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德会计目标定位比较研究_会计目标论文

中、美、德会计目标定位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标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事会计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境地或结果通常称为会计目标。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规范学派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形成了两个代表性的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前者认为会计目标就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它应以历史的、客观的信息为主后者则认为会计目标就是向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都是以不同的经济环境,尤其是资本市场发达程度为前提的。本文将从考察中、美、德实际经济环境出发,对其会计目标进行实证性的比较研究。

一、美国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

美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具有高度发达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高度私有化的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法律制度的核心就是保护资产所有者的权益,会计则成为保障这种权益的基础。人们通过会计信息明确自己的权益是否受到损害。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的决策有用观,即表明会计活动的核心应是向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一旦投资人的利益因虚假信息而受到损害,受害人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要求赔偿。

FASB虽没有以法律的形式强制各家公司遵循其制定的公认会计准则(GAAP),但在企业披露会计信息时,由于来自具有准司法权威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强大压力,各公司必须遵守GAAP。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发现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没有遵循FASB制定的准则,将披露其差异,所以在实务中GAAP已被普遍认可。另外,美国颁布的《证券法》、《证券交易法》规范了上市公司及较大规模的场外交易,由证交会监督实施。一旦企业违规,司法部门将按规定指控该公司的违法行为并对其进行应有的处罚。因此,美国是通过FASB、SEC和司法部门三者之间的相互配合,以确保公众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在具有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和两权彻底分离的情况下,投资者必须利用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通过资本市场以股票或其他证券买卖的方式来决定自己的投资方向,所以社会资源分配主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资本市场建立。因此,其会计目标必然定位于决策有用观,强调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满意程度成为会计目标实现程度的标准之一。FASB将决策有用观这一会计目标具体化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质量特征框架如下:[1]

图1 质量特征框架

由图1可以看出,FASB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划分为有层次的等级结构,即有用性高于可靠性,可靠性高于反映真实。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相对的,它取决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要。美国《论财务会计概念》明确指出,企业应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全面业绩报告”,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以满足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在美国,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由民间权威机构公布的各种公告和实务中被普遍认可的各种惯例去揭示的。

二、德国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

德国虽然也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资本市场相对于美国而言,却欠发达。近十年来,德国的资本合伙市场(Beteiligungsmarkt)稳步增长,资本合伙市场总值占GDP的比重从1991年的0.15%发展到2000年的0.55%,而同一时期,美国资本合伙市场总值占GDP的比重正从1991年的0.5%发展到2000年的2.1%。很显然,美国资本合伙市场总值所占GDP份额已大大超过了德国。此外,股票市场也与之相类似,近几年来美国的证券交易所交易额已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1991年交易所交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而到1999年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9%,2000年也有154%。而德国总的股票交易额一直远远低于国内生产总值,1991年交易所交易额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1999年仅占73%,2000年也只有64%。[2]德国资本市场相对不发达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德国大部分企业归私人所有,企业规模不大,由于企业上市费用很高而且要求严格、程序复杂,企业主往往不愿上市与他人分享其权力;第二,德国是一个高福利国家,有非常完善的养老金制度。2000年德国花费在养老金上的开支占GDP的11.8%,国家用于健康的费用占GDP的8.0%。而美国2000年国家花费在养老金上的开支仅占GDP的5.8%,国家用于健康的费用仅占GDP的4.6%。[3]由于德国实行的是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对养老储备金的处置受到很大限制,不可能将养老储备金投放到风险较高的资本市场。而美国的养老金主要是由企业承担的,企业对养老储备金的处置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企业可以将相当比例的养老储备金投放到风险较高、同时回报也较高的资本市场。所以美国的资本市场中有相当高比例的养老金,在1998年的资本市场总值中,养老金就占据了30.7%;而德国养老金在资本市场中所占比例则微乎其微,在1998年的资本市场总值中,仅占4.2%。[4]第三,受发达而全能的银行业的影响。德国资本市场相对不发达,却有发达的银行业。德国银行的最大特点是其业务的“全能性”,即除了经营传统的银行业务之外,还经营证券投资、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也正是这种银行的全能性,抑制了德国证券业的发展。[5]

德国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向银行贷款,而不是通过发行债券或者权益性证券向资本市场融资。德国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它们经营所需的大笔资金如购买关键设备等,都来源于银行。德国工业银行总的长期贷款资金中,小型企业(特别是贸易和服务行业的小型企业),所占份额超过30%中型企业所占银行长期贷款资金的份额,加工业达到14%,贸易和服务行业超过20%。[6]由于德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所以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表现出强烈需求,而投资者则是通过银行间接地与企业发生关系,投资人本身也就不十分关心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银行则成为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这就决定了德国企业会计信息得优先满足债权人的需要并从会计的各方面首先考虑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这正是受托责任观的体现。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就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着眼于财务会计的传统角色,强调财务会计应反映经营者的履约责任,其信息特征主要体现为客观性和历史性,并不考虑受托者如何理解并利用这些信息去进行什么样的决策。

在西方,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国家都采用了受托责任观。正是由于德国采用了受托责任观,所以相关性没有被列入德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德国的《商法》、《股份有限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法》,《所得税法》等中都强调了“合规的会计原则”。在应用会计原则和方法时,会计人员缺乏可选择性。法律规定了公司必须提供的最少财务信息,以保证主要会计信息使用者债权人的利益。

三、中国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统一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在整个社会关系中始终处于权力中心地位。在会计法规的制定中,如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由于国家所拥有的主动权因而较多地考虑了国家的政治需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要求会计信息首先为国家服务。其目的一是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二是满足国家参与企业收益再分配的需要。也就是说,我国的会计目标侧重于受托责任观,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会计理论研究的目标定位也是更多围绕如何体现企业受托责任这一中心展开的,对其他利益相关人的会计信息需求与使用的研究相对较少。

但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体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7]目前国企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股份制被广泛推进,会计目标必然要从为政府宏观调控服务转而定位于为股东提供信息。其深层原因在于,一是国有股份制公司的“股东缺位”,如果此时会计目标定位于向国家报告国有资产的受托管理情况,即向一些利益不相干的政府官员汇报信息并取得他们的认可或反对,结果将导致不合理的经营者选择机制,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难以实现,导致政体不分,融资结构不合理。二是国有股份制公司的盈利情况是股东最关心的,此时会计目标定位于为股东提供信息,也即为构成市场的千千万万投资者(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债权人以及其他社会公众提供信息,而不是首先为居于辅助地位的政府宏观调控服务。当然国家也是重要股东,为股东提供信息,自然也包括为国家提供信息,不同的是,此时的国家是以投资者的身份出现。同样都是投资者,在信息服务方面应一视同仁,绝不能因国家是大股东就歧视和损害中小股东利益。三是国有股份制公司会计目标定位于及时、准确地为广大报表使用者尤其是为股东提供信息,有利于政体分开,促进企业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的积极转变,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四是不断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资本市场要求会计目标定位于为股东提供信息。

投资主体多元化决定了会计目标应是多元化的,既要满足对股东信息的需求,也要满足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还需要为债权人和其他社会公众服务。我国的会计目标必然要从侧重于受托责任观转向与决策有用观的统一。

标签:;  ;  ;  ;  ;  ;  ;  ;  

中美德会计目标定位比较研究_会计目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