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金融风险及其化解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风险论文,当前我国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既说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于当前实际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越来越显示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金融渗透到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金融的健康平稳发展已成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党中央及时提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可以说防范主要是解决风险的增量问题,化解则主要是解决风险的存量问题。随着中央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和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健全与完善、风险意识的普遍增强,风险的增量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并已相应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加以预防;而风险的存量即已经形成的、现实存在的金融风险,由于其成因复杂、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解决起来相对难度更大。本文仅对金融风险的化解亦即金融风险存量的解决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即人们在从事金融和与金融有关的活动中存在的一种潜在的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是难以避免的。
我国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秩序混乱, 违规经营、帐外经营屡禁不止,银行资金流入股市、高息揽存、乱设机构、违法集资等现象屡屡发生。(2 )金融机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数额大、比例高,且增势不减。(3 )相当多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负债过重、欠息不断增加,经营处于困境。(4 )一些金融机构出现亏损,经营日趋困难;少数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不抵债,发生支付困难濒临破产。(5)随着债券、期货、股票、汇票、信用卡、 电子货币等新型金融工具的运用,金融诈骗与金融犯罪日渐增多且数额巨大。(6)引进外资的增加和外汇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外债及外汇市场风险日益增加等。上述种种现象集中反映在信用、外债、汇率、利率等方面,表明我国金融业当前面临着信用风险、外债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证券风险和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等。
以上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从大的方面看主要有:(1 )体制上的原因,这里既有整个经济体制的原因又有银行体制上的原因。表现在:一是社会资金结构失衡。近年来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一些企业效益不好,形成大量的亏损,财政无力弥补。相当一部分县市只是“吃饭财政”,财政收入仅仅维持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工资,无力支持和发展生产。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发展是靠银行贷款。在企业效益下滑、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的情况下,银行被迫走上单纯扩张经营规模即外延性的道路,不讲效益地铺摊设点,不计成本地争夺存款,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经济效益每况愈下。二是银行承担部分财政性任务和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主要体现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身上),使得一部分信贷资金财政化,也影响了贷款质量。三是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商业化困难重重,种种因素制约着国有商业银行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自主经营,影响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变和经营状况的改善。(2 )经济转轨、体制转变过程中制度的不健全和双重化、双轨化,以及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局限与偏差,不可避免地带来的违规经营增多、不规范竞争加剧、金融秩序混乱等负面影响。(3)不公平竞争加大了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工商银行等几家大银行不仅历史包袱重、政策限制多、福利待遇低(与其他新成立的股份制银行比),而且在金融界内承担着大部分改革成本,从而导致其资产质量日趋恶化。例如政策性贷款甚至为发放工资而发放的贷款,无论企业还是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仍然是找工商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而不找其他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保留部分政策性贷款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发放少量“安定团结”贷款也是需要的,问题是改革的成本应由社会来承担而不应仅靠一两家国有商业银行来支撑。(4 )银行自身工作中的问题与失误也造成一定风险。近几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银行界也吸取一些西方国家银行业的经营方法,但相应的管理监督机制和稽核方式并没有跟上来,进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违规帐外经营,造成了银行风险。此外,金融创新以及相应带来的高科技犯罪也使金融风险增加。
我们说当前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并不是说马上会引发象东南亚那样的金融风潮,而是说风险确实是严重的、是不容忽视的。仅以我国银行界资本充足率普遍不足、不良资产有增无减、大量短期资金被长期占用、经济效益普遍下滑甚至出现亏损的情况来看,其潜在风险就足以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特别是大量不良资产的化解既有赖于金融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同时又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因此,应当对我国金融风险保持正确和清醒的认识,宁可把问题看得重一些,也绝不要因掉以轻心而加大风险损失。
二、化解金融风险的主要思路和措施
解决我国银行大量不良资产问题应从两个层次来考虑:一是从宏观和全局角度考虑;二是从微观银企自身的具体操作角度考虑。从宏观和全局解决问题是主要的,但从微观银企自身解决也是必须的,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一)从宏观和全局角度考虑
目前理论界、实际工作部门和政府管理部门对解决银行不良资产、企业不良债务提出了不少设想和方案,如企业破产、产权重组等。这些设想和方案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单独实施都不能包治百病。问题产生原因的重复性决定了问题解决办法的复杂性。化解银行不良资产和企业不良债务必须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区别不同情况,综合治理,才能取得成效。
1、增加国家重点骨干企业的资本金,降低企业负债率, 帮助企业资金营运进入良性循环。目前有些企业产品质量和销路都很好,只是由于负债率太高,债务负担过重,而陷入严重亏损濒临破产。实际上,不少企业从一开始就是在几乎没有资本金的情况下,高负债投资,高负债经营,从而导致高额亏损。对这类企业可以通过增加资本金降低负债率,减轻其债务负担,就可以扭亏为盈。因此,以抓大放小为契机,采取贷改拨的方式,集中财力增加国家重点骨干企业中的国家资本金、降低负债率,就完全可以帮助企业走出困境,重现辉煌。财政注资具体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利用财政超收入部分增加企业资本金。如深圳市从财政超收入中安排2亿元用于增加市属试点企业资本金。 二是财政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债券,通过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增加企业资本金。
2、财政核销政策性亏损。对于确属政策因素引起的历史亏损, 在明确原因、逐笔落实的情况下,由财政安排酌情予以核销。比如,80年代初就曾对国营医药企业的报废产品进行过核销处理。又如,国家经贸委发出妥善解决国有商业食品企业历史亏损问题的通知,要求对“复核后的政策性亏损,以1995年12月31日为界实行新老划断,…其他政策性亏损,按照…‘谁欠谁补’的原则,逐年按40%、30%、30%的比例核销或由财政部门补给企业,企业要同时归还银行贷款本息。”由于今后政策性导致亏损将会长期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政府经常的宏观调控等),“谁欠谁补”应当作为一项长期性政策加以采用,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正常经营,另一方面有利于促使政府部门的调控行为更加合理。当然,实施这种核销,第一要有严格的政策界限,第二要有明确的实施范围,第三要视财政状况量力而行,不可盲目扩大。同时,核销时应防止冲销相应的银行贷款。
3、适度运用破产方式。企业破产是市场经济下的正常现象。 但是,破产毕竟是一种代价很高的经济调整方式。超出常规滥用企业破产,不管在何种社会制度下,都将是灾难性的,更严重的是还将进一步弱化我国本来就相当淡薄的信用观念和欠缺的信用约束机制,恶化信用秩序。因此,只能对那些确实已资不抵债、名存实亡的中小企业,在履行法定破产程序、法院依法宣告破产后对其实施破产。当前特别要注意:(1)严格按照《破产法》规定的破产条件掌握并执行;(2)严格禁止假破产真废债行为,一经发现应给予严惩,触犯刑律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3 )各级政府不应直接参与企业破产程序和干预破产的审理及执行过程;(4)破产冲销的贷款应严格控制在呆帐准备金以内, 国家应适当提高工商银行等国有大银行的呆帐准备金的提取比率;(5 )对于资产、债务在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尽量不采取破产方式,以避免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4、采取各方磋商谈判方式进行企业资产重组。 对于那些因政策因素导致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债务沉重或确已资不抵债的企业,当银行债务已经无法收回或实施破产将对各方造成更大的损失时,债权、债务及地方政府、财政各方不妨坐到一起,本着地方政府、财政部门支援一点,企业偿还一点(可以资抵债),兼并、合作企业(或改组后的企业)承担一点,银行贡献一点的原则,共同为企业寻求合资、合作、兼并等企业资产重组的出路。具体讲就是如果负债企业能够找到一个新的投资人、合伙人或购买者,那么新参与者、负债企业、债权企业、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就可以在兼顾几方面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协商。新参与者尽最大可能承担原有债务(包括富余人员的安置),负债企业通过资产重估升值或土地使用权转让抵偿一部分债务;债权银行在保证能够收回大部分债务的情况下,除用自身呆帐准备金冲销一部分外,还可通过申报呆帐向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核销一部分。地方政府主要通过给予部分优惠政策予以支持,财政部门则对债权银行申报的呆帐予以核销。这种方式对于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运用这种方式关键是利益各方要转变观念,在坚持互不让步只能导致更大的共同损失时,应当转而寻求共同的损失最小化。
5、积极创造条件进行银企债权、债务全面重组。(1)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主要有:一是债务股本化。即债权银行不是将其所拥有的不良债权直接转为自己的投资,而是在资本市场上以折扣的形式,向愿意在债务国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出售,跨国公司再将购买的债权转化为资本投入。典型的如80年代初西方国家对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国家债务危机的解决。二是分帐经营。即按资产负债表分为新、旧两个帐户,新帐户用于继续经营,旧帐户用于重整,重整后新、旧帐户合并减少资本。如战后日本银企间的大规模重组。三是出售坏帐资产。美国商业银行处理坏帐的方法主要有计提损失准备冲销呆帐和出售坏帐资产。显然,出售坏帐资产的前提是不仅要有一个充分发达的资本市场,而且还要有一个活跃的坏帐资产销售市场。四是成立专门机构负责集中管理、运营巨额不良资产,承担重组责任。如意大利、瑞典。(2 )我国可以试行的办法。考虑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初步建立、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更缺乏成熟的市场中介机构和极富经验的管理者阶层的现实,既不能不顾国情生搬硬套,也不能无所作为静等条件的实现。因此,可以设想分为两步走:第一步,先对若干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分帐管理,各行内部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对不良资产的监管、清理和重组。第二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可由财政部或国有资产管理局等国家有关部门牵头,组建专门的托管或清理机构,负责对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进行处理和重组。这样既可以避免在条件不成熟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混乱,也为日后的债权、债务的全面清理重组工作积累经验、培养人才。
以上一些宏观和全局的思路单独实施效果未必好,但如果作为一个整体,区别不同情况,配套灵活运用,就能收到理想效果。因此,应当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一厂一策、一事一议,化整为零、零整结合地解决才会取得成功。
(二)从微观和银行角度考虑
从宏观的、全局的角度出台一些政策,采取一些根本性的措施是必要的,同时需要一定的决策周期。但是在一定时期政策局限下,并非完全无所作为。从微观角度、从目前银行面临的工作现实出发,还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做也应该做,而且是可以取得成效的。
1、在银行内部设立信贷资产保全机构, 专职负责审查和管理有问题贷款,逾期、呆滞、呆帐贷款,风险度较大或大额疑难贷款。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1996年对分行信贷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原来按贷款性质划分的工业信贷处、商业信贷处、技术改造信贷处、科技开发贷款处撤销,改为以更能符合银行信贷工作内在规律的短期贷款处、长期贷款处、贷款检查处和信贷资产保全处。从近两年来的实践结果看,对清理不良信贷资产、防止新风险贷款的发生、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效果显著。而且它为今后单独设立专门的不良资产清理、重组机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度。 就是第一个接触该笔贷款的经办人(信贷员)不管今后工作有何变化(如工作变动、岗位轮换、职务升迁等),只要没有离开本行,就要对该笔贷款负责到底直至收回。它有助于克服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存在的重贷轻收、责权不明、疏于管理的现象。
3、区别对待,调整对呆滞、呆帐贷款再计复利的办法。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大量增加的原因之一,就是对相当数量的呆滞、呆帐等明知根本无法收回的贷款仍然在加息、计收复利。据了解,目前不少贷款企业欠息大于本金(甚至远远大于1∶1的比例),企业早已停产两、三年,甚至仅仅有名无实连人都找不到的企业,贷款不仅照样计息,而且仍然利滚利计收复利。其结果不仅使银行欠息大量增加、不良资产越滚越多,而且造成银行利润虚增,在权责利制下还要垫交税金。因此,建议中央银行或由中央银行授权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尽快制定出对于确属呆帐、收回无望的贷款实行挂帐停息的具体办法。
4、简化贷款核销手续。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具体限额, 下放部分权限给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和省分行,并适当简化手续,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市场化运作的节奏。
5、适当扩大国有商业银行省级分行在配合企业转制、 资产重组过程中清理收回处理贷款一定的灵活处置权。例如,对于有些濒临破产企业的呆帐贷款,在即使企业依法宣告破产其财产也所剩无几,银行贷款照样收回无望的情况下,如果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能够还回全部或者大部分本金,银行可以接受。北京某企业贷款本金4000多万元,欠息3000多万元,经与市属另一大企业协商达成协议,愿意接收该企业,并负责偿还4000多万元债务,安置全部原有职工,但要求豁免3000多万元的欠息。这个方案本来能最大限度减少银行损失,但由于种种原因限制贷款银行接受这一方案,致使这一重组行动搁浅。另外,鉴于当前缺少相应的中介机构和资产拍卖市场,应考虑债权银行收息、收贷不局限于货币资金,而应适当允许企业以实物财产偿还。
6、积极培育发展资产拍卖市场已成当务之急。目前各家银行都在积极推广实行抵押贷款方式。但是,抵押物的处置由于缺少相应的中介机构和资产拍卖市场一直没有解决。由此导致当债务人不能偿还债务时,债权银行将抵押物直接据为己用或自行处置的不规范的现象,造成财产抵押与财产质押不分;财产优先受偿权和财产处分权混淆的局面。同时也使抵押贷款的效用大打折扣。对基层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中贷款方式与不良贷款率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抵押贷款比例较高的16家基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1.3%,明显高于19.6%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与抵押贷款风险相对较小、安全性较高的常理恰好相反。因此,要有效地实施抵押贷款并真正发挥其效用,必须立即着手培育和发展有关中介机构与资产拍卖市场,解决抵押物的合法处分问题。
7、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清理贷款。这里所说的法律手段, 是指通过律师事务所发挥律师作用,对部分逾期时间较长贷款、呆滞、呆帐贷款进行催收。许多基层行处曾提出过参照存款鼓励金的办法清收逾期、呆帐贷款并按照实际收回金额予以奖励。这种办法用于银行内部人员可能会带来副作用。但是,聘请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为银行有偿清收效果较好。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利用清债公司这种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有偿追债的做法,充分运用社会力量帮助银行化解风险。
8、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增加呆帐、坏帐准备金提取比率, 利用增资资金和提取呆、坏帐准备金冲销已形成的风险损失。国家应对承担大部分经济、金融改革成本的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适当减税让利优惠政策,以增强其补充和增加资本金、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还可以考虑将国有独资银行改为国有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向社会募股增资和获取溢价发行股本收益。溢价发行股本收益主要用于冲抵不良资产损失。一是可以将完全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最后实际集中于中央财政)的不良贷款风险适当分散;二是可以缓解银行必需增加资本金而财政能力有限的矛盾;三是有利于建立新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运行机制,改善这些银行的经营状况。
9、 对长期才能收回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拆借及证券回购等资金,可采取先在一家银行各分支机构之间,然后各家银行之间,再后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冲抵等额债权、债务的做法,减少轧差后的拆借及回购净余额。
三、基层行一些实际有效的做法
化解信贷资产风险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因其解决的难度和复杂性,也使一些银行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畏难情绪和无可作为的等靠要思想,这种思想倾向是不可取的。事实上,只要我们开动脑筋,解放思想,一厂一策,一事一议,脚踏实地主动开展工作,就能够取得一定的实效。如工商银行北京某县支行为扭转信贷资产质量差、收息率低的被动局面,实施了抓基础管理、促提高服务质量;抓增加高效资产、盘活低效资产、降低无效资产,促提高资产质量和资产效益的“双抓双促”工作方法,充分发挥了银行信息灵通的优势和中介服务作用,取得较好效果。到1997年9月末,该行不良资产比重比年初下降了7个百分点。该行在盘活低效资产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1、以租抵债。 即将适合优势企业发展需要的欠债企业闲置资产由银行租赁过来,再转租给优势企业,租赁收入用于还贷。这样既可充分利用停产企业的闲置生产力,节约资金投入,缩短生产周期,同时也使该行不良资产得到改善。如仅将兴发转租泰华, 一次就化解风险贷款500万元。
2、盘活闲置资产。即利用闲置资产增效,以盘活银行不良资产。 县轴承厂在搬迁过程中重建资金严重不足。该行向政府和企业提出利用原县木器厂场地、厂房、供水、供电、供热等设施、设备的建议得到采纳,使轴承厂节约资金1000万元,缩短建设周期两年,银行、企业、政府三方都很满意。
3、帮助亏损企业发掘盈利增长点。亏损企业也有盈利项目, 如何以盈利项目带动企业扭亏也是银行面临的新课题。如县化工总厂亏损多年,但该厂的安塞密和甲、乙基麦芽酚及染料则是市场的抢手货。该行经过分析,与化工总厂一起就管理、市场、发展、降低成本等达成共识。经银企双方共同努力,1997年化工总厂第一次盈利50多万元,走出了一条帮助亏损企业以发展盈利项目扭亏的新路子。
4、转制化解不良资产。银行积极参与企业转制, 力争在企业转制过程中将不良资产全部或部分转化。如北京中燕公司上市后归还该行贷款本息820万元,万森农工贸为兴都承债1098万元。
5、发挥信息优势化解风险。项目、 设备相同的企业有的无法干而停产,有的却活多干不完。该行发挥自己的信息优势,促进企业联姻以化解不良资产风险。如该行通过促进县某服装厂与某衬衫厂联合将盘活该行贷款本息77万元。
6、租赁收贷。该行为停产企业牵线搭桥, 促其将闲置资产出租以化解风险贷款。如县某纺织厂拖欠工行贷款1970万元,该行信贷部门积极参与、促进企业租赁成功,1998年可望收回欠息。该行通过为某通讯器材厂搭桥租赁,可盘活贷款本息260万元。
7、迂回收贷。为解决一些企业的呆滞贷款, 该行积极与企业主管部门协商,帮助其系统内效益好的企业寻找活源,扩大生产,用其增加的上缴利税部分还贷。
事实说明,解决我国银企间不良债权、债务,化解金融风险尽管难度很大,但并非毫无办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只要我们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去做,再加上各部门、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金融风险问题终会得到解决。
标签:银行论文; 不良资产论文; 金融论文; 金融风险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破产程序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破产重组论文; 贷款重组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政策风险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政府债务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债权资产论文; 债权申报论文; 资产经营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