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_课程评价论文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_课程评价论文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成人论文,课程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课程建设方法简述

我们认为课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师生共有的所有知识经验,课程是个发展的概念,是不断生成的。课程可以在不同学科间整合而成,在某种意义上课程更像是学生自我设计的一种学术主题。课程提供一定的有价值的(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知识解释。

课程建设一般有这样几种方法:

行为主义方法起源于芝加哥大学,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课程建设方法,它基于手段—目标模式,具有一定的逻辑性,通常先建立课程计划,然后设定目的和目标,再选择与目标相一致的内容和经验,最后根据目的和目标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

作为行为主义的一个分支,管理主义模式强调计划、原则和逻辑联系,关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往往把课程建设看作是学校资源的组合和管理,重视师资整合,以教学技术为中心进行教法改革,强调独立教学,小组活动,课程变得更加具有弹性和人性特征,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课程的监督和管理,但这种课程革新方式仍适合于当今的学校课程改革。

系统主义方法的课程构建理论强调课程的研制、设计、实施和评估,由于非常重视课程的系统构造,有时也称为“课程工程主义”。它把课程构建过程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管理层的构造,包括学校领导、学区教育主管对课程的要求;二是教师构造,包括课程的研制、设计、实施和评估;三是师生构造,包括学科、课程、单元计划、上课计划等。由此提出了若干个教育的基本问题,比如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组织的时间单元等等。

更多的管理者和课程建设者对课程建设理论进行了反思,认为种种方法过于技术性和科学化,并对这种科学化、理性化的方式提出了批评,进而以进步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人本主义的课程建设理论。认为课程建设更应重视教与学的个性化和社会性方面,课程应注重艺术、自然、文化的渗透,强调实践性和活动性,强调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实现;在强调课程认知目标的基础上,强调情感目标的实现,强调课程的情感成就;倾向于在课程中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独立学习、小组学习和社会活动的可能;反对排名、竞争、大班学习及强调知识学习等。在科技发展加速,人们发现要回归自己,以人为本成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之后,人本主义课程建设方法逐渐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

二、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原则

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全面质量管理、效能管理观念逐渐得到认同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课程建设是实现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涉及面广、头绪繁多的系统工程。传统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忽略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特点,存在以下缺陷:

1.普高课程模式替代倾向。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它们在教育对象、学习过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在课程模式方面,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来创建自己的课程模式。

2.课程目标与社会需要脱节。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一种学历教育,其课程设置重在基础性、学术性。成人高等教育虽然也是一种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但其课程的职业特征十分明显,其课程设置重在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就业素质提高的需要,如果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体系,就必然会走向与社会脱节的误区,造成许多物力与智力的浪费。这实际上也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这么多年来的经验教训之一。

3.课程知识与学员已有知识分离。以学科课程为主导的课程结构缺乏整体联系,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相互割裂,直接影响知识的运用。这种以学科课程为主导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结构中,活动课程明显不足,实践课程也难以保证,忽视了成人的学习需求、兴趣和动机,没有考虑成人生源的差异及其对课程选择多样性的要求,导致其所学的知识相互割裂,直接影响知识的实际运用。

4.教材建设滞后。课程设置体现着教育蓝图,教材则是实施蓝图教育的基本依据和学员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所用教材多为普通高校同层次教材的翻版或直接选用,很少有体现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适合成人学习的相关教材。有的教材甚至早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种教材建设滞后的局面,已严重阻碍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学科课程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更新,一些新领域或新生长点不断涌现,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强烈。

因此,要把成人高等教育办成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类型和层次,在课程建设等方面必须充分体现职业性、应用性、工艺性等特点,从根本上改变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仿效普通高等教育压缩型模式的局面。我认为,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贯穿以下原则:

1.课程建设的过程必须是开放式的

课程建设的需要是显而易见的,但构建课程组织的方式多种多样,在课程的规划、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开放性是很重要的原则。

课程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应是开放的,自由流动的,他不应该只是管理者的事,也不应该只是教师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应是管理者、教师、学员共同参与的活动,实际上教师和学员是一种未开发的能量资源,要把课程建设过程看作是人力资源利用和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建设不是为官僚或技术专家服务的,而是为人的实现服务的。

课程建设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对未来的开放性。只有用终身教育理论来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方面充分考虑成人学员在生涯发展过程中,个人的能力、人格、经验的阶段性变化,并依据生理与心理的变化,提供具有生涯导向作用的课程,以及弹性化、多元化的课程内容,才能使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与环境等不同的成人学习者获得所需的教育资源,为受教育者提供人生指导,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发展的层次。

2.课程建设必须以课程载体为核心来组织

课程的载体是指课程的承载物。教师、学员、课程内容载体(文本或非文本信息)等都是课程的载体。教师是课程的代言人,在课程研制中是研制者,教师成为课程每一部分的重要承载方式;而学员则是课程的接受体,也同样承载着课程信息;其他因素甚至课程环境(文化背景、知识背景、教师、教材等)都影响着传统教学方式——教室学习活动所传授的概念、技能和价值观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课程建设应重视学员的学习技能培养,特别是应付问题的能力和驾驭环境的能力,比如处理各种内容载体的能力。

3.课程内容选择以学员需要为原则

课程本身必须是有意义的、有趣味的、可行的、可学的和可用的,课程内容不仅要注意知识事实,还要注意处理知识的技能;要审慎处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课程内容必须和学员经验有机结合,并且有不断生成的功能;课程内容必须强调在学习中的自给自足,要注意知识的连续性、累积性和完整性,加强各部分之间的关联与整合,研究知识接收的次序,从而为单元教学实践顺序打下基础。对于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来说,必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突出实用课程,增开选修课程。成人学习者重视的是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而不是学术性。一般来说,理论课程是培养成人学员职业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而实践课程、职业适用性课程在培养、训练成人学员操作技能的同时,能更好地促进学员吸收、理解、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能够直接提高他们的就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唯有如此,课程建设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

4.课程建设必须坚持社会发展、学科状况、学员需要相统一的原则

对课程的认识多种多样,有的从社会需要出发,主张根据社会发展确定课程内容及课程活动;有的以学生为中心,认为课程应以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社会化需要为标准;有的认为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掌握学科知识和相应技能为目标[1],以上都反应了课程建设的某一方面的要求,对于成人高等教育来说,课程建设必须坚持这三个方面的统一,特别突出对社会需求、职业岗位特征、职业能力的分析与研究,才能实现课程目标。

三、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目前各高校都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评估指标体系,有的设置教学基本条件、教学实施管理、教学质量三个一级指标,下设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综合效果等10个二级指标及30余个三级指标,给以不同权重及分值[2];有的提出六个一要求,即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一套新的教学方法、一套先进适用的教材、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一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一支高水平的教学梯队[3]。在操作实施的课程建设评估体系中,我们发现现有评估体系大多重视已经定型了的物化材料的整理和收集,重视结论性评价,而对建设过程及过程中的活动性材料及思想性材料较少关注,缺乏形成性评价;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非常重视,并要求以物化成果方式体现,但对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学生水平却较少体现;对课程的物化载体给予重视,特别是对电子教材、视频、音频、动画材料、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往往作为硬件来要求,而对于课程的内容则较少关注;强调实践环节但忽视个性培养。

学校管理者在课程建设上的职权决定了课程建设的导向,大多管理者往往接受行政的、科学的、理性的课程建设模式,关心校内平衡和利益分配,在传统优势课程和新兴潜力课程之间难以取舍,而对于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评估的研究较少。我们认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不应以校内平衡为指向,而应以学员职业发展竞争为目标。课程建设效果不是以管理者、专家、教师为样本来体现的,而是以学员为样本来体现的。在课程建设中,不但思想上要重视,还要在观念上更新,要有前瞻的眼光,立足课程自身特色,注重课程内容的人性化、个性化、前沿性,在强调课程载体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同时,特别关注教师、学员这两种特殊知识载体的构建,特别是作为课程建设受益者的学员,其个体化的成长是评估课程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

课程建设可以从课程建设条件指标(师资、设备等)、课程建设过程指标(课程目标、教材以及相关教学文件、教学实施及管理)、课程建设效果指标(教学研究及改革成效评价、学生评价)等三方面内容来进行。其中课程建设效果评价是课程建设评价的重点,应给以一定的权重,特别是学员评价。这里学员评价不仅是学员评教,更多的是对学员本身的评价。

大多高校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中,涉及学员的主要在教学效果这一指标中,而其体现则主要在试卷、学年论文及其他社会声誉等物化材料中。实际上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最理想状态是实践研究型课程的建立,对学员的评估理应成为课程建设的核心指标之一。

四、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学员评估指标的内容

毋庸讳言,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学员的成长,在课程建设中对学员的评价即是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即是对课程建设效果的评价。对学员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知识理解:课程内容的可接受性和前沿性,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渗透与培养,学科知识、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是否在课程及工作中得以体现。

2.过程:课程中研究活动的设置,学员对问题研究的从容,对复杂课题的把握能力等,对研究活动的深入程度、拓展程度,实践操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开展课题研究的效益,工作中研究性活动的开展等。

3.应用:课程中研究活动的推广性,研究方式、方法的可行性,课题研究活动的现实性,职业能力的提高和更新,工作方法改进及效率提高等。

4.态度:学员在课程研究活动中表现出的对科学的态度,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程度,工作状态的改变等。

5.创造:课题研究主题的新颖、研究方法的独特、研究结论的超前,创造性开展工作等。

6.未来:学员的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学员对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关注,发展意识、自我生存状态的改善等。

以上对学员的评估实际上是表现课程对学员的作用及学员对课程的接受、认可程度。从评价的操作性来说,这种评价是可行的,可以设计以下指标来实行:课程活动性指标(组织课程活动的方案及活动记录)、课程研究性指标(课程作业难度设计及课题研究过程评价)、课程创造性指标(课程内容开放性及学员研究的创造性评价)、课程实践性指标(课程中学员研究课题的实用性和研究过程的能力评价)、课程发展性指标(课程对学员兴趣及研究方向的影响,后续教师及工作单位对学员相关知识、能力评价)等。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指标应根据学校实际及课程情况,具体设计细化指标体系,给以不同分值,以求得最切近的评价结论。课程建设只有充分重视学员在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建设才会真正有意义、有价值。

标签:;  ;  ;  ;  ;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_课程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