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情境的儿童数学学习策略&以儿童学习故事“数筷子”为例_数学论文

基于生活情境下的幼儿数学学习策略——以幼儿学习故事《数筷子》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为例论文,情境论文,筷子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故事背景

我园大班孩子开始学习使用筷子进餐。生活老师洗好筷子后要把一堆的筷子按小组人数放到相应的筷子筒里去,这时候,孩子们总要过来帮忙……

二、故事镜头

(一)镜头一

1.发生了什么

儿童近期相关信息:

乐乐拿来一个筷子筒,一根一根把筷子放到里面,直到把一个筷子筒塞得满满的,再拿第二个筷子筒继续塞……

美美拿到一个筷子筒时总要跑到老师身边问:这个筷子筒要放几根筷子呀?然后再按老师要求一根一根放进去……

明明一边数数一边放筷子一个筷子筒放了10根筷子后再拿另外一个筷子筒,每个筷子筒里都放10根筷子……

2.学习什么

(1)生活中的情境和材料能引发幼儿潜在的探究欲望。乐乐探究的兴趣是如何在一个筷子筒里放上更多的筷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乐乐尝试了一些方法:一手把放进筒里的筷子抓住,留出空间,一手取放筷子;当筷子筒里放了很多筷子时,他左右观察,调整筷子摆放位置,以便再插上一根。这个过程乐乐积极探究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放进更多筷子,满满的一筒筷子给他带来成功感,而不关注生活中每个小组的筷子筒里应该放的筷子数量。

(2)大班幼儿乐于担当班级的管理角色。美美是按照老师要求按数取物来取放筷子,这一过程她关注的是“小帮手”的角色。

(3)生活中的数量关系能潜移默化影响一些幼儿。明明通过日常观察能初步建立小组人数和筷子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他所在的小组有5个孩子),并按自己理解的数量关系放筷子。

3.教师的关注和理解

在自然生活情景中,三个幼儿“放筷子”有不同的内在动机:乐乐是为了探究筷子筒和筷子之间的空间关系;美美出于“小帮手”角色感的体验;明明则通过分筷子的操作来表达自身对其数量关系的感知和理解。基于幼儿不同动机“分筷子”可以引发不同教育目标的活动:可生成为探究圆柱体容器和物体之间空间关系的科学活动;也可引发幼儿感知筷子筒和班级小组、筷子数量和小组人数之间数量关系的数学活动;同时,班级可开展建立“幼儿自主管理筷子”的生活常规。

4.回应策略

(1)在科学区域活动投放圆柱体(茶叶罐)及粗细不同的吸管、筷子等,让乐乐做进一步的探究。

(2)开展数学小组操作学习活动:数数班级有几个筷子筒?每个小组需要的筷子有多少?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理解事物之间相应的数量关系:1根筷子和1双筷子的关系;8个小组和8个筷子筒的关系;小组人数和筷子数量的对应关系,并形成班级分筷子记录表:

(3)把“管理筷子”纳入班级生活常规,鼓励幼儿根据每个筷子筒的标号以及小组人数的不同,把相应数量的筷子放到筷子筒里。

(二)镜头二

1.发生了什么

儿童近期相关信息:

孩子们在放筷子时有不同的方法,我们组织孩子进行集体交流。

教师:你是怎么放筷子的?谁上来试试?

丽丽一根一根数着筷子,数到10根放到筷筒里;

强强两根两根拿着筷子,嘴里数着:一二,三四,五六……

教师:两根两根数筷子,可以怎么数呢?2、4、6、8、10……

强强两根两根数筷子:2、4、6、8、10……

美美:也可以这样数,1、3、5、7、9……

教师:美美上来试试。

美美看看大家,想了一会儿,先拿1根筷子放进筷筒,再拿3根筷子放进去,接着数5根筷子……

军军说,这样拿乱了。明明说,这样不好数。美美停下来摇摇头……

芳芳:不可以这样数。

教师:还可以怎么数?

军军:还可以4根4根数。

教师:4根4根怎么数?

请军军上来操作。军军很快拿出4根筷子放进筷筒,再拿出4根也放进去。停了停,想了想。一旁的孩子提醒他,再拿2根。他抓抓脑袋,拿2根放进去。

强强:这样就是10根了。4根再拿4根就是8根,再拿2根就是10根了。

东东:这样不好数。4根4根8根,再放下去4根就超过10根,还要拿起来很麻烦。

强强:还是2根2根数更快。

教师:以后大家在数筷子的时候可以用多种方法试试,哪种方法可以数得又好又快。

2.学习什么

在自然生活情境中,大部分幼儿都和丽丽一样1根1根数出相应数量的筷子放到相对应的筷子筒里。

强强能2根2根拿筷子,并通过加快计数速度来配合动作,做到手口一致,说明孩子已有以2为单位计数的经验了。在教师的引导下他进一步学习以2为单位按群计数。

美美提出“按1、3、5、7、9来分”是受强强的“2、4、6、8、10”唱数影响。通过实际操作美美感受到自己提出的建议不适合操作。

军军提出“4根4根数”,显然也是受强强“2根2根数”的影响,并在实际操作中验证自己的方法。

东东在同伴之间的操作和互动中感受分筷子的不同方法,得出自己的判断。

3.教师的关注和理解

组织这次集体交流活动缘于教师在日常分筷子中发现强强有别于其他幼儿分筷子方法。而通过师幼间和同伴间的经验分享和交流互动,不仅引发幼儿按群计数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反映出一些幼儿在具体情境下对不同数概念的理解差异。

强强以2为单位的计数活动可谓水到渠成,通过教师的点拨也为其他幼儿学习按群计数提供契机。并且,以2为单位计数的唱数(2、4、6、8、10)和10以内的双数不谋而合。美美顺口唱出的1、3、5、7、9是受强强按群计数唱数的影响,所唱出的数是表示10以内的奇数,而不是分筷子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美美迟疑的表情和犹豫的动作显示美美说出的1、3、5、7、9并不是用于数筷子的方法,说明幼儿在具体情境中不同的数概念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

军军提出的“4根4根数”也是受强强“2根2根数”的启发,说明他能理解按群计数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军军先拿4根筷子,再拿4根筷子后就犯难了,说明他能意识到如果第三次拿4根的话就不对了(超过总数10根),必须调整“按4根拿”的策略。在这过程,其他幼儿与军军进行了互动。“再拿2根”的话军军应该能听见,但他没有急于照着做,而是经过思考后再拿出2根,显示出军军独立思考的一面。

东东给予军军的操作评价,说明他能从真实的生活情境出发来考量分筷子方法的适用性,这正是基于真实生活情景下幼儿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

4.回应策略

(1)在数学区域活动中提供材料让幼儿学习以2为单位的按群计数活动,帮助美美等幼儿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以2为单位计数活动中唱数的意义。

(2)在区域活动中鼓励军军等幼儿通过操作学习以4和5为单位的按群计数活动。

(3)在生活活动中鼓励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数筷子,做到又好又快。

(4)结合班级每天的“点名”活动和餐点前的点数饼干等生活活动,鼓励幼儿用按群计数的方法进行计数。通过家园互动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指导幼儿运用按群计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案例反思与感悟

1.学习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基于生活情景下的数学学习不仅来自生活,而且在体验生活中学习生活。幼儿能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下自主地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因此,教师应善于通过观察发现真实生活中蕴含的数学学习价值契机,引发生成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基于幼儿的操作特点、发展水平和可能的学习分析,依据体现于关键经验中的发展性原则来观察和解释每个幼儿的活动从而形成有针对性的教育回应;应分析幼儿现实状态与教育目标、教材的关系,把握学与教的关系,在生活问题解决过程中帮助幼儿提取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并进行新知识的建构。

2.学习故事评价方法对教师提出较大的挑战。通过该方法的实践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的方法,可以提高我们了解和评价幼儿意识的能力。为准确对幼儿作出评价,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科专业知识和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学习,同时,要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培养善于观察的能力,及时捕捉日常生活中有意义和价值的事件,开发生成为对幼儿发展有意义的活动。这个发现的过程就是我们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满足幼儿需要、发挥幼儿潜能、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

标签:;  ;  

基于生活情境的儿童数学学习策略&以儿童学习故事“数筷子”为例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