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地少国家发展高效农业的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效论文,原则论文,农业论文,国家论文,人多地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高效农业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提高生产率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是农业高效化的核心。
土地生产率。既然土地是非贸易资源,人多地少的国家的首要目标就是充分利用本国的土地资源,努力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当今世界人多地少而经济发达的国家,如荷兰、以色列、日本,都具有较高的土地生产率(见表1)。每公顷土地生产的作物,以“国际美元”计算, 荷兰、以色列分别达到4.43万和1.67万。相比而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劳均土地较多的国家就相当低,其土地生产率竟然低于我国1970年的水平。看来,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并不特别追求土地的生产率,但是非常重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个别发达国家,特别是荷兰,既有极高的土地生产率,又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国土小国”创造出了“农业大国”的奇迹。
表1若干国家的农业生产率(1970—1991年)
A组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 B组
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
中国 694—1422253—422美国
265—410 27754—51561
印度 302—500 370—493加拿大 131—247 17119—42830
孟加拉国 611—892 379—382阿根廷 246—399 9959—16704
韩国1120—2011545—1391
澳大利亚87—128 28690—43032
日本1606—1711
1390—4547
新西兰 427—971 36554—41312
以色列 1208—1411
8009—16679 原苏联 231—220 3237—6125
荷兰1938—2468 18847—44339 世界
347—515
880—1080
注:每组数字分别表示的是1971年和1991年的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以每公顷的作物产值计,劳动生产率以每个劳力的农业产值计。所有的产值都是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国际美元”(1979—1981年)计算的。
资料来源:World Agriculture:Trends and Indicators,1970—1991.ERS,USDA, 1993
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实现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增加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收入的必要条件。从表1可知,在20 年里,发达国家在土地生产率没有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都有成倍的提高;而欠发达国家则不然,土地生产率虽有提高,但是劳动生产率却停滞不前。由此可见,欠发达国家要走出二元经济,不能没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这是一条不可忽视的国际经验。否则,国家无法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转入非农部门,推进城市化,从而走上工业化国家的道路。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中没有一个农业劳动力超过其总劳动力的20%,哪怕是人均土地比我国少得多的国家也是如此。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劳动和土地作为资源投入,必须与自然资源和其他经济资源进行最合理的组合。我们建议把高效农业理解为:利用比较优势原理,以提高资源(特别是最稀缺资源和最丰裕资源)的利用率而产生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中国这样人多地少的国家,尤其是人多地少的省和地区,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特有的比较优势,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为核心,改善农业经济结构,才有可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效益。
二 高效农业的实现条件
1.建立符合资源优势的农业结构。不同农作物对生产要素的需要量各不相同。对比相等价值的花卉和小麦,可以确定,前者要求较少的土地,后者则需要较多的土地和较少的劳动。因此,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项目可相对地划分为“劳动含量多的产品”和“土地含量多的产品”,“资金含量多的产品”和“技术含量多的产品”。因此不难解释,为什么荷兰和以色列的花卉业如此发达,而小麦的自给率就比较低。同样,美国的玉米带、小麦带在生产这些谷物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澳大利亚、加拿大的谷物业也靠着比较优势在世界市场上赢得了较强的竞争力,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羊毛也因同样理由而驰名于世。在某一农产品生产中,谁具备比较优势,可以在市场占有率上得到明确无误的检验——在一个国家里,不同地区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在世界市场上,哪些国家具有比较优势——因为人为的保护和支持终究代替不了经济规律,总有一天会站不稳。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我国同样面积的不同农作物所需的劳动工时差别很大,不同的劳动投入所产生的净收益也相差很大(厉为民,1994)。如果按这些统计数字推算,我国1991年粮食播种面积16.85亿亩,只需劳动投入285.4亿个工日。假若农村当年实有的3亿农业劳动力只从事粮食生产,会有8个半月的闲暇时间;换句话说,将会出现2亿多剩余劳动力无活可做的局面。
相对于种植业而言,养殖业(特别是工业化的养殖业)是比较节省土地而较多消耗劳动的产业(暂时先不考虑饲料供给等因素),因此调减一部分土地用在产出值较高的生产项目,有可能改善人多地少国家的资源配置,增加社会的总福利(包括就业和收入的增加)。这里的含义是,在没有技术创新(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发明或科技成果)的条件下,仅仅调整一下农业的产业结构,就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换言之,农业总体效益的增长,可以通过发挥区位优势、改善产业结构等途径获得,这是一种投入较小引起的增长,被称作“转移增长”(杨开忠,1994)。所谓“农业结构符合资源优势”,不是一劳永逸的事,而是一个发展过程。多少年来,荷兰农业的结构就比同类型国家的结构合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都比较高,但是荷兰并不在一个水平上停止不前。我们可以从荷兰农业结构的演变中得到不少启示。
2.采用适应资源结构的农业技术。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John R.Hicks)首先提出, 农业技术可以典型地分为“节省土地的技术”和“节省劳动的技术”。在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采用较多使用劳动的技术可以部分地替代土地, 又可以缓解劳动力的剩余。 速水和拉坦(Hayami and Ruttan,1985)分析对比了日本、荷兰、比利时、 阿联酋等人多地少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多人少国家农业技术发展的路线,发现了一些重要的规律,指出:人多地少的日本农业发展的路径是较多地采用节省土地的技术,以其他比较丰裕的要素(劳动、资金)替代土地,以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产量,产生了“一亩顶几亩”的效果。因此,“节省土地的技术”也可以理解为“增加土地的技术”。
日本学者石川滋(Ishikawa,1981)提出,“节省土地的技术”也是一种“增加劳动使用量的技术”。他明确指出,除了“节省劳动的技术”外,还可以区分出一种“利用劳动的技术”。所谓利用劳动的技术,是指较多耗费劳动而能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如及时灌溉和排水、高产品种、大量施用有机肥、改进栽培措施等。例如,为了去除杂草以取得丰收,可以选择节省劳动的技术——购买除草剂或使用中耕机(用资金替代),也可以选择利用劳动的技术——人工除草。因此,在食物短缺、劳动力丰富的低收入国家,通过较多利用劳动的技术可以增加农业内部的就业、推进农业内部的资本形成,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石川滋以日本和台湾的实际发展过程作为例子,分析了较多利用劳动的技术的历史意义。他指出,这在低收入阶段带有普遍的意义。他认定,中国的多熟制是一种很好的利用劳动的技术,其合理性在于:在较多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条件下,还更有效地利用了光、热、水等自然资源。
不同类型技术对于特定国家或地区具有不同的价值,加之许多农业技术地域上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各个国家和地区需要按照本地的资源条件,优先支持开发对于自己最有意义的技术。在人地资源比例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不同农业技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价值,这是农业技术的非同质性。纵观日本农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可以清晰地看出它的历史轨迹:第一步,大量使用节省土地和利用劳动的技术以获得较高的单产,积累资金,发展工业;第二步,在劳动力价格变得比较昂贵以后,农业伴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而同步实现了机械化;第三步,由于土地价格变得更加昂贵,农民不愿轻易放弃土地,小农被大量地保存了下来,兼业现象日益普遍,限制了经营规模的扩大,也限制了大机器的使用。 著名的日本农业经济学家大川一司也有类似的论述(Ohkawa,1982)。
3.有明显的分工和专业化。分工的基本理由是发挥每个人的比较优势,而不是相反。分工是人类进步的杠杆,也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没有分工,便没有最初的手工业,也就没有城市和现代的工业社会。分工最重要的意义是为科学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为新技术投入生产开辟道路。分工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节约劳动时间和其他资源,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再分工。人们生产工具和机器,这又促进社会进一步的分工。这种分工呈几何级数式的增长,促使更多新技术的产生。分工和专业化产生了门类繁多的服务业,不但有利于交易费用的降低,还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给社会增添了财富。分工与交易是一种自催化过程,不断产生着加速度。经济发展史表明,分工的出现诱发了投资,而且随着分工的不断细化,投资的规模和周期也随之增大(盛洪,1992)。
美国通过农业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迅速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在120年前,美国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为52%, 到本世纪上半叶,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25%以下,而现在只有2%左右。 美国农业劳动力向分工程度较高(从而生产率也较高)的工业转移,后来发展到农业本身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创造出了全世界最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根据比较优势原理,美国还形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农业生产带。由此可见,区域的合理分工有利于资源的优势发挥和基础设施的作用。
4.农业生产系统具有开放性。分工和专业化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存在资源的互相依赖和交换。打破农业低效的恶性循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引入传统农业所不具备的内在质量不同的新要素,特别是新的知识和技术的投入和资金的投入。引入新的知识,必须打破封闭圈;引入资金,必须有商品的交换。封闭性首先阻隔了初级资源的交换。农民的生产只能供自己使用,短缺者得不到补偿的来源,剩余者也得不到额外的收益(假定农产品都不易储存),因此也就缺乏改进技术、引进资金、增加产量等的内在动机。再者,封闭性阻断了新知识和外界信息的来源,而缺乏信息和知识的交换,即使他们萌发改进技术的愿望,也是很难实现的。
封闭性经济给国家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我国开放前后的经济发展速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开放度的大小,也显示出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世界市场是一个高度竞争的“战场”。出口的产品必须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否则在国际市场上将无立脚之地。开放的经济体系必然要求有深度的分工和有力的科技支撑,否则在市场上不可能有强大的竞争力。开放可能引入急需的人才或成熟技术,使发展程度低的国家节省研究开发的费用和时间,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必将刺激国内的资源向该部门流动,使具有竞争力的高质量产品成为国家的支柱产品,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可以校正国内价格的扭曲。经济要从粗放转向集约的发展模式,就不能不开放,就不能不讲究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5.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公认。基础设施对于农业高效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高效的许多基本环节,包括分工和专业化、资源交换、出口和进口等经济活动,都有赖于完善的基础设施。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传播农业科技要有健全的农村推广体系,发展农村加工业需要稳定的能源供应和畅通的购销系统,等等。交通和电信对于打破封闭的重要性,更是人所共知。一条公路或铁路的修通,能够引起邻近地区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当和农业的高效化同步发展。许多地方的资源比较优势不能发挥,或者被大大削弱,常见的原因是没有相应的基础设施。
6.有利于农业高效化的制度。农业的高效化需要有制度上的保证。这种制度应当有利于发挥本国、本地区农村的资源比较优势。一个地区是否能够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有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制度的制约,例如一些国家的土地制度不合理,存在大量的无地农民;有的片面追求工业化,牺牲农民的利益,农业生产受到抑制;有的政治不稳,发生内战或动乱;有的受到国际环境的制约,被迫搞粮食自给自足,等等。这种制度应当遵循市场规律,不应人为地制造价格扭曲,使价格能够显示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形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国家要开放,不应存在市场封锁和贸易壁垒,应当敢于参与地区性和世界市场的竞争。国家应当重视人力资本和科技潜力的开发,因为这是农业向高效目标持续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