊间隔是影响荷斯坦奶牛305d产奶量的重要因素,胎次、产犊季节和产奶量是影响奶牛产犊间隔的重要因素。
二、影响奶牛产犊间隔因素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奶牛产犊间隔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影响荷斯坦牛产犊间隔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胎次对荷斯坦牛产犊间隔的影响 |
2.2 不同初产月龄对荷斯坦牛产犊间隔的影响 |
2.3 不同产犊年度对荷斯坦牛产犊间隔的影响 |
2.4 不同产犊季节对荷斯坦牛产犊间隔的影响 |
2.5 不同因素对荷斯坦2胎牛产犊间隔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2)GWAS、CNV及ROH挖掘宁夏地区荷斯坦奶牛重要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奶牛遗传评估研究进展 |
1.1.1 奶牛的表型性状 |
1.1.2 选育方法和遗传评估模型 |
1.1.3 综合选择指数和多国联合评估 |
1.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
1.2.1 基因分型技术 |
1.2.2 基于SNPs的GWAS分析策略 |
1.2.3 常用的GWAS分析方法 |
1.3 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研究进展 |
1.3.1 拷贝数变异定义 |
1.3.2 拷贝数变异对基因功能的影响 |
1.3.3 拷贝数变异的检测方法 |
1.3.4 人类复杂疾病拷贝数变异 |
1.3.5 牛基因组拷贝数变异 |
1.4 基因组杂合性缺失研究进展 |
1.4.1 杂合性缺失定义 |
1.4.2 杂合性缺失的研究意义 |
1.4.3 牛基因组ROH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荷斯坦奶牛产奶性状和SCS遗传评估 |
引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表型记录 |
2.1.2 数据处理 |
2.1.3 固定效应方差分析 |
2.1.4 遗传评估模型 |
2.1.5 方差组分和遗传力估计 |
2.1.6 个体育种值估计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产奶性状和SCS描述性统计量 |
2.2.2 非遗传因素分析 |
2.2.3 各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
2.2.4 表型值和育种值分布及其相关性 |
2.3 讨论 |
2.3.1 各性状表型值分析 |
2.3.2 泌乳曲线及表型相关 |
2.3.3 各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
2.4 小结 |
第三章 荷斯坦奶牛产奶性状和SCS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引言 |
3.1 实验材料 |
3.1.1 表型数据 |
3.1.2 基因型数据 |
3.2 实验方法 |
3.2.1 基因型数据质控 |
3.2.2 主成分分析 |
3.2.3 关联分析 |
3.2.4 候选基因功能注释及通路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SNPs标记信息 |
3.3.2 群体结构 |
3.3.3 GWAS分析结果 |
3.3.4 多效性基因组窗口的筛选 |
3.4 讨论 |
3.4.1 群体结构 |
3.4.2 产奶性状GWAS分析结果 |
3.4.3 多效性QTLs的筛选 |
3.5 小结 |
第四章 荷斯坦奶牛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 |
引言 |
4.1 实验材料 |
4.1.1 试验群体和表型数据 |
4.1.2 基因型和信号强度文件 |
4.2 试验方法 |
4.2.1 SNPs数质量控制 |
4.2.2 推断拷贝数变异 |
4.2.3 比较CNV,构建基因组CNVRs及可视化 |
4.2.4 基于CNVRs的关联分析 |
4.2.5 CNV区域基因功能注释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SNPs和CNVs数据质控 |
4.3.2 ARS-UCD1.2和UMD3.1基因组版本中的拷贝数变异 |
4.3.3 ARS-UCD1.2和UMD3.1基因组版本中的拷贝数变异区域 |
4.3.4 产奶性状与CNVRs的关联分析 |
4.3.5 显着CNV区域重叠的QTLs |
4.3.6 显着CNV区域的基因功能注释 |
4.3.7 CNV区域重要基因的发现 |
4.4 讨论 |
4.4.1 SNPs标记信息 |
4.4.2 CNVs和CNVRs结果比较 |
4.4.3 CNVRs与产奶性状的关联分析 |
4.4.4 显着基因的功能注释 |
4.4.5 高频CNVR区域的重要基因 |
4.5 小结 |
第五章 荷斯坦奶牛基因组杂合性缺失研究 |
引言 |
5.1 研究方法 |
5.1.1 试验样本 |
5.1.2 检测ROH |
5.1.3 计算基因组近交系数(FROH) |
5.1.4 ROH区域统计分析及可视化 |
5.1.5 基因功能注释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常染色体上的SNP密度分布情况 |
5.2.2 ROH分布和近交系数 |
5.2.3 ROH总长占各染色体的比例 |
5.2.4 各牧场试验牛群基于ROH的近交程度 |
5.2.5 各长度分组下ROH的统计量 |
5.2.6 ROH窗口在各染色体上的频率分布 |
5.2.7 ROH可视化结果 |
5.2.8 高频ROH区域上基因的功能注释 |
5.3 讨论 |
5.3.1 检测和统计ROH |
5.3.2 基于ROH的近交系数 |
5.3.3 可视化ROH区域及精细定位 |
5.3.4 高频ROH区域的基因功能注释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第七章 展望 |
7.1 论文不足之处 |
7.2 下一步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北京地区奶牛场生产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综述部分 |
引言 |
1 国内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现状 |
1.1 国内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现状 |
1.2 国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现状 |
2 奶牛生产性能主要指标 |
2.1 泌乳天数 |
2.2 日产奶量 |
2.3 乳脂率和蛋白率 |
2.4 脂蛋比 |
2.5 尿素氮 |
2.6 体细胞数 |
2.7 泌乳高峰日和高峰日产奶量 |
2.8 泌乳持续力 |
2.9 群内级别指数 |
3 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的主要因素 |
3.1 遗传因素 |
3.2 生理因素 |
3.3 环境因素 |
3.4 饲料因素 |
4 奶牛繁殖性能主要指标 |
4.1 繁殖率 |
4.2 产犊间隔 |
4.3 空怀天数 |
4.4 第一次产犊日龄 |
4.5 输精次数 |
5 影响奶牛繁殖性能的主要因素 |
5.1 遗传因素 |
5.2 生理因素 |
5.3 营养因素 |
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牧场产奶性能整体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1.2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年份、季节生产性状统计 |
2.2 不同年份群内级别指数 |
2.3 不同胎次、泌乳天数的生产性状统计 |
3 讨论 |
3.1 产奶量 |
3.2 乳品质 |
4 小结 |
第三章 牧场产奶性能详细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1.2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产奶量 |
2.2 乳品质 |
3 讨论 |
3.1 产奶量 |
3.2 乳脂率、乳蛋白率、脂蛋比 |
3.3 尿素氮 |
3.4 体细胞数 |
4 小结 |
第四章 牧场繁殖指标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1.2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初产月龄、产犊间隔、空怀天数、输精次数、产后第一次发情、产后第一次输精 |
2.2 始配天数 |
2.3 配准天数 |
2.4 首配妊娠率 |
2.5 牧场、胎次、产犊季节对空怀天数、配种次数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初产月龄 |
3.2 产犊间隔 |
3.3 产后第一次配种平均天数和平均空怀天数 |
3.4 怀孕所需要配种次数 |
3.5 始配天数 |
3.6 配准天数 |
3.7 首配妊娠率 |
4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
1 牧场1的综合分析 |
2 牧场2的综合分析 |
3 牧场3的综合分析 |
4 牧场4的综合分析 |
5 牧场5的综合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介绍 |
(4)影响荷斯坦奶牛产犊间隔的因素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奶牛的适宜产犊间隔 |
2 影响奶牛产犊间隔的因素 |
2.1 繁殖效率 |
2.1.1 发情鉴定效率 |
2.1.2 人工授精效率 |
2.1.3 流产率 |
2.2 疾病因素 |
2.2.1 生殖器官疾病 |
2.2.2 乳房炎 |
2.2.3 肢蹄病 |
2.2.4 疫苗免疫 |
2.2.5 代谢性疾病 |
2.2.5.1 高尿素氮 |
2.2.5.2 酮病 |
2.3 管理因素 |
2.3.1 自愿等待期 |
2.3.2 人工授精程序 |
2.3.3 妊娠检查程序 |
2.3.4 淘汰策略 |
2.3.5 非正常产犊 |
3 产犊间隔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
4 小 结 |
(5)卧床舒适度对奶牛生产性能及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中国奶牛业发展情况 |
1.1 中国奶牛业的发展现状 |
1.2 中国奶牛业存在的问题 |
2 动物福利 |
2.1 动物福利的概念 |
2.2 动物福利的基本准则 |
2.3 国际动物福利发展现状 |
2.4 国内动物福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 卧床舒适度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4 卧床舒适度对奶牛健康的影响 |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试验部分 |
试验一 卧床舒适度的评价 |
1 材料 |
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2 试验牛场情况 |
1.3 试验动物及管理 |
1.4 干牛粪垫料的制作 |
2 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检测指标及方法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卧床基本情况 |
3.2 卧床指标的计算 |
3.3 牛体清洁度和飞节损伤评分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试验二 卧床舒适度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 |
1.1 主要仪器 |
1.2 试验牛场情况 |
1.3 试验动物及管理 |
2 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试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固定效应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分析 |
3.2 卧床等级对奶牛日产奶量和牛奶成分的影响 |
3.3 胎次与卧床等级的互作效应对日产奶量的影响 |
3.4 胎次与卧床等级的互作效应对牛奶成分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卧床等级对奶牛日产奶量的影响 |
4.2 卧床等级对牛奶成分的影响 |
5 小结 |
试验三 卧床舒适度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 |
1.1 试验牛场情况 |
1.2 试验动物及管理 |
2 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试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固定效应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分析 |
3.2 卧床等级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
3.3 季节与卧床等级的互作效应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试验四 卧床舒适度对奶牛健康状况的影响 |
1 材料 |
1.1 试验牛场情况 |
1.2 试验动物及管理 |
2 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试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固定效应对奶牛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
3.2 不同等级卧床的细菌数以及疾病的发病率情况 |
3.3 胎次与卧床等级的互作效应对奶牛健康状况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6)河南地区荷斯坦牛功能性状和生产性状的遗传评估体系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1 文献综述 |
1.1 荷斯坦牛的功能性状和生产性状 |
1.1.1 荷斯坦牛的功能性状 |
1.1.1.1 荷斯坦牛的繁殖性状 |
1.1.1.2荷斯坦牛的长寿性状和健康性状 |
1.1.2 荷斯坦牛的生产性状 |
1.1.2.1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airy herd improvement,DHI)体系 |
1.2 荷斯坦牛功能性状和生产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
1.2.1 荷斯坦牛功能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
1.2.2 荷斯坦牛生产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
1.2.3 荷斯坦牛功能性状与生产性状的遗传进展 |
1.3 遗传参数估计方法 |
1.3.1 动物模型 |
1.3.1.1 单性状无重复动物模型 |
1.3.1.2 单性状重复力动物模型 |
1.3.2 测定日模型 |
1.3.2.1 测定日模型的演变 |
1.3.2.1 测定日子模型 |
1.3.3 基因组育种值估计 |
1.3.3.1 基因组选择的原理 |
1.3.3.2 基因组选择的应用 |
1.4 选择指数的发展 |
1.4.1 何为选择指数 |
1.4.2 各国荷斯坦牛选择指数的发展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数据收集及质控 |
3.1.1 功能性状数据 |
3.1.1.1 功能性状数据质控 |
3.1.2 生产性状数据 |
3.1.2.1 生产性状数据初步质控 |
3.1.2.2 性状转化及质控 |
3.1.3 系谱数据 |
3.2 功能性状的固定效应分析 |
3.3 遗传参数的估计 |
3.3.1 功能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
3.3.2 生产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
3.3.3 遗传参数计算 |
3.4 选择指数的构建 |
3.4.1 功能性状与生产性状的表型相关及遗传相关 |
3.4.2 牛只排队 |
3.4.3 基因组检测 |
3.4.4 选择指数的验证及调整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河南地区荷斯坦牛功能性状的遗传评估 |
4.1.1 功能性状的描述性统计 |
4.1.2 功能性状的固定效应分析 |
4.1.3 功能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
4.1.4 功能性状的遗传进展 |
4.2 河南地区荷斯坦牛生产性状的遗传评估 |
4.2.1 生产性状的描述性统计 |
4.2.2 生产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
4.2.3 生产性状的遗传进展 |
4.3 河南地区荷斯坦牛遗传评估体系的建立 |
4.3.1 功能性状与生产性状的遗传相关及表型相关 |
4.3.2 选择指数的初步构建 |
4.3.2.1 功能性状选择 |
4.3.2.2 生产性状选择 |
4.3.2.3 选择指数 |
4.3.3 河南地区荷斯坦牛基因组检测牛只HPI和IPI排队 |
4.3.4 基因组检测结果及选择指数的验证、调整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河南地区荷斯坦牛的功能性状 |
5.1.1.1 功能性状的描述性统计 |
5.1.1.2 功能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
5.1.2 河南地区荷斯坦牛的生产性状 |
5.1.2.1 生产性状的描述性统计 |
5.1.2.2 生产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
5.1.3 河南地区荷斯坦牛奶牛选择指数的构建 |
5.1.3.1 功能性状与生产性状的相关性 |
5.1.3.2 选择指数的验证及调整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 |
(7)基于草地农业视角下的奶业大数据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食物结构的时代转型 |
1.1.2 我国食物安全面临的挑战 |
1.1.3 我国农业结构转型与优化 |
1.1.4 农业结构转型与发展智慧农业的政策支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奶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助力我国农业结构转型 |
1.2.2 奶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对我国奶业发展的支撑 |
1.3 理论依据 |
1.3.1 草地农业的多维结构 |
1.3.2 大数据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
1.4 研究方案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草地农业信息维的奶业大数据平台数据库建设 |
2.1 奶业大数据实时数据平台架构设计 |
2.2 大数据实时处理框架和引擎 |
2.3 奶业大数据平台数据库构建与表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奶业大数据平台模型构建 |
3.1 评估模型构建 |
3.1.1 奶牛繁殖效率评估模型 |
3.1.2 奶牛健康评估模型 |
3.1.3 奶牛产奶性能评估模型 |
3.2 决策模型构建 |
3.3 预警模型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开发 |
4.1 奶业大数据平台总体框架设计 |
4.2 奶业大数据平台设计目标 |
4.3 平台系统设计与开发 |
4.3.1 开发环境的选择与搭建 |
4.3.2 奶牛生产管理系统 |
4.3.3 奶牛精准饲喂管理系统 |
4.3.4 牛只智能识别管理移动端应用 |
4.3.5 牧场数据智能分析与决策系统 |
4.3.6 奶业大数据可视化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奶业大数据平台部署及应用 |
5.1 奶业大数据平台在我国牧场的部署实施 |
5.2 奶业大数据平台在我国牧场的应用概况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奶业大数据平台应用研究 |
6.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
6.2 研究方法 |
6.3 我国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
6.3.1 成母牛繁育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
6.3.2 健康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
6.3.3 后备牛繁育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
6.3.4 犊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
6.3.5 产奶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
6.3.6 不同CSCS类型牧场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体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7.1 总体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江苏省中型牧场荷斯坦牛产犊间隔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胎次对荷斯坦牛CI的影响 |
2.2 不同初产月龄对荷斯坦牛CI的影响 |
2.3 不同产犊年度对荷斯坦牛CI的影响 |
2.4 不同产犊季节对荷斯坦牛CI的影响 |
2.5 不同因素对2胎荷斯坦牛CI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9)四季温热变化对围产期奶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牛舍小气候 |
1.2.2 温热环境对奶牛的影响 |
1.2.3 围产期奶牛特征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牛场简介 |
2.1.2 饲养管理方式 |
2.1.3 试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温湿度指数、风速等的测定,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2 奶牛生理指标的测定 |
2.2.3 奶牛血浆指标的测定 |
2.2.4 奶牛血常规的测定 |
2.2.5 影响因素的确定 |
2.2.6 效应水平的划分 |
2.2.7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 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免疫指标的影响 |
3.4 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内分泌指标的影响 |
3.5 围产期奶牛呼吸频率与THI的关系 |
3.5.1 产前奶牛呼吸频率与THI关系 |
3.5.2 产后奶牛呼吸频率与THI关系 |
4 讨论 |
4.1 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
4.2 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 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免疫指标的影响 |
4.4 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内分泌指标的影响 |
4.5 围产期奶牛呼吸频率与THI的关系 |
5 小结 |
5.1 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5.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
1.1 围产牛舍每月风速测定结果 |
1.2 牛舍CO2、NH3、H2S浓度测定 |
1.2.1 二氧化碳测定步骤及结果 |
1.2.2 硫化氢含量测定步骤及结果 |
1.2.3 氨气测定 |
1.2.4 小结 |
1.3 各指标与THI的回归拟合图 |
附件2 湖北地区 2016 年奶牛泌乳性能数据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生态环境及饲养管理方式 |
1.3 数据整理 |
1.3.1 数据筛选 |
1.3.2 影响因素的确定 |
1.3.3 效应水平的划分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荷斯坦奶牛日产奶量与乳成分影响因素分析 |
2.2 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影响因素分析 |
2.3 荷斯坦奶牛乳脂率影响因素分析 |
2.4 荷斯坦奶牛乳蛋白率影响因素分析 |
2.5 荷斯坦奶牛体细胞数影响因素分析 |
2.6 荷斯坦奶牛尿素氮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胎次对泌乳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
3.2 泌乳阶段对泌乳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
3.3 产犊季节对泌乳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
3.4 采样季节和采样月份对泌乳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
3.5 牧场对泌乳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宁夏地区荷斯坦牛产奶量和产犊间隔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数据处理 |
1.3 影响因素水平划分 |
1.4 统计分析模型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因素对305d产奶量的影响 |
2.2 不同因素对产犊间隔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非遗传因素对荷斯坦牛305d产奶量的影响 |
3.2 非遗传因素对荷斯坦牛产犊间隔的影响 |
3.3 产奶量与产犊间隔之间的关系 |
4 结论 |
四、影响奶牛产犊间隔因素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响荷斯坦牛产犊间隔的因素分析[J]. 张园园,梁艳,张强,王海洋,郭梦玲,杨章平,李明勋,毛永江. 中国奶牛, 2021(06)
- [2]GWAS、CNV及ROH挖掘宁夏地区荷斯坦奶牛重要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D]. 刘丽元. 宁夏大学, 2021(02)
- [3]北京地区奶牛场生产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案研究[D]. 王翌翀.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4]影响荷斯坦奶牛产犊间隔的因素及其研究进展[J]. 宋真,赵善江,李来宝,许慧韬,朱化彬. 中国畜牧兽医, 2021(03)
- [5]卧床舒适度对奶牛生产性能及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D]. 吴雨红.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6]河南地区荷斯坦牛功能性状和生产性状的遗传评估体系建立[D]. 栗敏杰.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7]基于草地农业视角下的奶业大数据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D]. 马志愤. 兰州大学, 2020(01)
- [8]江苏省中型牧场荷斯坦牛产犊间隔的影响因素分析[J]. 梁艳,张强,唐程,郭佳禾,王梦琦,张慧敏,李明勋,杨章平,毛永江. 中国畜牧杂志, 2020(03)
- [9]四季温热变化对围产期奶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 张慢.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2)
- [10]宁夏地区荷斯坦牛产奶量和产犊间隔影响因素分析[J]. 刘丽元,田佳,温万,张娟,邵怀峰,脱征军,蒋秋斐,顾亚玲.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