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数学的计算教学总让人感到倦怠,主要原因是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尽管我们老师付出很多,但学生掌握不好,收效甚微,事倍功半,经常在不断地体会挫败感:老师在讲台上情绪激昂,而学生在下面表情麻木;老师累得口干舌燥,而学生收益甚少;老师对于教材内容熟记心中,而学生被动学习,记住的知识寥寥无几……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我觉得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是提高计算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把握新知的生长点,使学生易于参与教学过程
奥苏伯尔说:“影响学生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情况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更容易参与教学过程。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先复习了商不变性质、小数点移动、整数除法等知识后,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入新课,“老师去商店买文具,每支铅笔0.5元,1.5元可以买几支铅笔?”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马上说出答案,可以买3支笔。可当我用竖式解答时,学生就产生了疑惑:商应该写在哪呢?这时,有学生说,如果都是整数就好了。我及时抓住这个知识的迁移点,因势利导,如果把除数变成整数,要使商不变,有什么办法?学生恍然大悟,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要扩大10倍。这里抓住“商不变性质”,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铺桥搭路,使学生已有知识与新旧知识发生联系。接着,我设计了让学生不计算,只是移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体会把除数变成整数后,被除数也要作出相应的变化,商才不变的规律。这节课,学生掌握得很好,学得也很积极主动。
二、抓住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
疑问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能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以问题为引擎,在困惑中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学习也随之变得其乐无穷。
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先出示两组对比题:(1)15÷0.15;(2)10÷3。学生很快算出第一题的商,但在计算第二题时,有学生提出除不尽的,我马上抓住学生产生疑问的机会,提问“怎么办?怎样在等于号后面写出正确的商?”,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矛盾,好奇心与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疑问”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使学生乐于参与教学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只有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才能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枯燥,而是很有趣,富有亲切感,才能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
如:在教学“小数乘小数”时,我先复习整数乘法,小数乘整数,然后以聊天的形式转入今年亚运会的赛马比赛场地——从化良口镇。因为本班的学生都是农村学生,没有去过赛马场,我以导游的身份向学生介绍赛马场的情况,并让学生帮忙计算观众台的面积,长3.6米,宽2.8米,学生兴趣很浓,但又没有学过小数乘法。我先让学生估算出面积大约是12平方米。接着,我故作为难地说,如果没有小数点就好了,我们就可以计算了。学生很快计算出36×28=1008平方米。我故作疑惑地问,怎么跟估算结果相差那么大呢?
让学生讨论并总结算法,先把3.6看成36,扩大了10倍,把2.8看成28,也扩大了10倍,两个因数同时乘10,算出的积1008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想得到原来的积,就要用1008除以100。然后,我设计了让学生先不计算,只是点出积的小数点,学生明白算理以后,练习的效果很明显。
四、分组竞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俗话说:“有竞争,才有进步。”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质量。小学生 爱玩,爱新鲜,喜欢争强好胜,好表现自己,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展开分组竞赛活动。学生们为了为小组争得荣誉,个个一丝不苟,积极参与。通过竞争,学生提高了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从中也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学习质量。在我们教师讲课的时候,不要把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而要仔细观察他们能不能接受,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我想,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很重要,同时能发挥小组各成员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例如,我们在讲计算教学时,完全可以把学生分成四组竞赛,每道题10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并奖励一些小礼品(如书签等)。由于是竞赛,所以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肯定认真计算,而且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都有很大的提高。这种方法非常有效,我每次都能感染到学生好胜的心理,和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常规教学法往往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效益是课堂的永恒追求,只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论文作者:殷爱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5月总第2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
标签: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整数论文; 除数论文; 小数论文; 小数点论文; 被除数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5月总第2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